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区地震勘探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铉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8年第5期317-329,共13页
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对我国南方海相盆地特殊的海相地质问题、特殊的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制约南方海相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技术难点,结合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工作实践,介绍了复杂山地地震勘... 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对我国南方海相盆地特殊的海相地质问题、特殊的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制约南方海相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技术难点,结合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工作实践,介绍了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山地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攻关以及平原水网地区海相地震攻关取得的成效,提出了下一步采取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 攻关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封永泰 赵传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2-48,共7页
本文从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资料管理基础条件完善,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馆藏地质资料资源建设,以及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等方面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情况。根据目前油气勘探开... 本文从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资料管理基础条件完善,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馆藏地质资料资源建设,以及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等方面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情况。根据目前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十三五"时期完善石油公司体制下的地质资料归档管控体系建设、完善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功能、对馆藏光磁介质地质资料保管情况进行清查等方面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五” 地质资料 管理 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勘探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春明 李广月 +4 位作者 李艳丽 于建国 蒋维三 陈海云 路天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202-208,共7页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气藏具有气层薄、压力低、产量小的特点,是一种非常规浅层生物气,勘探方法不能简单的采用深层气的勘探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以下认识:重点目标区预探或已知气田区扩边可以采用打密集静力触...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气藏具有气层薄、压力低、产量小的特点,是一种非常规浅层生物气,勘探方法不能简单的采用深层气的勘探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以下认识:重点目标区预探或已知气田区扩边可以采用打密集静力触探井的方法;追踪砂体的形态展布和进行大面积的勘探,应配合少量的地震、电法勘探,以及静电阿尔法薄膜测量、微生物法等非地震物化探方法。静力触探井对岩性、岩相划分对比,特别是储层识别较为有效;利用浅层横波地震剖面可以圈定含气砂体的边界;EH4电磁勘探能够追踪砂体展布,推断气层的厚度;气田上方氡气和甲烷菌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异常。在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系浅层生物气藏勘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晚第四纪 生物气 静力触探 静电阿尔法薄膜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场地区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实践 被引量:7
4
作者 于世焕 赵殿栋 +2 位作者 李钰 赵文芳 宋桂桥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0-400,共11页
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深层致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含气层与围岩之间的地震响应差异小,如何利用有效的地球物理信息进行储层含气性检测及流体判别是该区深层勘探的关键。进行了须家河组地层的转换波各向异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 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深层致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含气层与围岩之间的地震响应差异小,如何利用有效的地球物理信息进行储层含气性检测及流体判别是该区深层勘探的关键。进行了须家河组地层的转换波各向异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适宜进行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建立了多波微测井方法,制作了重锤横波震源,进行近地表探测试验,纵波和横波的近地表结构厚度不同,速度亦有明显差异。发展了多波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确立了多波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进行了储层识别和裂缝特征预测,建立了高渗区地震响应模式。分析纵波与横波单一属性参数及组合参数裂缝检测效果,形成了有效的综合含气检测指数,其高值区与多口高产井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地区 三维三分量 多波静校正 各向异性测试 优质储层 综合含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在油气田地面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5
作者 崔悦 李玉凤 +2 位作者 李伟 黄业千 魏蓓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4-1205,共12页
数字孪生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将与油气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油气田地面系统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地面系统智慧运行角度对数字孪生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①通过梳理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将与油气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油气田地面系统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地面系统智慧运行角度对数字孪生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①通过梳理数字孪生的定义、演进路线,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实时、双向等核心特点,阐述了数字孪生赋能油气田地面系统的作用;②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10—2024年中国知网中对数字孪生在地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文献统计、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了我国地面系统数字孪生探索完成了从概念分析到实践应用的转型,从设备级、站库级、系统级三个层级对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细致梳理,提出了当前数字孪生技术在模拟仿真、优化、故障诊断、检测与监测等方面应用研究最为广泛;③结合地面系统实际情况,探讨了地面系统数字孪生未来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实施路径,提出了地面系统数字孪生建设需从明确业务需求、数据集成及治理、三维建模及仿真、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数字孪生体与设备实体的控制通道建设、系统迭代优化等方面加速推进。研究成果为油气田地面系统智慧运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油气田地面系统 智慧运行 动态仿真 VOSviewer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进展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宋桂桥 于世焕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9-547,535,共9页
地震勘探技术是制约复杂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的瓶颈技术。山前带复杂的表层及地下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带来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横向速度变化大,地震成像方法不适用;山前带地下复杂构造的准确解释困难。建议采取的技... 地震勘探技术是制约复杂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的瓶颈技术。山前带复杂的表层及地下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带来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横向速度变化大,地震成像方法不适用;山前带地下复杂构造的准确解释困难。建议采取的技术对策包括:深化对山前带复杂波场的认识;以模型为基础设计宽线大组合二维、宽方位高覆盖三维等观测系统;进一步改善激发、接收效果;探索散射干扰、非纵方向的非线性相干噪声等山前带特殊噪声的压制方法;多方法联合提高静校正效果;研究应用高效的逆时偏移技术,重点研究低信噪比资料速度建模技术;前瞻性地研究起伏地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新技术。同时,建议严格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单项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持续优化整个地震技术的应用流程,做好地震技术一体化和技术集成,在地质指导下通过综合物探手段提高山前带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带地震勘探 采集 去噪 静校正 偏移成像 技术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终极资源量预测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毅 蔡勋育 吕立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资源探明程度37.59%。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其终极资源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仍有待发现油藏35个,待发现油藏地质储量2836×104t。其中,储量规模大于100×104t的待发现油藏有11个,待发现资源量1 622×10...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资源探明程度37.59%。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其终极资源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仍有待发现油藏35个,待发现油藏地质储量2836×104t。其中,储量规模大于100×104t的待发现油藏有11个,待发现资源量1 622×104t;储量规模小于100×104t的待发现油藏有24个,待发现资源量1 214×104t。预测油藏预测储量与实际储量相对误差小于10%。待发现资源量主要分布在中央凹陷带隐蔽油气藏、南部斜坡带三角洲砂体和滩坝砂、前第三系潜山、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和红层、那读组页岩气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规模序列 终极资源量 预测 勘探方向 百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周期蒸汽吞吐井间汽窜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
8
作者 王泊 李德儒 +5 位作者 唐磊 李长宏 赵长喜 郝丽娜 曲涵 邓浩坤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21,共10页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存在蒸汽窜流现象,严重影响注蒸汽开发的效果。然而,目前对高周期蒸汽吞吐后井间汽窜通道的描述与汽窜程度的评价均无量化指标,造成现场汽窜治理措施方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与适应性。针对该问题,利用物理模拟方...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存在蒸汽窜流现象,严重影响注蒸汽开发的效果。然而,目前对高周期蒸汽吞吐后井间汽窜通道的描述与汽窜程度的评价均无量化指标,造成现场汽窜治理措施方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与适应性。针对该问题,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汽窜通道形成的原因与机制,通过可视化实验得到了汽窜通道宏观及微观形态,建立了一套蒸汽吞吐井间窜流通道的定量计算理论模型及汽窜程度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河南油田井楼一区北部楼1917井区油藏物性与汽窜现状进行了汽窜通道的参数计算,进一步开展了汽窜治理措施优化。研究表明:井间汽窜发生后,窜流通道占据主流通道,平面波及范围整体呈“楔状”分布,平面波及系数约为43.16%,汽窜通道迂曲率约为1.2,总数量约为4~5条,渗透率增幅平均为3~5倍,平均直径约为368μm,汽窜通道体积约占波及体积的8.5%。2020年至今,现场实施汽窜治理技术220井次,累计产油3.14×10^(4) t,累计增油5327 t,阶段油汽比为0.27,提高采收率3.5个百分点,产出投入比达1.9∶1.0。该技术得到规模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稠油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汽窜通道 定量描述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9
9
作者 赵殿栋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5-435,共11页
历史上物探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油气储量的快速增长,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必将成为推动国内油气储量又一次大幅增长的主要技术手段。回顾田家地区第一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史例,阐述其历史地位,说明田家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勘探思... 历史上物探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油气储量的快速增长,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必将成为推动国内油气储量又一次大幅增长的主要技术手段。回顾田家地区第一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史例,阐述其历史地位,说明田家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勘探思想一直影响着胜利油田以及中国石化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轨迹。分析了中国石化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其应用现状和应用效果。针对当前隐蔽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山前带三大领域的勘探需求,提出了继续优先推广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积极开展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先导试验和配套处理、解释技术创新研发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田家地区 应用现状分析 应用效果分析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断层岩的角度认识泥岩涂抹及其定量表征——以济阳坳陷东辛油田营32断层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6-434,共9页
从断层岩入手,分析了断层岩与断层封闭性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起断层岩纵向类型变化与断层封闭性的关系。根据断层岩的类型及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埋深,把泥岩涂抹类型分为未成岩塑性剪切型泥岩涂抹及成岩脆性研磨型泥岩涂抹。根据岩石纵向... 从断层岩入手,分析了断层岩与断层封闭性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起断层岩纵向类型变化与断层封闭性的关系。根据断层岩的类型及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埋深,把泥岩涂抹类型分为未成岩塑性剪切型泥岩涂抹及成岩脆性研磨型泥岩涂抹。根据岩石纵向流变性,把断层封闭性分为浅层高渗封闭开启段、中层碎裂封闭开启段及下层韧性变形封闭段,并加以对比与剖析。探讨了泥岩涂抹定量表征问题,指出不同泥岩涂抹类型应采取的计算方法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东辛油田营32断层的泥岩涂抹研究表明,该断层南段几个重要含油层位的封闭性不好,导致油气穿越断层,发生了油气再运移,而北段所有含油层位都是封闭的。这说明了同一条断层封闭的差异性及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断层岩 泥岩涂抹 岩石流变性 营32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攻关进展及方向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桂桥 杨振升 薛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312,共10页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城镇工业发达区高效地震激发技术、弱反射信号保护与提取技术、深度域速度建模与成像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增强了中、古生界地层的地震反射能量,剖面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地震解释发现了一批有利区带及圈闭。钻探结果表明地震资料可靠、准确。下一步地震勘探的主要攻关方向建议开展以满足叠前成像的基于模型正演的观测系统设计研究,继续开展提高地震激发效率研究以及低信噪比复杂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处理方法研究等,进一步探索提高下扬子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低信噪比 地震攻关 观测系统优化 高效激发 叠前成像 各向异性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巨厚沙漠区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桂桥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0-612,共13页
准噶尔盆地巨厚沙漠区地表沙丘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巨厚,对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地震资料采集激发接收困难,静校正处理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难点,开展了基于超深微测井的巨厚沙漠区表层特征调查分析,采用子波和Q值辅助分层方法,对近地表... 准噶尔盆地巨厚沙漠区地表沙丘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巨厚,对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地震资料采集激发接收困难,静校正处理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难点,开展了基于超深微测井的巨厚沙漠区表层特征调查分析,采用子波和Q值辅助分层方法,对近地表进行了准确分层,获得了准噶尔盆地巨厚沙漠区近地表特征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将地震波激发岩性由原来的降速层干沙层改为低速层湿沙层,通过理论和野外试验结合,优选了最佳多浅井组合激发方式及参数;通过检波器埋深试验,确定了20~40cm浅地表潮湿沙层埋置检波器的接收方式;对层析核函数进行剖析,推导出菲涅尔层析敏感核函数,形成了菲涅尔体层析反演高精度静校正技术;采用粘弹波动方程波场延拓近地表吸收衰减补偿技术,消除了巨厚沙漠区近地表吸收衰减的影响.在准噶尔盆地CH1J东、D2J北等多个区块的三维地震勘探中,上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提高了处理剖面的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巨厚沙漠区 低降速层 激发 接收 静校正 补偿 吸收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新场须二气藏开发对策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数球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2年第2期27-34,共8页
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气藏2000年因新851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而发现,但通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评价,天然气产量仍处于徘徊阶段。通过对须二气藏地质特征和气藏动态特征等分析研究认为,须二气藏主要受裂缝控制,气水关系复杂,不同裂缝系统具有... 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气藏2000年因新851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而发现,但通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评价,天然气产量仍处于徘徊阶段。通过对须二气藏地质特征和气藏动态特征等分析研究认为,须二气藏主要受裂缝控制,气水关系复杂,不同裂缝系统具有不同气水界面;气井一旦见水,产量和压力将快速下降。为此,提出开发此类气藏措施和办法,加强储层研究,勘探开发一体化,合理配产以及出水后排水采气等,提高气藏采收率和开发经济效益,为类似气藏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须二气藏 裂缝与气水关系 气藏类型 开发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表介质Q估计及其在塔河北部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宋吉杰 禹金营 +1 位作者 王成 张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6-442,共7页
近地表介质吸收衰减补偿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关键,其核心是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Q模型。针对常规衰减补偿处理中近地表Q模型建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近地表介质Q估计方法以及稳定的反Q滤波处理技术。首先采用多井微测... 近地表介质吸收衰减补偿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关键,其核心是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Q模型。针对常规衰减补偿处理中近地表Q模型建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近地表介质Q估计方法以及稳定的反Q滤波处理技术。首先采用多井微测井和地面联合的新型观测系统,综合折射波与透射波多种信息进行调查点精细Q估计,然后基于炮检点初至波数据采用统计反演估算全区相对Q值,并运用信息融合策略,利用调查点精细Q值约束相对Q值,整合建立精确的近地表Q模型。最后用于反Q滤波,以实现近地表衰减补偿,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在塔北浮土区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可靠的近地表Q模型,通过叠前补偿处理,目的层的地震反射波频带展宽超过20Hz,反射波振幅和频率特征得到了改善,储层信息更加丰富,地震资料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Q估计 吸收调查 微测井 衰减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技术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锐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5期476-482,共7页
在川东北山区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开展的地震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技术难点,主要有: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资料采集难,高陡构造地震成像难,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难。对难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技术。... 在川东北山区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开展的地震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技术难点,主要有: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资料采集难,高陡构造地震成像难,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难。对难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技术。这些对策技术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①加强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波场传播规律研究,加大单点高密度地震观测、三维地震观测的研究和应用力度;②从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加强照明分析在地震采集中的实用性研究,加大高陡构造的构造样式研究,提高构造建模能力,在考虑表层模型与地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应用研究;③加强多学科综合,探索地震一地质一体化的形式,提高碳酸盐岩地震储层识别和预测的精度,特别是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有效预测方法研究;④随着对精细勘探的要求,加大钻机、炸药、检波器、地震仪的研制和应用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碳酸盐岩 地震勘探 技术难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 被引量:65
16
作者 梅廉夫 戴少武 +1 位作者 沈传波 汤济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4,共8页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郯庐断裂南端的性质以及区内海相油气的宏观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扬子对冲过渡带与下扬子对冲过渡带在印支-燕山早期基本同时形成,向西过渡到上扬子区以递进变形的方式稍晚定型。对冲带在燕山晚期以来遭受伸展作用的改造,逐渐解体和分异。郯庐断裂南端介于中、下扬子间,基于中、下扬子对冲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判断断裂南延可能性较小。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但对冲带不同段油气成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对冲带 郯庐断裂 新生代 陆内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带圈闭的形成及其含油气性——以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何发岐 梅廉夫 +2 位作者 费琪 徐思煌 马立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8-423,共6页
前陆盆地前缘隆起是一重要油气聚集带,其特殊的构造部位及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决定了在该部位有多种圈闭形成和分布。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由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而成的成油体系中的前缘隆起———沙雅隆起区经历了海西期挤压... 前陆盆地前缘隆起是一重要油气聚集带,其特殊的构造部位及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决定了在该部位有多种圈闭形成和分布。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由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而成的成油体系中的前缘隆起———沙雅隆起区经历了海西期挤压形成雏形、印支—燕山早期挤压定型、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期拱张、喜马拉雅晚期挤压拗陷等构造活动阶段,圈闭形成与构造活动相关,成藏与烃源岩演化、幕式构造运动有关,因此各圈闭带的含油气性与圈闭形成期和油气运聚期的匹配有很大关系,由此划分出沙雅前缘隆起区的3级有利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学 圈闭 前缘隆起 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学丰 赫云兰 +4 位作者 马永生 刘波 赵培荣 高计县 杨云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4-235,共12页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旋回,讨论了层序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高频旋回发育及其与孔隙发育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及沉积、成岩环境对储层早期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高频旋回 储层形成 飞仙关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演储层描述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樊中海 胡渤 +3 位作者 宋吉杰 刘浩杰 慎国强 王振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1-451,I0008,共12页
在油田高效勘探、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提高储层描述精度。地震反演储层描述是一项综合性强的油气勘探技术,其精度影响因素复杂。为此,首先分类介绍了地震反演方法,明确各种地震反演方法特点和优势,然后利用实际资料和模型分析反演效果,... 在油田高效勘探、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提高储层描述精度。地震反演储层描述是一项综合性强的油气勘探技术,其精度影响因素复杂。为此,首先分类介绍了地震反演方法,明确各种地震反演方法特点和优势,然后利用实际资料和模型分析反演效果,对储层特征分析、测井标准化、井震标定、模型构建以及地震数据品质等技术环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储层特征认识、反演子波提取、约束模型构建及地震资料品质是影响地震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精细研究,减少储层辨识多解性,提高储层描述分辨力,对地震反演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高效精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驱动反演 模型驱动反演 储层描述 测井约束 模型构建 地震数据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中山区宽线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选 被引量:19
20
作者 于世焕 赵殿栋 秦都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8-405,25-26,共8页
广西中部喀斯特地貌区地表非均质性强,每一条单线的共炮点记录和共接收点记录品质在不同岩性段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单线叠加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进行了3线3炮宽线地震采集试验,分别对3条单线和单线相加的共炮点记录、共接收... 广西中部喀斯特地貌区地表非均质性强,每一条单线的共炮点记录和共接收点记录品质在不同岩性段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单线叠加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进行了3线3炮宽线地震采集试验,分别对3条单线和单线相加的共炮点记录、共接收点记录,以及单线和宽线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3条单线的信噪比曲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时,单线相加或宽线的信噪比提高幅度不大,采用宽线方式的优势不明显;当3条单线的信噪比曲线变化趋势不一致或剧烈变化时,单线相加或宽线的信噪比提高幅度较大,这种情况下采用宽线方式的优势明显。但宽线方式多线接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资料的频率成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单线信噪比最低值和主频最高值计算剖面信噪比提高率和主频降低率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宽线方式的剖面信噪比和主频之间存在的近似反比关系,给出了近似拟合公式,据此选取桂中山区合理的宽线观测系统为3线2炮观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共炮点记录 共接收点记录 宽线观测系统 信噪比提高率 主频降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