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石油化工厂区有机污染物的表征 I.土壤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凌波 林大泉 +2 位作者 曾向东 籍伟 戴竹青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7-96,共10页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有机污染是局部的和有特征性的 ;土壤污染带主要位于 2 m以上渗透性良好的人工填土层 ,污染物主要来自各类储罐的泄漏和污水隔油池的渗漏 ;柴油范围的有机物 ( DRO)及润滑油范围的有机物( ORO)的含量超过 1 0 g/kg的区域分别占厂区面积的 2 .0 %和 1 .5% ;98.4 %的目标 VOC及 96.2 %的目标SVOC检出率不足 2 5% ;92 .1 %点位的总 VOC低于 1 0 0 mg/kg,89.4 %点位的总 SVOC低于 50 mg/kg;检出浓度较高的目标 VOC和目标 SVOC分别是苯系物、多环芳烃、苯酚类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除一个点位的一个深度土样苯并 ( a)芘超过 HJ/T2 5-1 999土壤基准 直接接触 1 .4倍外 ,其它均不超标 ;推测定性 VOC或 SVOC的估算浓度高于目标 VOC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石油烃 表征 石油化工厂区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油化工厂区有机污染物的表征 Ⅱ.地下水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凌波 林大泉 +1 位作者 籍伟 曾向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4-90,共7页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地下水中TPH、VOC及SVOC的分布特征 ,以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结果表明 ,该厂区地下水的有机污染是局部的和特征性的 ;DRO高于 30mg/l的区域约占厂区...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地下水中TPH、VOC及SVOC的分布特征 ,以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结果表明 ,该厂区地下水的有机污染是局部的和特征性的 ;DRO高于 30mg/l的区域约占厂区面积的 16 9% ,浮油区域约占厂区面积的 12 7% ,污染物主要来自各类储罐的泄漏和污水隔油池的渗漏 ;93 8%的目标VOC及 94 2 %的目标SVOC检出率不足 2 5 % ,检出浓度较高的目标VOC和SVOC分别是苯系物和苯酚类化合物 ,推测定性VOC或SVOC的估算浓度高于目标VOC或SVOC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挥发性有机物 石油化工厂区 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石油烃 表征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黄原胶添加剂在石油开采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双春 王月超 +3 位作者 潘一 张金辉 赵宏宇 雒亚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0-43,45,共5页
综述了黄原胶在油田化学品中作为钻井液添加剂、完井液添加剂、固井液添加剂,起到减小开采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防护井壁以及防止井塌、降低石油开采工业中对环境的污染的作用,并对黄原胶在石油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黄原胶 环保 钻井 完井 固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4
作者 张庆军 刘文洁 +2 位作者 王鑫 蒋立敬 耿新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88-3002,共15页
随着原油劣质化趋势的加剧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渣油加氢技术已成为炼厂提高轻油收率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目前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比较了固定床、沸腾床、悬浮床、移动床四大类型渣油加氢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分析了国外主要的渣油... 随着原油劣质化趋势的加剧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渣油加氢技术已成为炼厂提高轻油收率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目前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比较了固定床、沸腾床、悬浮床、移动床四大类型渣油加氢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分析了国外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固定床加氢技术最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占据渣油加氢的主导地位;沸腾床加氢技术日趋成熟,代表未来渣油加氢的发展方向;移动床加氢技术暂不作为渣油加氢的有效手段;悬浮床加氢技术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正在建设多套工业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渣油加氢技术与其他重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集成,将会显著提高炼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 固定床 沸腾床 移动床 悬浮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5
作者 刘丽 郭蓉 +4 位作者 孙进 丁莉 杨成敏 段为宇 姚运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03-3510,共8页
随着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相继推出了高质量的清洁燃料标准。低硫化是柴油清洁利用的发展趋势,研制开发高效稳定的加氢脱硫催化剂是加氢脱硫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在柴油加氢脱硫方面的研究成... 随着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相继推出了高质量的清洁燃料标准。低硫化是柴油清洁利用的发展趋势,研制开发高效稳定的加氢脱硫催化剂是加氢脱硫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在柴油加氢脱硫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柴油加氢脱硫反应机理、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主催化剂、助剂和载体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柴油加氢脱硫的主要路径是直接脱硫和加氢路径,而柴油中受空间位阻影响大的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脱除路径主要是加氢路径和烷基转移路径。文章从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分析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机理,得到加氢脱硫活性与催化剂的表面微观结构紧密相关。分析了近年来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发现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载体主要是氧化铝及改性的氧化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 催化剂 催化剂载体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乳酸和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佟明友 方向晨 +1 位作者 刘树臣 程国香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24-728,共5页
综述了乳酸发酵和提取工艺以及聚乳酸的合成进展,分析了L-乳酸及合成聚乳酸两种产品的市场前景,对进一步的技术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发酵 L-乳酸 合成 聚乳酸 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7
作者 徐军祥 杨翔华 +3 位作者 姚秀清 许谦 佟明友 张全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4,共6页
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的原理,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应用实例及效果。介绍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中有关高效降解菌和生物强化菌剂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进一步讨论了应用生物强化技术的主要控制参数,展望了生物强... 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的原理,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应用实例及效果。介绍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中有关高效降解菌和生物强化菌剂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进一步讨论了应用生物强化技术的主要控制参数,展望了生物强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生物强化 生物强化菌剂 生物降解 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系丙烷脱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谭晓林 马波 +2 位作者 张喜文 张海娟 李江红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7,共7页
综述了Cr系丙烷脱氢催化剂的研究状况,介绍了使用Cr系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工艺和催化剂脱氢机理,探讨了Cr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失活原因,总结了影响铬铝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因素,包括制备、载体、助剂、积炭及工艺条件,对Cr系催化剂的研究前... 综述了Cr系丙烷脱氢催化剂的研究状况,介绍了使用Cr系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工艺和催化剂脱氢机理,探讨了Cr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失活原因,总结了影响铬铝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因素,包括制备、载体、助剂、积炭及工艺条件,对Cr系催化剂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 脱氢 机理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卫亚 沈智奇 +4 位作者 王丽华 郭长友 季洪海 凌凤香 王丽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5-760,共6页
工业多相催化剂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体系。长期以来,工业催化剂的制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技艺,而难以从原子分子水平的科学原理方面给出令人信服的形成机制。为开发更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新型工业催化剂,通过各种表征技术对... 工业多相催化剂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体系。长期以来,工业催化剂的制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技艺,而难以从原子分子水平的科学原理方面给出令人信服的形成机制。为开发更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新型工业催化剂,通过各种表征技术对催化剂制备中的过程产物及最终产品进行表征是一个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在当前各种现代表征手段中,透射电子显微镜尤其是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在材料的纳米、微米区域进行物相的形貌观察、成分测定和结构分析,可以提供与多相催化的本质有关的大量信息,指导新型工业催化剂的开发。该文讨论了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获取催化剂中纳米结构信息的方法,并综述了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多相催化剂方面的一些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催化 透射电镜 高分辨透射电镜 扫描透射电镜 X射线能谱 电子能量损失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液中乳酸的分离提取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启梅 乔凯 +2 位作者 王领民 高大成 王崇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56-2662,共7页
乳酸是合成聚乳酸的原料,生物法制备乳酸是目前工业上生产乳酸的主要方法。但乳酸发酵液成分复杂,后续的分离提纯过程成了制约乳酸生产的技术瓶颈和难点,也决定着乳酸的品质与收率。本文对乳酸发酵液的主要的分离提取工艺进行了介绍,包... 乳酸是合成聚乳酸的原料,生物法制备乳酸是目前工业上生产乳酸的主要方法。但乳酸发酵液成分复杂,后续的分离提纯过程成了制约乳酸生产的技术瓶颈和难点,也决定着乳酸的品质与收率。本文对乳酸发酵液的主要的分离提取工艺进行了介绍,包括结晶分离技术、酯化水解法、萃取法、分子蒸馏法、膜分离法、吸附法及与发酵耦合的原位分离技术。并提出单一的分离技术很难有效提取乳酸,需将多种技术集成、改良提纯工艺路线。其中,将各种新型高效的集成技术与发酵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连续或半连续的发酵过程,可提高乳酸产率和产品质量,有望形成高效率、高品质、低污染、低能耗、可工业化的乳酸提纯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分离/提取 发酵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晓姝 张霖 +2 位作者 高大成 师文静 樊亚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5-1403,共9页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近年来由于其用途的不断拓宽而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生物合成法生产1,3-丙二醇具有绿色高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特点,是目前最具前景的生产方式。本文从发酵菌种、发酵工艺、发酵过程优化和精制提纯几个方...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近年来由于其用途的不断拓宽而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生物合成法生产1,3-丙二醇具有绿色高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特点,是目前最具前景的生产方式。本文从发酵菌种、发酵工艺、发酵过程优化和精制提纯几个方面对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为使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在成本上与化学法相比更具优势,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应该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对发酵过程进行强化,使得过程更加精准且易于控制;同时指出综合考虑经济性与能耗问题,对发酵与分离的全过程进行整合,是今后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实现产业化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丙二醇 发酵 生物转化 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减阻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剑波 王晓霖 +1 位作者 陈建磊 赵巍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9,共10页
减阻剂加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管道增输技术,加注减阻剂克服了管道内涂层使用寿命短、易脱落、不可再次涂覆、无法应用于旧管道和施工复杂等缺点,可有效提高输送量,并能保证管线的安全运行。综述了天然气减阻剂的减阻机理及国内外关于... 减阻剂加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管道增输技术,加注减阻剂克服了管道内涂层使用寿命短、易脱落、不可再次涂覆、无法应用于旧管道和施工复杂等缺点,可有效提高输送量,并能保证管线的安全运行。综述了天然气减阻剂的减阻机理及国内外关于减阻剂发展的技术现状,详细叙述了天然气管道实施减阻的原因、减阻剂的室内成膜性和稳定性评价以及环道评价测试装置和测试过程。依据合成方法,将减阻剂分为Mannich碱类、咪唑啉类、酰胺类、磷酸酯类和聚合物类,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论述和举例。同时还指出了天然气减阻剂的适用范围,从减阻机理、分子结构设计、评价方法和现场应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减阻剂减阻机理、合成、评价方法和在大口径管线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管道 减阻剂 缓蚀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润滑性与其组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雒亚东 凌凤香 +2 位作者 郭永成 张燕玲 耿晨晨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99,共3页
研究直馏柴油、催化柴油及加氢精制柴油的组成变化和其润滑性的关系,考察柴油的馏程、90%馏出温度与其润滑性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催化柴油的润滑性能最好,直馏柴油的润滑性能次之;对于加氢柴油,随着加氢深度增大,柴油抗磨性能变差;柴... 研究直馏柴油、催化柴油及加氢精制柴油的组成变化和其润滑性的关系,考察柴油的馏程、90%馏出温度与其润滑性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催化柴油的润滑性能最好,直馏柴油的润滑性能次之;对于加氢柴油,随着加氢深度增大,柴油抗磨性能变差;柴油中某些能改善其润滑性的组分,多集中在高馏程中;柴油90%馏出温度与柴油润滑性线性相关性较好,柴油中的有效抗磨组分多集中在重组分中,重组分含量增加,柴油的抗磨性能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加氢精制 润滑性 馏程 馏出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玉兰 方向晨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4,共4页
采用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持硫率高和放热效应低等特点。在体积空速2.5h-1、氢油体积比350、反应压力3.4MPa、反应温度350℃的条件下,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脱硫率为90.8%,脱氮率为78.6%,而器内预硫化催化剂的脱硫率为... 采用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持硫率高和放热效应低等特点。在体积空速2.5h-1、氢油体积比350、反应压力3.4MPa、反应温度350℃的条件下,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脱硫率为90.8%,脱氮率为78.6%,而器内预硫化催化剂的脱硫率为89.2%、脱氮率为75.1%,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和加氢脱氮活性优于器内预硫化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催化剂 预硫化 脱硫 脱氮 硫化技术 预硫化催化剂 加氢脱硫活性 反应压力 反应温度 脱氮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的微波干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向晨 张忠清 +1 位作者 翁延博 张庆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5-1733,共9页
将煤炭加工转化成洁净、高效的二次能源以替代石化产品,对于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实现煤炭清洁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概述了微波加热的机理、特点与优势以及国内外微波加热煤干馏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煤分级加... 将煤炭加工转化成洁净、高效的二次能源以替代石化产品,对于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实现煤炭清洁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概述了微波加热的机理、特点与优势以及国内外微波加热煤干馏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煤分级加工及清洁化利用技术研发思路,指出与常规的煤干馏技术相比,微波干馏煤焦油的性质更好,更适合于加工生产化工产品和汽油、柴油产品。所产煤气纯度高,富含甲烷、氢等高价值组分,利于综合利用。该技术易与现有电厂、钢厂等用煤大户企业结合,形成煤分级加工及清洁利用组合体,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现有石油加工企业组合,更能优化产品的加工利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馏 微波 分级加工 清洁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煤干馏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庆军 张长安 +3 位作者 刘继华 宋永一 乔凯 张忠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9-187,共9页
为给低阶煤分级利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深入分析了外热式和内热式块煤干馏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干馏工艺的优缺点及工业应用现状。外热式块煤干馏技术投资高,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挥发产物的二次分解严重,焦油产率低,处于研究阶段;... 为给低阶煤分级利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深入分析了外热式和内热式块煤干馏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干馏工艺的优缺点及工业应用现状。外热式块煤干馏技术投资高,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挥发产物的二次分解严重,焦油产率低,处于研究阶段;多段回转炉热解工艺(MRF)和无热载体蓄热式旋转床干馏工艺是外热式块煤干馏技术的典型代表。内热式块煤干馏技术具有热效率高、加热均匀、结构简单等优点,工业化的块煤内热式干馏工艺主要有鲁奇三段炉、以SJ型低温热解炉为代表的SJ热解技术等,处于工业示范或研究阶段的块煤内热式干馏工艺主要有大唐华银LCC技术、柯林斯达带式炉低温干馏技术等。最后指出新型块煤干馏反应器设计、低温富氧干馏技术开发、干熄焦技术及关键设备研究、粉煤成型技术、块煤干馏过程基础研究、热解气高效除尘技术及关键设备研究、能效提升与水回收利用技术开发等是今后块煤干馏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干馏 块煤干馏技术 外热式块煤干馏 内热式块煤干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丙二醇发酵液离子交换耦联电渗析脱盐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领民 廖莎 +4 位作者 乔凯 张霖 姚新武 王崇辉 高大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对1,3-丙二醇发酵液离子交换耦联电渗析脱盐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发酵液小试脱盐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电渗析脱盐实验、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型和离子交换耦联电渗析工艺。结果表明,单独采用电渗析脱盐1,3-丙二醇损失率为11.41%;通过比... 对1,3-丙二醇发酵液离子交换耦联电渗析脱盐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发酵液小试脱盐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电渗析脱盐实验、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型和离子交换耦联电渗析工艺。结果表明,单独采用电渗析脱盐1,3-丙二醇损失率为11.41%;通过比较多种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pH、电导率以及处理能力,确定耦联中试实验采用树脂LSI296和LSI010;采用离子交换耦联电渗析两步脱盐,效率提高到96.2%,损失率降低到5.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丙二醇 电渗析 离子交换 耦联脱盐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丁二醇分离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樊亚超 张霖 +1 位作者 廖莎 王领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23-2328,共6页
2,3-丁二醇应用广泛,是一种潜在的平台化合物,可以用于替代传统平台化合物——四碳烃。基于能源安全及绿色环保的需求,生物炼制制备2,3-丁二醇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化学法相比,生物炼制制备2,3-丁二醇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2,3-丁二醇的... 2,3-丁二醇应用广泛,是一种潜在的平台化合物,可以用于替代传统平台化合物——四碳烃。基于能源安全及绿色环保的需求,生物炼制制备2,3-丁二醇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化学法相比,生物炼制制备2,3-丁二醇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2,3-丁二醇的高沸点及强极性的特点使它难以从发酵液中分离。这成为了生物炼制2,3-丁二醇工艺工业化的瓶颈。因此,开发高效价廉的2,3-丁二醇分离工艺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从发酵液中分离2,3-丁二醇工艺的研究进展。2,3-丁二醇的分离主要包括固液分离、发酵液深处理及2,3-丁二醇精制3个方面,涉及的分离技术包括离心、絮凝、膜过滤、离子交换、电渗析、萃取、精馏等以及相关技术的优化和耦合。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在于现有分离工艺的高效整合及新型分离工艺的有效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丁二醇 生物炼制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多元醇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澜鹏 白富栋 +1 位作者 乔凯 王领民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9-72,共4页
以桐油为原料,利用其分子链中共轭三烯结构提高环氧键反应活性的特点,在环氧化反应中加入小分子醇类试剂,原位发生环氧键开环反应,一步合成了桐油多元醇。考察了醇类试剂种类及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质的影响,... 以桐油为原料,利用其分子链中共轭三烯结构提高环氧键反应活性的特点,在环氧化反应中加入小分子醇类试剂,原位发生环氧键开环反应,一步合成了桐油多元醇。考察了醇类试剂种类及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质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表明:正丁醇作为原位开环试剂具有良好的效果,当正丁醇用量为桐油质量的65%、催化剂85%磷酸用量为桐油质量的0.5%、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5 h时,桐油多元醇的羟值(KOH)为195.4 mg/g,黏度为8 560 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多元醇 共轭双键 原位开环反应 羟值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降解微晶纤维素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景芸 刘美菊 +2 位作者 周明东 张全 臧树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93,共4页
以自制3种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对微晶纤维素进行了降解实验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水量等条件对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A对微晶纤维素具有较好的催化降解作用.在微波辅助加热... 以自制3种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对微晶纤维素进行了降解实验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水量等条件对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A对微晶纤维素具有较好的催化降解作用.在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以A树脂为催化剂,离子液体[Amim]Cl为溶剂,当催化剂与微晶纤维素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140~ 160℃,反应时间为20~ 40 min时,纤维素转化率可达到100%,同时总还原糖收率最高可达96.2%,葡萄糖收率最高可达7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树脂 纤维素 催化 总还原糖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