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实验研究
1
作者 王佳庆 邓继新 +1 位作者 徐中华 宋连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6-2753,共18页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的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演化复杂,造成储层岩石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整体差别,也表现为同层系内的强非均质性.因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必须融合储层地质信息与岩石特征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使地震参数能够反映区...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的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演化复杂,造成储层岩石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整体差别,也表现为同层系内的强非均质性.因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必须融合储层地质信息与岩石特征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使地震参数能够反映区域上的变化且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本文分别从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镶边台地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蒸发台地沉积体系)和塔里木盆地鹰山组三段(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收集了160块岩石样品,通过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测试以及高温高压条件下超声速度测量,揭示了地质过程对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与地质过程适配的储层特征和地震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决定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岩路径是影响孔隙保持程度及孔隙结构的关键,而作为地质信息载体的岩石特征控制地震岩石物理性质.高能环境发育的白云岩保持型和白云岩改造型碳酸盐岩物性最佳,灰岩埋藏白云石化型碳酸盐岩次之,其两者的弹性性质变化趋势主要受孔隙结构控制,微裂隙使纵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明显降低.低能环境发育的碳酸盐岩物性最差,其弹性性质变化趋势受孔隙结构控制和矿物组分共同控制,相似矿物组成的样品具有较为一致的纵、横波速度关系.黏土、硬石膏和石英等矿物对纵波速度的影响与微裂缝作用相似,但纵横波速度比不同.受不同成岩路径成储效应差异影响,孔隙度-速度变化关系具有按沉积环境和成岩路径组合特征分区分布的整体特征.研究与地质过程适配的储层特征与岩石物理参数的映射关系,探讨岩石物理性质的地质意义,可为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反映区域变化的、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特征 古老碳酸盐岩 沉积体系 成岩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国玉 陈启林 +1 位作者 白云来 廖建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古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古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碳酸盐岩 泥质烃源岩 复式油气聚集带 地层溶蚀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3
作者 窦立荣 史忠生 +1 位作者 庞文珠 马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包括基岩在内的多套储集层,并存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区域盖层。晚中生代以来,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作用等地球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不同方向的盆地在裂谷作用期次、区域盖层发育层段、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北东—南西向盆地主要保存了早白垩世一期裂谷层序,区域盖层位于下白垩统裂陷期地层内,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及基岩潜山等圈闭类型,发育“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源上储下、源下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北西—南东向盆地具有多期裂谷叠置特征,发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形成披覆背斜、断背斜、反向断块等圈闭类型,以“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为主要成藏模式。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强反转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页岩油是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区域盖层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中非剪切带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4
作者 黄军平 张才利 +7 位作者 谭开俊 黄正良 史江龙 张艳 李相博 郭玮 冯明 王菁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77,共15页
【目的】为了解鄂尔多斯盆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有效指导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的勘探。【方法】综合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与热模拟等实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目的】为了解鄂尔多斯盆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有效指导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的勘探。【方法】综合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与热模拟等实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开展了乌拉力克组页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储集层特征与保存条件等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的综合研究。【结果】(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北段和中段介于10~80 m,南段最厚超过1100 m。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介于0.10%~1.40%,以Ⅰ型(腐泥型)有机质为主,但北段和中段页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处于生气阶段;南段受构造作用影响,热演化程度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既生油也生气。(2)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类型丰富,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微裂缝及少量有机质孔。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相比,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度偏低,但其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微裂隙发育,渗透率比龙马溪组页岩好。(3)下伏克里摩里组与上覆拉什仲组主要发育灰岩、页岩夹薄层灰岩,均具有较好的封闭性能,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保存和封隔空间。【结论】从乌拉力克组地层分布,生烃潜力、可压裂性与保存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盆地西缘北段铁克苏庙南、中段古峰庄西为有利区带,具有较好的海相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形成条件 勘探潜力 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岩石相测井识别及勘探意义
5
作者 张兆辉 张皎生 +5 位作者 刘俊刚 邹建栋 张建伍 廖建波 李智勇 赵雯雯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7,共13页
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致密砂岩的岩石相类型,并指出其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出岩石相敏感测井参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小方差特性和XGBoost算法的小偏差优势,构... 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致密砂岩的岩石相类型,并指出其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出岩石相敏感测井参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小方差特性和XGBoost算法的小偏差优势,构建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可智能识别岩石相。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共发育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均质河口坝砂岩相、非均质河口坝砂岩相、非均质漫溢砂岩相和泥岩相6种岩石相类型。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和均质河口坝砂岩相的石英、长石含量均较高,粒间孔、粒内溶孔均较发育,平均孔隙度为8.32%,平均渗透率为1.81 mD,是有利岩石相,以高能沉积环境形成的均质块状层理为识别标志;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和非均质河口坝砂岩相以低能环境中发育的非均质性层理为特征。②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明显提高了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的岩石相识别正确率,达到了94.2%,为有利岩石相空间展布刻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③沉积作用决定了岩石相的空间展布,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中部主体部位,呈条带状延伸至平均低水位线附近,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则主要发育在河道边部侧翼部位,分布在均质河道砂岩相外围,呈包络状。多期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叠置区物性最好,为勘探开发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岩石相 集成学习模型 XGBoost算法 测井识别 长81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系统论研究石油地震地质学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杰 卫平生 李相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1-685,共5页
系统论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对石油地质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 系统论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对石油地质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认为,只有引入系统论思想,才能提高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水平,从而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研究方法 石油地震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气富集理论及富氦资源勘探思路 被引量:14
7
作者 秦胜飞 窦立荣 +6 位作者 陶刚 李济远 齐雯 李晓斌 郭彬程 赵姿卓 王佳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0-1174,共15页
基于国内外重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样品和岩石样品,进行氦气含量、组分、同位素及岩石样品中U、Th含量分析,对氦气富集机理、富集模式、分布规律和勘探思路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取决于气藏中氦气的供给量和天然气对氦气... 基于国内外重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样品和岩石样品,进行氦气含量、组分、同位素及岩石样品中U、Th含量分析,对氦气富集机理、富集模式、分布规律和勘探思路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取决于气藏中氦气的供给量和天然气对氦气的稀释程度,其富集成藏特征可以概括为“多源供氦、主源富氦;氦氮伴生、同溶共聚”。氦气主要来自岩石中U和Th的放射性衰变,所有岩石都含有微量的U和Th,都可为气藏提供一定的氦源,但以花岗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大型古老基底往往是富氦气藏的主力氦源。古老基底中的U和Th经历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衰变生成的氦气连同基底岩石中无机含氮化合物裂解生成的氮气溶解在水中,随构造抬升,地层水沿断裂往上运移至气藏并释放出氦和氮气,使气藏同时富集氦和氮气,氦氮的伴生关系十分明显。在东部拉张型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天然气中混有一定比例的幔源氦气。富氦气藏大多发育于有断裂沟通的古老基底之上、后期经历大幅度构造抬升、盖层封盖能力适中、天然气充注强度中等、地下水比较活跃的常压或低压区。氦气勘探须放弃以寻找天然气甜点和高产大气田的传统“兼探”思路,根据氦气富集特点,寻找有断裂并与古老基底沟通、晚期构造抬升幅度较大、盖层封盖能力相对较弱、天然气充注强度不高、古老地层水较丰富的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富氦气藏 富集理论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勘探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宏波 张雷 +2 位作者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出现明显的突变,古沉积坡度为0.5°~1.0°,古地貌开阔平缓且无明显坡折带,沉积水体较浅,是在古气候干旱、古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受阶段性洪水作用主导的事件沉积。(2)盒8段沉积期,盆地不存在大面积汇水区,沉积体系中河流并未进入湖泊水体,而是向东南流出盆地或是消失在内陆干旱地区,全盆地以洪泛平原沉积为主,表现为河道与泛滥平原交互分布的沉积格局,形成了河流扇沉积模式。(3)湖水进退往复,洪水期与枯水期间歇发育,洪水期多期次决口河道接力搬运使得粗粒级砂岩向湖盆长距离延伸,枯水期发育厚层泥质沉积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扇 干旱气候 事件沉积 洪泛平原 洪水期 枯水期 源-汇系统 盒8段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及勘探成果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道伟 马达德 +4 位作者 陈琰 伍坤宇 蔡智洪 赵建 王建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512,共8页
为突破制约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瓶颈,“十三五”以来,在“向非常规进军、向深部找油气”的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了非常规和深部油气的勘探和理论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认识:明确了咸化湖相烃源岩母质类... 为突破制约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瓶颈,“十三五”以来,在“向非常规进军、向深部找油气”的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了非常规和深部油气的勘探和理论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认识:明确了咸化湖相烃源岩母质类型及生烃机理,建立了可溶有机质、干酪根和矿物质相互作用而显著提高产烃率的“三元”成烃模式;总结了细粒碳酸盐岩、深层碎屑岩和基岩储集层特征及成储机制;建立了混积碳酸盐岩油藏和深层碎屑岩气藏成藏模式。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落实了英雄岭构造带深层混积碳酸盐岩油藏、冷北斜坡带深层碎屑岩气藏、阿尔金山前基岩气藏等一批勘探目标,并获重大发现。截至2019年4月,累计新增油气探明三级地质储量2.5×10^8t原油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相烃源岩 细粒碳酸盐岩 深层碎屑岩 基岩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沉积环境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10
作者 易定红 刘应如 +7 位作者 李积永 李红哲 徐晓玲 吴颜雄 王爱萍 马元琨 涂加沙 贾正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20,共16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特征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碎屑岩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湖泊水体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变化大、结构成熟度较低;气候干旱温暖,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少,不含蒙脱石;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利储层是Ⅳ-1—Ⅳ-4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孔隙度平均为16.3%,渗透率平均为37.4×10^(-3)μm^(2),为中孔低渗储层和中孔中渗储层,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其中,Ⅳ-1—Ⅳ-4砂组砂体物性优于Ⅳ-5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优于河口坝砂体;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物性优劣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高含量的次生方解石胶结物是Ⅳ-5砂组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储层物性 油气 控制因素 下干柴沟组上段 南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转换面与规模圈闭发育特征
11
作者 杨占龙 李相博 +1 位作者 沙雪梅 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面 沉积转换面 地球化学转换面 规模圈闭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水供给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地球物理识别及分布预测
12
作者 王永刚 杜广宏 +3 位作者 何润 瞿长 佘钰蔚 黄诚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5,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印模法、地震图像增强等方法,明确了该区前石炭系古地貌特征、断裂-裂缝体系特征和风化壳储层的分布特... 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印模法、地震图像增强等方法,明确了该区前石炭系古地貌特征、断裂-裂缝体系特征和风化壳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微晶白云岩,平均孔隙度为4.44%,平均渗透率为0.29 mD,属致密储层;按成因可分为裂缝-溶孔型、裂缝-溶缝型及溶孔型3类,以裂缝-溶孔型为主。(2)研究区不同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大,溶孔型及裂缝-溶孔型储层均具有高声波时差、高中子,低电阻率、低伽马、低密度的特征,且成像测井均可见深色斑点,但裂缝-溶孔型储层成像测井可见高倾角或网状暗色条带,地震剖面呈弱振幅、高频率、不连续反射特征,地震同相轴具有“削截”特征,而溶孔型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呈强连续、中—弱振幅、中频反射特征,“削截”现象不明显;裂缝-溶缝型储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幅度变化小,成像测井见不规则的断续状暗色条带,在地震剖面上呈高频、强振幅、连续反射,同相轴具有“削截”特征。(3)研究区前石炭系古地貌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次级单元,裂缝-溶孔型、裂缝-溶缝型储层主要沿岩溶高地或岩溶斜坡边缘呈条带状断续分布,北西、北东东向断裂交会区是主要发育区,而溶孔型储层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奥陶系马家沟,寒武系三山子组、张夏组顶部发育的风化壳储层均沿地层尖灭线呈环带状分布,其中一类含气有利区12个,总面积为208.47 km^(2),二类含气有利区10个,总面积为745.45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储层 溶蚀孔洞 断裂-裂缝 古地貌 测井响应特征 地震反射特征 下古生界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层系岩石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13
作者 谭开俊 邓继新 +2 位作者 刘忠华 黄军平 夏辉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2-667,共16页
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是中国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但由于对陆相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为例,通... 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是中国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但由于对陆相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为例,通过对泥页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的系统测试,分析了页岩油样品的岩石物理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确定不同特征泥页岩样品表现出地震弹性特征差异的关键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主要为灰白色凝灰质黏土质页岩、黑色黏土质页岩和灰色粉砂质泥页岩三种主要岩相类型,分别对应“富有机质纹层+富凝灰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长英质纹层”和“贫有机质黏土纹层”三种纹层组合类型,构成孔隙类型以黏土粒间孔为代表的无机孔隙为主.不同岩相类型样品纹层组成差异会造成宏观地震岩石物理性质表现出整体分区分布的特征,弹性波垂直层理传播时岩石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倾向于等应力状态,其弹性模量受控于样品中“软”组分“等效有机质层”所占比例,造成对应速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大呈幂指数降低的整体趋势;弹性波平行层理传播时,岩石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倾向于等应变状态,其等效弹性模量为组成部分对应弹性模量的算术平均,造成对应速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大呈线性降低的整体趋势.黏土颗粒优选定向排列的程度和条带状有机质占比差异是造成页岩样品出现速度各向异性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但形成各向异性系数随黏土含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整体趋势,也造成相同黏土含量下凝灰质黏土质页岩样品、黏土质页岩样和粉砂质页岩样品各向异性系数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陆相页岩油储层“双”甜点的测井与地震评价提供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性质 陆相页岩油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混积岩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65
14
作者 徐伟 陈开远 +3 位作者 曹正林 薛建勤 肖鹏 王文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4-1816,共13页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矿物学、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进行混积岩矿物组成、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采取地质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混积岩分布规律,并运用物性分析方法对比不同类型混积岩的储集性能。结合柴达木盆地西北区新近系混积岩研究实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欠补偿咸化湖盆的混积岩成因类型:机械成因的相混合混积岩和生物成因的藻混合混积岩。相混合又可划分为两种亚类:互层型混合、组构型混合;藻混合亦可划分为两种亚类:藻粘结混合、滑塌再混合。建立了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沉积模式:混积岩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扇、滩坝等碎屑岩沉积体系与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过渡相带以及藻灰岩发育区。明确了混积岩的分布规律,可归纳为"盆缘互层型、盆内组构型、藻混合局限分布"。混积岩沉积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任何环境下混积岩形成的先决条件均为碳酸盐岩的生长和聚集,而不同于淡水湖盆及海相混积岩沉积厚度大,生物含量高等特点,咸化湖盆混积岩单层厚度极薄,并发育特殊的藻混积岩类。综合研究认为,藻混合混积岩与油气储层的相关性要大于相混合混积岩。以上成果可为咸化湖盆混积岩,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成因分类 沉积模式 分布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成化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下构造速度建模与逆时偏移成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文卿 王西文 +4 位作者 刘洪 王宇超 王孝 曾华会 邵喜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16-625,共10页
盐丘速度建模及成像是盐下油气藏勘探有关技术瓶颈问题.盐下构造由于盐丘速度与围岩地层差异大,且厚度横向变化大,造成地震波场复杂及时间域构造畸变.针对H区复杂盐丘的地质特征,通过技术创新重新认识盐下油气藏.针对盐丘速度建模的难点... 盐丘速度建模及成像是盐下油气藏勘探有关技术瓶颈问题.盐下构造由于盐丘速度与围岩地层差异大,且厚度横向变化大,造成地震波场复杂及时间域构造畸变.针对H区复杂盐丘的地质特征,通过技术创新重新认识盐下油气藏.针对盐丘速度建模的难点,提出了"多信息约束层控实体建模技术",采用序贯高斯模拟及克里金趋势约束速度反演方法,较好解决了盐下速度异常问题,大大提高了速度建模的精度;针对盐下复杂构造成像,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精确且高效的差分格式逆时波场外推算法.基于GPU/CPU协同平台,将波场延拓通过GPU实现.采用逆时偏移深度域成像技术,使高角度反射界面、甚至超过90°盐丘侧翼界面的反射波精确成像.通过盐丘理论模型试算验证算法及方法的正确性.上述方法解决了盐丘速度建模精度问题、盐丘侧翼的回转构造成像问题,实现了对盐丘边界及盐丘侧翼的准确归位.消除了速度异常造成的时间域构造畸变,使盐下地层在深度域能够准确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丘 层控建模 多信息约束 逆时偏移 波动方程 GPU CPU协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砂体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37
16
作者 刘化清 苏明军 +5 位作者 倪长宽 洪忠 崔向丽 胡凯峰 李政阳 毛俊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共11页
立足砂泥岩薄互层地质背景下厚度小于λ/4(λ为地震子波波长)的单砂体地震储层预测,按照精细地层划分→砂体平面形态分析→砂体厚度预测的研究流程,提出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除曾洪流等倡导的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涉及的井-震高精度层序... 立足砂泥岩薄互层地质背景下厚度小于λ/4(λ为地震子波波长)的单砂体地震储层预测,按照精细地层划分→砂体平面形态分析→砂体厚度预测的研究流程,提出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除曾洪流等倡导的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涉及的井-震高精度层序格架、地震岩性分析(地震子波相位调整)、地层切片制作等核心研究内容之外,认为以细分岩性为基础的压实校正及古地貌恢复、邻层干涉压制、井-震联动的地层切片浏览、非线性地层切片等技术可准确预测薄砂体平面形态。在精细地层划分方面,地震同相轴的等时性分析技术有助于优选与地质等时界面吻合的同相轴作为层序界面,而基于精细合成记录制作和时深转换的井-震精细对比,可以实现高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和追踪解释。薄砂层厚度预测方面,除常用的振幅-厚度分析技术和峰值频率技术之外,认为振幅-频率融合和遗传化神经网络技术等综合地震属性预测方法同样可以实现对薄砂体厚度的半定量或定量预测。该方法对准确刻画薄互层中的单砂体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单砂体 地震预测 地震沉积学 平面形态 厚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马强 屈红军 +2 位作者 严耀祖 胡春花 白国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3-451,共9页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可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6个沉积微相,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定量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含油砂体沉积微相的分析,研究表明,长6油层的油气主要赋存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在层位上又以长61为主,是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陕斜坡中部 延长组 长6油层 沉积微相 含油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块状砂岩碎屑流成因的直接证据:“泥包砾”结构——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研究为例 被引量:43
18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5 位作者 张忠义 袁效奇 完颜容 牛海青 廖建波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1-622,共12页
水下碎屑流沉积是近年来在深水环境(深海或深湖)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沉积类型,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水下沉积物的块体搬运过程的公认鉴别标志。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央地区几个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首次在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 水下碎屑流沉积是近年来在深水环境(深海或深湖)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沉积类型,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水下沉积物的块体搬运过程的公认鉴别标志。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央地区几个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首次在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中发现了一种"泥包砾"结构,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这种"泥包砾"结构主要与三角洲前缘特殊的"碎屑流"成因机理与发育过程有关,其形成过程自始自终表现出含有它的沉积物是作为块体状态(宾汉塑性体)被搬运的,自始自终表现出其在搬运过程中是被介质的强度所支撑的,据此认为"泥包砾"结构是确定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为碎屑流成因的最有意义的标志性证据,并由此建立了延长组深水砂岩从开始启动到搬运、再到沉积的过程与模式。同时,本文认为"泥包砾"也为深海沉积中块体搬运作用与搬运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关键性判识标志,对于当前全球深水(包括深海与深湖)油气勘探以及目前国际地学界广泛开展的大陆边缘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包砾”结构 砂质块体搬运 砂质碎屑流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引发的勘探启迪 被引量:30
19
作者 石亚军 陈武杰 +3 位作者 曹正林 李红哲 王斌婷 黄思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78-1187,共10页
随着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岩性油气藏成为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石油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由于受多期的构造叠加改造,致使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勘探接替领域不明确。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受盆缘及其北西向二级断裂的影响... 随着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岩性油气藏成为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石油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由于受多期的构造叠加改造,致使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勘探接替领域不明确。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受盆缘及其北西向二级断裂的影响,盆地西南区地震活动强烈,深、浅层均发现一系列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可见阶梯状小断层、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砂火山、火焰状构造、假结核、震积砂枕、震积砂球构造、串珠状构造及震褶层等原地震积岩的软沉积物变形特征,另外可见地震引起的重力滑塌或泥石流形成的滑塌构造和角砾岩化变形特征,诸如震裂岩、震塌岩、自碎屑角砾岩、液化角砾岩、内碎屑副角砾岩等异地震积岩。事实上这些震积岩能够极大地改善储集层渗透性,使渗透率大幅度增加,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更为重要的启迪是形成震积岩的古地震具有重要的触发机制,很容易引起三角洲前缘相的岩性发生滑塌,进而形成滑塌扇、浊积等一系列沉积现象,这种储集体将成为油田储量增长的新亮点,本着这种思想,笔者通过叠前地震多属性的预测及先进的叠前AVO反演预测,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区跃东斜坡带发现这种滑塌体的存在,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图。这样将可能突破以往该区"环凹找油"的勘探思路,明确提出了古凹陷区仍然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一个主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滑塌扇 岩性油气藏 勘探领域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郭彦如 刘化清 +2 位作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391,共8页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有很大进展,但鄂尔多斯大型湖盆层序地层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黄土塬地震资料品质差,钻井资料多解性强,横向等时对比困难,尚未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体系。本文通过三年攻关研究,总结出适合于这种湖盆层序地...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有很大进展,但鄂尔多斯大型湖盆层序地层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黄土塬地震资料品质差,钻井资料多解性强,横向等时对比困难,尚未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体系。本文通过三年攻关研究,总结出适合于这种湖盆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方法体系,笔者称之为"六定"方法体系:"露头剖面定标准、小波变换定级次、湖平面变化定旋回、测井曲线定样式、地震解释定格架、三者结合定方案"。通过"六定"方法体系的系统应用,建立了可以在全盆地范围内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坳馅湖盆 层序地层格架 露头剖面 相对湖平面变化 小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