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尚奇 王伯军 +3 位作者 孔凡忠 刘双卯 陈亚平 王家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147,共5页
为了确定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海塔油田贝中次凹区块应用的可行性,根据注空气的主要技术原理,设计了水驱和空气驱驱油效率对比实验、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和产出气体溶胀实验。研究表明... 为了确定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海塔油田贝中次凹区块应用的可行性,根据注空气的主要技术原理,设计了水驱和空气驱驱油效率对比实验、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和产出气体溶胀实验。研究表明:海塔油田空气驱比水驱驱油效率高22.19%;注空气后油藏中可以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且氧化随温度升高加速进行;取得了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得到了产出气组分变化关系及产出气溶于原油后溶解度、黏度、密度和体积系数的变化。验证了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技术原理,为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技术的矿场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空气驱油技术 低温氧化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分析提高采收率驱替方式优选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婷婷 吴贵彬 +4 位作者 陈建玲 孙勤江 王正波 冯笑含 赵万春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803-808,共6页
为了保证在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新的油田目标区块能够优选出最佳的采油驱替方式,以国内外典型区块三次采油驱替方式矿场应用作为基础,统计分析得到23项油藏参数作为影响采油驱替方式优选的关键参数,并通过模糊评判方法优选出目标区块合... 为了保证在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新的油田目标区块能够优选出最佳的采油驱替方式,以国内外典型区块三次采油驱替方式矿场应用作为基础,统计分析得到23项油藏参数作为影响采油驱替方式优选的关键参数,并通过模糊评判方法优选出目标区块合适的驱替方式。通过改进的邓氏关联法计算得到目标区块与实例应用区块的关联度,进而预测目标区块采收率,根据预测的采收率来选取最佳的驱替方式。最后,选取国内某油田的新区块作为研究实例,优选得到最佳驱替方式是火烧油层驱替方式,提出的方法为新区块的驱替方式优选提供了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驱替方式 优选方法 快速类比 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溶剂辅助蒸汽重力泄油启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徐振华 刘鹏程 +4 位作者 张胜飞 袁哲 李秀峦 郝明强 刘灵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5,共6页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启动阶段注采井间的有效连通对生产阶段影响较大。现场实践表明,常规蒸汽循环预热时间长,蒸汽消耗量大,热损失严重。为此,设计填砂管注溶剂评价实验装置,通过在不同流速下注入二甲苯溶剂,并对填砂管进行浸泡,评价二甲...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启动阶段注采井间的有效连通对生产阶段影响较大。现场实践表明,常规蒸汽循环预热时间长,蒸汽消耗量大,热损失严重。为此,设计填砂管注溶剂评价实验装置,通过在不同流速下注入二甲苯溶剂,并对填砂管进行浸泡,评价二甲苯的降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甲苯含量的增加,原油粘度显著下降,流动性增强,且无沥青质沉淀产生,当溶剂注入量达到一定值后,降粘效果减弱;油相渗透率随着溶剂注入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通过带压溶剂浸泡,溶剂向四周扩散,使溶剂的波及面积和降粘范围扩大,油相渗透率增大。新疆A油田某区块的应用结果表明,经溶剂浸泡的井组需要的循环预热时间显著降低,相对缩短60 d左右,节省蒸汽注入量约为4000m^3,转入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生产时,注采井间的连通程度约为85%,取得了较好的连通效果。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均表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启动阶段注溶剂可缩短蒸汽循环预热时间,减少蒸汽注入量,使注采井间预热均匀,从而提高预热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启动阶段 溶剂辅助 井间连通 溶剂浸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钱宏图 刘鹏程 +3 位作者 沈德煌 聂凌云 李晓玲 韩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0-533,543,共5页
针对Ⅱ类稠油油藏(具有边底水、埋藏较深、黏度大等)蒸汽吞吐开采基本进入中后期,但目前尚未找到其它有效接替技术的难题,本文利用热采物理模拟技术,开展了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开采机理及技术可行性研究。在驱替实验中,尿素溶液的质量分... 针对Ⅱ类稠油油藏(具有边底水、埋藏较深、黏度大等)蒸汽吞吐开采基本进入中后期,但目前尚未找到其它有效接替技术的难题,本文利用热采物理模拟技术,开展了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开采机理及技术可行性研究。在驱替实验中,尿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泡沫剂GFPA-4B溶液和降黏剂DVB-107溶液的质量分数均为0.5%,填砂管模型的水测渗透率1.83~2.16μm^2,驱替流速为3.6 mL/min。结果表明: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可以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热水+尿素驱、热水+尿素+泡沫剂驱、热水+尿素+泡沫剂+降黏剂驱的累积采收率比纯热水驱的分别提高了8.13%、16.67%和21.27%;蒸汽+尿素驱、蒸汽+尿素+泡沫剂驱、蒸汽+尿素+泡沫剂+降黏剂驱的累积采收率比纯蒸汽驱的分别提高了3.49%、5.31%和9.41%。此外对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的驱油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尿素 高温起泡剂 降黏剂 稠油热采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47
5
作者 向勇 侯力 +2 位作者 杜猛 贾宁洪 吕伟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共17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CO_(2)驱油(CCUS-EOR)是其中最主要的CO_(2)利用方式。梳理了CCUS-EOR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CO_(2)驱油(CCUS-EOR)是其中最主要的CO_(2)利用方式。梳理了CCUS-EOR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针对捕集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CO_(2)捕集技术的优缺点、成本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大规模碳捕集成本和捕集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输送过程,着重分析了超临界管道输送面临的挑战如管道建设、管输工艺和管输设备等方面;针对CO_(2)驱油过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在CCUS-EOR技术上的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及生产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CO_(2)封存过程,侧重对埋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列举了可能的CO_(2)泄漏监测方法。中国的双碳政策指引、主要产油盆地周边源汇匹配、储量丰富的低渗透油藏都为CCUS-EOR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大规模低浓度捕集技术、长距离超临界管道输送技术、规模化驱油埋存、智能化监测技术等方面与国外较为成熟的工业化CCUS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这些差距,从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中国大规模CCUS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CO_(2)运输 提高采收率 CO_(2)封存 CO_(2)监测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激励多孔介质内油水分布的研究
6
作者 胡昕扬 刘庆杰 +1 位作者 张旭辉 张祖波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7-2950,2962,共5页
探讨了外部激励对多孔介质内油水分布的影响。使用露头岩心作为多孔介质模型,首先进行水驱油操作,直至油水分布达到稳定状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来表征该状态下多孔介质内部的油相分布;对该状态下的岩心进行超声激励实验,并重新分析... 探讨了外部激励对多孔介质内油水分布的影响。使用露头岩心作为多孔介质模型,首先进行水驱油操作,直至油水分布达到稳定状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来表征该状态下多孔介质内部的油相分布;对该状态下的岩心进行超声激励实验,并重新分析振动后的油相分布状态,并与超声处理前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外部超声振动能够重新激活多孔介质内油水分布的动态变化,促进油分子在小孔隙内的迁移,并利用超声乳化作用实现表面活性剂乳化效果,减小油滴的直径,进而提高多孔介质中小孔隙的油相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外部激励 超声波 乳化作用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动态点火模拟系统及实验测试
7
作者 陈新远 于晓聪 +3 位作者 关文龙 唐君实 郑浩然 阚长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4,共7页
点火是火烧油层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燃烧能否成功启动,开展室内实验可以获取点火过程中的动态信息。该文针对燃烧管实验操作复杂和热分析实验难以模拟地层条件的问题,结合原油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温度变化迅速的特点,设计了高温高压... 点火是火烧油层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燃烧能否成功启动,开展室内实验可以获取点火过程中的动态信息。该文针对燃烧管实验操作复杂和热分析实验难以模拟地层条件的问题,结合原油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温度变化迅速的特点,设计了高温高压动态点火模拟系统。模拟系统使用程序控制可对岩心精准升温,温度控制采样分辨率为0.1℃,模拟系统可承受10 MPa的压力,可实时记录7种气体组分,并可实时动态监测温度压力、尾气组分。功能性实验表明:原油Arrhenius曲线在高低温区域呈现明显差异,曲线在高温区域的线性度较好,相关系数大于0.9,并求得高温区域表观活化能为8.01~26.7k J/mol。测试表明,模拟系统可实时监测记录原油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参数,为工程实施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点火参数模拟 实验系统 表观活化能分析 点火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文会 刘鹏程 +1 位作者 沈德煌 钱宏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经常出现蒸汽超覆和窜流等现象,导致蒸汽波及系数小,原油采收率低。为此,利用三维驱替实验系统,分别进行纯蒸汽驱、蒸汽驱转尿素辅助蒸汽驱和蒸汽驱转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3组实验。结果表明:纯蒸汽驱驱替效果不理想... 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经常出现蒸汽超覆和窜流等现象,导致蒸汽波及系数小,原油采收率低。为此,利用三维驱替实验系统,分别进行纯蒸汽驱、蒸汽驱转尿素辅助蒸汽驱和蒸汽驱转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3组实验。结果表明:纯蒸汽驱驱替效果不理想,而蒸汽驱转尿素辅助蒸汽驱和蒸汽驱转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的驱替效果要好于纯蒸汽驱。蒸汽驱转尿素辅助蒸汽驱和蒸汽驱转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实验在转驱点后,瞬时油汽比分别提高0.24和0.27,采出程度分别提高9.56%和16.29%,进出口压差最大提高0.18和0.33 MPa,瞬时含水率分别降低15.77%和36.80%;从三维温度场变化可知,尿素辅助蒸汽驱可扩大蒸汽波及区域,但效果不明显,而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可以有效抑制蒸汽超覆和窜流,提高蒸汽波及系数和原油动用程度。综合对比指标可知,尿素泡沫辅助蒸汽驱的驱替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驱油机理 物理模拟 尿素 泡沫 稠油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微生物冷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魏小芳 许颖 +5 位作者 罗一菁 龚页境 李灏男 马帅雨 庄玥 张忠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9年第3期1-6,36,共7页
稠油是重要的石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53%。我国稠油资源储量丰富,每年的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稠油在改善热采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降低能耗、提高探明储量动用率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近年来... 稠油是重要的石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53%。我国稠油资源储量丰富,每年的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稠油在改善热采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降低能耗、提高探明储量动用率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近年来,利用高效稠油降解菌对稠油进行降解、利用代谢生物表活剂对稠油进行乳化降黏等微生物冷采技术,已经在室内研究与矿场试验得到了证实。简要论述了微生物冷采技术机理、冷采微生物及营养激活剂,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稠油微生物冷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冷采技术将为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降低能耗及提高采收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稠油经济开采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可行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微生物冷采技术 乳化降黏 营养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化评价稠油油藏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文会 刘鹏程 吴永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52,共6页
以往对于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通过设计10组稠油衰竭实验,定量化地研究了降压速度、溶解气油比、原油黏度对泡沫油采收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无因次泡沫油采收率(Re D)与无因次降压速度(Δpr... 以往对于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通过设计10组稠油衰竭实验,定量化地研究了降压速度、溶解气油比、原油黏度对泡沫油采收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无因次泡沫油采收率(Re D)与无因次降压速度(Δpr D)、无因次溶解气油比(Rs D)和无因次原油黏度(μD)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得到了临界降压速度、临界溶解气油比和临界原油黏度分别为0.004 MPa/min、5 m3/m3、72 m Pa·s。得到lnΔpr D、lnRs D和lnμD对lnRe D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48、0.257和0.195。由此可知,在泡沫油开发中,提高降压速度对提高泡沫油采收率最有效。这对于稠油油藏确定合理的开发操作策略,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油采收率 降压速度 溶解气油比 原油黏度 定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栗 王敬瑶 陈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3期26-29,45,共5页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剩余油分布在油水井排非主流线区域。应用剩余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乾安油田的挖潜工作,在确定合理的井网方式基础上,开辟井网调整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沉积微相 动态监测 数值模拟 调整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蒸馏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范宁宁 刘鹏程 +2 位作者 张胜飞 袁哲 李秀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5,共6页
蒸汽蒸馏可以有效提高在稠油热采过程中的原油采收率,然而蒸汽蒸馏机理及其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设计三维物理实验模型,分别进行饱和蒸汽、过热10℃蒸汽和过热40℃蒸汽3组蒸汽蒸馏实验。结果表明:原油蒸汽蒸馏率受注入蒸汽... 蒸汽蒸馏可以有效提高在稠油热采过程中的原油采收率,然而蒸汽蒸馏机理及其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设计三维物理实验模型,分别进行饱和蒸汽、过热10℃蒸汽和过热40℃蒸汽3组蒸汽蒸馏实验。结果表明:原油蒸汽蒸馏率受注入蒸汽的过热度影响很大,注入蒸汽的过热度越高,蒸汽蒸馏率就越高;过热40℃蒸汽、过热10℃蒸汽和饱和蒸汽的蒸汽蒸馏率分别为11.158%,10.903%和10.423%;蒸汽蒸馏率随蒸汽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大,当蒸汽注入量达到一定值后,蒸汽蒸馏减弱,蒸汽蒸馏率不再上升。对比蒸馏前后原油的密度、粘度、组分、碳数分布和馏分组分的测试结果可知,蒸汽蒸馏先蒸馏碳数小的轻质组分,而后蒸馏较重的组分。蒸汽蒸馏使残余油密度和粘度增加,使饱和烃和胶质质量分数减小。残余油组分的碳数主要分布区域向右移动,改变了原油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蒸馏 蒸汽蒸馏率 过热蒸汽 轻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混相状态下油/水/烃气三相流的相对渗透率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月祥 张可 +2 位作者 孔德彬 张宇 李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107,共7页
油田采出气驱效果显着,但并非所有油藏都适用.文中研究了油田采出气回注后混相状态及三相流中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地层条件下烃气驱油状态为近混相驱.烃气驱油过程中,驱替压力越高,气窜时间越晚;驱替压力小于混相压力时... 油田采出气驱效果显着,但并非所有油藏都适用.文中研究了油田采出气回注后混相状态及三相流中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地层条件下烃气驱油状态为近混相驱.烃气驱油过程中,驱替压力越高,气窜时间越晚;驱替压力小于混相压力时,驱替压力越高,阶段采收率越低;驱替压力大于混相压力时,驱替压力越高,阶段采收率越高.(2)对比油气水三相等渗透率发现,该地层条件(粉砂岩-中砂岩)烃气近混相驱油状态下,油气水三相流中‘K_(ro)>K_(rw)>K_(rg)’.(3)近混相状态下,分析油气水三相渗透率与饱和度相关性发现:注入烃气能够有效提高地层中残余油相渗透率,油相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存在线性相关性.当含气饱和度S_(g)>20%后,残余油渗透率几乎不受含气饱和度影响.此外,对比不同含气饱和度下油相渗透率及其饱和度变化关系发现:含气饱和度增高,油相渗透率受含油饱和度影响变大.水相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呈线性相关性.气相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线性相关性较差.(4)油相渗透率实验值与Corey模型模拟值之间平均百分比相对误差为2.43%.Corey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地层条件下该油藏中烃气/油/水三相流中油相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混相状态 烃气 三相流 相对渗透率 渗透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湖相Ⅰ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坤 张水昌 +2 位作者 王晓梅 米敬奎 毛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49,共8页
针对松辽盆地白垩系湖相Ⅰ型有机质的生烃特征和动力学,利用黄金管模拟装置开展了升温热解实验。液态产物和气体产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Ⅰ型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干酪根初次裂解气产量仅为100 mg/g左右。轻质油的色谱演... 针对松辽盆地白垩系湖相Ⅰ型有机质的生烃特征和动力学,利用黄金管模拟装置开展了升温热解实验。液态产物和气体产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Ⅰ型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干酪根初次裂解气产量仅为100 mg/g左右。轻质油的色谱演化和烃类气体生成的活化能分布共同证实,封闭体系的烃类气体来源于多种反应途径,其中早期生成液态产物的二次裂解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同时,动力学计算的结果表明,不同液态产物生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轻质组分生成的活化能明显要高于重质组分;源内残留油二次裂解的平均活化能为57.3 kcal/mol,要低于油藏内正常原油裂解的活化能;Ⅰ型有机质初次裂解气形成于生油初期到源内残留烃裂解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管热解实验 Ⅰ型有机质 动力学 油气生成模式 生烃潜力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记刚 杜猛 +5 位作者 陈超 秦明 贾宁洪 吕伟峰 丁振华 向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并提取了孔隙网络模型参数,获取全尺度孔径分布曲线,从多个维度综合开展其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孔隙度平均为7.6%,渗透率平均为0.37 mD,为“低孔-特低渗”型致密页岩储层,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含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成岩微裂缝。(2)孔喉尺度为纳米—微米级不等,以0.12~1.75μm喉道贡献率最高,亚微米—微米级孔喉对渗流的贡献较大,孔隙展布形态多为孤立状和条带状,孔隙半径大多为4.5~12.5μm;喉道半径大多为1.3~5.1μm,喉道长度为5~15μm;孔喉配位数为1~2,孔隙结构具有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等特点,孔喉连通性比孔隙尺度对渗流的贡献更大。(3)纳米尺度下,基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钠长石,纳米级微孔大多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有机质孔及胶结物微孔隙,孔径为0.015~5.0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均质性 跨尺度 数字岩心 微观孔隙结构表征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驱燃烧关键参数的计算及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H1井区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席长丰 赵芳 +2 位作者 关文龙 高成国 黄继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1-574,共4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H1井区火驱试验为例,从物质和能量守恒出发,推导了高温燃烧条件下地下燃烧参数的平衡关系式,分析了火驱过程中原油、岩石骨架、次生水体等的热量分配,对H1井区地下燃烧温度、空气消耗量、空气油比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 以克拉玛依油田H1井区火驱试验为例,从物质和能量守恒出发,推导了高温燃烧条件下地下燃烧参数的平衡关系式,分析了火驱过程中原油、岩石骨架、次生水体等的热量分配,对H1井区地下燃烧温度、空气消耗量、空气油比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油层空气消耗量为350~400 m^3/m^3,地下燃烧温度约为550℃,对实验室数据进行了重新标定。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火驱开发效果,对湿烧注入方案进行计算,当空气消耗量为350 m3/m3时,湿烧水空气比为0.000779 m^3/m^3,日注冷水量为49.9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火烧油层 能量守恒 空气消耗量 燃烧温度 空气油比 湿式燃烧 计算方法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文会 刘鹏程 +1 位作者 吴永彬 李秀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针对目前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借鉴拟泡点模型和过饱和模型中拟泡点压力及弛豫时间的概念,通过对3组长岩心衰竭实验进行分析,建立了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模型中将泡沫油视为拟单相流,通过实验分析在泡沫油流动过程中流动介质... 针对目前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借鉴拟泡点模型和过饱和模型中拟泡点压力及弛豫时间的概念,通过对3组长岩心衰竭实验进行分析,建立了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模型中将泡沫油视为拟单相流,通过实验分析在泡沫油流动过程中流动介质的有效渗透率与降压速度、原油粘度和含气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提出有效渗透率的数学表达式;认为泡沫油的粘度与相同条件下饱和油的粘度近似相等;将泡沫油的压缩系数视为油相与气相压缩系数的线性组合;同时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考虑了泡沫油的过饱和现象。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分别将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拟泡点模型、过饱和模型及黑油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泡沫油渗流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较好,而其他模型计算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油 数学模型 衰竭实验 拟单相流 有效渗透率 热力学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建立砾岩油藏测井参数解释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史彦尧 宋新民 +1 位作者 郝志海 俞宏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712,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砾岩储层测井参数的解释精度,为计算储量提供合理的参数,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为例,从其砾岩油藏主控因素的沉积微相-岩石相角度出发,首先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识别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辫流砂坝... 为了进一步提高砾岩储层测井参数的解释精度,为计算储量提供合理的参数,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为例,从其砾岩油藏主控因素的沉积微相-岩石相角度出发,首先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识别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辫流砂坝砂砾岩相、辫流砂坝粗砂岩相、漫流带粉砂岩相5种类型的沉积微相-岩石相,然后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最后用取心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参数的解释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误差降低幅度分别平均为:孔隙度3.09%,渗透率6.95%,饱和度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岩石相 砾岩油藏 测井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岩石相渗流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建 马德胜 +1 位作者 侯加根 杨子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3,59,共6页
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岩石相的含油性、渗流性能及油水运动存在差异,以此可以寻找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研究表明:通过野外考察和岩心观察及FMI测井分析,砂砾岩储层可以划分出7种类型的岩石相,其中片流成因的... 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岩石相的含油性、渗流性能及油水运动存在差异,以此可以寻找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研究表明:通过野外考察和岩心观察及FMI测井分析,砂砾岩储层可以划分出7种类型的岩石相,其中片流成因的交错层理-细砾岩相和平行层理砂岩相大孔粗喉,饱含油,渗流性能最佳,注水开发快速水进;杂基颗粒支撑—中粗砾岩相和含砾块状粗砂岩相属于中孔中喉,油浸、渗流性能次之,开发效果好;杂基支撑无序—泥质砾岩相和波状层理粉细砂岩相储层的含油性和流动性最差。结合生产动态信息,杂基颗粒支撑-中粗砾岩相和含砾块状粗砂岩相是后期开发调整的目标岩石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积扇 砂砾岩 岩石相 渗流机制 开发特征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油中岩石物性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敬瑶 张珈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143,共3页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在扶杨油层地质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注CO2后岩石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岩石与CO2接触时间增加,岩石渗透率增加、孔隙度增加,平均孔隙半径减小,但岩石中小孔隙和大孔隙体积均增加,小孔隙...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在扶杨油层地质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注CO2后岩石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岩石与CO2接触时间增加,岩石渗透率增加、孔隙度增加,平均孔隙半径减小,但岩石中小孔隙和大孔隙体积均增加,小孔隙体积比大孔隙增加得更多。变化原因是由于CO2与水形成碳酸,碳酸分解成H^+和HCO2^-后,溶解岩石中长石、方解石、硬石膏等矿物,从而改变岩石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CO2驱油 孔隙结构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