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5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化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与勘探开发前景
1
作者 周德华 陈刚 +5 位作者 赵石虎 申宝剑 刘曾勤 叶金诚 陈新军 张嘉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0,共12页
自2019年鄂尔多斯盆地实现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向深层领域拓展。针对中国石化探区煤层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储层禀赋空间异质性强等特征,基于“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3级递进评价流程,系统... 自2019年鄂尔多斯盆地实现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向深层领域拓展。针对中国石化探区煤层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储层禀赋空间异质性强等特征,基于“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3级递进评价流程,系统开展探区内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旨在支撑产业战略布局优化,主要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石化探区内埋深4000 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到10.31×10^(12)m^(3),可采资源量为3.07×10^(12)m^(3),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川南黔北、准噶尔、渤海湾及滇东黔西等盆地(群);②74.6%的资源量(7.69×10^(12)m^(3))分布于山地、沙漠和黄土塬等复杂地貌单元,导致勘探开发面临显著地表工程挑战;③中高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8.95×10^(12)m^(3),占比达86.9%,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川南黔北、渤海湾和滇东黔西等含气盆地(群);④深层煤层气(埋深>1500 m)勘探潜力大,地质资源量7.59×10^(12)m^(3),占比达到73.6%,其中中高煤阶深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6.95×10^(12)m^(3),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和川南黔北盆地(群);⑤建议沿“基础理论深化—核心技术攻关—开发策略优化—产业基地建设”路径推进,重点构建深层煤层气差异化开发技术体系,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上成果认识不仅为中国石化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提供了定量决策依据,更为行业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资源量 可采资源量 分布特征 体积法 可采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西哥能源改革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启示与建议 被引量:2
2
作者 雷闪 殷进垠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21,39,共4页
2013年12月,墨西哥政府通过能源改革法案,结束了长达75年的国家垄断。本次改革意在扭转墨西哥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修宪引入私有资本;二是改革合作模式;三是... 2013年12月,墨西哥政府通过能源改革法案,结束了长达75年的国家垄断。本次改革意在扭转墨西哥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修宪引入私有资本;二是改革合作模式;三是减少政府干涉。此次能源改革使中国石油公司迎来诸多投资机会,机遇与竞争同在。一方面中墨能源合作基础好,合作符合双方利益;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国际石油巨头的竞争。对此,中国石油公司应从炼化、工程领域打开突破口,同时加强与独立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 石油 能源改革 投资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文必龙 肖波 陈新荣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7,1,共5页
ISO对数据元管理方面只规定注册管理,缺少数据元质量控制技术、分类管理、数据元搜索技术,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给出基于语义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架构;以基于油田领域本体的数据元语义形式化定义为基础,提出数据元质量控制模型、... ISO对数据元管理方面只规定注册管理,缺少数据元质量控制技术、分类管理、数据元搜索技术,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给出基于语义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架构;以基于油田领域本体的数据元语义形式化定义为基础,提出数据元质量控制模型、数据元分类模式、数据元搜索服务等管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应用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元管理 语义树 分类模式 质量控制 石油勘探开发 数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丰年 曲寿利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基于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建设和国内外石油数据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的需求。结合石油勘探开发数据采集、管理与服务的内容,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及数据元、元数据和管... 基于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建设和国内外石油数据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的需求。结合石油勘探开发数据采集、管理与服务的内容,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及数据元、元数据和管理标准3个维度建立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模型。应用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模型制定出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并分别分析了体系框架的指导标准、数据基础标准、数据应用标准、管理与服务标准、系统环境与安全标准等子体系的内容,以此作为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和具体标准制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开发数据 数据标准 标准模型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天雷 曹邦功 +1 位作者 王卫平 蒋多元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8年第6期467-470,共4页
便捷的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可以起到保障安全运行、提高应用效率的作用。设计开发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平台,集成了网络管理、集群计算机管理、存储管理、用户管理、应用软件管理等诸多功能,实现了用户单点... 便捷的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可以起到保障安全运行、提高应用效率的作用。设计开发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平台,集成了网络管理、集群计算机管理、存储管理、用户管理、应用软件管理等诸多功能,实现了用户单点登陆和资源集成管理,该系统已投入实际应用。详细介绍了计算资源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和系统功能,该管理平台对许多相关领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管理平台 应用系统集成 用户管理 项目管理 资产管理 软件使用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科特迪瓦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建 段铁军 +1 位作者 倪春华 袁东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3期演化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科特迪瓦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聚集区带集中分布在北缘雅克维尔槽地南侧的东西向正向构造带上。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是"裂谷层序型成藏模式"和"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型成藏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型、构造—不整合型和地层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油气成藏规律 科特迪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流体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中高 伍向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1期94-99,16,共6页
油气开采活动会引起油气藏的性态发生变化,如果对变化过程不甚了解,可能会造成地震资料的错误解释。为此,利用胜利油田和塔河油田的12份原油样品(轻质油6份。重质油6份),以及配制的8份含溶解气的石油样品,在实验室测量了样品的地震特征... 油气开采活动会引起油气藏的性态发生变化,如果对变化过程不甚了解,可能会造成地震资料的错误解释。为此,利用胜利油田和塔河油田的12份原油样品(轻质油6份。重质油6份),以及配制的8份含溶解气的石油样品,在实验室测量了样品的地震特征,分析了温度、压力和溶解气对石油速度和密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已知石油的地面密度、气油比、气体密度等参数建立了石油速度和密度计算模型。将计算结果与B-W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本模型得到的速度和密度更符合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石油地震特征 速度 密度 温度 压力 气油比 计算模型 B-W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石油动员潜力构成要素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纪海 李婷 王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68-72,共5页
石油动员潜力是影响石油动员能力的基础性因素。石油产业链的瓶颈环节直接影响石油动员能力与石油供应能力的有效发挥。为了明晰石油动员潜力的来源,在分析石油产业链构成的基础上,发现石油动员潜力主要来源于石油企业超常生产能力、储... 石油动员潜力是影响石油动员能力的基础性因素。石油产业链的瓶颈环节直接影响石油动员能力与石油供应能力的有效发挥。为了明晰石油动员潜力的来源,在分析石油产业链构成的基础上,发现石油动员潜力主要来源于石油企业超常生产能力、储备、石油资源进口能力和调整石油资源用途而增加的供给能力四个方面。其中,石油企业产能的提高需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紧密配合,储备类型、储备结构、储备规模等因素影响石油储备能力,石油资源进口能力受成本、进口量、时间以及运输安全等因素的制约,石油消费管制的范围、方式、程序等直接影响着管制工作的效率。建议从加强石油勘探开发、扩大对外合作,完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加强石油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石油消费管制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几方面来提高我国石油动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石油动员 潜力 石油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动员模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纪海 李婷 鄂继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66-71,共6页
石油动员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国内石油行业的产业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资源超常规供给能力的来源,重点研究了动员石油资源储备、对石油资源进行临时增产、压缩石油制品销售及限制石油制品用途、临时增加... 石油动员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国内石油行业的产业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资源超常规供给能力的来源,重点研究了动员石油资源储备、对石油资源进行临时增产、压缩石油制品销售及限制石油制品用途、临时增加石油资源进口四种动员模式。分析得出,应采取建立健全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加强海洋石油运输保障能力、加强石油重要基础设施防护三种措施以保障石油动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产业 国民经济动员 动员模式 石油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1世纪初期石油工业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5-99,共5页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工业已进入稳步发展的壮年期。东部老油区的特点是储量年增率低,绝对值大,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都呈缓慢下降之势,但仍能挖掘潜力,使之尽可能推迟或减缓产量递减。西北和海域将实现产区的战略接替并开拓战...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工业已进入稳步发展的壮年期。东部老油区的特点是储量年增率低,绝对值大,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都呈缓慢下降之势,但仍能挖掘潜力,使之尽可能推迟或减缓产量递减。西北和海域将实现产区的战略接替并开拓战略后备区。在10年左右实现新产区的战略接替是决定21世纪初中国石油产量走势的关键。在此关键时刻,须加大引进外资和先进科技的力度,促进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全方位、多元化地开拓和利用国际石油市场,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对石油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开发 战略接替 东部油区 海域 国际石油市场 中国 21世纪 石油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也纳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红伟 李江海 张立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1-890,共10页
通过分析维也纳盆地的地层和断裂发育特征,总结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并对该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维也纳盆地是位于东阿尔卑斯与西喀尔巴阡褶皱带之间的走滑拉分盆地,具有波西米亚和古生界至中生界双重基底,构造演化分为侏罗纪伸展... 通过分析维也纳盆地的地层和断裂发育特征,总结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并对该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维也纳盆地是位于东阿尔卑斯与西喀尔巴阡褶皱带之间的走滑拉分盆地,具有波西米亚和古生界至中生界双重基底,构造演化分为侏罗纪伸展断陷、白垩纪至早中新世逆冲推覆和中新世中期盆地拉分3个阶段。维也纳盆地自下而上形成3个构造层,分别为侏罗系至白垩系原地沉积层、二叠系至古近系外来推覆体沉积层和新近系沉积层。维也纳盆地发育上侏罗统泥灰岩和古近系页岩两套烃源岩,上侏罗统启莫里阶Malmian组泥灰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储层分布于三叠系至新近系中新统的各个层段,其中最重要的储层为中新统浅水三角洲相砂岩,其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76%,其次为三叠系亮晶白云岩。区域盖层为新近系页岩。综合评价认为,中生界外来推覆体(复理石浊积岩和三叠系白云岩)和原地中生界沉积物(即第二、第三构造层)是最重要的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勘探潜力 维也纳盆地 走滑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研究与发展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3
12
作者 聂海宽 党伟 +13 位作者 张珂 苏海琨 丁江辉 李东晖 刘喜武 李沛 李鹏 杨升宇 赵建华 刘秘 陈前 孙川翔 王鹏威 刘子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共33页
中国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历经20年,创新形成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与认识,支撑了国内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250×10^(8) m^(3),在当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0%,... 中国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历经20年,创新形成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与认识,支撑了国内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250×10^(8) m^(3),在当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0%,页岩气已经成为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量的主力军之一。为了给中国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系统回顾了国内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历程,归纳总结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机理、页岩气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页岩气源—储协同演化机制、页岩气赋存机理与含气性评价、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评价、页岩气储层改造、页岩气开采等理论和技术进展,分析研判了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指出了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页岩气富集区评价方法、低丰度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以及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技术等4个亟需攻关的研究方向。进而针对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勘探开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建议:从新区新领域、老区挖潜及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等方面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攻关探索,以期早日实现中国页岩气多领域多层系、由点到面的大突破和大规模高效勘探开发,全方位推进中国页岩气革命,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集机理 赋存机理 储层特征 储层改造 高产机理 提高采收率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烟道气强化蒸汽传热机理研究
13
作者 张超 顾子涵 +3 位作者 宋京承 伦增珉 王海涛 李兆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7-2503,共17页
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常规蒸汽驱因注入蒸汽的窜流、超覆和热损耗快等因素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提升该类油藏开发效益,对蒸汽驱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的油藏开发进行三维物模实验研究,并基于分形理论对各阶段油藏储层内蒸汽干度和导热... 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常规蒸汽驱因注入蒸汽的窜流、超覆和热损耗快等因素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提升该类油藏开发效益,对蒸汽驱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的油藏开发进行三维物模实验研究,并基于分形理论对各阶段油藏储层内蒸汽干度和导热系数分布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伴注烟气可基于受热膨胀增能以及热损失削减等效应缓解汽窜和超覆,优化蒸汽波及效率及其加热降黏原油的效果,使采收率在蒸汽驱44.92%的基础上提升至61.47%。烟气的伴注降低其所在储层区域的导热系数,削减储层局部热能损失,使蒸汽流动沿程的干度和流动性提高,促进蒸汽的波及与原油的受热降黏,为采收率的提升创造条件。该研究表明烟道气是优化稠油油藏蒸汽驱效果的优秀媒介,可为丰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优化稠油油藏开发效益机理方面的理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烟道气 分形理论 蒸汽干度场 导热系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地质特征、资源潜力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旭升 王濡岳 +3 位作者 申宝剑 王冠平 万成祥 王倩茹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8,共14页
通过梳理中国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勘探实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页岩气地质特征、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在地质年代上由老到新分布,构造改造和生烃演化过程复杂度逐渐降低。②沉积环... 通过梳理中国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勘探实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页岩气地质特征、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在地质年代上由老到新分布,构造改造和生烃演化过程复杂度逐渐降低。②沉积环境控制源储配置类型,是“成烃控储”的基础,海相和陆相源储配置类型以源储一体型为主,偶见源储分离型,海陆过渡相以源储一体型和源储共生型为主。③刚性矿物抗压保孔和地层超压控制源储一体型页岩气的富集,良好的源储耦合与保存条件控制源储共生型和源储分离型页岩气的富集。④海相依然是中国页岩气增储上产主阵地,过渡相和陆相有望成为重要接替领域。建议按照3个层次开展页岩气勘探部署,加速展开中上扬子地区海相志留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勘探;重点突破中上扬子地区海相超深层和华北地区奥陶系等海相新层系、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以及四川、鄂尔多斯、松辽等盆地中生界陆相页岩气领域;探索准备华南和西北等新区页岩气领域,为中国页岩气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与资源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相页岩 海陆过渡相页岩 陆相页岩 源储配置 富集机理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石油资源丰度统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鄢琦 周总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5,306,共5页
根据中国东部断陷盆地21个标准区的石油资源丰度及其相关地质参数的统计数据,通过对石油资源丰度诸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其主控地质因素。研究认为,石油资源丰度与评价单元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储集层的储层厚度、砂岩含量、孔隙... 根据中国东部断陷盆地21个标准区的石油资源丰度及其相关地质参数的统计数据,通过对石油资源丰度诸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其主控地质因素。研究认为,石油资源丰度与评价单元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储集层的储层厚度、砂岩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以及圈闭面积系数6大地质因素关系密切。采用地质因素多元回归技术,建立了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石油资源丰度与其主控地质因素之间的统计模型,建立了预测石油资源丰度的数学模型,使石油资源丰度取值更合理和客观,提高了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回归法 统计模型 石油资源 资源丰度 断陷盆地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在油气田地面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6
作者 崔悦 李玉凤 +2 位作者 李伟 黄业千 魏蓓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4-1205,共12页
数字孪生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将与油气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油气田地面系统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地面系统智慧运行角度对数字孪生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①通过梳理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将与油气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油气田地面系统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地面系统智慧运行角度对数字孪生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①通过梳理数字孪生的定义、演进路线,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实时、双向等核心特点,阐述了数字孪生赋能油气田地面系统的作用;②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10—2024年中国知网中对数字孪生在地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文献统计、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了我国地面系统数字孪生探索完成了从概念分析到实践应用的转型,从设备级、站库级、系统级三个层级对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细致梳理,提出了当前数字孪生技术在模拟仿真、优化、故障诊断、检测与监测等方面应用研究最为广泛;③结合地面系统实际情况,探讨了地面系统数字孪生未来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实施路径,提出了地面系统数字孪生建设需从明确业务需求、数据集成及治理、三维建模及仿真、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数字孪生体与设备实体的控制通道建设、系统迭代优化等方面加速推进。研究成果为油气田地面系统智慧运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油气田地面系统 智慧运行 动态仿真 VOSviewer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选区评价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金之钧 刘光祥 +2 位作者 方成名 张长江 彭金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79,486,共8页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源—盖控烃"出发,通过对加里东末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末期及现今等关键时期烃源灶与盖层的匹配组合关系研究和有利油气聚集与保存区的预测,利用多层多期多元复合成藏预测模型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 上组合 烃源灶 盖层 源-盖匹配 海相油气勘探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有限空间生排烃基础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关德范 徐旭辉 +2 位作者 李志明 郑伦举 马中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1-446,共6页
利用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与压差排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持续沉降过程中烃源岩成烃过程明显显示3个阶段,其中成熟度小于0.70%之前,烃源岩处于缓慢生油阶段,0.70%~0.90%则处于快速生油阶段... 利用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与压差排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持续沉降过程中烃源岩成烃过程明显显示3个阶段,其中成熟度小于0.70%之前,烃源岩处于缓慢生油阶段,0.70%~0.90%则处于快速生油阶段,至0.90%时已基本达到生油最高峰,大于0.90%之后,受烃源岩内部流体压力的作用,极大地抑制了烃源岩中干酪根向烃的转化;且在该阶段,烃源岩破裂作用排出油可滞留在烃源岩表面及与之有连通的微裂缝中,部分排出油可进入与烃源岩层互层的砂岩层内。烃源岩成熟度高于0.70%之后,当盆地整体抬升阶段烃源岩区与储集岩区压力系统差达到一个临界压力差值(约4~5MPa)时,才能使烃源岩生成的油较有效地发生远距离运聚并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 排烃 有限空间 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石油地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蒋启贵 王强 +3 位作者 马媛媛 宋晓莹 张志荣 张美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7-632,共6页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油直接进样分析显示原油组分中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特征区域。化合物鉴别定性准确可靠,能获取原油烃组成的详细特...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石油地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油直接进样分析显示原油组分中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特征区域。化合物鉴别定性准确可靠,能获取原油烃组成的详细特征。和传统色谱分析相比,轻烃分析可实现C6-C10轻烃组分中的单体烃的分离和识别,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轻烃指纹信息。生物标志物多环萜烷的分析可实现高碳数低含量三环萜烷与五环萜烷的分离和识别,伽马蜡烷也得到很好的分离。研究表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烃组成 轻烃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65
20
作者 肖开华 沃玉进 +1 位作者 周雁 田海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中国南方地层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强烈后期改造,中、古生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保存和破坏经历了多期阶段式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构造相对稳定、保存条件好的地区,具有多源供烃、...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中国南方地层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强烈后期改造,中、古生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保存和破坏经历了多期阶段式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构造相对稳定、保存条件好的地区,具有多源供烃、早期聚集、油气转化、晚期定型的特点;中、下扬子中、新生界覆盖区,具有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湘鄂西、滇黔桂等碳酸盐岩裸露区,则表现为早期生烃、后期破坏改造的特点。依据生烃期的早晚以及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依据不同地区的成藏条件与特点,南方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应按重点展开、力求突破和区域侦察3个层次进行,即重点展开四川盆地区,力求突破黔西北地区、中扬子江汉平原南部及下扬子句容、海安地区,区域侦察黔南、滇桂及湘鄂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特点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中国南方海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