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排采数据的煤层气井排水-降压-产气有效性研究——以黔西织金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晨 史康 +9 位作者 秦勇 袁航 陈贞龙 高为 卢玲玲 李猴强 张旭阳 王祥 何红斌 张润涵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0-384,共15页
煤层气井排水、降压、产气是一个递进过程,可分解为排水降压与降压解吸产气2个环节,任一环节失效均会导致产气受限。通过分析排采数据剥离上述2个环节的有效性,明确解吸产气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促进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构... 煤层气井排水、降压、产气是一个递进过程,可分解为排水降压与降压解吸产气2个环节,任一环节失效均会导致产气受限。通过分析排采数据剥离上述2个环节的有效性,明确解吸产气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促进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种基于累计产水量与井底流压、累计产气量与井底流压、以及累计产水量与累计产气量3条关系曲线的排采有效性分析方法,具有水侵识别、水源劈分、气藏参数获取与关键环节剥离等功能,将其应用于黔西织金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分析,取得一定成效。基于累计产水量与井底流压关系曲线,上凹型代表水侵井,下凹型代表非水侵井。面向开发需求,将含气系统概念延伸为产气系统,指具有相近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动态及生产规律的含气系统及其组合,不同产气系统合采兼容性差。织金区块含煤地层可划分为上部(1~9号煤层)与下部(10~35号煤层)2套产气系统,上部产气系统水文地质开启程度高,易发生水侵,而下部产气系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封闭,无明显水侵现象,有利于高效降压与产气。气藏属性参数计算结果显示,水侵井具有启抽压力低,弹性产水指数高的特点,非水侵井与之相反。水侵井的水侵产水量大于弹性产水量,总产水量高;非水侵井主要产出弹性水,总产水量低。产水能量驱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排水降压有效性,进而影响了气井的产能潜力。限制或避免水侵、提高排水降压有效性将是织金区块老井提产改造与新井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可为叠置煤层气系统发育背景下的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分析与产能主控因素诊断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排采 水侵识别 产气系统 合采 储层流体效应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开发意义——以黔西织金区块为例
2
作者 郭晨 高俊喆 +7 位作者 秦勇 易同生 陈贞龙 袁航 王国玲 卢玲玲 李瑞腾 程曦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00-3016,共17页
为深化煤系流体地球化学形成机理与煤层气富集高产机制,促进煤层气效益开发,基于黔西织金区块煤层气井产出水样品采集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揭示产出水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差异分布与成因机制,探讨其地质意义以及对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指... 为深化煤系流体地球化学形成机理与煤层气富集高产机制,促进煤层气效益开发,基于黔西织金区块煤层气井产出水样品采集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揭示产出水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差异分布与成因机制,探讨其地质意义以及对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织金区块煤层气井产出水较高的微量元素浓度是水与煤中无机矿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黔西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方式主要为无机态。微量元素溶出与沉淀为水-煤相互作用的2种机制,滞留条件下,易溶元素大量溶出,导致煤层水中微量元素浓度增加,以Li、Ga、Rb、Sr、Ba这5种特征微量元素为代表,溶出来源主要为黏土矿物。当水中微量元素浓度较高时,碱性水环境将促进可溶性元素的沉淀,反馈煤中微量元素变化。产出水微量元素浓度在不同含煤向斜之间差异显著,源于向斜间水动力条件的差异。产出水Li元素浓度与平均日产气量具有正相关性,特征微量元素浓度蛛网面积与平均日产水量具有负相关性,可指示地下水动力条件与产能潜力。珠藏向斜煤系水动力条件弱,产出水微量元素浓度高,加之构造改造弱,煤体结构相对完整,具有最佳的煤层气富集高产条件;阿弓向斜在保证排液能力的前提下也具有高产潜力,由以南东向缓倾翼为典型。研究成果从煤层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差异分布与成因机理的角度出发,为理解织金区块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区控性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产出水 微量元素 富集高产 水-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贞龙 王运海 +4 位作者 刘晓 崔彬 杨松 李鑫 房启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建产模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田规模化产能建设历经规模建产、技术攻关、创新推广3个开发阶段,形成了“四元耦合”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和高效开发地质认识,创立了“有效支撑”压裂理念及储层改造关键配套技术,提出了“四段三稳三控”优快上产排采等针对性技术,平均见气周期由240 d缩短至30 d,单井产量实现大幅提升,定向井单井日产气量达2.0万m3,水平井单井日产气量达6.5万m3。(2)深部煤层气非均质性强、效益开发难度大,产能建设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评建一体、滚动建产”的思路,不断评价调整地质工程“双甜点”区,及时优化开发方案,有效规避低效井成批出现,产能到位率由最初84%提升至100%,经济效益明显提高。(3)立足井位部署−钻完井−储层改造−试气排采−集输处理等气藏全生命周期,遵循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了“储量−井网−缝网”相匹配的合理井距,单井动用储量提高30%~50%;建立了“提速+降本”为核心的优快钻完井技术,钻进速度较早期提速34%;提出了“高低压分输+三级增压+站间互通”为内涵的低压集输工艺技术,平台投资降低10.8%、节约用地20%。延川南煤层气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为深部煤层气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 深部煤层气 高效开发 有效支撑压裂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古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庞一桢 陈孔全 +6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汤济广 张斗中 高令宇 闫春明 王砚锋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2,共20页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同时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计算得到了古构造应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关键构造变形期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应力特征,以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而对构造应力场山中期和中燕山晚期,其中燕山中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112—194 MPa和60.93—147.99MPa,中燕山晚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75.67—168.32MPa和31.19—95.56MPa。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高值区大多集中于武隆西向斜核部、断层上盘的局部区域以及断层的拐点和端点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与断层上盘的距离要远于断层下盘。向斜的核部曲率越大,越易形成“Λ”型裂缝,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和保存,因此武隆西向斜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优于武隆东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区 龙马溪组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古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富集特征 被引量:83
5
作者 聂海宽 张培先 +2 位作者 边瑞康 武晓玲 翟常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62,共8页
文章对页岩油的富集机理、富集过程和富集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页岩油比页岩气的发育条件苛刻,分布区域比页岩气局限,勘探难度较大。美国目前勘探开发的页岩油赋存于海相页岩,具有分布范围大、成熟度高、石油密度小、含蜡量低和黏度... 文章对页岩油的富集机理、富集过程和富集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页岩油比页岩气的发育条件苛刻,分布区域比页岩气局限,勘探难度较大。美国目前勘探开发的页岩油赋存于海相页岩,具有分布范围大、成熟度高、石油密度小、含蜡量低和黏度低等特征,为轻质油;我国页岩油主要为陆相页岩,具有分布范围小、成熟度低、石油密度大、含蜡量高和黏度高等特征,为稠油。美国产油页岩的矿物组成的石英和碳酸盐多为生物来源,石英含量、碳酸盐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页岩油的含量也是正相关关系,且有利于后期压裂改造;我国陆相含油页岩的石英多为碎屑来源,碳酸盐多为化学沉积,石英含量、碳酸盐含量与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与页岩油的含量也是负相关关系,且不有利于后期压裂改造。海陆相页岩油特征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我国页岩油产量较低的原因,制约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我国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应寻找页岩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深凹区和砂岩夹层发育的斜坡区,深凹区具有"油稀、高压和可改造"等特点,斜坡区具有"夹层发育、可改造"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富集机理 富集特征 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混合层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数值模拟及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6
作者 张雨佳 杨蕴 +6 位作者 龚绪龙 朱慧星 崔龙玉 吴公益 宋健 朱淳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67-4676,共10页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法建立替代模型以表征敏感参数输入和CO_(2)多相态输出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开展蒙特卡洛随机模拟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CO_(2)注入油水混合层100a后,气相CO_(2)占比61.2%,溶油相CO_(2)占比17.8%,溶水相CO_(2)占比11.2%,矿物相CO_(2)占比9.8%,CO_(2)-DSMRT模型对开采油量最敏感的参数为渗透率,对储层CO_(2)封存量最敏感的参数为孔隙度.不同置信水平下CO_(2)封存量和产油量的产投比差异明显,P10情境适用于封存优先策略,P50情境下可实现封存与经济效益平衡,P90情境下更适合增产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多相流 反应运移 全局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关键评价参数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17
7
作者 周德华 陈刚 +1 位作者 陈贞龙 刘曾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3-51,共9页
中国煤层气产业经历了近30年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由中高煤阶向低煤阶、浅层向中深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突破。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量丰富,是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为了实现深层煤层气资源规模有效动用,在总结近年来深层煤层... 中国煤层气产业经历了近30年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由中高煤阶向低煤阶、浅层向中深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突破。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量丰富,是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为了实现深层煤层气资源规模有效动用,在总结近年来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煤层气地质、工程与管理等关键评价参数,指出了中国现阶段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在资源、技术、成本、管理和理念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深层煤层气效益开发的关键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等盆地取得了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深层煤层气将成为中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资源;②不同煤阶煤层吸附气量存在最大临界深度带,超过临界深度带后煤层处于饱和吸附状态,游离气比例逐渐增加,深层煤层气吸附饱和度达到100%;③不同煤阶煤岩随深度增加应力敏感性增强,900 m以深煤岩渗透率小于0.1 mD;④煤层厚度、煤岩热演化程度、煤体结构、保存条件、煤岩力学特性、应力场、压裂规模、动液面、临储比等是深层煤层气地质、工程与管理制度等评价的关键参数;⑤中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面临着资源家底、适配性技术、效益开发、矿权新政、管理理念等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深层煤层气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开发,需加大资源评价力度,攻关效益开发技术,践行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寻求政府财税扶持政策等一系列革新措施,积极推动深层煤层气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深层 煤层气 勘探开发进展 综合评价 关键参数 效益开发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攻关进展及方向 被引量:6
8
作者 宋桂桥 杨振升 薛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312,共10页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城镇工业发达区高效地震激发技术、弱反射信号保护与提取技术、深度域速度建模与成像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增强了中、古生界地层的地震反射能量,剖面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地震解释发现了一批有利区带及圈闭。钻探结果表明地震资料可靠、准确。下一步地震勘探的主要攻关方向建议开展以满足叠前成像的基于模型正演的观测系统设计研究,继续开展提高地震激发效率研究以及低信噪比复杂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处理方法研究等,进一步探索提高下扬子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低信噪比 地震攻关 观测系统优化 高效激发 叠前成像 各向异性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有利勘探区带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夏在连 花彩霞 +1 位作者 刘计勇 俞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74,共9页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结合部分地质露头、钻井资料及上扬子勘探成果,重点对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地质条...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结合部分地质露头、钻井资料及上扬子勘探成果,重点对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等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从构造沉积充填角度将下扬子区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地区的无锡-黄山断隆带构造相对稳定,分析认为其西北部的无锡-黄桥低褶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具有形成下古生界弱改造型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下古生界 勘探区带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注意力的多源数据融合的气体泄漏检测
10
作者 王新颖 杨阳 +2 位作者 田豪杰 陈俨 张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7,共7页
为解决单一传感器在管道气体泄漏检测时容易出现误报、漏报的问题,及时预警并反馈泄漏状况,提出一种基于交叉注意力的多源数据融合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预训练的ShuffleNetV2模型提取热像仪数据的空间特征;然后,结合一维卷积神... 为解决单一传感器在管道气体泄漏检测时容易出现误报、漏报的问题,及时预警并反馈泄漏状况,提出一种基于交叉注意力的多源数据融合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预训练的ShuffleNetV2模型提取热像仪数据的空间特征;然后,结合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构建1DCNN-BiGRU模型,以提取气体传感器数据的时序特征;最后,运用交叉注意力捕获数据的时空关联性得到2个数据源的特征表示,通过残差方式进行特征连接后输入到分类层中,得到识别结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SCGA)对气体识别准确率为99.22%,损失值在0~0.04内波动;与仅使用气体传感器数据的支持向量机(SVM)、1DCNN、BiGRU模型相比,准确率至少提升4.12%;与仅使用热图像传感器数据的MobileNetV3、ShuffleNetV2、ResNet18模型相比,准确率至少提升1.14%;与将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直接拼接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SCG)相比,准确率提升1%。SCGA模型对气体识别具有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注意力 多源数据融合 气体泄漏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CNN)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水交替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6-752,共7页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和CO_(2)驱的优点,在特低渗透油藏取得了成功应用,但其微观驱油机理及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文中以苏北ZD油田为研究对象,基于特低渗透天然岩心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孔隙尺度微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_(2)/水交替驱油过程中气水相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深入阐明了特低渗油藏WAG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水气交替驱具有更大的波及面积和更少的剩余油体积,CO_(2)驱过程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克服黏滞力的能力,同时水驱过程中的渗吸作用和封堵作用能有效提高驱油效率。因此,CO_(2)/水交替驱可以有效启动特低渗储层,起到调剖调驱协同增益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优选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水交替驱 数字岩心 孔隙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页岩油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潇 夏威 +6 位作者 马晓东 臧素华 丁安徐 刘玉霞 花彩霞 朱一川 李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2-1493,共12页
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页岩油储层特征的研究对于“甜点区/段”的优选至关重要。为了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进一步勘探评价和规模开发工作,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薄片观察等方法,通过对苏北... 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页岩油储层特征的研究对于“甜点区/段”的优选至关重要。为了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进一步勘探评价和规模开发工作,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薄片观察等方法,通过对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开展含油性、储集性、可动性和可压性等“四性”研究,精细刻画储集空间特征,分析影响储集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阜宁组二段主要发育纹层状和层状灰云质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黏土矿物(平均体积分数为35.4%)、长英质矿物(平均体积分数为39.1%)和碳酸盐矿物(平均体积分数为19.8%),该储层w(TOC)为0.5%~2.0%,R_(o)为0.9%~1.1%,孔隙度为1.8%~5.2%。纹层状构造是阜宁组二段页岩最显著的组构特征,主要由长英质与黏土质纹层组成。根据有机质丰度+构造特征+岩性特征,阜宁组二段页岩可划分为6种岩相,依据“四性”综合评价,中有机质纹层状含灰云页岩、中有机质层状含灰云页岩和中有机质纹层/层状灰云质页岩为优势岩相。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层理缝、构造缝、粒间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但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各有差异,主要受岩性矿物组成、纹层发育程度和微幅构造作用等因素影响。综合6种岩相“四性”分析,阜宁组二段的中部、下部纹层状和层状含灰云页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地质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溱潼凹陷 阜宁组 页岩油 储集空间 影响因素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除全局层析反演累计误差的反向递推方法
13
作者 薛冈 熊鹰杰 +3 位作者 孟庆利 单中强 云惠芳 杨帆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常规层析反演方法基于地震偏移成像道集剩余曲率计算深度误差,忽略了深度误差自上而下的积累,随着深度的增加,累计误差也随之增加,且速度更新后对应叠前深度偏移剖面的层位深度也会改变。从道集曲率深度误差积累的原理出发,提出一种从... 常规层析反演方法基于地震偏移成像道集剩余曲率计算深度误差,忽略了深度误差自上而下的积累,随着深度的增加,累计误差也随之增加,且速度更新后对应叠前深度偏移剖面的层位深度也会改变。从道集曲率深度误差积累的原理出发,提出一种从下至上逐层消除累计误差的递推方程,并根据深度残差来更新之前拾取的层位。根据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剩余曲率来计算剩余时差,利用斯奈尔定律推导出相邻层位入射角与层速度的关系,计算每一层与上一层入射角的对应关系,消除该层的累计误差并更新层位深度。模型测试与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与常规层析反演方法相比较,有效改善了速度模型整体的精度并提高了反演效率,为后续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提供了可靠的速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反演 剩余时差 累计误差 角道集 偏移成像 层位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裂缝形成机制及对烃类赋存的影响
14
作者 高玉巧 花彩霞 +2 位作者 蔡潇 白鸾羲 卢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5,共11页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二段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层段,页岩天然裂缝发育,是页岩油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开采与增产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薄片观察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应用先进环境扫描电镜、激光扫...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二段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层段,页岩天然裂缝发育,是页岩油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开采与增产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薄片观察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应用先进环境扫描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仪器,对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形成机制、赋存状态和对油气赋存的影响开展了研究。溱潼凹陷阜二段天然裂缝以构造裂缝和沉积成岩裂缝为主,沉积成岩裂缝主要以层理缝为主,发育少量缝合线;构造裂缝包括穿层剪切裂缝、顺层剪切裂缝和层内张裂缝。在纵向上阜二段各小层裂缝发育特征差异较大,从Ⅰ亚段到Ⅴ亚段,裂缝发育类型逐渐单一,裂缝密度逐渐减小,裂缝的延伸长度逐渐增大,并且裂缝的填充性逐渐减弱。阜二段页岩天然裂缝受沉积成岩、构造和异常高压等多种因素作用形成复杂的缝网,沟通储层基质孔隙形成了立体的孔缝系统,为页岩油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极大地提升了储层的渗流能力。环境扫描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图像显示阜二段页岩油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两种赋存形式存在,游离油主要以液态油滴形式赋存于孔隙和微裂缝中,吸附油以油膜形式包裹于矿物颗粒表面。裂缝中原油主要以轻质组分为主,孔隙中既有轻质组分又包含重质组分。天然裂缝发育,明显提高了页岩的储集物性,有利于后期压裂改造,是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得以富集并实现高产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溱潼凹陷 阜二段 页岩油 天然裂缝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差异性分析——以南川地区龙潭组与龙马溪组为例
15
作者 刘娜娜 张培先 +3 位作者 夏威 高全芳 汪凯明 周頔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60,共12页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等资料,从沉积相、岩性组合、储集条件、矿物组分、可压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开展这2套页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套储层在以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①龙潭组岩性复杂,发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灰质页岩、灰岩及煤层,而龙马溪组主要以硅质页岩为主;②受岩性、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影响,龙潭组储集空间主要以微裂缝(粒缘缝和收缩缝)和无机孔为主,而龙马溪组主要以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为主;③龙潭组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47.6%),脆性矿物含量低(35.8%),杨氏模量低(32.3 GPa),泊松比高(0.3),塑性较强,可压性差于龙马溪组页岩;④龙潭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2.2 m^(3)/t,吸附气占比54.5%,而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5.2 m^(3)/t,吸附气占比43.3%。通过2套页岩层系储层差异性分析,明确了龙潭组页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差、吸附气占比高的特征。龙潭组谭一段页岩连续厚度大、含气量高、储集物性好,从整体性评价来看,是龙潭组的“甜点”段;但其黏土矿物含量也高,且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耦合性较龙马溪组页岩差,建议优化压裂工艺,提高缝网改造体积和单井产量,实现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海相 龙潭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特征曲线的煤层气合采干扰判识方法——以黔西地区织金区块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晨 秦勇 +4 位作者 易同生 陈贞龙 袁航 高俊喆 苟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7-986,共10页
为了高效识别煤层气合采干扰以及时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合采效率,以黔西地区织金区块为例,基于 6 口典型煤层气合采井排采数据,引入包括生产指示曲线、单位降深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和单位压差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生产特征曲线,分析... 为了高效识别煤层气合采干扰以及时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合采效率,以黔西地区织金区块为例,基于 6 口典型煤层气合采井排采数据,引入包括生产指示曲线、单位降深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和单位压差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生产特征曲线,分析合采干扰在生产特征曲线上的响应特点。研究表明:根据含煤地层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数据,可以获得煤层气井原位产水能力临界值为 2 m^(3)/(d·m);生产指示曲线形态与初期直线段斜率对干扰有明显响应,依据生产指示曲线初期直线段斜率临界值 200 m^(3)/MPa,可区分含煤岩系内源水与外源水两种水源类型;单位压差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分为上凹和下凹两种形态,前者产出内源水,平均产气量大于 800 m^(3)/d,后者产出外源水,平均产气量小于 400 m^(3)/d。构建了基于生产特征曲线的煤层气合采干扰判识方法与临界指标,结合产气效率分析形成合采干扰判识图版,可为优化合采工程设计、探索经济高效合采模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煤层合采 层间干扰 生产指示曲线 外源水 内源水 判识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井数据的米氏旋回分析及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敬领 霍家庆 +1 位作者 宋连腾 昝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66-2778,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沉积稳定连续,且记录了米氏周期.本文针对深度与沉积时间如何转换及地层时间轴如何建立等问题,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对模拟的地球轨道周期信号进行分析,识别出米氏周期,并论证两种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沉积稳定连续,且记录了米氏周期.本文针对深度与沉积时间如何转换及地层时间轴如何建立等问题,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对模拟的地球轨道周期信号进行分析,识别出米氏周期,并论证两种方法用于识别米氏旋回的可行性;进而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实际测井数据,建立了频谱分析与小波深频分析米氏旋回、沉积时间及速率的方法步骤与公式,研究出小波尺度与地球轨道周期的关系,形成转换模型公式,并通过B159井的测井曲线识别出该井长7段的米氏旋回,计算出该井长7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5.05 cm·ka^(-1)、5.07 cm·ka^(-1).最后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地层旋回主要受404 ka的长偏心率周期控制,通过重构长、短偏心率周期小波系数曲线,建立了B159井长7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形成了天文年代标尺计算方法与步骤.结果证实长7段共记录了6个长偏心率旋回和20个短偏心率旋回,得出长7段124 m的地层沉积时限约为2.4 Ma.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有助于对各种地质事件的持续时间做出精确估计,为深时地球研究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周期 频谱分析 小波深频分析 沉积速率 天文年代标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志留系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53
18
作者 聂海宽 李沛 +8 位作者 党伟 丁江辉 孙川翔 刘秘 王进 杜伟 张培先 李东晖 苏海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8-659,共12页
基于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物性、三轴应力和甲烷等温吸附等针对性实验,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页岩孔隙度和水平渗透率比中浅层页岩出现较大程度的降低,含气结构以... 基于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物性、三轴应力和甲烷等温吸附等针对性实验,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页岩孔隙度和水平渗透率比中浅层页岩出现较大程度的降低,含气结构以游离气为主。②深层页岩偏应力和轴向应变等参数增大,导致破裂难度增加。③受构造位置和形态、裂缝特征和流体活动期次等控制,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更复杂。④为实现深层页岩气经济开发,深化地质认识是基础,探索针对性压裂改造工程工艺是关键。⑤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LM1—LM3笔石带)硅质页岩、含灰硅质页岩是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层段和水平井穿行的有利靶窗,厚度超过10 m的焦石坝、武隆、长宁和泸州等地区是深层页岩气最有利富集区。研究指出深层页岩气勘探应优先在宽缓构造且埋深小于5000 m、LM1—LM3笔石带页岩厚度大于10 m的“深水深层型”页岩气区进行勘探开发部署,开发工程应增加开发井水平段长度,并采用密切割、强加砂、双暂堵等工艺,以最大程度地改造深部页岩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富集条件 储集层特征 勘探方向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充氮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在页岩气井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匡立新 刘奎 +4 位作者 丁士东 初永涛 周仕明 姜政华 肖京男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33,共8页
复杂工况下页岩气井固井存在漏失、顶替效率低和密封效果差等难题,机械充氮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是解决复杂工况下固井难题的重要手段。为此,基于氮气气泡可压缩性,研究了泡沫水泥浆井内密度计算方法和控制方法,建立了泡沫水泥浆解决页岩... 复杂工况下页岩气井固井存在漏失、顶替效率低和密封效果差等难题,机械充氮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是解决复杂工况下固井难题的重要手段。为此,基于氮气气泡可压缩性,研究了泡沫水泥浆井内密度计算方法和控制方法,建立了泡沫水泥浆解决页岩气井固井难题的工艺和方法,并投入现场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①在浅层漏涌同存的页岩气井中,低密度泡沫水泥浆的自膨胀性能有效防止固井水泥浆漏失及气侵;②在超低密度钻井液漏失井中,泡沫水泥浆固井实现了油基钻井液欠密度固井,防止了固井水泥浆漏失,固井质量更优;③在解决浅表层漏失及井壁垮塌问题井中,泡沫水泥浆以低于清水的密度实现水泥浆上返并固结井壁和堵漏,使浅表层漏失井建井周期缩短5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该技术对解决页岩气井复杂工况下的固井难题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水泥浆 机械充氮 固井 漏失 页岩气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比德-三塘向斜煤层气藏特征及甜点区段 被引量:6
20
作者 程轶妍 陈贞龙 +2 位作者 李松 陈世达 郭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0-1148,共9页
黔西比德-三塘向斜煤层气藏主要赋存于龙潭组Ⅰ、Ⅱ、Ⅲ3个煤组中,其中Ⅰ煤组6#和7#煤层、Ⅱ煤组16#和17#煤层、Ⅲ煤组20#、23#、27#、30#煤层分布稳定。煤层埋深受向斜构造控制明显,比德次向斜近轴部地区可达1500 m;煤岩以高变质的瘦... 黔西比德-三塘向斜煤层气藏主要赋存于龙潭组Ⅰ、Ⅱ、Ⅲ3个煤组中,其中Ⅰ煤组6#和7#煤层、Ⅱ煤组16#和17#煤层、Ⅲ煤组20#、23#、27#、30#煤层分布稳定。煤层埋深受向斜构造控制明显,比德次向斜近轴部地区可达1500 m;煤岩以高变质的瘦煤、贫煤和无烟煤为主,最大镜质体反射率自西向东、由北到南逐渐增大;煤岩对甲烷吸附能力普遍较高(兰氏体积,18.32~39.32 m^(3)/t),区域上受煤变质程度影响显著;原位埋深条件下,煤岩渗透率较低,煤层含气量整体较高,平均10~15.78 m^(3)/t,含气饱和度普遍大于50%。结合该地区多层合采效果发现,比德次向斜埋深超过800 m的气井产气效果差,珠藏和三塘次向斜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较好,其中珠藏向斜Ⅲ煤组4套主力煤层(煤层间距小于60 m)为潜在的高产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煤层 煤层气 储层条件 甜点区段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