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2
1
作者 马永生 郭彤楼 +1 位作者 付孝悦 肖朝晖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19-27,共9页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在南方发育了两个世代的海相原型沉积盆地,均在南北两大陆边缘发育了丰富的优质烃源岩,包括四套区域主力烃源层和六套地区性烃源岩,并形成五套好的区域性盖层以及包括风化壳、裂缝、礁滩及白云岩等多种储集体。印支—早燕山造山期原型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曾形成五个原始超油气系统,后期的高热演化,使其在现今多转化为含气系统。现实的含气系统只能残留赋存于现今有效保存单元之内,具有多源多期成烃、晚期复合成藏等基本特点。近期油气资源评价认为,南方海相资源量为8.2882×10^(12)m^3气当量,油气勘探潜力大。今后的有利勘探方向包括鄂西渝东地区及川东北地区等七个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层序地层 含油气系统 海相地层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勘探 评价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讨 被引量:130
2
作者 马永生 楼章华 +2 位作者 郭彤楼 付晓悦 金爱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6-417,共12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分别在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演变过程,被构造活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地下流体的化学-动力学行为规律,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分析剥蚀...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分别在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演变过程,被构造活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地下流体的化学-动力学行为规律,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分析剥蚀作用、断裂-破碎作用、大气水下渗作用等对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方式,综合评价油气的成藏、保存条件,探索针对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海相地层 油气保存条件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思煌 马永生 +2 位作者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要素 成藏流体源 油气保存条件 控藏模式 天然气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思煌 袁彩萍 +2 位作者 梅廉夫 马永生 郭彤楼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成藏流体源 成藏动力学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海相地层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贵祥 贺振华 朱铉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157-168,16-17,共12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油气勘探领域广泛,但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基于饱和激发概念的激发方法、多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变观观测技术、浅层反射...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油气勘探领域广泛,但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基于饱和激发概念的激发方法、多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变观观测技术、浅层反射法与微测井相结合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盒子波调查干扰波技术、针对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试验方法与试验资料量化分析技术和复杂山地测量技术、SPS实时监控技术、适应不同地表的钻井成井技术、闷井方法、精细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综合静校正技术等。应用这些方法技术,在黔中-川东南三叠系-震旦系碳酸盐岩裸露区获得了可用于构造解释的高品质地震剖面;改善了米苍-大巴山中央造山带推覆构造南沿的地震资料品质,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构造和岩性圈闭;在江南隆起前震旦系变质岩出露区得到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提高了中下扬子平原水网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地层 地震地质条件 采集方法 饱和激发 组合接收 折射-反射联合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印支期以来中国南方大陆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9
6
作者 付孝悦 肖朝晖 +1 位作者 陈光俊 张汉荣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37-43,共7页
中国南方大陆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中一新生代发生显著的陆内造山与板内变形,并存在三种不同的造山与变形机制: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为发生于陆—陆或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伴生形成一批前陆盆地... 中国南方大陆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中一新生代发生显著的陆内造山与板内变形,并存在三种不同的造山与变形机制: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为发生于陆—陆或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伴生形成一批前陆盆地;中燕山期为发生于板内的基底拆离隆升造山和板内递进变形,伴生形成山前、山间磨拉石盆地;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为大陆蠕散、壳幔隆升而引起的基底隆升剥离造山和伸展变形,伴生形成大型陆内裂谷盆地。晚印支期以来的构造作用在平面上表现为由老至新、自强而弱的递进推覆序列,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划分为 A、B、C、D 四个变形带,它们对海相油气的影响也由强而弱。处于 A、B 两个变形带的海相油气系统已遭受强烈的破坏;有利的勘探领域为处于 C、D 两个变形带的地区、前陆盆地掩覆的海相系统以及板缘推覆构造带掩覆的“影子盆地”。中一新生代前陆层序和大型裂谷盆地亦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造山运动 海相地层 中生代 新生代 油气分布 油气勘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229
7
作者 马永生 郭旭升 +3 位作者 郭彤楼 黄锐 蔡勋育 李国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 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型富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立体勘探能有效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普光大型气田 油气勘探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礁滩相地震响应特征和油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殊 郭旭升 +1 位作者 马宗晋 曲国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5期452-458,共7页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在川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含气量丰富,但生物礁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发现生物礁的钻井多数为随机钻遇的。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从已知气田预测模式入手对未知区域进行分析的方法,对长兴期礁滩...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在川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含气量丰富,但生物礁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发现生物礁的钻井多数为随机钻遇的。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从已知气田预测模式入手对未知区域进行分析的方法,对长兴期礁滩相的分布状态进行了预测。首先对研究区的构造和沉积背景进行了描述,对长兴组礁滩相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解剖普光气田长兴组礁滩相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层序地层学特征,确立了礁滩相储层预测方法,重点对通南巴构造和通南巴构造带-九龙山构造南侧的礁滩相层序地层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预测了这2个构造的礁滩相分布区,评价了礁滩相的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旺海槽 生物礁 礁滩相 地震相 沉积相 层拉平 油气勘探远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被引量:39
9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胡明霞 刘运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7,132,共9页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地壳拆离成若干“薄岩席”,并沿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和推覆,使得板内古生界盆地的沉积盖层产生侏罗山式的褶皱与叠复,层间出现剪切与滑脱等由强及弱的递进变形改造和缩短,以达到中、上地壳剖面的平衡。文中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认为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范畴,而是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同时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 构造属性 韧性剪切带 江南雪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26
10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1-750,共10页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三元控储”机理及“复合控藏”模式;外围构造在飞仙关组三段、四段鲕滩灰岩及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也取得了勘探上的较大突破;同时,形成了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理论体系及以储层综合预测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新的勘探成果表明区内具有多个勘探领域,是四川盆地未来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三叠系 礁滩相白云岩 天然气成藏 川东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雪峰山前缘油气聚集及烃源对比——南方构造问题之三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3 位作者 陈玉华 潘文蕾 瞿常博 饶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凤凰县水打田、阿拉营、慈利县南山坪、麻江等一系列裂隙—背斜型(沥青)古油藏。在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上古生界地层中形成赤壁市北门岔、慈利县苗市等断展背斜型油藏及油苗。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这些古油藏(沥青)的形成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接受了中扬子早古生代克拉通周边坳陷的盆地中,斜坡相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及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向台地方向运移时,聚集在推覆体前缘的"X"形裂隙带及断展背斜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推覆体 裂隙-背斜型古油藏 烃源对比 江南-雪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热史恢复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2
12
作者 郭彤楼 李国雄 曾庆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0-578,共9页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实测地温剖面和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其现今地温梯度为20~24℃/km,热流值为56mW/m2,体现了盆地发育于扬子稳定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基于7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和大量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实测地温剖面和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其现今地温梯度为20~24℃/km,热流值为56mW/m2,体现了盆地发育于扬子稳定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基于7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和大量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表明,盆地构造—热演化经历了前印支期的低热流(50~60mW/m2)和小剥蚀量(50~200m),印支期的高热流(约80mW/m2)及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的低热流(50~60mW/m2)与大剥蚀量(1100~2400m)的不同演化阶段,反映了盆地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受沉积剥蚀及盆地构造—热演化的控制,生油岩系的生烃阶段与过程具有多期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值 热历史 烃源岩热演化 当阳复向斜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山地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贵祥 郑天发 +1 位作者 敬朋贵 高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1-878,共8页
针对川东北区复杂山地、深层勘探、碳酸盐岩层系的复杂地质条件,以面向礁滩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攻关思路,在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高保真地震资料处理与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等方面开展方法技术攻关与实际应用... 针对川东北区复杂山地、深层勘探、碳酸盐岩层系的复杂地质条件,以面向礁滩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攻关思路,在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高保真地震资料处理与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等方面开展方法技术攻关与实际应用研究,形成了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采集工艺技术(其中面向储层的采集设计技术、高精度定位、高密度采样和饱和激发为关键)、高分辨率储层成像技术系列与礁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系列,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有效地支撑了区内天然气勘探的发现与高效探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精度地震 礁滩储集岩 有效储层预测 一体化地震攻关 普光气田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海相天然气保存机理及保存条件初探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付孝悦 王津义 张汉荣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2期43-47,共5页
地下地质条件下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的形式保存,压力封闭和水(油)溶保存是天然气的主要保存方式。含气系统的保存需要一个立体空间上的封闭保存体系,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的封存保存功能不同,前者主要是构建一个封闭保存体... 地下地质条件下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的形式保存,压力封闭和水(油)溶保存是天然气的主要保存方式。含气系统的保存需要一个立体空间上的封闭保存体系,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的封存保存功能不同,前者主要是构建一个封闭保存体系,后者直接遮挡或抑制天然气的扩散与渗漏。异常高压带的存在与否和水文地质条件是衡量区域封闭保存体系的两个重要标志。根据南方海相不同区块油气保存特性,划分出持续型(四川盆地型)、重建型(中、下扬子型)和残余型(秧坝型)三类不同的油气保存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油气藏 保存条件 保存机理 封闭保存体系 油气保存单元 中国 游离气 溶解气 吸附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明辉 麻建明 郑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7,352,共6页
针对滇黔桂海相“多、残、高、广”的石油地质特点,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生储盖层、保存条件、油气动态成藏、资源及圈闭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区的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并根据最新勘探成果对该区近年的3口重要探井... 针对滇黔桂海相“多、残、高、广”的石油地质特点,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生储盖层、保存条件、油气动态成藏、资源及圈闭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区的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并根据最新勘探成果对该区近年的3口重要探井进行钻探成效分析,提出滇黔桂海相新区今后油气勘探与综合研究的思路、方向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勘探方向 海相 滇黔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缝洞型气藏勘探远景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殊 郭旭升 曲国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394-401,共8页
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下二叠阳新统具有发育大型气藏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从通南巴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背景出发,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断层系统发育状况及其作用。通南巴构造带为一大型背斜,构造主体为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主体构造... 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下二叠阳新统具有发育大型气藏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从通南巴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背景出发,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断层系统发育状况及其作用。通南巴构造带为一大型背斜,构造主体为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主体构造上同时又发育有大量北西一南东向断层,将主体构造切割,形成多个次一级构造。在构造带的东北部黑池梁-马路背一带,下二叠阳新统地层发育多期次、多方向、互相连通的断层系统。用平衡剖面、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断层具有明显的反转断层性质,即早期为拉张正断层,后期挤压为逆断层。通南巴构造带涪阳坝构造大规模的断层系统有利于裂缝的发育,早期拉张断层的发育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同时,尽管断层较为发育,但其都没有断穿较厚的膏岩层,保存条件较好。结合下二叠统地层本身为优质烃源岩这一有利因素,分析认为通南巴构造带东北段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阳新统 缝洞型气藏 溶蚀作用 拉张断层 通南巴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39
17
作者 郭旭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0-619,631,共11页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台地边缘、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台地边缘高能滩(及礁)相和台内滩相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须二至须三期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年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须三末期的安县运动是川西地区海、陆彻底转换的关键时期,龙门山全面褶皱成山,整个四川盆地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川西地区须四至须五期表现出冲积扇、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占主导的沉积格局。系统研究中、晚三叠世川西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可以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勘探、评价思路,分析勘探战略,明确主要的勘探领域及有利的勘探方向,进而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领域 勘探意义 古地理演化 晚三叠世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新方法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天佑 朱铉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有了长足的进步,采集精度的提高,采集手段与参数的多样化,为我国西部新区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对数据处理与解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重力资料曲化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有了长足的进步,采集精度的提高,采集手段与参数的多样化,为我国西部新区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对数据处理与解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重力资料曲化平,小波分析及高阶统计量等现代信号处理方法,重震、重磁、电震的联合反演与交互反演,三维可视化反演,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在综合地球物理处理解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西部新区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新方法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球物理 数据处理 新方法技术 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南方山地地震采集质量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俞建宝 曹荣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南方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地震采集到的数据波场杂、乱、弱,甚至成不了像。目前各家施工队伍在力量投入、施工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采集到的资料质量也不尽一致。增加施工队物探工程师的数量、加强施工人员物探知识的培训和... 南方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地震采集到的数据波场杂、乱、弱,甚至成不了像。目前各家施工队伍在力量投入、施工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采集到的资料质量也不尽一致。增加施工队物探工程师的数量、加强施工人员物探知识的培训和提高监理的技术、管理素质,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采集资料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山地 地震采集 质量监控 技术素质 监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油裂解气判定及成藏过程定量模拟 被引量:62
20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6 位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徐国盛 王国芝 雍自权 袁海锋 盘昌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53-1159,共7页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原始裂解气量可达10576.3928×108m3,质量是7.5832×108t。资阳—威远地区古圈闭碳沥青质量为9.475×108t。原油裂解为天然气可产生致使上覆岩层破裂的138.39MPa的异常高压,超压的存在对于天然气的散失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喜马拉雅期隆升过程和圈闭主高点从资阳向威远的迁移,原油裂解气进一步逸散和重新调整并形成今气藏。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成藏演化过程。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天然气的聚集成藏率很低,只有4.835%。因此,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演化过程,是天然气以逸散为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气 碳酸盐岩 震旦系 资阳-威远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