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9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召开
1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0-60,共1页
2005年9月3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了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油股份公司总地质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贾承造,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阎敦实、李敬,中油股份公司科技信息部副总经... 2005年9月3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了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油股份公司总地质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贾承造,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阎敦实、李敬,中油股份公司科技信息部副总经理罗治斌,玉门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熊湘华等领导和西北大学、中科院兰州地质所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出席了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股份公司 副总经理 石油工业 科技信息 玉门油田 副部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与勘探启示
2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5 位作者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代寒松 徐飞 马轮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成藏最新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成藏模式的研究与典型盆地勘探实践分析,明确了中西非裂谷系高效勘探做法及未来勘探领域与方向。研究表明: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控制了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多期叠置裂谷与单一裂谷两类盆地,其中NW—SE向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多期裂谷作用,形成“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主要成藏模式,NE—SW向盆地发育和保留早白垩世一期裂谷作用,形成下白垩统“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下白垩统与基岩潜山构成的“源上储下、源下成藏”模式;中西非裂谷系不同的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过程决定了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烃源岩,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陆相烃源岩,其厚层、优质、成熟烃源岩的发育,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Melut盆地勘探实践表明,快速锁定富油凹陷,围绕富油凹陷部署连片三维地震是海外油气项目实现高效勘探的关键,Termit、Melut等NW—SE向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Bongor、Doseo等NE—SW向单一裂谷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富油凹陷源外圈闭是中西非裂谷系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高效勘探 源外油藏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佳庆 邓继新 +1 位作者 徐中华 宋连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6-2753,共18页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的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演化复杂,造成储层岩石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整体差别,也表现为同层系内的强非均质性.因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必须融合储层地质信息与岩石特征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使地震参数能够反映区...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的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演化复杂,造成储层岩石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整体差别,也表现为同层系内的强非均质性.因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必须融合储层地质信息与岩石特征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使地震参数能够反映区域上的变化且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本文分别从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镶边台地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蒸发台地沉积体系)和塔里木盆地鹰山组三段(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收集了160块岩石样品,通过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测试以及高温高压条件下超声速度测量,揭示了地质过程对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与地质过程适配的储层特征和地震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决定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岩路径是影响孔隙保持程度及孔隙结构的关键,而作为地质信息载体的岩石特征控制地震岩石物理性质.高能环境发育的白云岩保持型和白云岩改造型碳酸盐岩物性最佳,灰岩埋藏白云石化型碳酸盐岩次之,其两者的弹性性质变化趋势主要受孔隙结构控制,微裂隙使纵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明显降低.低能环境发育的碳酸盐岩物性最差,其弹性性质变化趋势受孔隙结构控制和矿物组分共同控制,相似矿物组成的样品具有较为一致的纵、横波速度关系.黏土、硬石膏和石英等矿物对纵波速度的影响与微裂缝作用相似,但纵横波速度比不同.受不同成岩路径成储效应差异影响,孔隙度-速度变化关系具有按沉积环境和成岩路径组合特征分区分布的整体特征.研究与地质过程适配的储层特征与岩石物理参数的映射关系,探讨岩石物理性质的地质意义,可为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反映区域变化的、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特征 古老碳酸盐岩 沉积体系 成岩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级存储的石油勘探地震处理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树仁 冯超敏 +1 位作者 蔡长宁 樊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66-270,共5页
石油勘探中“两宽一高”采集技术的深入应用,对地震资料并行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存储对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提高各类应用的运算效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SD、集群NAS多级分层存储地震资料处理方法,针对高IOPS应... 石油勘探中“两宽一高”采集技术的深入应用,对地震资料并行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存储对地震资料处理应用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提高各类应用的运算效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SD、集群NAS多级分层存储地震资料处理方法,针对高IOPS应用、大数据块并行应用进行算法流程级设计。通过DD与IOZONE基准测试、两种应用实际运行效果,验证了设计方案具备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效率与性价比上的优势,适用于勘探数据中心地震资料处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硬盘(SSD) 集群NAS DD与IOZONE基准测试 石油勘探 地震资料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思考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邦六 雍学善 +3 位作者 高建虎 常德宽 杨存 李海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3,共12页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紧跟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和物探领域的重大需求,在地震处理、解释环节超前谋划,积极布局,有力推动了物探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形成了智能地震处理和智能地震解释两大技术系列,并...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紧跟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和物探领域的重大需求,在地震处理、解释环节超前谋划,积极布局,有力推动了物探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形成了智能地震处理和智能地震解释两大技术系列,并创新研发了智能地震标签数据集构建软件;同时,创新研发模式,牵头组建了由北京大学等组成的“6+1”智能物探“产学研”联盟,有效推动了中国石油智能物探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了与国际智能物探技术的同步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围绕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战略,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明确“123456”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立足模块替代,探索流程再造,积极推动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创新发展与落地见效。其中,在人力密集型环节实现智能模块替代,提高地震处理解释效率,支撑实际生产提效降本;在技术密集型环节实现智能流程再造,提高地震处理解释精度,引领物探技术创新发展,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实现智能物探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国石油物探业务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智能化找油找气,并为水平井钻井提供实时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地震处理解释 智能化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国玉 陈启林 +1 位作者 白云来 廖建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古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古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碳酸盐岩 泥质烃源岩 复式油气聚集带 地层溶蚀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物探技术现状及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0
7
作者 杜金虎 熊金良 +2 位作者 王喜双 王西文 王学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万道带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万道带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技术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走技术发展之路,立足四大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物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石油物探技术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在装备制造、计算机硬件能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分析世界物探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各探区的勘探现状,就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作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意见与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物探技术 中国石油 技术发展 分析和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8
作者 窦立荣 史忠生 +1 位作者 庞文珠 马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包括基岩在内的多套储集层,并存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区域盖层。晚中生代以来,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作用等地球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不同方向的盆地在裂谷作用期次、区域盖层发育层段、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北东—南西向盆地主要保存了早白垩世一期裂谷层序,区域盖层位于下白垩统裂陷期地层内,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及基岩潜山等圈闭类型,发育“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源上储下、源下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北西—南东向盆地具有多期裂谷叠置特征,发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形成披覆背斜、断背斜、反向断块等圈闭类型,以“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为主要成藏模式。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强反转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页岩油是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区域盖层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中非剪切带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新能源——油页岩典型特征及开发利用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汤桦 白云来 吴武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1-741,共11页
随着石油资源的可用量不断减少,油页岩、油砂与稠油作为一种非常规资源即新能源而备受人们的重视。中国西北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笔者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收集前人相关资料、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典型矿区考察、关键样... 随着石油资源的可用量不断减少,油页岩、油砂与稠油作为一种非常规资源即新能源而备受人们的重视。中国西北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笔者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收集前人相关资料、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典型矿区考察、关键样品化验分析等手段,结果表明中国西北油页岩有以下特点:①矿体多呈层状展布,油页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36 m。油页岩多为褐黑色、黑色,有的表面因氧化而呈褐红色,略具油脂光泽。片状、层状构造。参差状、贝壳状断口。硬度小,条痕亮褐色。肉眼观察,岩石主要由粘土矿物及粉砂级碎屑矿物(长石及石英)组成。油页岩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Al2O3。二者和为65.44×10-2,表明其属中等灰分的油页岩。油页岩有机碳为14×10-2,全碳16.28×10-2。含油率一般为1.5%~13.7%,发热量一般为1.66~20.98 MJ/kg,视密度1.55~2.46 kg/m3。时代越新,油页岩稀土元素丰度越高。主要有3种矿床类型: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滨浅海相沉积矿床、晚二叠世残余湖湾-湖相沉积矿床以及中生代内陆大型湖泊相沉积矿床。其中中生代大型内陆深水-半深水湖泊相油页岩是主要工业类型,它也是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其成因类似于"黑海模式"。中、晚石炭世和侏罗纪形成的油页岩矿床多与煤层共生,形成于三角洲环境。该区预测的油页岩总资源量至少是30000×108 t,折合页岩油约2100×108 t。其中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资源量几近占99%,可与美国西部绿河油页岩媲美。西北地区已查明的油页岩矿均位于大、中城市附近,只要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采用适当的开发技术,必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新能源 油页岩 典型特征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三叠系白碱滩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鑫 姚清洲 +1 位作者 苏明军 任培罡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5年第1期17-21,共5页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表明,五八区538井区三叠系白碱滩组处于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具有较好的构造一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有利沉积相带,存在着T3b1^3、T3b2^1、T3b2^2主要储层发育带,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在邻...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表明,五八区538井区三叠系白碱滩组处于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具有较好的构造一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有利沉积相带,存在着T3b1^3、T3b2^1、T3b2^2主要储层发育带,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在邻区发现有油气藏,具备形成油藏的良好条件。针对白碱滩组进行预探井钻探或老井恢复试油,是该研究区有可能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综合研究 石油地质 三叠系 水下分流河道 构造位置 形成条件 岩性圈闭 沉积相带 油气显示 油气勘探 河口坝 发育带 油气藏 预探井 研究区 试油 老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11
作者 黄军平 范立勇 +7 位作者 张艳 任军峰 史江龙 井向辉 王宏波 李相博 冯明 王菁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因勘探程度低,岩相古地理分布、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不清楚。为此,基于最新地震、钻井、地质露头及大量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寒武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烃源岩生烃潜力、有...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因勘探程度低,岩相古地理分布、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不清楚。为此,基于最新地震、钻井、地质露头及大量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寒武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烃源岩生烃潜力、有利储层特征和成藏组合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寒武系天然气的成藏模式与天然气勘探方向。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三隆三洼”的古地貌格局。受其控制,盆地南部富平—洛川深水海湾内发育东坡组和徐庄组2套烃源岩,海湾内烃源岩厚度大;盆地东北部地区神木东台洼发育徐庄组烃源岩。受古隆起、台地边缘或台洼边缘控制,寒武系发育张夏组高能颗粒滩和三山子组岩溶风化壳2类有利储层。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3种成藏组合类型,发育深水海湾、台内洼地、台缘斜坡与古隆起周缘4种成藏模式;盆地南部富平—洛川深水海湾周缘高能颗粒滩与岩溶风化壳、盆地东北部神木东台洼边缘高能颗粒滩,以及庆阳古隆起东侧高能颗粒滩与岩溶风化壳和伊盟古陆东南侧岩溶风化壳有利区带是寒武系天然气的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 成藏模式 天然气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超深层基岩气藏勘探发现及启示
12
作者 王波 宋光永 +7 位作者 张荣虎 曾庆鲁 王艳清 孙秀建 吴志雄 李森明 李雅楠 宫清顺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柴北缘超深层(深度超过7000 m)基岩油气藏的储层主控因素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中酸性花岗质基岩作为储层的优质岩性,在多期变质、构造成缝、风化...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柴北缘超深层(深度超过7000 m)基岩油气藏的储层主控因素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中酸性花岗质基岩作为储层的优质岩性,在多期变质、构造成缝、风化剥蚀等有利成储因素的耦合效应下,形成以裂缝及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且受埋藏压实影响小的风化壳与内幕2类成因的有效储层;②侏罗系碳质泥岩(亦是烃源岩)与古近系路乐河组膏质泥岩2套有效盖层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和有效聚集创造了条件;③生烃期与输导断层及圈闭形成期同步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④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侏罗系高成熟煤型气源岩与下伏基岩储层构成侧接式上生下储源储组合,并以断层和基岩顶部的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通道,形成源外、源内2类油气藏。受接替式油气运移机制及盖层条件控制,形成构造高部位聚集石油且充满度与丰度低,构造中—低部位聚集天然气且充满度与丰度高的成藏特点。认为柴北缘超深层基岩具备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基岩 储层特征 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油页岩资源基本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13
作者 白云来 吴武军 +5 位作者 房乃珍 程玉红 马玉虎 冯明 廖建波 李相博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6年第3期45-51,64,共8页
油页岩资源的重新勘探和开发利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调查表明,我国有着较丰富的油页岩资源,西北地区油页岩预测和查明的总资源/储量至少约400亿t,折合页岩油约20亿t。它们主要分布于不同时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不同类型盆地... 油页岩资源的重新勘探和开发利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调查表明,我国有着较丰富的油页岩资源,西北地区油页岩预测和查明的总资源/储量至少约400亿t,折合页岩油约20亿t。它们主要分布于不同时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不同类型盆地(滨海盆地及内陆湖泊)的边缘。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中-晚石炭世滨浅海相沉积矿床、晚二叠世湖湾-湖相沉积矿床以及中生代内陆湖泊相沉积矿床。不同矿区面积相差较大,一般在3.3~520km^2之间;油页岩单层厚度较小,一般在1~5m之间,总厚度在不同矿区变化也较大。油页岩多为褐黑色、黑色,略具油脂光泽。矿体多呈层状展布,含油率5%~10%,物质组成主要为SiO2、Al2O3,其中SiO2变化范围为33%~72%,Al2O3变化范围为8.51%~21.43%。油页岩的稀土元素丰度分配型式与太古代后沉积岩的稀土分配型式是一致的,具有铕异常,8Eu值为0.67±0.05,微量元素除As、Se较高外,其它元素未见明显富集。V/Ni普遍大于1。中-晚石炭世和侏罗纪形成的油页岩矿床多与煤层共生。探明的储量多为小型-中型规模。西部地区已查明的油页岩矿均位于大、中城市附近,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内蒙巴格毛德地区是一个很有远景的找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油页岩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北带三叠纪盆地古气候、古海洋、古环境演化研究
14
作者 霍勤知 徐磊 +1 位作者 白云来 刘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0,共17页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露头剖面沉积相研究,结合粒度分析结果,划分沉积相类型,通过砂岩样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碳酸盐岩C-O同位素分析,探讨三叠系盆地古气候、古海洋、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叠系自下而上...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露头剖面沉积相研究,结合粒度分析结果,划分沉积相类型,通过砂岩样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碳酸盐岩C-O同位素分析,探讨三叠系盆地古气候、古海洋、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叠系自下而上发育下统扎里山组、马拉松多组浅海环境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盆地南部)和隆务河组半深海环境斜坡相深水砂岩,中统郭家山组浅海陆棚相和光盖山组半深海环境陆棚斜坡相沉积,以及上统大河坝组浅海陆棚环境沉积;(2)砂岩样品化学蚀变指数(CIA)值、成分变化指数(ICV)值,以及Rb/Sr–K_(2)O/Al_(2)O_(3)关系图解表明,研究区三叠系经历了两次“温暖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并造成古水深相应的两期由深变浅的过程,以及砂岩沉积水体盐度的变化,温暖湿润气候带来的降水使得海水盐度大幅度降低,而炎热的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使得海水盐度大幅度升高;(3)研究区三叠系砂岩形成于氧化—弱氧化的古水体环境,这种环境虽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发展繁盛,能够为沉积有机质奠定物质基础,却不利于沉积有机质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北带 三叠纪盆地 古气候 古海洋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岩石相测井识别及勘探意义
15
作者 张兆辉 张皎生 +5 位作者 刘俊刚 邹建栋 张建伍 廖建波 李智勇 赵雯雯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7,共13页
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致密砂岩的岩石相类型,并指出其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出岩石相敏感测井参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小方差特性和XGBoost算法的小偏差优势,构... 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致密砂岩的岩石相类型,并指出其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出岩石相敏感测井参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小方差特性和XGBoost算法的小偏差优势,构建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可智能识别岩石相。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共发育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均质河口坝砂岩相、非均质河口坝砂岩相、非均质漫溢砂岩相和泥岩相6种岩石相类型。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和均质河口坝砂岩相的石英、长石含量均较高,粒间孔、粒内溶孔均较发育,平均孔隙度为8.32%,平均渗透率为1.81 mD,是有利岩石相,以高能沉积环境形成的均质块状层理为识别标志;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和非均质河口坝砂岩相以低能环境中发育的非均质性层理为特征。②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明显提高了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的岩石相识别正确率,达到了94.2%,为有利岩石相空间展布刻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③沉积作用决定了岩石相的空间展布,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中部主体部位,呈条带状延伸至平均低水位线附近,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则主要发育在河道边部侧翼部位,分布在均质河道砂岩相外围,呈包络状。多期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叠置区物性最好,为勘探开发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岩石相 集成学习模型 XGBoost算法 测井识别 长81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上石炭统和中侏罗统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16
作者 刘国勇 张永庶 +9 位作者 薛建勤 龙国徽 马峰 王波 王永生 张长好 周飞 田继先 孙秀建 吴志雄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1,共14页
野外露头和钻井揭示柴达木盆地普遍发育古生界—中生界煤岩,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和良好储集性能,是盆地全新的勘探领域,但研究认识程度较低。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中生界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古生界上石炭统克鲁克组煤岩沉积环境、煤岩分布、... 野外露头和钻井揭示柴达木盆地普遍发育古生界—中生界煤岩,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和良好储集性能,是盆地全新的勘探领域,但研究认识程度较低。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中生界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古生界上石炭统克鲁克组煤岩沉积环境、煤岩分布、煤质特征、煤岩储层特征及煤岩气资源量和富集规律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评价了柴达木盆地的煤岩气资源潜力,提出了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表明:(1)中侏罗统湖沼相煤岩单层厚度为2~30m,分布面积达11100km^(2);上石炭统海陆过渡相煤岩单层厚度为1~6m,分布面积为5689km^(2)。(2)中侏罗统和上石炭统煤岩为半光亮—光亮煤,达到中煤阶演化阶段,均具有生气能力;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煤岩TOC为32.22%~79.50%,平均为62.85%,R_(o)为0.77%~1.38%,平均为0.9%;上石炭统克鲁克组煤岩TOC为35.67%~98.34%,平均为72.40%,R_(o)为0.92%~1.82%,平均为1.57%。(3)煤岩储层孔渗性能好,割理密度高,呈网状分布,连通性好;气孔、铸模孔、溶蚀孔、晶间孔和植物组织孔等基质孔隙发育;煤岩实测孔隙度达5.26%~34.01%,平均为15.65%;渗透率为5.11~12.60m D,平均为8.91m D。(4)纵向上发育5种煤岩气聚散组合,其中广泛分布的煤岩—泥岩与煤岩—石灰岩聚气组合,封闭条件好,录井全烃气测峰值高,是煤岩气富集的最佳组合。(5)优选柴达木盆地北缘圆顶山—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和德令哈地区都兰—乌兰地区上石炭统有利区作为首选勘探战略部署区带。上述认识以期指导柴达木盆地煤岩气战略部署,开辟煤岩气勘探新领域,揭开盆地天然气勘探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煤岩气 上石炭统 中侏罗统 煤岩储层 富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西文 刘全新 +5 位作者 吕焕通 苏明军 蔡刚 高建虎 姚清洲 沙雪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与评价技术思路分4个层次:以基于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小层对比、构造解释作为基础研究工作;基于地震属性提取的岩性油气藏的定性识别技术;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和少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静态定量评价技术;... 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与评价技术思路分4个层次:以基于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小层对比、构造解释作为基础研究工作;基于地震属性提取的岩性油气藏的定性识别技术;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和少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静态定量评价技术;基于多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动态定量评价技术。以准噶尔盆地SN31井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为例,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流程。采用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及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岩性-地层油藏的勘探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预测及评价 定性评价 定量静态评价 定量动态评价 SN3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湖相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1 位作者 潘树新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4-921,共18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年以后).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成果、新认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 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展望未来,为适应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5个方面:1)深水砂体成因类型划分、搬运—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2)深水泥页岩(细粒沉积)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及其油气意义研究;3)深水沉积"源—汇"系统与地震响应及评价预测研究;4)深水沉积搬运—沉积过程实验模拟研究;5)新的深水沉积理论体系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重力流 深水沉积 研究历史 研究进展 陆相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精细储集层预测技术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西文 刘全新 +3 位作者 苏明军 赵世华 周嘉玺 王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53,71,共4页
经多年研究 ,针对滚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的问题 ,提出适应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储集层预测思路 ,相应的配套技术主要有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 ,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 ,储集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 ,高精度储集... 经多年研究 ,针对滚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的问题 ,提出适应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储集层预测思路 ,相应的配套技术主要有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 ,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 ,储集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 ,高精度储集层反演技术 ,储集层建模技术 ,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整个研究过程是既分层次又统一的迭代式研究过程 ,可使研究程度不断深入 ,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 (垂向分辨率达到 4~ 5m)。在大港油区周清庄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 ,该方法十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勘探开发阶段 精细储集层预测 垂向分辨力 周清庄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重点勘探领域的地震技术研究和应用实效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西文 雍学善 +5 位作者 王宇超 高建虎 王小卫 胡自多 刘伟方 陶云光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83-90,共8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四川盆地和吐哈盆地高陡构造、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丘和盐下构造等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法研究,形成了多... 针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四川盆地和吐哈盆地高陡构造、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丘和盐下构造等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法研究,形成了多信息约束、多方法综合的静校正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叠前保真去噪技术、各向异性浮动基准面叠前成像技术、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模型正演及多属性半定量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三维缝洞体系定量雕刻及流体识别技术,同时形成了三维大连片一体化处理解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半定量—定量描述、复杂地表高陡构造成像和盐下构造成像等配套技术。在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应用以上技术系列,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高陡构造 盐下构造成像 三维大连片 三维定量雕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