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化工废碱液处理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彤 邓德刚 秦丽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7-189,共3页
介绍了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精制过程中废碱液处理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应用情况。针对不同种类废碱液的水质组成和特点,开发了以湿式氧化(WAO)技术为核心的配套处理技术,包括催化汽油精制废碱液"湿式氧化-酸化脱酚-SBR"、乙烯精制废... 介绍了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精制过程中废碱液处理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应用情况。针对不同种类废碱液的水质组成和特点,开发了以湿式氧化(WAO)技术为核心的配套处理技术,包括催化汽油精制废碱液"湿式氧化-酸化脱酚-SBR"、乙烯精制废碱液"湿式氧化-酸化中和"、丙烷脱氢制丙烯废碱液"加碱中和-湿式氧化-酸化中和-蒸发除盐"等一系列典型石油石化工业废碱液的处理技术。已建成多套废碱液湿式氧化处理装置,可以完全脱除废碱液的恶臭气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碱液 湿式氧化 技术开发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劣质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转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顺新 黄新露 +2 位作者 陈光 李扬 吴子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4-207,211,共5页
以高芳烃含量的劣质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进行加氢转化工艺研究,考察体系压力、裂化温度、精制深度以及操作方式对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体系压力增加轻、重石脑油收率明显增加而转化柴油相应降低;随裂化温度增加汽油... 以高芳烃含量的劣质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进行加氢转化工艺研究,考察体系压力、裂化温度、精制深度以及操作方式对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体系压力增加轻、重石脑油收率明显增加而转化柴油相应降低;随裂化温度增加汽油馏分明显增加且辛烷值有所提高,柴油馏分十六烷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控制精制油氮含量为35μg/g时,加氢转化工艺得到的产品质量最佳,汽油馏分研究法辛烷值达90以上,为优质的清洁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从产品质量方面考虑部分循环操作方式最佳,可得到辛烷值超过90的汽油组分与十六烷值在45左右的清洁柴油馏分,加氢转化工艺是劣质催化裂化柴油高附加利用的优质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柴油 加氢转化 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载体石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耿新国 杨卫亚 +1 位作者 隋宝宽 王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5-78,83,共5页
总结了以活性炭、碳纳米管、介孔碳、石墨烯等碳基材料为载体的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与常规Al_(2)O_(3)基载体催化剂相比,碳基载体催化剂比表面积大,活性金属的分散性好,活性金属-碳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弱,有利于形成高活性的Ⅱ类活... 总结了以活性炭、碳纳米管、介孔碳、石墨烯等碳基材料为载体的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与常规Al_(2)O_(3)基载体催化剂相比,碳基载体催化剂比表面积大,活性金属的分散性好,活性金属-碳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弱,有利于形成高活性的Ⅱ类活性相。以二苯并噻吩及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等含硫有机物为处理对象,碳基载体加氢脱硫催化剂总体上具有比Al_(2)O_(3)基载体催化剂更高的加氢脱硫催化活性。为满足碳基载体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要求,需要降低制备成本,并针对催化体系的特点进行孔结构优化及表面改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碳基加氢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催化剂与工艺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氧化铝 载体 加氢脱硫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沉降对石油储罐象足屈曲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石磊 帅健 +1 位作者 王晓霖 许葵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6-61,共6页
为优化大型石油储罐的抗震设计,针对大型非锚固外浮顶储罐,综合考虑地基、非锚固罐底、变壁厚、抗风圈等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等因素,采用有限元分析(FEA)法构建储罐全模型,分析地基沉降对罐壁象足屈曲临界载荷的影响;基于Fourier变换,通... 为优化大型石油储罐的抗震设计,针对大型非锚固外浮顶储罐,综合考虑地基、非锚固罐底、变壁厚、抗风圈等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等因素,采用有限元分析(FEA)法构建储罐全模型,分析地基沉降对罐壁象足屈曲临界载荷的影响;基于Fourier变换,通过若干阶谐波组合的形式模拟储罐地基沉降,分析地基谐波沉降前后储罐的径向变形、屈曲模态与屈曲强度,探明储罐地基单次谐波沉降的谐波次数、谐波幅值、谐波的波峰与波谷对象足屈曲临界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基谐波沉降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油罐的象足屈曲临界载荷。储罐象足屈曲临界压应力随地基谐波沉降幅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沉降量下,随着谐波次数的增大,储罐抗屈曲的能力越来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地基沉降 谐波 有限元分析(FEA) 象足屈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 被引量:12
5
作者 任军贤 徐佰青 +3 位作者 单广波 乔显亮 赵靓 郭梦卓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9-585,共7页
石油的开采、运输、储存和使用等过程会导致一些土壤受到石油烃的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会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需要开展土壤修复。本研究采用热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处理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考察了氧化剂剂量和超声结合热... 石油的开采、运输、储存和使用等过程会导致一些土壤受到石油烃的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会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需要开展土壤修复。本研究采用热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处理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考察了氧化剂剂量和超声结合热活化对石油烃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石油烃氧化产物以及氧化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钠的用量为2.4 mmol/g土壤时,石油烃的含量从3800 mg/kg降至1175 mg/kg,石油烃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69%。石油烃的去除效率随着氧化剂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当氧化剂的剂量超过2.4 mmol/g土壤时,石油烃的去除效率不再增加。使用超声结合热活化,石油烃的去除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过硫酸盐氧化会使土壤pH显著下降,造成土壤酸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石油烃氧化后可能会生成一些醇和羧酸类含氧产物。石油烃和土壤有机质被氧化成极性小分子更易进入水相,导致水中总有机碳(TOC)含量从52.4 mg/kg增加至79.8 mg/kg。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表明氧化处理会改变土壤形貌,使土壤的粒径变小。氧化导致土壤的碳、氢含量减少,硫含量增加。本研究的发现可以为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活化 过硫酸盐 石油烃污染土壤 氧化产物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强化过硫酸钠氧化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梦卓 徐佰青 +1 位作者 乔显亮 赵靓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177,共7页
为了提升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曲拉通X 100(TX 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过硫酸钠氧化土壤中石油烃的强化效果,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SDS强化修复效果较优的原因... 为了提升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曲拉通X 100(TX 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过硫酸钠氧化土壤中石油烃的强化效果,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SDS强化修复效果较优的原因。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遵循如下趋势:SDS>SDBS>TX 100>Tw-80。SDS强化修复效果较优可能与其在土壤中吸附量较小对石油烃的增溶效果好、上清液中过渡态金属含量较高及对过硫酸钠分解消耗少有关。通过优化反应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SDS强化过硫酸钠氧化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效率,对采自武汉和盘锦的两种石油烃污染土壤都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 过硫酸钠氧化 表面活性剂 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化工的先进控制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孙雪婷 王晓霖 陈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5,共6页
介绍了先进控制技术的概念和流程,重点阐述了炼油化工行业中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同时做出简要的综合分析。先进控制技术通过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能和产量,使生产企业和生产装置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先进控制技... 介绍了先进控制技术的概念和流程,重点阐述了炼油化工行业中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同时做出简要的综合分析。先进控制技术通过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能和产量,使生产企业和生产装置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先进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在国内很多大型石化企业同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控制 生产成本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短程脱氮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明翔 高会杰 +1 位作者 孙丹凤 王刚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7-60,共4页
利用经过生物强化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中的总氮。当间歇曝气比为3、DO小于1.2 mg/L时,一段曝气结束的亚硝酸盐氮积累率在67%~88%,能够实现短程硝化。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 h的条件下,氨氮进水质量浓度和负荷分别为80 mg/L和... 利用经过生物强化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中的总氮。当间歇曝气比为3、DO小于1.2 mg/L时,一段曝气结束的亚硝酸盐氮积累率在67%~88%,能够实现短程硝化。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 h的条件下,氨氮进水质量浓度和负荷分别为80 mg/L和0.34 kg/(m^3·d)左右时,出水氨氮低于8 mg/L;总氮进水质量浓度和负荷分别为85 mg/L和0.33 kg/(m^3·d)左右时,出水总氮低于4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反硝化 煤化工废水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XGBoost算法的XLPE电缆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刘维功 王昊展 +3 位作者 时振堂 黎德初 胡学良 李劲松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6,共9页
局部放电模式识别对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绝缘性能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在XLPE电缆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的研究中,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过拟合、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文章采用一种基于改进XGBoost算法的XLPE电缆局部放电模... 局部放电模式识别对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绝缘性能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在XLPE电缆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的研究中,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过拟合、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文章采用一种基于改进XGBoost算法的XLPE电缆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方法。通过搭建电缆局部放电试验平台人为构造四种35 kV XLPE电缆局部放电缺陷模型进而获取原始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完成统计特征参数的计算,以特征参数为输入量,放电类型预测结果为输出量,通过交叉验证、学习曲线确定最优参数进而得到有效的模式识别模型。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与决策树、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和SVM等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方法相比,文中方法可进一步提升识别准确率,总体识别准确率为96.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模式识别 XGBoost 局部放电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微介孔Me-SiO_(2)改性silicalite-1膜用于脱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欢 任秀秀 +7 位作者 徐荣 郭猛 钟璟 张全 王蒙 沈敏 张亦含 周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5-683,共9页
在大孔α-Al_(2)O_(3)载体上采用二次水热生长法制备silicalite-1沸石膜。为了弥补沸石膜的缺陷并提高其疏水性,利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水解共聚后的杂化有机硅Me-SiO_(2)对沸石膜进行修饰改性。结果表明,形成... 在大孔α-Al_(2)O_(3)载体上采用二次水热生长法制备silicalite-1沸石膜。为了弥补沸石膜的缺陷并提高其疏水性,利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水解共聚后的杂化有机硅Me-SiO_(2)对沸石膜进行修饰改性。结果表明,形成的Me-SiO_(2)溶胶平均粒径18 nm,经N_(2)吸脱附等温线测试,表明其具有微介孔性质(孔径1.5和3.0 nm);经凝胶化后形成疏水性的Me-SiO_(2)/silicalite-1复合膜,其厚度分别为500 nm/10μm,表面静态接触角可达134°。在渗透汽化分离低质量分数乙醇/水时,经Me-SiO_(2)修饰的silicalite-1膜渗透侧的水通量约为未修饰前的1/4,而在增加的膜层阻力下乙醇通量仍然得到保持甚至提高。这说明Me-SiO_(2)修饰了膜的亲水缺陷,增强了乙醇的吸附和对水的排斥,从而提高了脱醇性能。通过优化溶胶质量分数,2.0%Me-SiO_(2)溶胶修饰silicalite-1膜的分离性能达到最佳,在温度为60℃、质量分数为5%乙醇/水溶液中,渗透通量达到4.3 kg×m^(-2)×h^(-1),分离因子为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 杂化硅 沸石膜 渗透汽化 脱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固体废弃物热化学制氢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博 宋永一 +4 位作者 王鑫 孟庆强 张彪 赵丽萍 吴斯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9-721,共13页
氢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目前的制氢技术多以化石燃料为原料,制氢过程具有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弊端,这使氢能的清洁属性大打折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逐年递增,这其中的大... 氢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目前的制氢技术多以化石燃料为原料,制氢过程具有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弊端,这使氢能的清洁属性大打折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逐年递增,这其中的大部分有机物都有成为制氢原料的潜力。以有机固体废弃物(简称"有机固废")为原料的制氢工艺对于氢能的清洁化发展和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双重意义。本文以有机固废热化学转化制氢过程为对象,对该过程的原料预处理、技术路线、催化剂和吸附剂、技术经济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聚焦大型中试装置和工业化示范项目。通过分析各类技术路线的优劣性,总结得出新型热化学转化制氢技术受成本和装备的限制,大规模利用进展缓慢。在传统热化学转化制氢领域中,有机固废气化制氢最具大规模应用潜力。根据有机固废制氢的发展现状,还对该领域催化剂和吸附剂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对有机固废制氢的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物处理 热化学 制氢 吸附剂 催化剂 经济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法降低煤焦油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文硕 申峻 +3 位作者 王玉高 刘刚 李瑞丰 徐青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煤焦油沥青(简称“煤沥青”)是高温煤焦油常减压蒸馏后的残余物,尽管煤沥青在中国产量很大,但由于其具有较高毒性,因此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固体^(13)C NM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发现煤沥青的毒性来源于其含有大量的毒性多环芳... 煤焦油沥青(简称“煤沥青”)是高温煤焦油常减压蒸馏后的残余物,尽管煤沥青在中国产量很大,但由于其具有较高毒性,因此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固体^(13)C NM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发现煤沥青的毒性来源于其含有大量的毒性多环芳烃(PAHs),包括美国环保署(EPA)优先监控的16种PAHs,如荧蒽、芘和苯并[a]芘等。介绍了煤沥青的各种抑毒改性方法,包括化学交联法和物理化学法,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交联法;通过对比煤沥青与石油沥青的分子结构,发现石油沥青中具有较高的脂肪族烃类,提出通过长链烯烃烷基化的方法,在PAHs上加上烷基侧链,生成无毒的长链烷基取代PAHs,以抑制煤沥青的毒性。因此重点阐述了烷基化交联改性方法,详细总结该方法的反应原理、所使用的催化剂,并对国内外有关改性试验结果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使用高斯模拟16种PAHs与烯烃的烷基化反应,得出其反应的一般规律;其次选取模型化合物进行烷基化反应,探讨在煤沥青改性过程中相关PAHs可能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机理;最后将模型化合物烷基化实验所得到的反应条件应用到真实煤沥青体系,并分析改性前后煤沥青中美国环保署优先监控16种PAHs的降低情况,以及煤沥青抑毒改性后的沥青烟释放物和水可溶物变化情况等内容,同时对该方法的下一步研究应用热点和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为国内外煤沥青的环境友好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沥青 多环芳烃 烷基化 模型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塑料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范思强 彭绍忠 +1 位作者 彭冲 胡永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0-1027,共8页
废塑料的低降解性会对环境造成持续污染,新冠疫情的扩散更加剧了塑料的使用与累积,因此废塑料资源的高效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主流的几种废塑料处理技术路线,认为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是最具有市场竞争力与... 废塑料的低降解性会对环境造成持续污染,新冠疫情的扩散更加剧了塑料的使用与累积,因此废塑料资源的高效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主流的几种废塑料处理技术路线,认为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是最具有市场竞争力与绿色环保性的废塑料处理路线。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废塑料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传统热裂解技术的发展与变型,通过该路线废塑料转化为燃料产品的最高收率可达97%~98%(质量分数)。重点介绍了催化转化、化学处理、生物酶化、电催化、催化碳化以及电池能源化等新型技术手段,指出通过化学、催化、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将废塑料转化为喷气燃料、高附加值化学品与特殊用途的功能材料是该领域未来主流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其中转化为高附加值单体的收率可达97%(质量分数)以上,从而实现将塑料垃圾从“清零”的初级处理阶段升级至“变废为用”、“变废为宝”,助力中国完成“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 高附加值利用 燃料 化学品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房茂霖 张英 +4 位作者 乔琳 刘淑敏 曹中琦 张华民 马相坤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58-1367,共10页
铁铬液流电池是最早被提出来的一种液流电池,由于成本较低、运行温度范围较大等优势,被认为是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能有效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网等难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 铁铬液流电池是最早被提出来的一种液流电池,由于成本较低、运行温度范围较大等优势,被认为是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能有效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网等难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调研,首先论述了铁铬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应用中的主要优势,回顾了铁铬液流电池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铁铬液流电池在国内外储能示范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其次,归纳并分析了铁铬液流电池在储能应用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包括电解液中铬离子的电化学活性较差造成能量效率和功率密度较低,以及充电末期负极容易发生析氢副反应造成电池稳定性差等问题。然后,从铁铬液流电池的电解液、电极、离子传导膜和电池结构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铁铬液流电池存在的局限性,从关键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优化和电池成本降低三个方面,对铁铬液流电池未来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进行展望,为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铬液流电池 电解液 离子传导膜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i双金属改性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有为 王曦 +4 位作者 周峰 马会霞 苑兴洲 胡绍争 张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9-1457,共9页
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法在g-C_(3)N_(4)纳米片上原位合成了一种小尺寸CoNi双金属助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光催化活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PL)、电化... 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法在g-C_(3)N_(4)纳米片上原位合成了一种小尺寸CoNi双金属助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光催化活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PL)、电化学阻抗(EIS)等手段对制备的CoNi/g-C_(3)N_(4)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光催化降解RhB实验表明,CoNi双金属助催化剂能有效提高g-C_(3)N_(4)中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当CoNi物质的量比为1∶1时,CoNi/g-C_(3)N_(4)的催化活性最高,其降解速率为0.01633 min^(−1),在可见光照射下比g-C_(3)N_(4)提高3.9倍,该光催化剂在五次循环后仍能保持良好光催化活性,该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 双金属助催化剂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的聚己内酯-g-木质素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静雅 方向晨 +2 位作者 白富栋 彭绍忠 张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9,共8页
采用聚己内酯(PCL)对木质素进行酯化改性,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连接剂,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加成聚合得到改性的木质素基-聚己内酯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X射线衍射表征(XRD)、热重(TG)、力学性能、接触角、... 采用聚己内酯(PCL)对木质素进行酯化改性,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连接剂,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加成聚合得到改性的木质素基-聚己内酯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X射线衍射表征(XRD)、热重(TG)、力学性能、接触角、紫外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且考察了木质素的质量分数、HDI质量分数以及PCL的分子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L成功接枝到了木质素上;当木质素质量分数为27.27%时,薄膜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235.09%、24.70 MPa和262.49 MPa;紫外吸收测试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在紫外光区域(290~400 nm)能屏蔽100%紫外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聚己内酯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紫外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精制废白土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浩程 回军 +1 位作者 孙志强 吴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8-61,共4页
对废白土的产生、特点及其危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近年来废白土处理的几种有效手段,并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废白土 再生 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ZSM-5催化剂上NH_(3)-SCR反应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宝忠 王宽岭 李英霞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Mn/ZSM-5催化剂上NH_(3)-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一种为气态NO直接参与反应的E-R机理,NO分子与[NH_(2)]反应生成中间体[NH_(2)NO],该反应路径的能垒为185.05 kJ/mol;另...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Mn/ZSM-5催化剂上NH_(3)-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一种为气态NO直接参与反应的E-R机理,NO分子与[NH_(2)]反应生成中间体[NH_(2)NO],该反应路径的能垒为185.05 kJ/mol;另一种为吸附态NO参与反应的L-H机理,[NO]与[NH_(3)]反应生成[NH_(2)NO],该反应路径的能垒为190.27 kJ/mol.在一定温度下Mn/ZSM-5催化剂上NH_(3)-SCR两种机理的反应能垒十分接近,遵循两种机理的反应能够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CR 脱硝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酯交换和纤维素基Vitrimer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来伍 具本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06,111,共5页
以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为基体、丁二酸酐(SA)为助剂、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DGEBA)为固化剂制备了纤维素基可重塑Vitrimer材料CAP-SA-DGEBA,并优化了反应条件。采用FT-IR、凝胶分数测试(Gf)、DSC、SRA、TGA等对CAP-SA-DGEBA进行了表... 以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为基体、丁二酸酐(SA)为助剂、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DGEBA)为固化剂制备了纤维素基可重塑Vitrimer材料CAP-SA-DGEBA,并优化了反应条件。采用FT-IR、凝胶分数测试(Gf)、DSC、SRA、TGA等对CAP-SA-DGEBA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体系内部形成了共价交联网络,CAP-SA-DGEBA凝胶分数可达71.4%,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4℃,应力松弛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快速降低,较CAP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21℃。对材料进行重塑形发现,材料具备可重塑性能,重塑后依然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基Vitrimer 酯交换反应 动态共价网络 热重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钛酸钡/SPEEK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翠翠 王艺洁 +1 位作者 孙进 周琼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7-620,共4页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将氨基官能团修饰在纳米钛酸钡颗粒(BT)表面。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磺化聚醚醚酮(SPEEK)/改性钛酸钡(KH550-BT)复合质子交换膜。借助酸碱对的交联作用,将纳米颗粒均匀镶嵌在聚合物基体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将氨基官能团修饰在纳米钛酸钡颗粒(BT)表面。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磺化聚醚醚酮(SPEEK)/改性钛酸钡(KH550-BT)复合质子交换膜。借助酸碱对的交联作用,将纳米颗粒均匀镶嵌在聚合物基体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观察了KH550-BT在SPEEK基体中的分散情况并系统研究了KH550-BT掺杂量对复合质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KH550-BT的加入能明显提高SPEEK的质子电导率、甲醇阻隔性及选择性。室温下,将0.5%(质量分数)的KH550-BT掺杂进SPEEK后,SPEEK/KH550-BT-0.5的选择性达到20.4×10^(4)S·s/cm^(3),与同配比的SPEEK/BT-0.5和SPEEK相比,分别提升了15.4%和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醚醚酮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硅烷偶联剂 钛酸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