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井协同开发水侵规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1
作者 方飞飞 高树生 +3 位作者 刘华勋 肖前华 马小登 张春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45,共4页
为了能够认清多井协同开发时,边、底水气藏的水侵规律与开发效果,选取多个岩心进行串、并联组合在不同开发模式下模拟边、底水气藏的开采过程。研究结果如下:在开发过程中要限制高渗区储层的采气速度,避免因为过高的采气速度导致地层水... 为了能够认清多井协同开发时,边、底水气藏的水侵规律与开发效果,选取多个岩心进行串、并联组合在不同开发模式下模拟边、底水气藏的开采过程。研究结果如下:在开发过程中要限制高渗区储层的采气速度,避免因为过高的采气速度导致地层水体沿着高渗储层快速锥进,造成气藏的过早水淹;不同的开发顺序水侵量和产水量差别不大,但是先开发低渗区储层再开发高渗区储层具有更高的无水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高渗区储层水侵见水后气井继续生产能有效提高气藏的整体采出程度。实验结果为深入了解不同因素对多井开发水侵规律的影响,优化边底水气藏的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气藏 多井开发 物理模拟 水侵规律 采出程度 水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与润湿模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姚同玉 萧汉敏 孙灵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6-71,共6页
目的表征表面活性剂对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方法用5%二甲基硅油乙醇溶液将云母片处理为亲油表面,配制不同浓度的单链型、二聚型和低聚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蒸馏水溶液和盐水溶液,以正十二烷作油相,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表面活性剂... 目的表征表面活性剂对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方法用5%二甲基硅油乙醇溶液将云母片处理为亲油表面,配制不同浓度的单链型、二聚型和低聚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蒸馏水溶液和盐水溶液,以正十二烷作油相,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天然云母片和亲油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析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机制,建立相应的润湿模型,得到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润湿因子,并与实验进行验证。结果低聚型表面活性剂OL1在低浓度时将天然亲水云母片变为强亲油表面,在高浓度时又将其变为亲水表面,在蒸馏水中质量分数为0.2%时可将接触角反转为141.31°(盐水中120.08°),质量分数为0.5%时又将接触角降低为80.47°(盐水中85.10°)。单链型表面活性剂SC1容易将亲油云母片表面转变为亲水表面,在蒸馏水中质量分数为0.5%时可将接触角反转为65.78°(盐水中65.51°)。二聚型表面活性剂DI1对润湿性的影响较弱。建立的润湿模型普适性较强,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论不同类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不同,建立的润湿模型能贴切反映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云母片表面的润湿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 润湿反转 润湿模型 润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油产出液循环利用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付颖 俞理 +2 位作者 修建龙 马淑芬 严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6,共5页
为了探究新疆油田六中区微生物驱油现场产出液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在对产出液组成及浓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产出液直接回注、添加营养后注入、地面扩大培养注入以及注入新油藏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 为了探究新疆油田六中区微生物驱油现场产出液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在对产出液组成及浓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产出液直接回注、添加营养后注入、地面扩大培养注入以及注入新油藏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产出液中营养浓度仅为注入浓度的10%左右,已不能满足直接注入要求,需要添加营养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比发现:有益菌及代谢产物都可以循环利用,产出液地面扩大培养后驱油效果最好,菌浓达到2.1×10~8 cfu/mL,表面张力由71.6mN/m降低至55.9 mN/m,提高采收率14.2%。该研究能够进一步降低驱油剂成本并为产出液循环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循环 驱油效果 提高采收率 注入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天源 修建龙 +3 位作者 崔庆锋 黄立信 马原栋 俞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4-1484,共11页
基于微生物驱采油机理,从数学模型和软件应用2个方面介绍和总结微生物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由于经典微生物驱油模型(Islam模型、Zhang模型和Chang模型)不包含代谢产物组分,分别从产物主要以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以及其他产物模型... 基于微生物驱采油机理,从数学模型和软件应用2个方面介绍和总结微生物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由于经典微生物驱油模型(Islam模型、Zhang模型和Chang模型)不包含代谢产物组分,分别从产物主要以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以及其他产物模型来阐述现存模型的优缺点;主要从MTS,UTCHEM,CMG-STARS,ECLIPSE和MRST这5个方面总结微生物驱数值模拟的软件应用。当前微生物驱数学模型无法准确体现实际微生物驱油过程,均存在些许不足。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和趋势为:1)建立完善的多孔介质空间模型来准确描述多孔介质内部孔隙结构;2)系统地研究微生物的形状尺寸对微生物运移和驱油的影响;3)建立多因素、多组分耦合影响下的微生物驱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数学模型 软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影响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商克俭 冯东梅 +1 位作者 叶礼友 刘华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特征,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气体滑脱效应和高速非达西流的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渗流效应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窜流系数大于等于10^(-6)时,双重介质气...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特征,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气体滑脱效应和高速非达西流的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渗流效应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窜流系数大于等于10^(-6)时,双重介质气藏与等效均质气藏的生产特征基本一致,此时可以运用分析均质气藏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双重介质气藏。气井生产早期,应力敏感对井底压降和稳产期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气井生产中后期,应力敏感作用增强;窜流系数越小,应力敏感对井底压降的影响越早表现出来,对稳产期的影响也就越大。气井生产初期,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井底压降影响很小,气井生产中后期,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井底压降的影响增大;窜流系数越小,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影响越早显现出来,对井底压降和稳产期的影响也就越大。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虽然存在气体滑脱效应,但由于储层及井底,压力相对较高,气体滑脱效应对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气井生产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隙型 双重介质气藏 火山岩气藏 应力敏感 滑脱效应 高速非达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龙马溪组页岩赋存空间及含气规律 被引量:13
6
作者 沈瑞 胡志明 +3 位作者 郭和坤 姜柏材 苗盛 李武广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尚不明确,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及低温CO_2吸附等实验技术,以宁203井为例,研究了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的孔...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尚不明确,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及低温CO_2吸附等实验技术,以宁203井为例,研究了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建立了一套页岩纳—微米全尺度孔径分布测试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气体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获得第1孔径分布数据和第2孔径分布数据,通过对2种方法获得的重复部分孔径分布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根据分析判断结果获取处理后的孔径为3.7~200.0 nm的分布数据,再结合2种方法获得的不重复部分的孔径分布数据,从而可以计算微孔、介孔和宏孔在整个岩石样品中的占比,获得岩石样品全尺度孔径分布数据。结果表明:该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墨水瓶"状细颈孔隙大量存在,微孔与中孔、大孔相互连通,但孔喉细小,连通性较差;介孔和微孔占比超过80%。直径>15 nm的孔喉中主要为游离气,直径<2 nm的孔喉中主要为吸附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赋存空间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直井体积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方法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安顺 杨正明 +6 位作者 李晓山 夏德斌 张亚蒲 骆雨田 何英 陈挺 赵新礼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9-415,共7页
为评价低渗透油藏直井体积压裂改造效果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油水两相渗流模型和井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产数据及压裂液返排数据的改造效果评价方法,并进行了矿场实例分析。将压裂后主裂缝附近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改造区域,用改... 为评价低渗透油藏直井体积压裂改造效果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油水两相渗流模型和井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产数据及压裂液返排数据的改造效果评价方法,并进行了矿场实例分析。将压裂后主裂缝附近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改造区域,用改造区域渗透率和面积分别表征压裂后缝网的改造强度和规模,并将改造区域导流能力定义为改造区域渗透率与面积的乘积。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裂缝半长和核心区域渗透率主要影响近井端流体流动规律,即生产早期规律,基质渗透率主要影响裂缝远端流体流动规律。以长庆油田典型老井为例,评价了该井两轮次体积压裂后的压裂改造效果及其变化,发现第1次体积压裂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改造区域渗透率和导流能力逐渐降低,压裂效果逐渐变小直至消失;第2次体积压裂后,改造区域渗透率及导流能力又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压裂 压裂效果评价 压裂改造区域 导流能力 低渗透油藏 直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井网密度优化与采收率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树生 刘华勋 +3 位作者 叶礼友 温志杰 朱文卿 张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65,共8页
为了解决目前致密砂岩气藏井网密度优化方法可靠性较低、缺乏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的有效论证等问题,通过建立井间干扰概率的计算方法,绘制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目标研究区井间干扰概率曲线,进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致密砂岩气藏的井... 为了解决目前致密砂岩气藏井网密度优化方法可靠性较低、缺乏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的有效论证等问题,通过建立井间干扰概率的计算方法,绘制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目标研究区井间干扰概率曲线,进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致密砂岩气藏的井网密度优化与采收率评价新方法,并将该新方法应用于苏里格气田3个加密试验区的井网优化与采收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致密砂岩气藏井间干扰概率与井网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加井间干扰概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井网密度达到一个相对大的值后,井间干扰概率才达到或接近于1;②苏里格气田3个加密试验区的经济最佳井网密度介于2.6~3.1口/km^2,对应采收率介于36.6%~39.8%,井间干扰概率介于28%~33%,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介于5.2~6.6口/km^2,对应采收率介于46.8%~49.8%,井间干扰概率介于83%~89%;③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对应的井间干扰概率约为30%,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对应的井间干扰概率约为85%。结论认为,采用新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经济最佳、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与对应的采收率,实现致密砂岩气藏的井网优化与采收率评价;该研究成果既可以为苏里格气田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为同类型气藏的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干扰概率 采收率 经济最佳井网密度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宏煜 高树生 +7 位作者 叶礼友 刘华勋 熊伟 史江龙 王霖 吴康 祁青山 张春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86,共10页
致密砂岩气藏普遍含水,近井地带极易形成积液,从而导致气井减产甚至停产,因而研究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气井产水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气井径向渗流原理设计了一套近井地带储层含水饱和度变化物理模拟实验流程,... 致密砂岩气藏普遍含水,近井地带极易形成积液,从而导致气井减产甚至停产,因而研究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气井产水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气井径向渗流原理设计了一套近井地带储层含水饱和度变化物理模拟实验流程,运用直径分别为10.5 cm、3.8 cm、2.5 cm的致密岩心由远及近串联以模拟气藏中直井压裂后的生产状况;基于气井降压生产方式,分别用20μm、30μm、40μm、50μm的微管来模拟气井油管以控制产气量,研究气藏衰竭开采过程中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合现场生产井资料计算气井近井地带及不同区域、不同微管直径下的含水饱和度及产水量,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采气速率各自对应一个临界含水饱和度,当原始含水饱和度低于临界值,近井地带和中部区域流动的地层水会随气体的采出而携出,近井地带不会产生积液;(2)当原始含水饱和度高于临界值时,由远端运移的地层水大量聚集在近井地带导致近井地带积液;(3)含水饱和度相同时,采气速率越大,越容易导致近井地带积液;(4)同一含水饱和度下,采气速率越大,产水越严重,采收率越低。结论认为,由物理模拟实验新方法计算得到的气井累计产水量图版与对应气井的产水动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可以有效预测气井产水量,对于气井采取合理的治水措施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近井地带 含水饱和度 微管直径 平面径向渗流 物理模拟实验 气井产水量 采气速率 治水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安顺 杨正明 +3 位作者 李晓山 夏德斌 张亚蒲 赵新礼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2-378,共7页
借鉴于水平井体积压裂的理念,中国石油各大油田实施了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现场试验。老区直井地应力场较为复杂,且无法大规模运用微地震等监测技术评价压裂效果。基于试井数据、返排数据和生产数据,建立了压裂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模型... 借鉴于水平井体积压裂的理念,中国石油各大油田实施了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现场试验。老区直井地应力场较为复杂,且无法大规模运用微地震等监测技术评价压裂效果。基于试井数据、返排数据和生产数据,建立了压裂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考虑了地层真实非线性渗流,并用非线性因子与绝对渗透率的乘积表示地层的视渗透率,将储集层改造区域划分为不同复杂程度的次级裂缝区域,分析了次级裂缝区域分区在双对数曲线上的差异。算例敏感性分析可得出主裂缝缝长对生产阶段的后期影响较小,试井所得的主裂缝缝长可作为基本参数用于生产阶段拟合。以长庆油田老区直井为例,认为过早的关井测压会使测试结果不准确;老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改造存在见水的风险;在返排和生产阶段,重复体积压裂改造效果逐渐变差,尤其核心区域变差的幅度更大,在生产阶段(150~246 d),核心区域渗透率仅为返排阶段的13.3%,其改造区域面积仅为返排阶段的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区 直井 储集层 体积压裂 非线性渗流 数值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储层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2 位作者 李海波 才博 何春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68,共7页
为了较全面地表征大港地区页岩油微观孔隙特征,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东营组沙一下层系页岩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的实验手段,研究了大港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储层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长庆致... 为了较全面地表征大港地区页岩油微观孔隙特征,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东营组沙一下层系页岩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的实验手段,研究了大港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储层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长庆致密砂岩储层相比,大港页岩油储层纳米级孔喉占比较高,孔喉更加微细,渗流能力主要来自亚微米级孔喉,排驱压力高,最大进汞饱和度低,可动用性差,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氮气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测定与润湿模型建立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灵辉 吴赞校 +3 位作者 姚同玉 孙同秀 何伟 周琼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9-714,共6页
为了揭示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及润湿动力学机制,采用悬滴法测定了817、A37、A42、G50、G51及G53共6种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亲水/亲油云母表面的润湿角变化过程,比较并筛选出了具有较好润湿反转性能的表面活性... 为了揭示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及润湿动力学机制,采用悬滴法测定了817、A37、A42、G50、G51及G53共6种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亲水/亲油云母表面的润湿角变化过程,比较并筛选出了具有较好润湿反转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通过对润湿机制的分析,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云母表面的润湿模型并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G51、817对天然云母片表面的润湿反转效果较好,通过静电引力在云母表面物理吸附,可分别将亲水云母表面转变为强亲油与弱亲油表面;G50、G53对亲油处理后的云母片润湿反转效果较好,通过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在云母表面物理吸附,可将亲油云母表面转变为弱亲水表面。建立的润湿模型与实验数据间的相关判定系数为0.8803数0.9988,可用于表征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云母表面的润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型 GEMINI表面活性剂 吸附 润湿性能 润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间页岩油储集层盐溶作用岩心实验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正明 李睿姗 +4 位作者 李海波 骆雨田 陈挺 高铁宁 张亚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0-755,共6页
利用盐溶实验、渗吸实验和高温高压核磁共振在线测试等方法,建立了盐间页岩含油岩心盐溶作用评价方法,并分析了盐溶作用对自发渗吸和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时刻测试的核磁共振T2(横向弛豫时间)图谱信号量和分布特征,定量评价盐溶... 利用盐溶实验、渗吸实验和高温高压核磁共振在线测试等方法,建立了盐间页岩含油岩心盐溶作用评价方法,并分析了盐溶作用对自发渗吸和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时刻测试的核磁共振T2(横向弛豫时间)图谱信号量和分布特征,定量评价盐溶作用强度:在盐溶实验中,随着注入水不断浸入岩心,岩心中的盐逐渐溶解;盐间页岩含油岩心自发渗吸实验可分为强渗吸弱盐溶、强盐溶促渗吸和弱盐溶弱渗吸3个阶段,自发渗吸中的盐溶作用非常明显,盐溶采出程度贡献率在60%以上;盐间页岩含油岩心内部不同横截面或不同部位的微观孔隙结构分布不均匀,盐溶后孔隙体积增大,孔隙度增加,渗透率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盐溶作用 渗吸作用 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