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思煌 马永生 +2 位作者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要素 成藏流体源 油气保存条件 控藏模式 天然气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贵祥 贺振华 朱铉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157-168,16-17,共12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油气勘探领域广泛,但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基于饱和激发概念的激发方法、多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变观观测技术、浅层反射...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油气勘探领域广泛,但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基于饱和激发概念的激发方法、多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变观观测技术、浅层反射法与微测井相结合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盒子波调查干扰波技术、针对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试验方法与试验资料量化分析技术和复杂山地测量技术、SPS实时监控技术、适应不同地表的钻井成井技术、闷井方法、精细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综合静校正技术等。应用这些方法技术,在黔中-川东南三叠系-震旦系碳酸盐岩裸露区获得了可用于构造解释的高品质地震剖面;改善了米苍-大巴山中央造山带推覆构造南沿的地震资料品质,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构造和岩性圈闭;在江南隆起前震旦系变质岩出露区得到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提高了中下扬子平原水网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地层 地震地质条件 采集方法 饱和激发 组合接收 折射-反射联合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礁滩相地震响应特征和油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殊 郭旭升 +1 位作者 马宗晋 曲国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5期452-458,共7页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在川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含气量丰富,但生物礁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发现生物礁的钻井多数为随机钻遇的。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从已知气田预测模式入手对未知区域进行分析的方法,对长兴期礁滩...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在川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含气量丰富,但生物礁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发现生物礁的钻井多数为随机钻遇的。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从已知气田预测模式入手对未知区域进行分析的方法,对长兴期礁滩相的分布状态进行了预测。首先对研究区的构造和沉积背景进行了描述,对长兴组礁滩相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解剖普光气田长兴组礁滩相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层序地层学特征,确立了礁滩相储层预测方法,重点对通南巴构造和通南巴构造带-九龙山构造南侧的礁滩相层序地层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预测了这2个构造的礁滩相分布区,评价了礁滩相的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旺海槽 生物礁 礁滩相 地震相 沉积相 层拉平 油气勘探远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被引量:39
4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胡明霞 刘运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7,132,共9页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地壳拆离成若干“薄岩席”,并沿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和推覆,使得板内古生界盆地的沉积盖层产生侏罗山式的褶皱与叠复,层间出现剪切与滑脱等由强及弱的递进变形改造和缩短,以达到中、上地壳剖面的平衡。文中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认为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范畴,而是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同时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 构造属性 韧性剪切带 江南雪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26
5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1-750,共10页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三元控储”机理及“复合控藏”模式;外围构造在飞仙关组三段、四段鲕滩灰岩及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也取得了勘探上的较大突破;同时,形成了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理论体系及以储层综合预测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新的勘探成果表明区内具有多个勘探领域,是四川盆地未来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三叠系 礁滩相白云岩 天然气成藏 川东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雪峰山前缘油气聚集及烃源对比——南方构造问题之三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3 位作者 陈玉华 潘文蕾 瞿常博 饶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凤凰县水打田、阿拉营、慈利县南山坪、麻江等一系列裂隙—背斜型(沥青)古油藏。在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上古生界地层中形成赤壁市北门岔、慈利县苗市等断展背斜型油藏及油苗。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这些古油藏(沥青)的形成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接受了中扬子早古生代克拉通周边坳陷的盆地中,斜坡相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及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向台地方向运移时,聚集在推覆体前缘的"X"形裂隙带及断展背斜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推覆体 裂隙-背斜型古油藏 烃源对比 江南-雪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山地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贵祥 郑天发 +1 位作者 敬朋贵 高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1-878,共8页
针对川东北区复杂山地、深层勘探、碳酸盐岩层系的复杂地质条件,以面向礁滩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攻关思路,在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高保真地震资料处理与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等方面开展方法技术攻关与实际应用... 针对川东北区复杂山地、深层勘探、碳酸盐岩层系的复杂地质条件,以面向礁滩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攻关思路,在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高保真地震资料处理与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等方面开展方法技术攻关与实际应用研究,形成了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采集工艺技术(其中面向储层的采集设计技术、高精度定位、高密度采样和饱和激发为关键)、高分辨率储层成像技术系列与礁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系列,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有效地支撑了区内天然气勘探的发现与高效探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精度地震 礁滩储集岩 有效储层预测 一体化地震攻关 普光气田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周明辉 麻建明 郑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7,352,共6页
针对滇黔桂海相“多、残、高、广”的石油地质特点,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生储盖层、保存条件、油气动态成藏、资源及圈闭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区的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并根据最新勘探成果对该区近年的3口重要探井... 针对滇黔桂海相“多、残、高、广”的石油地质特点,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生储盖层、保存条件、油气动态成藏、资源及圈闭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区的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并根据最新勘探成果对该区近年的3口重要探井进行钻探成效分析,提出滇黔桂海相新区今后油气勘探与综合研究的思路、方向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勘探方向 海相 滇黔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缝洞型气藏勘探远景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殊 郭旭升 曲国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394-401,共8页
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下二叠阳新统具有发育大型气藏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从通南巴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背景出发,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断层系统发育状况及其作用。通南巴构造带为一大型背斜,构造主体为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主体构造... 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下二叠阳新统具有发育大型气藏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从通南巴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背景出发,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断层系统发育状况及其作用。通南巴构造带为一大型背斜,构造主体为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主体构造上同时又发育有大量北西一南东向断层,将主体构造切割,形成多个次一级构造。在构造带的东北部黑池梁-马路背一带,下二叠阳新统地层发育多期次、多方向、互相连通的断层系统。用平衡剖面、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断层具有明显的反转断层性质,即早期为拉张正断层,后期挤压为逆断层。通南巴构造带涪阳坝构造大规模的断层系统有利于裂缝的发育,早期拉张断层的发育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同时,尽管断层较为发育,但其都没有断穿较厚的膏岩层,保存条件较好。结合下二叠统地层本身为优质烃源岩这一有利因素,分析认为通南巴构造带东北段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阳新统 缝洞型气藏 溶蚀作用 拉张断层 通南巴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39
10
作者 郭旭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0-619,631,共11页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台地边缘、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台地边缘高能滩(及礁)相和台内滩相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须二至须三期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年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须三末期的安县运动是川西地区海、陆彻底转换的关键时期,龙门山全面褶皱成山,整个四川盆地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川西地区须四至须五期表现出冲积扇、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占主导的沉积格局。系统研究中、晚三叠世川西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可以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勘探、评价思路,分析勘探战略,明确主要的勘探领域及有利的勘探方向,进而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领域 勘探意义 古地理演化 晚三叠世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新方法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天佑 朱铉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有了长足的进步,采集精度的提高,采集手段与参数的多样化,为我国西部新区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对数据处理与解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重力资料曲化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有了长足的进步,采集精度的提高,采集手段与参数的多样化,为我国西部新区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对数据处理与解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重力资料曲化平,小波分析及高阶统计量等现代信号处理方法,重震、重磁、电震的联合反演与交互反演,三维可视化反演,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在综合地球物理处理解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西部新区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新方法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球物理 数据处理 新方法技术 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南方山地地震采集质量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建宝 曹荣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南方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地震采集到的数据波场杂、乱、弱,甚至成不了像。目前各家施工队伍在力量投入、施工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采集到的资料质量也不尽一致。增加施工队物探工程师的数量、加强施工人员物探知识的培训和... 南方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地震采集到的数据波场杂、乱、弱,甚至成不了像。目前各家施工队伍在力量投入、施工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采集到的资料质量也不尽一致。增加施工队物探工程师的数量、加强施工人员物探知识的培训和提高监理的技术、管理素质,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采集资料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山地 地震采集 质量监控 技术素质 监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 被引量:138
13
作者 马永生 牟传龙 +1 位作者 谭钦银 余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6-331,共6页
前人认为开江-梁平地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支早期为海槽沉积区,并称为“开江-梁平海槽”。由于对该区沉积格局的认识和确定直接涉及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获得的新成果,从... 前人认为开江-梁平地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支早期为海槽沉积区,并称为“开江-梁平海槽”。由于对该区沉积格局的认识和确定直接涉及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获得的新成果,从区域构造背景、海槽的概念和沉积等角度,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开江-梁平地区长兴期—早三叠世早期不是海槽沉积环境,而是碳酸盐台地中水体相对较深的台棚环境,且以沉积泥晶灰岩为主,并有高能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台棚 沉积格局 开江-梁平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被引量:56
14
作者 刘殊 唐建明 +1 位作者 马永生 赵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2-339,347,共9页
普光气田有典型的台地边缘斜坡相沉积,在斜坡上沉积大型礁滩相储层,礁滩相储层出现比较明显的烟囱效应———地震剖面表现为波阻杂乱和中断,出现下拉。通过对已知气田分析建立起储层预测方法,在川东北地区进行全面的储层预测应用。研究... 普光气田有典型的台地边缘斜坡相沉积,在斜坡上沉积大型礁滩相储层,礁滩相储层出现比较明显的烟囱效应———地震剖面表现为波阻杂乱和中断,出现下拉。通过对已知气田分析建立起储层预测方法,在川东北地区进行全面的储层预测应用。研究发现,通南巴构造带上的马路背构造和苍溪九龙山构造存在典型的台地边缘相层序地层特征。预测的苍溪礁滩相具有典型的进积型层序地层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并且具有可靠的波组下拉现象。预测苍溪一带有可能存在一个特大型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气田。马路背礁滩相层序地层特征和普光气田基本上相同,为一个斜坡带,其上可能发育大型礁滩相储层,预测可能为一个大型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效应 下拉现象 地震相 层序地层 鲕粒滩 生物礁滩相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及其差异性--以普光、毛坝气藏为例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昭茜 梅廉夫 +3 位作者 郭彤楼 凡元芳 汤济广 沈传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2-561,共10页
对普光气藏与毛坝气藏的成藏要素、天然气和沥青特征、气源、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普光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与毛坝长兴组气藏的成藏作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毛... 对普光气藏与毛坝气藏的成藏要素、天然气和沥青特征、气源、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普光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与毛坝长兴组气藏的成藏作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毛坝飞仙关组气藏成藏作用在时间、空间和天然气成分上却有明显差异。川东北地区气藏具有多层系源和多转化源,表现为各气藏具有明显的来源差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受特殊沉积相带控制的特殊储集层的发育对油气藏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多旋回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背景在宏观上控制油气成藏要素,从根本上制约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是导致海相碳酸盐岩差异成藏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普光气藏 毛坝气藏 碳酸盐岩 成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海相油气成藏的制约 被引量:40
16
作者 郭旭升 梅廉夫 +1 位作者 汤济广 沈传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5-304,325,共11页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通过对扬子地块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扬子地块不同段典型油气藏的解析,显示差异的构造演化造成扬子地块不同段的主要烃流体源、保存环境和成藏演化...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通过对扬子地块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扬子地块不同段典型油气藏的解析,显示差异的构造演化造成扬子地块不同段的主要烃流体源、保存环境和成藏演化的不同。上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以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为主,海相地层中整体封闭环境发育,存在古油藏—早期气藏—晚期气藏的成藏演化系列,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转化、晚期聚气的成藏模式。中、下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主要为二次生烃和海相早期原生油气源,在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中均存在封闭体系,具有反复的成藏、改造、成藏、破坏的成藏演化过程,在断陷反转区具有下生上储、原生残余油气藏以及二次生烃等成藏模式,而在反转断块区可能的成藏模式包括原生残余成藏和晚期次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海相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中、新生代 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 被引量:34
17
作者 刘树根 马永生 +6 位作者 王国芝 蔡勋育 黄文明 张长俊 徐国盛 雍自权 盘昌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位于叠合盆地底部,其保存条件和烃源条件均佳,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存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通过岩石学、流体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位于叠合盆地底部,其保存条件和烃源条件均佳,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存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通过岩石学、流体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古生界滩相沉积环境普遍有利于早期优质储层的形成,而膏溶作用与表生岩溶作用是该时期早期优质储层的主要形成机理。另外,适时的油气充注、适宜的构造位置、相对稳定的构造、较少的流体混合、弱的水—岩反应及较低的含油饱和度等是早期优质储层的保存机理。震旦系—下古生界后期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则主要有深埋岩溶作用及有机酸导致的重结晶和构造挤压破裂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叠合盆地 碳酸盐岩 震旦系一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频率衰减属性预测TNB地区储层含气性 被引量:39
18
作者 毕研斌 龙胜祥 +3 位作者 郭彤楼 鲍志东 刘彬 马殿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和飞仙关组三段是TNB地区钻井揭示的主要产气层段,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的特点。尽管目前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有利含气性分布预测仍然是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的关键所在。基于小波变换的频谱分析技术为储层含气性预...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和飞仙关组三段是TNB地区钻井揭示的主要产气层段,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的特点。尽管目前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有利含气性分布预测仍然是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的关键所在。基于小波变换的频谱分析技术为储层含气性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针对研究目的层的储层特征,通过衰减属性与地质录井全烃检测资料对比、储层正演模拟和井-震含气性过井剖面检验,分析了利用频率衰减属性预测储层含气性的可行性。预测结果表明,嘉陵江组二段和飞仙关组三段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具有不同的含气分布特征。嘉陵江组二段砂屑滩气藏面积大,发育单一气藏;飞仙关组三段鲕粒滩气藏面积相对较小,但纵向上异位叠置、多气藏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烃检测 频率衰减梯度 含气性预测 TNB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1
19
作者 蔡勋育 朱扬明 黄仁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
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和长兴组气藏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有机元素组成以贫氢、富氧、富硫为特征,属高热演化且受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影响的焦沥青类。它们的碳同位素变化在-25.60‰^-27.78‰之间... 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和长兴组气藏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有机元素组成以贫氢、富氧、富硫为特征,属高热演化且受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影响的焦沥青类。它们的碳同位素变化在-25.60‰^-27.78‰之间,与本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干酪根相当(-26.50‰^-29.20‰),两者具有成因关系。这些沥青的饱和烃中正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完整,没有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作用的迹象。它们呈植烷优势,Pr/Ph值小于1.0;甾烷系列中C27化合物占优势,检出C30和C26甾烷;萜烷中三环萜烷丰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这表明有机质来源以水生生物为主,是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的海相烃源层。沥青的芳烃组成独特,富含四、五环芳烃化合物,且以萤蒽、芘、屈和苯并萤蒽等无烷基取代的母体芳烃化合物为主,反映出沥青裂解成气过程中的有机质芳构化作用。芳烃分布模式及甲基菲指数显示,这些沥青已达高演化阶段,相当的镜质体反射率在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元素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沥青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东南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国盛 徐燕丽 +3 位作者 袁海锋 马永生 蔡勋育 崔建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51,165,共7页
利用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四川盆地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储层沥青及泥岩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分析入手,对该区的烃源岩的生源与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证实源岩... 利用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四川盆地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储层沥青及泥岩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分析入手,对该区的烃源岩的生源与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且储层沥青主要来自于泥岩而不是碳酸盐岩。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自寒武系泥岩,川东南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则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混合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东南地区 震旦系 下古生界 生物标志物 储层 沥青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