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涟源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进高 邓红婴 冯加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1,共8页
涟源凹陷经历了 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 ,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 ,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 ,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 ,... 涟源凹陷经历了 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 ,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 ,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 ,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 ,部分经重新分配后形成次生气藏 ;晚期形成于燕山运动主幕以后 ,属原生油气藏。涟源凹陷中部褶断带的紧闭背斜是寻找次生气藏的首选区域 ,而宽缓向斜中的隐伏隆起则是寻找晚期原生油气藏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涟源凹陷 上古生界 构造演化 成藏组合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超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智 何生 +1 位作者 李奇艳 张勇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39-245,共7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存在明显的深部超压系统(4400m以下)。通过对超压段地质、钻井、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发现,超压段多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段大多几米到十几米厚,孔隙度在8%以下,已经过充分的压实,进入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存在明显的深部超压系统(4400m以下)。通过对超压段地质、钻井、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发现,超压段多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段大多几米到十几米厚,孔隙度在8%以下,已经过充分的压实,进入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远大于1.2g/cm^3,砂岩、泥岩段同时具有高声波时差和低电阻率特征,井旁地震速度具有异常低值特征,超压顶面形态不规则,穿层分布,并且宏观上往往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经过分析,欠压实以及煤层不是超压带低速的原因,烃类生成尤其是天然气生成对现今超压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盆1井西凹陷 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层分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智 何生 +2 位作者 武恒志 孟闲龙 张勇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大于4 000 m)超压系统,很多钻井都钻遇超压。通过对超压段钻井、地质、测井、地震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以及地震低速的超压响应特征。利用Dix公式计算地震... 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大于4 000 m)超压系统,很多钻井都钻遇超压。通过对超压段钻井、地质、测井、地震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以及地震低速的超压响应特征。利用Dix公式计算地震层速度和利用Fillippone公式计算地层压力,得到超压数据体。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在白垩系及其以下沉积地层中均有分布,超压层的深度范围不同。盆1井西凹陷较浅,其次是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东部,昌吉凹陷中部和西部最深。超压层大多顺层分布,只是在凹陷边缘以及昌吉凹陷西南有穿层现象。超压顶面分布的层位由北往南、从东到西逐渐变浅,从三叠系顶部到白垩系底部。深部超压对油气分布和富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层分布的研究将对本区油气勘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超压层分布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白垩系吐谷鲁群低阻油层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况军 姚根顺 +1 位作者 朱国华 王鑫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4期53-57,共5页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吐谷鲁群(K_1tg)油气层电阻率一般为5~12Ω·m,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的比值小于2。用其他井区白垩系油层图版(图1)来解释陆西地区的测井资料,误差较大。该低阻油层的粘土矿物组分以伊利石、伊/蒙混层和绿泥石为主,...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吐谷鲁群(K_1tg)油气层电阻率一般为5~12Ω·m,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的比值小于2。用其他井区白垩系油层图版(图1)来解释陆西地区的测井资料,误差较大。该低阻油层的粘土矿物组分以伊利石、伊/蒙混层和绿泥石为主,均呈薄膜状分布于砂粒周缘,膜厚2~5μm,最厚可达10μm 左右,油层具亲水性。这种含水粘土膜极大地扩大了储层中导电网络的截面积,它是导致储层 K_1tg 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由于 K_1tg 储层的孔隙度较该区其他储层高,在含水饱和度相同的情况下,K_1tg 储层的含水率相对较高,这也能使电阻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电阻率异常 白垩纪 成因 准噶尔盆地 含水率 陆西地区 吐谷鲁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相对优质储集层的成因 被引量:46
5
作者 况军 姚根顺 +2 位作者 朱国华 寿建峰 王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37,共4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集层以岩屑砂岩为主 ,具有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和填隙物含量低的岩石学特征 ,孔隙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 ,其次为颗粒溶孔。与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储集层相比 ,在同等条件下三工河组储...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集层以岩屑砂岩为主 ,具有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和填隙物含量低的岩石学特征 ,孔隙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 ,其次为颗粒溶孔。与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储集层相比 ,在同等条件下三工河组储集层具有更好的储集性能。认为其原因在于 :三工河组主要储集砂体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强的高能环境 ,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分选好及塑性岩屑含量低 ,有利于形成较高原生孔隙 ;在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滩坝亚相等粗结构砂岩 ,结构成熟度高 ,硅质胶结在成岩早期发生 ,增加了岩石抵抗压实作用的能力 ,有利于粒间孔的保存。图 3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三工河组 储集层 成因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2
6
作者 杨帆 邸宏利 +2 位作者 王少依 孙玉善 申银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6-55,共10页
利用岩石薄片、物性等分析资料 ,对库车坳陷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层岩石类型均为岩屑砂岩、含长石岩屑砂岩。岩石学总体特征为成分成熟度低 ,结构成熟度较高 ,岩石成分... 利用岩石薄片、物性等分析资料 ,对库车坳陷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层岩石类型均为岩屑砂岩、含长石岩屑砂岩。岩石学总体特征为成分成熟度低 ,结构成熟度较高 ,岩石成分成熟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好。储集空间类型在东西向也有所差异 ,东部吐格尔明地区主要为次生—原生孔隙型 ,西部依南地区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储集性能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 ,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 ,东部吐格尔明地区明显优于西部依南地区。影响本区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压实作用、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 ,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埋藏压实作用 ,构造挤压作用的叠加加强了本区西部储层压实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侏罗系 储层特征 成因 孔隙结构 依奇克里克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下侏罗统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惠良 寿建峰 +4 位作者 陈子料 王少依 杨晓宁 皮学军 蔡振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7-58,共12页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 ,南缘是塔北隆起 ,呈NEE向展布 ,东西长 2 5 0km ,南北宽 2 0— 6 0km ,面积约 2 1170km2 。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合组、阳霞组。对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库车河剖面及依南 2井...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 ,南缘是塔北隆起 ,呈NEE向展布 ,东西长 2 5 0km ,南北宽 2 0— 6 0km ,面积约 2 1170km2 。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合组、阳霞组。对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库车河剖面及依南 2井岩芯观察发现 ,阿合组和阳霞组按其岩性特征均可以划分出 5个岩性段 ,各个岩性段在全区具有对比性。还可分出 4类和 17个亚类岩相。阿合组细砂岩以上的粗碎屑岩含量为 80 %以上 ;阳霞组细砂岩以上的碎屑岩含量为 5 0 %— 6 0 %。砂岩厚度占总地层厚度的 5 0 %— 6 0 %以上 ,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以吐格尔明剖面为代表的依南 2井以东地区的阿合组和阳霞组岩矿特征基本相似 ,以克孜勒努尔地区为代表的依南 2井以西地区有较大差异 ,即阳霞组长石含量几乎为零。两区共同点是以岩屑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低 ,结构成熟度中等 ,岩屑含量较高。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微观岩石成分、结构和砂体形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 ,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沉积体系。阿合组砂体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为主 ,横向上指状镶嵌叠置呈东西向展布。阳霞组第 3岩性段砂体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前缘上的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下侏罗统 辫状三角洲 砂体 储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赵宗举 李大成 +2 位作者 朱琰 周进高 冯加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13,共6页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面积约为 2× 1 0 4km2 ,迄今尚未发现油气藏。盆地印支面 (侏罗系底 )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 ,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 ,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 ;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 ,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盆地经历了前中...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面积约为 2× 1 0 4km2 ,迄今尚未发现油气藏。盆地印支面 (侏罗系底 )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 ,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 ,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 ;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 ,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盆地经历了前中生代基底形成期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期 ,现今盆地总体表现为中央隆起、四周凹陷的格局。按照“主力烃源岩—主要储集层—主要成藏期”的命名原则 ,盆地可划分为 3个油气系统 :Pz J1—Pz J (K1)—T3 K、K1—K—K2 E和Pz—Pz K2 E—E。最有利勘探区为大桥凹陷 ,其次为朱巷斜坡。由于盆地内古生界缺乏钻井标定 ,烃源岩条件不清 ,侏罗系及白垩系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 ,缺少良好的膏盐岩区域盖层 ,且曾遭燕山期等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 ,不利于油气保存 ,加之中、新生界缺乏构造圈闭 ,因此 ,总体而言盆地油气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图 3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构造演化 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第三系藻灰(云)岩的岩石类型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9
作者 寿建峰 邵文斌 +1 位作者 陈子炓 沈安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39,共3页
利用 2 0余口取心井的 40 0余块铸体薄片以及相关的岩矿分析测试资料 ,研究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花土沟和南翼山等地区的藻灰 (云 )岩的岩石学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柴西地区藻灰 (云 )岩主要分布于 3个层段 ,N12 藻灰 (云 )岩呈... 利用 2 0余口取心井的 40 0余块铸体薄片以及相关的岩矿分析测试资料 ,研究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花土沟和南翼山等地区的藻灰 (云 )岩的岩石学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柴西地区藻灰 (云 )岩主要分布于 3个层段 ,N12 藻灰 (云 )岩呈薄层夹于浅灰绿至紫褐色砂岩和泥岩中 ,陆源碎屑含量较高 ;N2 藻灰岩与其它各种岩类呈极薄互层状分布 ,陆源碎屑含量普遍高 ;E3 2 藻灰 (云 )岩分布于厚层碳酸盐岩中 ,厚度较大 ,陆源碎屑含量低、云质含量较高。 70 %以上的藻灰 (云 )岩孔喉半径小于 5 .0 μm ,藻纹层灰 (云 )岩、藻叠层灰 (云 )岩和藻团块灰 (云 )岩溶蚀作用普遍较强 ,储集性质和含油性普遍较好 ;一些藻泥晶灰 (云 )岩溶孔也较发育 ,可作为储集层。藻灰岩最发育的时期是区域构造较稳定期 ,形成于生长逆断层上盘水体较清的水下古隆起高部位。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灰(云)岩 发育特征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砂体特征与储集层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根海 寿建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35,共3页
库车坳陷目前已在侏罗系至第三系发现丰富的天然气 ,因此认识下侏罗统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区天然气勘探极为重要。通过露头调查、取样测试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 ,该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为辫状三角洲、... 库车坳陷目前已在侏罗系至第三系发现丰富的天然气 ,因此认识下侏罗统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区天然气勘探极为重要。通过露头调查、取样测试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 ,该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为辫状三角洲、湖泊三角洲和较深湖沉积组合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 ,其次为河口坝。分析该期沉积砂体的时空叠置模式 ,按砂体成因可以划分为 9类砂体 ,其中辫状河道砂体 ,辫状分流河道砂体 ,类曲流河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砂体类型 ;按层序结构分有 5种砂体 ,而据砂体的形态可分为积木式和迷宫式 2种类型。砂体特征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粒径大小上 ,较粗粒级砂岩的储集层性质明显变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对该坳陷的储集层性质进行了评价 ,提出克 依构造带西段为致密储集层或裂缝性致密储集层分布区 ;东段为优质储集层分布区 ,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这一认识已被钻探结果所证实。图 5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东部 下侏罗统 砂体 特征 储集层 性质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地区二叠纪生物礁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安江 陈子炓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32,共4页
南盘江地区二叠系有着丰富的生物礁 ,但如何准确地预测潜伏礁一直是该区对礁油气藏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礁生长发育控制的角度建立新的生物礁成因分类 (进积礁、并进礁和退积礁 ) ,提出南盘江地区 (含十... 南盘江地区二叠系有着丰富的生物礁 ,但如何准确地预测潜伏礁一直是该区对礁油气藏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礁生长发育控制的角度建立新的生物礁成因分类 (进积礁、并进礁和退积礁 ) ,提出南盘江地区 (含十万大山盆地 )茅口期礁为由西向东进积的进积礁 ,长兴期礁为并进礁。据此推断 ,南盘江盆地有可能存在茅口期 (层位相当于Yabeina和Neomisellina化石带 )潜伏礁带 ,但存在长兴期潜伏礁的可能性不大。图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地区 二叠纪 生物礁 成因 类型 潜伏礁 预测 礁古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