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管道水击瞬态仿真计算模型
1
作者 李萌 荆少东 +5 位作者 范振宁 梁海宁 张艳 张湘玮 张钧晖 吴佳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862-6868,共7页
CO_(2)管道输送作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的连接碳源和碳汇的关键环节,未来将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管道水击工况,其产生的压力震荡可能超过管内承压和低于泵的进站... CO_(2)管道输送作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的连接碳源和碳汇的关键环节,未来将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管道水击工况,其产生的压力震荡可能超过管内承压和低于泵的进站压力。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水击及控制理论还不成熟。建立以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描述管道内一维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特征线法进行求解,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分别与Kiuchi提出的输气系统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商业软件OLGA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输气系统模型的模拟结果大体一致,与OLGA软件计算压力和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02%和2.32%,满足工程计算精度的要求。对于管道压缩机启停、阀门紧急开关和流量急剧变化等在较短时间内引起管道参数变化的快瞬变过程,通过设置急剧变化值进行模拟,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计算出各个节点的参数变化情况且精度较高,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工艺仿真软件国产化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线 超临界CO_(2)管道 水击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荆少东 刘忠 +2 位作者 祝威 谷梅霞 吴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7-273,共7页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组的变化是田间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的重要指标。然而,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组如何响应石油污染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山东省某油田为研究对象,从运行中和长期废弃的油井附近采集石油污染土壤。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组的变化是田间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的重要指标。然而,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组如何响应石油污染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山东省某油田为研究对象,从运行中和长期废弃的油井附近采集石油污染土壤。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组和土壤微生物共现网络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石油烃、总碳、总氮、总硫和总磷的含量因石油污染而增加。相比对照,两种石油污染持续时间都会降低土壤pH值。另外,石油污染还降低了细菌和真菌的α多样性。同时,细菌α多样性与土壤总石油烃含量和电导率呈负相关,而真菌α多样性仅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此外,石油污染增加了土壤中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油杆菌属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网络的节点数、连接数和模块化系数均下降。短期的重度石油污染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发生变化,并驱动形成低复杂程度和脆弱的土壤微生物网络。且自然恢复很难还原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土壤微生物 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烈非均质裂隙介质优先流及其工程意义--以HN地下水封洞库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忠 赵晓 +1 位作者 李渊博 曹孟雄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161,176,共9页
在地下洞库工程建设中,低渗岩体内发育的节理密集带、断层等空隙中通常形成优先流,从而对洞库涌水量与储品水封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裂隙介质优先流的识别、工程风险评估以及防渗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HN地下水封石油洞库为例,使... 在地下洞库工程建设中,低渗岩体内发育的节理密集带、断层等空隙中通常形成优先流,从而对洞库涌水量与储品水封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裂隙介质优先流的识别、工程风险评估以及防渗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HN地下水封石油洞库为例,使用FEFLOW地下水模拟工具的非结构化剖分技术对优先流潜在通道进行了精细的几何刻画,建立了工程场区尺度的地下水水流模型,并对施工期中优先流防渗处置不同工况下洞库涌水量与储品水封安全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优先流是影响洞库围岩中地下水的流场形态以及洞库涌水量的重要因素,断层、节理密集带等不连续面是主洞室涌水主要的充水途径,优先流形成的涌水量占据主洞室总涌水量的60%以上。在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做好优先流通道的防渗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封洞库 优先流 非均质裂隙介质 地下水数值模拟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含量与加载频率对X80钢管接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忠 李毅 +1 位作者 宋卫臣 辛萌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在氮气,体积分数均为2%的H_(2)+CO_(2)以及体积分数分别为5%,2%的H_(2)+CO_(2)环境中,对X80钢管接头试样进行不同加载频率(0.1,1.0,10.0 Hz)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了氢气含量和加载频率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载频率... 在氮气,体积分数均为2%的H_(2)+CO_(2)以及体积分数分别为5%,2%的H_(2)+CO_(2)环境中,对X80钢管接头试样进行不同加载频率(0.1,1.0,10.0 Hz)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了氢气含量和加载频率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载频率为1.0 Hz时,氢气含量越高,接头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裂纹扩展速率越大,且焊缝中的裂纹扩展速率增大程度最大;含氢环境中焊缝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小于母材和热影响区;当氢气体积分数为5%时,母材和热影响区均发生韧性断裂,但疲劳断口上存在微小的二次裂纹和少量平台状结构等脆性断裂特征,焊缝疲劳断口出现长度近80μm的二次裂纹,但断口形貌仍主要呈韧性断裂特征;氢气体积分数为5%时,随着加载频率增加,母材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加载频率为1.0 Hz时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焊接接头 氢致开裂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加载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阀排放的动响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永超 李楠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共5页
安全阀排放冲击与响应是振动工程中典型的瞬态响应问题。根据阀后直管段长度L与特征长*度L的关系,讨论了四种可能的冲击形式;利用Laplace变换和逆变换,给出了四种冲击的瞬态响应解析解,表明冲击响应的最大幅值是关于安全阀全开时间与系... 安全阀排放冲击与响应是振动工程中典型的瞬态响应问题。根据阀后直管段长度L与特征长*度L的关系,讨论了四种可能的冲击形式;利用Laplace变换和逆变换,给出了四种冲击的瞬态响应解析解,表明冲击响应的最大幅值是关于安全阀全开时间与系统自振周期之比的函数;据此对安全阀排放系统的动载系数DFL取值给了分析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阀 瞬态响应 脉冲 拉普拉斯变换 响应解析解 动载系数DF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模型修正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文 侯志强 +1 位作者 陈鹏 曹学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280,共8页
针对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经典成核模型及Looijmans修正的经典成核模型存在未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或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时化学势差计算复杂、成核动力项生长速率向量中碰撞率的计算采用了理想气体的表达形式、未考虑液滴曲率半径对表面张力的... 针对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经典成核模型及Looijmans修正的经典成核模型存在未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或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时化学势差计算复杂、成核动力项生长速率向量中碰撞率的计算采用了理想气体的表达形式、未考虑液滴曲率半径对表面张力的影响的缺点,对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模型进行了修正。将以上缺点均修正的修正模型1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偏差较大,最小偏差仍大于2个数量级,认为是不准确的液滴表面张力模型的引入造成的结果。仅考虑真实气体效应修正和碰撞率计算修正的修正模型2较修正模型1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验值,误差可在2个数量级以内。修正模型2对不同介质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预测值较Looijmans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实验值,且大部分情况下较Kalikmanov提出的半现象学理论模型更为准确,推荐使用修正模型2进行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 凝结 状态方程 气液平衡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烃联合装置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发 秦文戈 梁战桥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1,共5页
介绍了RIC-200和RIC-270两种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两套采用国内自主技术建设的芳烃联合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通过对比两种催化剂的装填、干燥、投料开车等过程以及装置的运转和标定结果,分析两种催化剂... 介绍了RIC-200和RIC-270两种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两套采用国内自主技术建设的芳烃联合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通过对比两种催化剂的装填、干燥、投料开车等过程以及装置的运转和标定结果,分析两种催化剂的性能特点。结果表明,与RIC-200催化剂相比,RIC-270催化剂在异构化活性和乙苯转化率上有明显的提升,可使装置多产对二甲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联合装置 异构化 催化剂 对二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化芳烃联合装置能耗优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秦文戈 李明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6-90,共5页
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芳烃生产成套技术已成功实现600 kt/a和1000 kt/a规模大型化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在节能环保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和改进。通过对两套国产化芳烃联合装置中的二甲苯装置的能耗、原料、热联合、低温热利用以... 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芳烃生产成套技术已成功实现600 kt/a和1000 kt/a规模大型化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在节能环保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和改进。通过对两套国产化芳烃联合装置中的二甲苯装置的能耗、原料、热联合、低温热利用以及催化剂、吸附剂使用等方面对比,分析降低二甲苯装置能耗的方法及措施。结果表明:增强二甲苯装置的热联合利用水平,通过物料间直接换热可提升热利用效率;装置低温余热回收后可发生蒸汽或产生热媒水,优先用于压缩机动力驱动介质,其余用于自产发电,可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使用外供蒸汽;使用新一代高性能催化剂和吸附剂等措施,均可有效降低二甲苯装置综合能耗,增加装置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装置 低温热利用 能耗 热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