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兼评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相博 王新民 +3 位作者 袁剑英 靳久强 于均民 马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 旋卷构造 形成机制 弧形扭动构造 卫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相博 王新民 +4 位作者 袁剑英 马龙 靳久强 于均民 晁吉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3-439,共7页
利用遥感技术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 利用遥感技术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聚集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这些发现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也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 地球动力学 油气地质 旋卷构造 旋扭构造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被引量:70
3
作者 赵孟军 卢双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5-650,共6页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地区包括有机质成油、有机质成气及原油二次裂解成气在内的生烃剖面,说明原油二次裂解成气的门限深于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气门限。原油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与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地区包括有机质成油、有机质成气及原油二次裂解成气在内的生烃剖面,说明原油二次裂解成气的门限深于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气门限。原油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与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以原油二次裂解气为主要气源所形成气藏的实例,表明原油二次裂解气可以作为特殊的重要的天然气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裂解 模拟实验 天然气源 原油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震亮 朱玉双 +1 位作者 陈荷立 宋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2-548,共7页
流体本身既是运动的介质,又是蕴含能量的载体,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动力的分布状态。通过对地层水矿化度、水型、钠氯比值、脱硫系数和原油的密度、粘度与凝固点温度,以及天然气中的甲烷含量与Δ R3等九个参... 流体本身既是运动的介质,又是蕴含能量的载体,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动力的分布状态。通过对地层水矿化度、水型、钠氯比值、脱硫系数和原油的密度、粘度与凝固点温度,以及天然气中的甲烷含量与Δ R3等九个参数的研究,发现与下伏的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相比,侏罗系地层水明显处于一种更加开放的水动力环境,且平面上多发育点式或条带状、埋藏深浅不一的水动力“潜山”,与其他地区相比,后者更容易受到浅层地下水(甚至是地表渗入水)对深层水的淋滤或交替作用。同时,原油、天然气性质也可指示,陆梁隆起南部可能是来自 SW向的压实流与来自 NE向的重力流的水动力平衡作用带,应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另外,根据石西油田的流体性质及水动力剖析,认为石西油田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存在一原油的氧化脱气界面,在该界面上、下分别存在不同的水动力环境,下部油气性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运移色层效应,反映了封闭的水动力环境,而在该界面之上,油气性质纵向变化则更多地受控于氧化脱气、水洗作用等因素,说明处于一种较为开放的水动力环境。最后,还就两条深大断裂的开启封闭历史及其在石西油田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田 侏罗系 流体 物理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