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口店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晶体化学及谱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永旺 曾溅辉 +1 位作者 刘琰 郭建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480-2484,共5页
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碱性长石等其他长石系列,对斜长石的研究较少。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仪、X光粉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对周口店花岗闪长岩中自然产出的斜长石进行了谱学特征和化学成分分析。电子探针分析... 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碱性长石等其他长石系列,对斜长石的研究较少。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仪、X光粉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对周口店花岗闪长岩中自然产出的斜长石进行了谱学特征和化学成分分析。电子探针分析获得该地斜长石的化学成分,端元组分在Ab(85.21)Or(0.18)An(9.11)到Ab(90.060),Or(3.00),An(13.27)之间;斜长石的X光粉晶衍射特征说明样品组成为较为纯净的钠长石,根据粉晶衍射峰及其衍射强度计算得出了样品晶胞参数;采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了斜长石的谱学特征并对特征吸收谱带和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在OH一红外吸收区(3000~3800cm^-1)出现了由0H的伸缩振动导致的特征吸收谱带:3200,3310,3420和3615cm^-1,表明研究区的钠长石普遍含有结构水,以OH一的形式存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此种长石的晶体化学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光粉晶衍射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电子探针 斜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条件下长石溶解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永旺 曾溅辉 郭建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4-142,共9页
为了研究有机酸和无机酸对长石的溶解能力以及不同有机酸对长石溶解能力的差异,笔者等在80℃条件下,在不同pH值(4、6和8)的分别含有盐酸、乙酸和草酸的溶液中,对碱性长石和斜长石进行了溶解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pH=4)和弱酸... 为了研究有机酸和无机酸对长石的溶解能力以及不同有机酸对长石溶解能力的差异,笔者等在80℃条件下,在不同pH值(4、6和8)的分别含有盐酸、乙酸和草酸的溶液中,对碱性长石和斜长石进行了溶解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pH=4)和弱酸性(pH=6)条件下,乙酸对两种长石的溶解能力大于草酸,碱性条件(pH=8)下草酸的溶解能力最大,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解能力均高于无机酸,酸性(pH=4)条件下,斜长石与碱性长石溶解量差别不大,在弱酸性(pH=6)和碱性(pH=8)条件下,斜长石的溶解量高于碱性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长石 斜长石 静态实验 溶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干达Albertine地堑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7
3
作者 窦立荣 王建君 +2 位作者 程顶胜 Ernest N.T.RUBONDO Robert KASANDE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6-506,共1页
关键词 地堑 石油地质 油气勘探 乌干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93
4
作者 邓宏文 郭建宇 +1 位作者 王瑞菊 谢小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构型是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湖平面变化与沉积物补给等动力学要素对沉积基准面控制的综合效应。其中,构造运动对盆地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须以构造层序地层为主线,...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构型是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湖平面变化与沉积物补给等动力学要素对沉积基准面控制的综合效应。其中,构造运动对盆地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须以构造层序地层为主线,即通过构造对层序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分析解释层序地层构型,预测其内部充填特征。经研究,断陷盆地构造运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裂活动通过控制基底升降运动直接制约着盆地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及至层序地层构型;(2)构造转换带或调节带控制盆地主体物源补给方向和沉积体系分布;(3)断裂活动及其塑造的古地貌控制着沉积体系与砂体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断陷盆地 层序构型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活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克—百地区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耳闯 王英民 +2 位作者 颜耀敏 刘豪 王晓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1-1108,共8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是二叠系发育起来的大型叠瓦冲断系统,构造活动对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二叠系为火山岩和碎屑岩混积地层,分析表明二叠系为层状地层,存在由相对湖平面变化形成的、可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是二叠系发育起来的大型叠瓦冲断系统,构造活动对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二叠系为火山岩和碎屑岩混积地层,分析表明二叠系为层状地层,存在由相对湖平面变化形成的、可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面和岩层层面对含火山岩系地层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将二叠系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12个三级层序。下二叠统(PSQ1—PSQ7)以火山岩相和沉积岩相共存为特征;中上二叠统(PSQ8—PSQ9)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构造活动对层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沉降、火山活动、古地貌特征。构造沉降实质上是逆冲造山导致的挠曲沉降,反映了前陆逆冲作用与盆地挠曲沉降的盆山耦合过程,挠曲沉降是层序形成的内因和主要控制因素;火山作用形成的快速堆积的火山岩体,对含火山岩系地层层序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受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的坡折带控制了层序地层样式和沉积物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百地区 层序地层 沉积相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干达Albertine地堑含沥青砂岩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程顶胜 窦立荣 +5 位作者 王建君 魏志彬 E.N.T.Rubondo R.Kasande A.Byakagaba F.Mugisha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2-538,共7页
Albertine地堑是乌干达共和国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新生代断陷。通过野外考察及对采集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及综合研究,对该地堑的油气潜力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油-油对比表明,Paraa和Kibiro油苗具有相似的生烃源岩,而且烃源岩母质类型较好... Albertine地堑是乌干达共和国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新生代断陷。通过野外考察及对采集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及综合研究,对该地堑的油气潜力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油-油对比表明,Paraa和Kibiro油苗具有相似的生烃源岩,而且烃源岩母质类型较好,含丰富的淡水藻类,Kibuku油苗母质类型较差,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油苗应源自白垩系或下第三系地层中的某一套烃源岩;2块含沥青砂岩具有相同的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且明显不同于油苗,可能来自上第三系地层本身,即该地堑至少存在两套成熟烃源岩。成熟度分析表明,Paraa和Kibiro油苗成熟度较高,为烃源岩在生烃高峰期的产物;Kibuku油苗成熟度稍低,为烃源岩在生烃高峰前的产物;含沥青砂岩成熟度低于油苗。沉积环境分析表明,该地堑沉积环境变化较大,特别是沉积水体的咸度变化较大,油苗的原始母质为淡水湖相沉积,Kibiro地区的生烃凹陷水体较深,淡水藻类发育;Kibuku地区生烃凹陷水体较浅,陆生植物繁盛;含沥青砂岩的原始母质为咸水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rtine地堑 含沥青砂岩 有机质 油气勘探 烃源岩 沉积环境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查尔朱、布哈拉阶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志伟 何永垚 +3 位作者 王春生 邓彦涛 张宏伟 王英民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4期48-56,共9页
阿姆河盆地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位于阿姆河北岸的查尔朱阶地和布哈拉阶地为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其油气资源量占全盆地的一半。油气主要富集于阶地的局部背斜构造和生物礁圈闭中,这些圈闭与该区构造形成演化密不可分。利用常规... 阿姆河盆地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位于阿姆河北岸的查尔朱阶地和布哈拉阶地为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其油气资源量占全盆地的一半。油气主要富集于阶地的局部背斜构造和生物礁圈闭中,这些圈闭与该区构造形成演化密不可分。利用常规地质资料,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和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两个关键界面:侏罗纪末的断拗转换面和早第三纪末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并结合板块构造理论确定了构造变形时期。研究认为,侏罗纪以来两阶地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断陷—拗陷期和早第三纪抬升—改造期两个重要演化阶段,形成了上、中、下三大构造层。断陷—拗陷阶段的沉积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中构造层膏盐层的发育丰富了后期的构造样式。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的构造运动使该区构造发生了强烈变革,形成了典型的逆断裂、走滑断裂带和不对称复合背斜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盆地 查尔朱阶地 布哈拉阶地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FN油田沥青垫的确认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窦立荣 程顶胜 李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9-316,共8页
Fula坳陷位于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000km2,已发现有较大规模的油气储量。FN油田是到目前为止该坳陷发现的最大油田,储量近亿吨,主要储层是上白垩统Aradeiba组和下白垩统Bentiu组。油田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 Fula坳陷位于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000km2,已发现有较大规模的油气储量。FN油田是到目前为止该坳陷发现的最大油田,储量近亿吨,主要储层是上白垩统Aradeiba组和下白垩统Bentiu组。油田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是稠油形成的主要原因。该油田普遍发育有沥青垫,开发难度较大。对该油田两口井原油和油砂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对沥青垫成因的探讨,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垫 成因 FN油田 Muglad盆地 苏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曼Daleel油田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锋 姜在兴 +4 位作者 周丽清 赵国良 王林 郑宁 向树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USH)是阿曼北部Daleel油田的主力产油层.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系统研究USH的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空间配置,建立沉积相模式,弄清有利储集体分布规律变得迫切必要.本文在地质、地震、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沉... 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USH)是阿曼北部Daleel油田的主力产油层.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系统研究USH的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空间配置,建立沉积相模式,弄清有利储集体分布规律变得迫切必要.本文在地质、地震、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对USH段的岩相组合和沉积环境做了详细研究,识别出了该段D层有滩间洼地(水深10~50 m)和浅滩(水深0~10 m)两种亚相,并在E1层的滩间洼地亚相发现了风暴沉积.研究了各亚相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条件,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系上Shuaiba组的沉积模式:区域浅海开阔台地背景上的伴有风暴沉积的障壁碳酸盐岩滩间洼地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下白垩统 Daleel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二区克92井区火山岩储层地质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振永 陈福友 +3 位作者 黄继新 周国文 秦利峰 杨渔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4,共4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二区克92井区块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油藏为例,探讨对于火山岩储层建模的新途径.针对裂缝性火山岩油藏存在孔隙度、渗透率完全不同的2类储集空间,分别应用PeterlTM软件和Fraca软件建立基质模型与裂缝模型.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地质建模 储集空间 基质模型 裂缝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坳陷构造活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瑞菊 邓宏文 +1 位作者 郭建宇 李世臻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4,共5页
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不同,而同一成因类型的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构造/断裂活动时空演化的不均衡性导致层序地层发育的差异性。构造对盆地的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 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不同,而同一成因类型的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构造/断裂活动时空演化的不均衡性导致层序地层发育的差异性。构造对盆地的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盆地珠-坳陷第三系具有下断上坳、先陆后海的双层结构,断陷期盆地由西江、恩平、惠州、陆丰、韩江凹陷组成。由于区域构造位置、各凹陷边界断裂几何形态和性质以及古地貌的不同,导致各凹陷层序地层构型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差异性。构造活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盆缘同生断裂对层序地层构型的控制作用—盆缘断裂控“型”、构造调节带对主体物源方向的控制作用—转换带控“源”、古地貌形态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古地貌控“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断陷盆地 层序构型 沉积体系 充填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油气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田作基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4期16-20,60,共6页
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前陆盆地是一对共轭的、正负相依的构造地貌单元,它们自北而南分为6个构造单元:拉尔墩基底卷入厚皮冲断带、哈尔克山褶皱冲断带、库勒前缘叠瓦冲断带、拜城—阳霞前渊坳陷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南天... 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前陆盆地是一对共轭的、正负相依的构造地貌单元,它们自北而南分为6个构造单元:拉尔墩基底卷入厚皮冲断带、哈尔克山褶皱冲断带、库勒前缘叠瓦冲断带、拜城—阳霞前渊坳陷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前陆盆地的发育演化共同控制了塔北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变形特征和构造样式。塔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分布主要受含油气系统和区域盖层控制,克拉苏构造带、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秋立塔格构造带和塔北轮台断隆带等4个构造带是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带;已发现克拉2特大型气田等多个油气田,预计仍能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塔北前陆盆地 南天山造山带 构造特征 大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