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金湖凹陷古近系奇碳优势和偶碳优势共存的正构烷烃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宁 王铁冠 李美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7-313,共7页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纪阜宁组二段暗色泥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存在着偶碳优势、奇碳优势以及二者共存的3种分布型式。本文重点探讨正构烷烃奇碳优势和偶碳优势共存的形成原因。在这类暗色泥岩与原油中,正构烷烃通常低碳数...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纪阜宁组二段暗色泥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存在着偶碳优势、奇碳优势以及二者共存的3种分布型式。本文重点探讨正构烷烃奇碳优势和偶碳优势共存的形成原因。在这类暗色泥岩与原油中,正构烷烃通常低碳数部分呈nC15、nC17优势,中碳数具有nC20、nC22优势,高碳数为nC25、nC27、nC29、nC31优势;并且具有强烈的植烷优势、较高的伽玛蜡烷指数、含有一定量β胡萝卜烷和C24四环萜烷。分析认为沉积水体环境和有机质来源的变化决定了正构烷烃的分布形式,该类正构烷烃形成于湖盆水体盐度分层的沉积环境,主要来源于湖盆内藻类和湖盆外高等植物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物 金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热史恢复与成藏期判识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儒峰 陈莉琼 +1 位作者 李亚军 宋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159,共9页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km,北斜坡东为33.2℃/km;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1.4℃/km,北斜坡西为39.3℃/km,北斜坡东为50℃/km;包裹体均一温度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29℃/km,北斜坡西为42.5℃/km,北斜坡东为32.3℃/km。对比分析现今地温梯度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0~7℃/km;北斜坡西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10~15℃/km;北斜坡东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4~21℃/km,今古地温梯度变化规律为深凹带变化小,斜坡带变化大。将典型单井埋藏史-热史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分析,判识高邮凹陷深凹带成藏期介于46~37Ma,北斜坡成藏期介于40.9~37.5Ma,具有深凹带早于北斜坡的规律,判定出三垛期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地温梯度 古温标参数 热史恢复 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热史与成藏期判识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亚军 李儒峰 +2 位作者 陈莉琼 宋宁 方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5-401,共7页
在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和卞闵杨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根据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西斜坡的古地温范围介于45.6~128.4℃,古地温梯度为45.5℃/km;卞闵杨构造带古地温为26.4~... 在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和卞闵杨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根据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西斜坡的古地温范围介于45.6~128.4℃,古地温梯度为45.5℃/km;卞闵杨构造带古地温为26.4~120.3℃,古地温梯度为42.7℃/km。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出西斜坡古地温梯度为40.7℃/km,卞闵杨构造带为45.8℃/km。对比分析得出凹陷内不同构造带均具有古地温梯度大于今地温梯度的规律,西斜坡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10.4~15.2℃/km,卞闵杨构造带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12.4~15.3℃/km。对西斜坡和卞闵杨构造带典型井进行热史模拟,得出古地温梯度随着凹陷地层年代变新而降低,三垛构造事件所导致的抬升剥蚀之前,凹陷已达到最大古地温。成熟度史反映出金湖凹陷埋深在1 000 m处Ro为0.4%,烃源岩进入低熟阶段,在1 900 m处Ro为0.65%,温度达到90℃,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阶段。将金湖凹陷西斜坡典型单井埋藏史—热史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分析,判识出成藏期介于47~41.5 Ma,确定了三垛期为金湖凹陷主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地温梯度 古温标参数 热史恢复 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