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地震资料中强能量噪声压制的分频振幅衰减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牛华伟 吴春红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401,333,共8页
分频振幅衰减法将地震数据分为不同的频段范围,通过求取给定频率段不同时窗内地震样点的振幅强度,预测出强能量的噪声,以地震样点组的平均绝对振幅值作为标定,确定地震样点的振幅衰减曲线,采用时变的门槛值来有效压制强能量噪声干扰。... 分频振幅衰减法将地震数据分为不同的频段范围,通过求取给定频率段不同时窗内地震样点的振幅强度,预测出强能量的噪声,以地震样点组的平均绝对振幅值作为标定,确定地震样点的振幅衰减曲线,采用时变的门槛值来有效压制强能量噪声干扰。东海某海域实际地震资料压噪处理的应用效果表明,分频振幅衰减法不仅适用于涌浪干扰、地震(船)干扰及强能量低频和高频干扰的压制,还能有效压制近道强能量剩余多次波,显著改善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 强能量噪声 分频振幅衰减法 多道数学模型 平均绝对振幅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重磁地震综合探测剖面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高德章 赵金海 +2 位作者 薄玉玲 唐建 王舜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53-861,共9页
依据东海南部一条自东海陆架直至菲律宾海盆的重磁地震综合探测剖面 ,采用地壳结构重磁地震综合反演解释系统开展岩石圈结构的综合研究 ,制作了岩石圈结构地学断面图 .结果表明基隆凹陷为一中新生代沉积凹陷 ,沉积厚度达到 14km ;冲绳... 依据东海南部一条自东海陆架直至菲律宾海盆的重磁地震综合探测剖面 ,采用地壳结构重磁地震综合反演解释系统开展岩石圈结构的综合研究 ,制作了岩石圈结构地学断面图 .结果表明基隆凹陷为一中新生代沉积凹陷 ,沉积厚度达到 14km ;冲绳海槽盆地为弧后扩张地堑型盆地 ,地壳厚度仅为 14 .5km ;菲律宾板块沿北西西方向向欧亚板块俯冲 ,莫霍面急剧下插 ,导致冲绳海槽的形成与发展 ;岩石圈厚度约为 80km ,但在 370km处仅为 5 3km ,在 4 5 0km至 5 4 0km处岩石圈厚度大于 10 0k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地震综合探测 地学断面 岩石圈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2 位作者 黄志超 任亚红 张莲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中新世至上新世,研究区发育深海平原和陆坡坡脚沉积。缺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特征和削截现象,很难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上超、顶超、削截)进行层序界面识别。文中利用深水区沉积旋回的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了研究... 中新世至上新世,研究区发育深海平原和陆坡坡脚沉积。缺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特征和削截现象,很难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上超、顶超、削截)进行层序界面识别。文中利用深水区沉积旋回的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了研究区层序演化模式:低位体系域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海侵高位体系域深海泥质发育。以层序为格架进行地震相和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识别出两类叠加地震相样式: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 层序地层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及邻近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高德章 赵金海 +1 位作者 薄玉玲 唐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6,共17页
文中首先对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论述。以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作为约束,采用小波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和地热场反演岩石圈底界等项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沉积基底面、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在三维空间的展布以及岩浆岩的分布。在此... 文中首先对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论述。以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作为约束,采用小波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和地热场反演岩石圈底界等项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沉积基底面、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在三维空间的展布以及岩浆岩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岩石圈各层的展布及岩石圈三维结构单元的划分,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东部凹陷带为寻找油气最有利的地区,冲绳海槽为弧后盆地,钓鱼岛岩浆岩带为中酸性岩浆岩带,吐嘎喇火山带为当今火山弧,琉球岛弧为欧亚板块裂离部分,琉球岛弧东部斜坡为古东海大陆架的陆坡,位于此陆坡上的凹陷为弧前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三维结构 莫霍面深度 结构单元 东海及邻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川 王英民 +3 位作者 黄志超 陈玲玲 王彦青 卓海腾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3期56-59,64,共5页
在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针对该区域的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中生界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在研究过程中,利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将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并将其分为2种层序组合序列。中下部层序下降旋回占主体,属... 在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针对该区域的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中生界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在研究过程中,利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将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并将其分为2种层序组合序列。中下部层序下降旋回占主体,属海退式沉积组合序列;上部层序上升旋回占主体,多为海进式沉积组合序列。沉积环境从海洋环境过渡到陆相河流环境再逐渐过渡到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环境和浅海相环境,再到海相沉积,整体上是一个完整的水退至水进的沉积过程。最后,指出北部地区Sahul台地三级层序Ⅳ,Ⅴ和Ⅵ的三角洲、滨岸和东部斜坡带滨岸区为该区域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有利油气勘探区带 北波拿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川 王英民 +3 位作者 黄志超 陆金波 韩勇 魏山力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24,共6页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中生界地震反射剖面上可见多种地震相类型,其...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中生界地震反射剖面上可见多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亚平行波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发散充填相、前积地震相等最为发育。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在测井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地震相解释能够重现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沉积体系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沉积体系 北波拿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拿巴盆地东北部的石油地质条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志超 万丽芬 +3 位作者 王英民 夏广胜 周川 吴嘉鹏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20,共6页
波拿巴盆地东北部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战略远景区,但其石油地质条件尚未明确,针对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下白垩统,研究了烃源岩有机碳分布和成熟度,储层的物性特征和盖层分布特征。认为有利烃源岩层为Echuca Shoals组、Elang组、上Pl... 波拿巴盆地东北部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战略远景区,但其石油地质条件尚未明确,针对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下白垩统,研究了烃源岩有机碳分布和成熟度,储层的物性特征和盖层分布特征。认为有利烃源岩层为Echuca Shoals组、Elang组、上Plov-er组以及Cleia组泥岩,有利储层为上Plover组和Elang组砂岩。总结得出2套储盖组合,上部储层为以Elang组为主、上Plover组次之的砂岩,直接盖层为Cleia组的泥岩,区域盖层为白垩系Bathurst Island群的一套巨厚的泥页岩。下部储层为Plover组的碎屑砂岩,直接盖层为上Plover组中段泥岩,缺乏区域盖层。从封盖条件看,上储盖组合优于下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拿巴盆地 石油地质 烃源岩 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平湖组储层精细反演 被引量:13
8
作者 谢月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588-592,共5页
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平湖组气藏已进入开发中期,油气水关系复杂,为提高采收率,需要了解平湖组气藏的砂体空间展布。为此,开展了储层精细反演。首先对古近系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的测井曲线进行了环境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精细小... 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平湖组气藏已进入开发中期,油气水关系复杂,为提高采收率,需要了解平湖组气藏的砂体空间展布。为此,开展了储层精细反演。首先对古近系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的测井曲线进行了环境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精细小层对比约束下的岩石物理分析方法,得到平湖组储层波阻抗总体偏低的认识,认为可以采用波阻抗对储层进行描述。采用精细井震标定、子波提取、精细地质建模、低频分量选取、λ参数选取和叠后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等技术的储层精细反演方法,对平湖组储层进行了精细反演,绘制了平湖组各气藏波阻抗均方根平面图,对砂体的展布进行了描述,预测了新的含气砂体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精细反演 测井环境校正 岩石物理分析 精细约束模型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介质qP波传播描述Ⅱ:分离纯模式标量波 被引量:10
9
作者 程玖兵 陈茂根 +1 位作者 王腾飞 康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89-3401,共13页
在各向异性地震波场中,qP波与qS波常常是耦合在一起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波型分离(即模式解耦),以纵波成分为主的常规单分量地震数据的成像则需要合理描述标量qP波的传播算子.本文作者曾构建了在运动学上同弹性波动... 在各向异性地震波场中,qP波与qS波常常是耦合在一起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波型分离(即模式解耦),以纵波成分为主的常规单分量地震数据的成像则需要合理描述标量qP波的传播算子.本文作者曾构建了在运动学上同弹性波动方程等价,动力学上突出标量qP波的伪纯模式波动方程.为了彻底消除qS波残余,本文根据波矢量与qP波偏振矢量之间的偏差,提出从伪纯模式波场提取纯模式标量qP波的方法.数值分析展示了投影偏差算子在波数域和空间域的特征.基于不同复杂程度理论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联合"伪纯模式传播算子"与"投影偏差校正"可为各向异性介质分离模式波场传播过程提供一种简便的描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纯模式波动方程 波型分离 波矢量 偏振矢量 投影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中新统层序地层地震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武 王英民 +5 位作者 黄志超 王琳 邓彦涛 何永垚 周兴海 王丹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5,共6页
根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和结构特征,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中新统划分为3个层序组及6个三级层序。三个层序组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三亚组、梅山组及黄流组三个地层组。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六种典型的地震相类型:丘状地震... 根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和结构特征,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中新统划分为3个层序组及6个三级层序。三个层序组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三亚组、梅山组及黄流组三个地层组。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六种典型的地震相类型:丘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水道充填地震相、杂乱地震相、波状地震相以及平行—亚平行地震相。三亚组以波状反射和平行—亚平行反射为主;梅山组以丘状反射和波状反射为主,梅山期是生物礁发育的繁盛期;黄流组仍以丘状反射和波状反射为主,但丘状反射规模较梅山组明显减小。中新统整体上表现为一个水进的过程,从滨浅海环境过渡到浅海环境再逐渐过渡到半深海环境,发育有扇三角洲、生物礁滩以及水道沉积体系,而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明显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生物礁和水道沉积可能是该区的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勘探 地震勘探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沉积相演化 中新统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陆坡限制型滑塌体特征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嘉鹏 王英民 +3 位作者 邱燕 彭学超 夏广胜 万丽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9-645,共7页
滑塌体是深水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滑塌体沉积有助于揭示深水沉积过程。利用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首次在南海北部神狐陆坡段发现了规模逾千平方千米的限制型滑塌体,它在顺坡滑塌时,未能超越下坡地层的围限,突然终止于下坡未变形地层中... 滑塌体是深水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滑塌体沉积有助于揭示深水沉积过程。利用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首次在南海北部神狐陆坡段发现了规模逾千平方千米的限制型滑塌体,它在顺坡滑塌时,未能超越下坡地层的围限,突然终止于下坡未变形地层中,因此陡冲斜坡两侧的地震相特征发生截然的变化。滑塌体整体呈楔形,内部呈杂乱反射,前端存在逆冲断层以及挤压褶皱。由于顺坡滑塌距离较短,因此与非限制型滑塌体相比,限制型滑塌体内部地层连续性较好。结合神狐滑塌体地震反射特征并通过与世界典型滑塌体的对比,可知滑塌体的厚度、地形坡度二者共同控制了神狐滑塌体的发育类型,前端地形突起对其发育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体 深水沉积 神狐陆坡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二元”层序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嘉鹏 陆金波 +3 位作者 王英民 万丽芬 周兴海 夏广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5-333,共9页
综合运用露头、测井、岩芯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库车河野外露头及塔北隆起区三叠系层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各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是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粒沉积体,层序上部多为湖相泥岩,统称为湖侵—高位体系... 综合运用露头、测井、岩芯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库车河野外露头及塔北隆起区三叠系层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各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是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粒沉积体,层序上部多为湖相泥岩,统称为湖侵—高位体系域,单个层序均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特征。塔北三叠系特殊的层序结构,主要是与三叠纪塔里木盆地的幕式挤压活动有关。挤压初期,物源近且供给充分,可容空间增加缓慢,主要为低位体系域的粗碎屑沉积;随着挤压作用持续增强,湖盆逐渐加深,细粒沉积物为主体的湖侵体系域沉积;最终盆地基底破裂时,湖平面快速下降,高位体系域不甚发育,多为湖相细粒沉积物。据此提出塔北三叠系层序发育模式,认为在构造挤压期,沉积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粒低位域沉积;而在构造持续期和卸载期,层序上部发育细粒深湖—半深湖湖侵—高位体系域沉积。由于层序特殊的"二元结构"特征,纵向上构成了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因此,除了构造油气藏外,塔北地区各层序低位体系域的岩性油气藏及岩性—构造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塔北隆起 三叠系 “二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波拿巴盆地构造演化与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4
13
作者 龚承林 王英民 +3 位作者 崔刚 郎淑敏 官宝聪 周兴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北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远景区,其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波拿巴盆地的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北波拿巴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 北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远景区,其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波拿巴盆地的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北波拿巴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提出了陆裾转换不整合和俯冲碰撞不整合的划分依据和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层序地层学 陆裾转换不整合 俯冲碰撞不整合 北波拿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塔木地区三叠系曲流河三角洲存在证据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武 王英民 +6 位作者 袁文芳 杨彩虹 张雷 仲米虹 孙希家 郑贵春 朱国隆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90,9-10,共9页
为了厘清桑塔木地区三叠系砂体成因类型,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岩心、钻测井、分析化验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碎屑岩的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的空间展布、地震反射特征等.结果表明:三叠系TⅡ油组具有粒度细、分选磨圆好、发育小型... 为了厘清桑塔木地区三叠系砂体成因类型,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岩心、钻测井、分析化验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碎屑岩的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的空间展布、地震反射特征等.结果表明:三叠系TⅡ油组具有粒度细、分选磨圆好、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呈指状产出,地震剖面上具有前积反射构型,典型相干体地层切片见曲流特征的特点,是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同时,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6种微相,其中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水上分流河道及河漫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3种微相;区内TⅡ油组以发育北部和西南部2个主要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为主,其中北部三角洲规模大,平原和前缘亚相较发育,西南部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该三角洲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及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桑塔木地区 三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错网格Fourier伪谱微分矩阵算子的地震波场模拟GPU加速方案 被引量:15
15
作者 龙桂华 李小凡 江东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64-2971,共8页
作为高精度波形反演或逆时偏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波数值模拟对计算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GPU通用计算技术的产生及其内在数据并行性,为高效地震波数值模拟应用和研究得以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借助交错网格的Fourier伪谱微分矩... 作为高精度波形反演或逆时偏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波数值模拟对计算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GPU通用计算技术的产生及其内在数据并行性,为高效地震波数值模拟应用和研究得以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借助交错网格的Fourier伪谱微分矩阵算子和GPU上高效矩阵乘法,实现了复杂介质中地震波模拟的高效算法.数值试验表明,优化后的GPU计算相比CPU单核计算在大规模二维地震波场计算中获得至少100x以上的加速比.这对我们快速分析目标反射层在地震剖面中同相轴位置,制定优化采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谱微分矩阵算子 GPU通用计算 地震波高效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渗透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江东辉 孙强 +1 位作者 朱术云 杨秀元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4,44,共4页
根据岩石渗透率变化与岩石破坏过程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岩石渗透性能随应变的变化特点及渗透率-应变和渗透率-应力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岩石渗透率增长起始点与岩石的膨胀点近似对应,随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率可划分... 根据岩石渗透率变化与岩石破坏过程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岩石渗透性能随应变的变化特点及渗透率-应变和渗透率-应力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岩石渗透率增长起始点与岩石的膨胀点近似对应,随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率可划分为3个变化区间:压密区间、峰前屈服区间、峰后区间。岩石破坏过程变化主要是由尺度等级较小的微破裂的相互作用和生长最终形成主干断裂,进而形成贯通性的渗透通道。同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渗透性 渗透率-应变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Plover组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雷闯 叶加仁 +2 位作者 王修平 吴娟 黄志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北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下-中侏罗统Plover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是北波拿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基于地质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Plover组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 北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下-中侏罗统Plover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是北波拿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基于地质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Plover组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静态特征,并定量模拟恢复了其热成熟演化历史。研究表明,Plover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整体达到较好—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以偏腐殖型为主,决定了研究区以寻找天然气为主要勘探方向;Malita地堑和Calder地堑的Plover组烃源岩进入成熟生烃门限的时间早,现今多处于高成熟阶段,为研究区的主力生烃灶;Sahul台地的Plover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相对较晚,现今仍处于低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Plover组 热演化 北波拿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南黄海海相地层地震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志强 刘协来 +1 位作者 陈茂根 施剑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2期40-44,共5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南黄海盆地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海相地层横向变化剧烈,再加上埋深较大、地层间反射较弱等因素影响,常规的叠后偏移技术不能对海相地层精确成像。在分析叠前时间偏移的技术特点及实现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叠...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南黄海盆地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海相地层横向变化剧烈,再加上埋深较大、地层间反射较弱等因素影响,常规的叠后偏移技术不能对海相地层精确成像。在分析叠前时间偏移的技术特点及实现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叠前噪音压制、层间多次波消除、精细速度分析与建模、剩余速度分析、模型优化迭代及Kirchhoff积分法偏移为核心的一套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流程。处理结果表明,深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成像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进,归位准确,断点清楚,深部反射信号的振幅强度、信噪比都得到了提高,为本区下一步的勘探布署工作和油气资源的前景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叠前时间偏移 海相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地震试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与成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志强 高江涛 +9 位作者 陈茂根 刘怀山 于常青 张训华 肖国林 张异彪 孙和清 童思友 何维聪 闫桂京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7期51-59,共9页
基于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地震勘探,开展了针对性的沉放深度与枪阵组合的地震采集参数海上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子波特征、频带、能量、信噪比和F—K频谱的分析工作,制定了统一的处理流程,并进行了成像处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基于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地震勘探,开展了针对性的沉放深度与枪阵组合的地震采集参数海上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子波特征、频带、能量、信噪比和F—K频谱的分析工作,制定了统一的处理流程,并进行了成像处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试验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优选了地震资料批量采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残留盆地 地震勘探 参数试验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南黄海地震勘探成果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训华 吴志强 +10 位作者 肖国林 刘怀山 张异彪 曾天玖 高江涛 陈茂根 刘协来 闫桂京 童思友 唐松华 何维聪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7期1-8,共8页
进入21世纪后,针对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地震调查的难题,开展了反射特征理论模拟、采集与处理技术方法攻关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介绍了南黄海地震勘探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近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南黄海 地震勘探 进展 成果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