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油田SEC上市储量评估经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显路 龙卫江 +3 位作者 余小红 杨菲 余强 刘军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8-521,526,共5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中国石化在境外成功上市以来,根据SEC储量评估新规则,储量观念已由原本的地质储量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转变。经济因素在上市储量评估的过程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通过河南油田储量评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中国石化在境外成功上市以来,根据SEC储量评估新规则,储量观念已由原本的地质储量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转变。经济因素在上市储量评估的过程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通过河南油田储量评估中各种经济因素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把握经济因素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规律,可对储量评估工作起到预见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极限 操作成本 油价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SEC储量 河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油田污染土壤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子菡 郝春雷 《绿色科技》 2018年第4期117-119,122,共4页
采用土著菌群、无机盐、向日葵进行了石油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石油烃降解率达到了76.3%,土壤石油类含量由5621.6mg/kg下降至1332.3mg/kg,为石油烃污染土壤治理提供了生物联合修复的实验数据支撑,该技术是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油田 土壤污染 向日葵 石油烃降解菌 就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C准则递减曲线法在储量评估中的应用——以王集油田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薛国勤 余强 +3 位作者 赵创业 王铭方 李慧 余小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1-534,共4页
SEC上市油气储量评估中已开发储量的评估常用的是递减曲线法,主要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评估。通过递减曲线法在王集油田的应用分析认为,对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在应用递减曲线法进行评估时,应根据油气田已有的开发生... SEC上市油气储量评估中已开发储量的评估常用的是递减曲线法,主要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评估。通过递减曲线法在王集油田的应用分析认为,对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在应用递减曲线法进行评估时,应根据油气田已有的开发生产规律和目前所处开发阶段,合理选择产量递减曲线类型和递减率,使其符合目前开发阶段油田实际开发趋势,达到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减曲线法 递减类型 递减率 储量评估 上市储量 王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扇三角洲体系储层精细对比中的应用——以泌阳凹陷赵凹油田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樊中海 杨振峰 +1 位作者 张成 杜学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8,共6页
由于扇三角洲体系具有相变快、相带窄、多物源等特点,导致扇三角洲砂体储层的精细对比十分困难。根据地震、钻井等资料,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以5级层序为框架、以点物源为中心的储层精细对比思路。赵凹油田储层精细对比研究... 由于扇三角洲体系具有相变快、相带窄、多物源等特点,导致扇三角洲砂体储层的精细对比十分困难。根据地震、钻井等资料,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以5级层序为框架、以点物源为中心的储层精细对比思路。赵凹油田储层精细对比研究表明,扇三角洲砂体的沉积类型明显受控于沉积体系域,湖扩张体系域以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水道砂体为主,局部发育泥石流沉积;高水位体系域以三角洲平原辫状水道砂体为主。扇三角洲砂体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明显受点物源的控制,在不同物源砂体的叠置区,根据主物源方向、砂体展布形态及岩性差异可以有效地区分出不同物源的砂体,并进行单砂层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扇三角洲 储层对比 赵凹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气储层物理参数解释模型——以宝浪油田煤系粗粒低渗储层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周锋德 姚光庆 +2 位作者 魏忠元 刘斌 黄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1,共5页
为了建立宝浪油田粗粒低渗储层的精确渗透率解释模型,从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确定影响此类储层物性的关键属性参数。从表征岩石结构参数的流动带指数的角度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逐步建立以测井数据为基础的流动单元... 为了建立宝浪油田粗粒低渗储层的精确渗透率解释模型,从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确定影响此类储层物性的关键属性参数。从表征岩石结构参数的流动带指数的角度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逐步建立以测井数据为基础的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在流动单元判别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进行了从测井数据到渗透率参数的计算。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储层Ⅲ油组划分出5类流动单元类型,在流动单元控制下解释的储层渗透率值,经实际应用能够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物理参数 流动单元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效率实验——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杰 张丽庆 +1 位作者 周永强 汤达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针对泌阳凹陷双河V下区块高温(84.3℃)低渗透的油藏条件,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1630s和ZL-I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通过不同浓度聚合物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浓度聚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但考虑到... 针对泌阳凹陷双河V下区块高温(84.3℃)低渗透的油藏条件,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1630s和ZL-I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通过不同浓度聚合物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浓度聚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但考虑到经济因素,建议注入浓度为1 600~2 000 mg/L。不同段塞尺寸驱替实验说明,注入大段塞聚合物比注入低段塞驱油效率更高,但超过0.5 PV时驱油效率提高缓慢,故段塞尺寸为0.4~0.5 PV。由聚合物老化前、后对比驱油实验得出,低水解度聚合物1630s更适合此高温油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水解度 段塞尺寸 驱油效率 高温油藏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油田东庄次凹核桃园组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史忠生 何生 杨道庆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9,96,共6页
在对南阳油田东庄次凹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IES盆地模拟软件对东庄油田的南69井、南77井、东9井和东10井以及过东庄次凹的一条二维测线L450-612.5进行了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东庄次凹核... 在对南阳油田东庄次凹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IES盆地模拟软件对东庄油田的南69井、南77井、东9井和东10井以及过东庄次凹的一条二维测线L450-612.5进行了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东庄次凹核三段和核二段烃源岩主体处于生油窗内,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5%~0.8%间,现今生油门限深度约为1 920 m,门限温度约为87°C;②二维烃源岩热演化模拟显示,廖庄组开始沉积时(距今大约27 Ma),东庄次凹核三段Ro达到0.5%,现今Ro为0.7%~0.8%,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早期;核二段距今约20 Ma时,Ro达到0.5%,现今Ro为0.60%~0.65%,处于低成熟阶段;核一段至今仍未达到生油门限;③在距今27 Ma时,二维测线L450-612.5的成熟度和温度模拟剖面显示,油气开始生成时的门限深度为2 000 m,门限温度为93°C,大于现今的门限深度和门限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油田 东庄次凹 热演化史模拟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深层系油水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西涛涛 薛国勤 +3 位作者 万力 李波 王铭方 赵创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结合下二门油田深层系最新的压裂试油资料,对该区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以及油水层识别方法重新进行了研究,制定出了适合该地区新的油、水、干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下二门油田深层系全部47口钻遇井开展了老井复查,发现了一... 结合下二门油田深层系最新的压裂试油资料,对该区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以及油水层识别方法重新进行了研究,制定出了适合该地区新的油、水、干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下二门油田深层系全部47口钻遇井开展了老井复查,发现了一批潜力层,并有2口井进行压裂试油获得了工业油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层识别 测井解释方法 深层系 下二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交联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胡云亭 杨永利 +1 位作者 关振良 张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0,共4页
微观驱油试验表明,交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进一步减少,主要以斑块状、小油滴状等形态分布于微孔隙中;数值模拟显示,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交联聚合物驱后80.8%的面积已为中强水淹,纵向上79.7%的剩余油分布于主力油层。受构造、储层物性及井... 微观驱油试验表明,交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进一步减少,主要以斑块状、小油滴状等形态分布于微孔隙中;数值模拟显示,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交联聚合物驱后80.8%的面积已为中强水淹,纵向上79.7%的剩余油分布于主力油层。受构造、储层物性及井网因素控制,未淹、弱水淹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断层破碎带、微构造高点和砂体上倾尖灭区等部位;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段。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完善注采关系、优化注采结构,单元含水量的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幅度得到控制,采收率在交联聚合物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剩余油 采收率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储层裂缝单元表征及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国勤 周锋德 +1 位作者 姚光庆 曾佐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6,共5页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属高陡背斜构造发育区,区内发育多种裂缝类型,对裂缝单元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方案及效果。为了对该区块裂缝型储层单元进行表征和预测,综合利用了岩心观察、测井方法和曲率方法,对裂缝的类型、裂缝成因、裂...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属高陡背斜构造发育区,区内发育多种裂缝类型,对裂缝单元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方案及效果。为了对该区块裂缝型储层单元进行表征和预测,综合利用了岩心观察、测井方法和曲率方法,对裂缝的类型、裂缝成因、裂缝预测方法和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宝北区块储层裂缝主要分为高角度裂缝和低角度裂缝两种类型,它们分别属构造成因和沉积—构造复合成因;②低角度裂缝分布与沉积微相分布一致;③高角度裂缝在区块的南部和构造的轴部较发育,主要靠近断层附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北区块 裂缝单元 表征及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多段塞组合驱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岩 郭艳 +4 位作者 王熙 张卓 张连峰 任霄宇 林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配方为1500 mg/L聚合物+2000 mg/L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具有较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360 d后界面张力仍能保持10^-2 mN/m数量级,黏度保留率85%以上。聚合物浓度和渗透率相同时,二元体系注入压力低于聚合物的。聚合物浓度为1500 mg/L时,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数5000 mg/L时,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吸附量低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1000 mg/L时,二元体系的洗油效率高于40%。双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聚合物驱后实行多段塞组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1.51%,比单一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分别提高12.69个百分点和5.33个百分点。最终确定该区块剩余油的动用方式为以聚合物驱为主、复合驱为辅的低成本的多段塞组合“0.05 PV调剖+0.35 PV聚合物驱+0.15 PV二元复合驱+0.05 PV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赋存形态 二元复合驱 长期热稳定性 超低界面张力 洗油效率 多段塞组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1厚油层为例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2-139,共8页
为了揭示扇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内部复杂结构特征,明确其对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以储层构型分析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在构型级次识别和划分的基础上,对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砂层组扇三角洲前缘构... 为了揭示扇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内部复杂结构特征,明确其对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以储层构型分析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在构型级次识别和划分的基础上,对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砂层组扇三角洲前缘构型及其控油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类夹层,即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砂砾岩夹层;将核桃园组三段Ⅳ3~1厚油层划分为7个5级构型单元;在5级构型单元等时地层格架内,根据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坝)的定性、定量识别标准,确定出4级构型单元的规模、空间形态及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基于4级构型的3类储层构型控油模式,其中纵向相变和横向相变控油模式下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和非河道低渗相带内,构型单元内不稳定夹层控油模式下的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夹层下部。本次研究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控油模式 扇三角洲前缘 核桃园组三段 赵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楼油田微生物采油室内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志红 魏天利 +3 位作者 李树斌 李铁桓 钟少华 郝春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为解决楼八区块普通稠油开采问题,从井楼油田地层水中筛选10株菌种进行了降低界面张力及产气性能分析。研究表明L87菌具有很强的代谢产气、产表活剂能力,能够代谢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降解原油大分子烷烃和沥青质,具有较高的乳化... 为解决楼八区块普通稠油开采问题,从井楼油田地层水中筛选10株菌种进行了降低界面张力及产气性能分析。研究表明L87菌具有很强的代谢产气、产表活剂能力,能够代谢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降解原油大分子烷烃和沥青质,具有较高的乳化活性,可将普通稠油黏度降低至原来的61.6%左右。岩心实验检验证明,L87菌可使多孔介质内原油黏度降低至原来的50%左右、产出水界面张力降低至原来的60%左右,可提高采收率5%-6%,适用于井楼油田普通稠油的开采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楼油田 微生物采油 稠油降黏 界面张力 岩心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双河油田95℃油藏的双分散调驱体系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艳 黎锡瑜 +4 位作者 孙林涛 温鸿滨 朱义清 王熙 刘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为获得适合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条件的调驱体系,将与地层孔喉直径相匹配的聚丙烯酰胺类(TS-1)微球与耐温抗盐聚合物KYPAM-10混配制得双分散体系,研究了TS-1微球的悬浮性、双分散体系的热稳定性、封堵性和调剖性能。结果表明,TS-1微球在... 为获得适合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条件的调驱体系,将与地层孔喉直径相匹配的聚丙烯酰胺类(TS-1)微球与耐温抗盐聚合物KYPAM-10混配制得双分散体系,研究了TS-1微球的悬浮性、双分散体系的热稳定性、封堵性和调剖性能。结果表明,TS-1微球在双分散体系中的悬浮性良好;聚合物和TS-1微球的配伍性较好,在95℃烘箱老化180 d后的体系黏度保留率大于80%;随老化时间延长,微球粒径略有增加。双分散体系的注入性和运移性良好,对岩心的封堵率和残余阻力系数大于单一微球体系。在双管并联岩心中注入0.5 PV双分散体系(1500mg/L KYPAM-10+500 mg/L TS-1微球),低渗岩心分流率从20%增至60%,有效地改善了低渗岩心吸水能力。双分散体系驱油效果较好,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4.15%,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5.78%,可用于双河油田95℃油藏的调剖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散体系 聚合物 微球 注入性能 驱油性能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城油田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艳 束华东 +4 位作者 刘峥君 李岩 姜建伟 李佩雲 杨永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0,共6页
为提高古城泌125区块驱油效率,针对该区块油藏条件(油层温度40.9℃、地下平均原油黏度652.7mPa·s)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提出超高分聚合物+井网调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45.6%和54.4%剩余储量分别分布在含水大于90... 为提高古城泌125区块驱油效率,针对该区块油藏条件(油层温度40.9℃、地下平均原油黏度652.7mPa·s)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提出超高分聚合物+井网调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45.6%和54.4%剩余储量分别分布在含水大于90%和含水小于90%的区域,纵向上井间及井网控制差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达60%甚至更高,是下步聚合物驱的挖潜对象。井网调整后液流方向改变率36.8%,预测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5.9%,最终增产原油9.16×10^4t。超高分子量聚合物CGF-1具有较好的黏弹性、长期热稳定性、抗剪切性和注入性。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500mg/L、注入量为0.6PV时,均质岩心水驱后采收率增幅可达21.1%。在泌125区现场22口注入井进行先导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剩余油分布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 井网调整 古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陈祥 严永新 +3 位作者 章新文 刘洪涛 薛秀丽 罗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1,147,共6页
参照美国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评价指标,首次对中国新生代陆相湖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较系统地研究。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核桃园组页岩分布范围广,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与美国泥盆系盆... 参照美国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评价指标,首次对中国新生代陆相湖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较系统地研究。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核桃园组页岩分布范围广,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与美国泥盆系盆地相当;含气页岩测录井响应特征明显;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微孔隙、微裂缝,储集性能较好;页岩气保存条件好;储层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易于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形成条件,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形成条件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敏 陈祥 +4 位作者 严永新 章新文 朱景修 黄庆 贾艳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3-671,共9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区发育有淡水环境及咸水环境沉积的深湖—半深湖相页岩。该套页岩岩相复杂、类型多、变化快,可分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隐晶灰质页岩、重结晶灰质页岩及白云质页岩,总体富含有机质,这为陆相页岩油的形成...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区发育有淡水环境及咸水环境沉积的深湖—半深湖相页岩。该套页岩岩相复杂、类型多、变化快,可分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隐晶灰质页岩、重结晶灰质页岩及白云质页岩,总体富含有机质,这为陆相页岩油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研究区页岩具有纵向厚度大、横向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及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矿物含量高及含油气性好等特征,具备良好的陆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在明确泌阳凹陷具备良好的陆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包含岩石学分析、地质多参数综合评价、有利区带评价等8项关键技术的地质评价方法,并明确了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区,进而优化部署页岩油水平井,取得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的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地质特征 地质评价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16
18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古哲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24,329,共4页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中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具有横向上强弱分带、垂向上形变分层的特征。可划分为伸展变形、冲断褶皱变形、拆离滑脱变形等3种构造变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变形 冲断褶皱变形 拆离滑脱变形 构造变形样式 构造几何学模式 前陆盆地 下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杜建波 何明喜 +3 位作者 张艳霞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拉石 沉积特征 沉降中心 构造演化 前陆盆地 下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永华 杨道庆 +3 位作者 孙耀华 李锋 林社卿 赵雨晴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378-383,共6页
针对泌阳凹陷地层沉积特点,以高精度地震资料、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不整合面的识别和追踪,建立了泌阳凹陷重点勘探层段下第三系沉积的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划分出一级层序界面3个、二级层序界面3个... 针对泌阳凹陷地层沉积特点,以高精度地震资料、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不整合面的识别和追踪,建立了泌阳凹陷重点勘探层段下第三系沉积的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划分出一级层序界面3个、二级层序界面3个、三级层序界面7个。在三级层序界面控制下,利用踞头剖面和具代表性的钻井资料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结合过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对凹陷中的各井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划分和对比;在单井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基础上,对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等时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隐蔽油藏的有利勘探区带,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对砂砾岩扇体及其分布的边界进行了描述。根据预测结果部署的探井试采均获得了工业油流,新增石油控制储量1092×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隐蔽油藏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域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