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热催化裂解对超稠油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延成 李克华 +3 位作者 苑权 岳晓云 冯兴武 赵长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59,共3页
在稠油热采中,不但稠油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且会发生水热裂解化学反应。为使裂解反应更有利于降低稠油粘度,达到提高稠油开采率的目的,选取了7种金属氯化物或有机络合物在200℃和240℃下对南阳稠油进行催化裂解反应,测试反应产物的粘度... 在稠油热采中,不但稠油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且会发生水热裂解化学反应。为使裂解反应更有利于降低稠油粘度,达到提高稠油开采率的目的,选取了7种金属氯化物或有机络合物在200℃和240℃下对南阳稠油进行催化裂解反应,测试反应产物的粘度、族组成和碳数分布以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选金属化合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200℃下CA3(Fe3+)具有较好的催化裂解性能,当化合物质量分数在0.2%时,产物<C25组分含量比仅用蒸汽处理的要高出4.8%左右,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下降9%左右,催化后脱气稠油粘度下降37%。当温度提高到240℃时则表现出明显的缩合催化作用,沥青质含量增加;此时CA5(Zn2+与Sn2+)催化性能好,产物碳数分布<C25组分达到38%以上,比其它催化剂要高出2%-5%,而且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也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裂解 催化 缩合反应 降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_2-原油体系的改进型黏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廉黎明 秦积舜 +3 位作者 杨思玉 杨永智 李实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1-596,共6页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CO2-原油体系的新黏度预测模型。将模型中的无因次量由常量改进为与体系温度相关联的函数形式,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引入二元相互作用因子和CO2有效摩尔分数,修正了用于混合体系计算时的黏度混合法则。以油田现场油样实测气相和液相组分数据为基础,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模型改进前后计算黏度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黏度预测模型不仅计算简便,而且精度显著提高,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原油体系 黏度预测模型 PR状态方程 黏度混合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_2驱的助混剂分子优选及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思玉 廉黎明 +4 位作者 杨永智 李实 汤钧 姬泽敏 张永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5-559,共5页
中国油藏开展CO2驱油技术,普遍存在着油藏混相压力高,导致混相驱难以实现及采收率低的问题,为此,借鉴CO2-水体系的微乳液领域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以氟代烷烃链和非氟OAc链作为亲CO2端,以烷烃类结构作为亲油端,研制了合成有机助混剂。... 中国油藏开展CO2驱油技术,普遍存在着油藏混相压力高,导致混相驱难以实现及采收率低的问题,为此,借鉴CO2-水体系的微乳液领域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以氟代烷烃链和非氟OAc链作为亲CO2端,以烷烃类结构作为亲油端,研制了合成有机助混剂。利用界面张力测试,分析其在煤油和原油油样中降低CO2-油样界面张力和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作用并进行优选。测试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两类新型助混剂(全乙酰葡萄糖十二烷基酯分子与柠檬酸三异丙酯分子)都具有较好的助混效果。在某油田原油的应用测试中,在CO2驱替气中加入全乙酰葡萄糖十二烷基酯分子后,CO2-油样界面张力平均降低28.7%,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降低27.47%,效果明显,具备进一步研究以投入工程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助混剂 分子优化设计 界面张力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CO_2-原油体系范德华型组分混合规则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思玉 廉黎明 +2 位作者 李实 杨永智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2-447,共6页
基于混合物状态方程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关系理论,考虑温度、压力和非烃类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改进了广泛应用的范德华型方程的混合规则,并推导出了对比状态的计算公式,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原油体系的新混合规则。通... 基于混合物状态方程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关系理论,考虑温度、压力和非烃类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改进了广泛应用的范德华型方程的混合规则,并推导出了对比状态的计算公式,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原油体系的新混合规则。通过还原为第二维里系数依赖关系的方法,证明了改进混合规则的理论严格性。以油田现场油样实测气相和液相组分数据为基础,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混合规则改进前后计算油气组分等参数的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混合规则不仅计算简便,而且精度显著提高,组分计算加权平均误差由15%降至4%,密度计算加权平均误差由10%降至3%以下,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原油体系 状态方程 组分混合规则 对比状态 闪蒸计算 逸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辅助重力泄油技术驱替机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建 杨思玉 +1 位作者 袁永文 李宏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85,共6页
气体辅助重力泄油(GAGD)技术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EOR)技术具有广泛的商业前景。详细阐述了GAGD技术的发展、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与传统注气模式[连续油气(CGI)和水气交替(WAG)]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储层顶部直井注气底部水... 气体辅助重力泄油(GAGD)技术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EOR)技术具有广泛的商业前景。详细阐述了GAGD技术的发展、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与传统注气模式[连续油气(CGI)和水气交替(WAG)]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储层顶部直井注气底部水平井采油的GAGD技术有3个驱替阶段:气体突破前的自由重力驱阶段;气体突破后的强制重力驱阶段;末期的液膜流动阶段。主要受注气速率、裂缝、润湿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注气速率居首位,高注气速率能够带来很高的采收率和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产生黏性指进等不利因素,具有高角度有效缝的储层的采收率明显高于没有裂缝的储层,亲油储层是一个有利条件;室内实验研究表明,GAGD技术明显优于CGI和WAG。虽然GAGD技术在实验室内表现近乎完美,但还需开展油藏条件下驱油机理研究,特别针对低渗透储层,另外还要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注气速率和注采配置关系,完善生产制度,最后进入现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GD技术 驱替机制 采收率 控制因素 可视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