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气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俞宏伟 马德胜 +3 位作者 李实 冀中原 陈兴隆 张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9946-9949,共4页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整水气比例和分散方式,体系的流动性能可随油藏开发的需要进行调控,并可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同时提高波及效率,可有效调控特低渗、低渗、中渗岩心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水驱后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流动阻力 流度比 波及体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9
2
作者 高明 罗文利 +3 位作者 张善严 王强 张群 史彦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面油膜状残余油为主,主要黏附在大粒间孔(大于10μm)的岩石表面,适宜超低界面张力的化学复合驱技术。通过室内天然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确定了化学复合驱注入参数。由于浅层油藏破裂压力低,化学复合驱的压力上升空间仅有1~3 MPa,故选择适宜的注入速度,控压注入,避免动态裂缝的产生。单井试注注入压力从空白水驱时的4.9 MPa升至7.7 MPa,3个月后见效油井含水降低至81.3%,验证了注入体系适应性好,注入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剩余油分析 数值模拟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开发方式实验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德胜 郭嘉 +2 位作者 李秀峦 昝成 史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8-461,共4页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方式高产期较长,采油速率高,实验采出程度可达到70%.对于油层厚度为10~15 m的浅层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期,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是可选的接替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注蒸汽采油 三维比例物理模拟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斜坡带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特征与有利储层评价:基于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冯佳睿 高志勇 +1 位作者 崔京钢 郭美丽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4-140,148,共8页
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斜坡带侏罗系细砂岩进行了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对前陆盆地特有的埋藏方式,即沉积早期长期浅埋,沉积晚期快速深埋影响下的储层物性特征、孔隙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 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斜坡带侏罗系细砂岩进行了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对前陆盆地特有的埋藏方式,即沉积早期长期浅埋,沉积晚期快速深埋影响下的储层物性特征、孔隙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度、压力和模拟埋深的逐渐增大以及压实作用的不断加强,细砂岩颗粒间接触关系由点-线-凹凸接触,粒内裂纹逐渐出现,裂纹呈不规则分布或呈共轭剪切关系;模拟埋深2 000~3 000m时次生孔隙较为发育,孔径和喉径也表现出快速增大的趋势,埋深大于4 000m后,次生孔隙与孔径、喉径均开始呈现递减趋势。因此,推测埋深2 000~3 000m是准南斜坡带侏罗系有利储层发育的关键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斜坡带 成岩物理模拟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CO_2辅助开采作用机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福顺 牟珍宝 +3 位作者 刘鹏程 张胜飞 王超 李秀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91,共6页
稠油油藏开发中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目的是通过CO_2降低稠油的粘度、减小蒸汽腔热损失,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混样桶最高耐温仅为150℃,当油藏温度高于150℃时,针对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 稠油油藏开发中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目的是通过CO_2降低稠油的粘度、减小蒸汽腔热损失,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混样桶最高耐温仅为150℃,当油藏温度高于150℃时,针对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及降粘效果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计算的层面。针对上述问题,以新疆超稠油油田A区块为研究目标,设计了高温高压稠油混样器,通过室内实验测量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及溶解CO_2后对超稠油密度和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油藏温度为200℃时,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较低,此时超稠油的粘度和相对密度基本不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饱和CO_2后超稠油的密度和粘度与脱气原油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利用CMG软件对CO_2的溶解性和稠油的开采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稠油油藏采收率有显著提高,说明在油藏温度为200℃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超稠油油藏较为理想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油藏 蒸汽辅助 重力泄油 技术降粘 高温CO2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覆压孔渗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信良 杨正明 +4 位作者 赵新礼 张亚蒲 李海波 牛中坤 李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15565-15571,共7页
覆压下岩石的孔渗变化往往会对油藏的后续开发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覆压孔渗特征,利用YC-4型覆压孔渗测定仪对鄂尔多斯盆地133块致密油岩心进行了覆压孔渗实验,并利用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分析了3块不同渗透率岩... 覆压下岩石的孔渗变化往往会对油藏的后续开发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覆压孔渗特征,利用YC-4型覆压孔渗测定仪对鄂尔多斯盆地133块致密油岩心进行了覆压孔渗实验,并利用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分析了3块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孔隙度比值和相对渗透率比值与有效覆压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随上覆压力的增加,其相对孔隙度比值和相对渗透率比值变化均较大,与传统的认识不同;(2)在油层条件下,其相对孔隙度、渗透率比值以及不可逆渗透率损失与渗透率均具有很好的半对数关系,在油层条件下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值与在地面的孔渗差异较大,其影响不可忽略;(3)致密油岩心的渗透率越低,其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孔隙连通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覆压 孔隙度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矿场应用新技术界限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朝霞 王强 +3 位作者 孙盈盈 高明 刘皖露 王正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4,31,共4页
为了明确聚合物驱技术的适用性,通过对比中外10个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及关键参数的取值,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质量浓度、原油粘度、油藏渗透率及非均质性等。以中国聚合物驱矿场... 为了明确聚合物驱技术的适用性,通过对比中外10个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及关键参数的取值,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质量浓度、原油粘度、油藏渗透率及非均质性等。以中国聚合物驱矿场应用油藏参数分布区域为中心,以聚合物驱技术界限中的边界值为界限,按照不同比例矿场实例所在的参数区间建立了5级技术界限参数序列。利用建立的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对中外6个油藏进行聚合物驱方法筛选,青海E油藏筛选综合评分仅为2.125分,低于方法适用评分(3分),建议在该区不采用聚合物驱技术;其余5个油藏评分都高于3分,可采用聚合物驱技术。大庆L油藏和SZ36-1油藏的聚合物驱评分结果与矿场试验效果一致,采收率分别提高了11.88%和3.62%。因此,新建立的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可用于评价和对比不同区块的聚合物驱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技术界限 提高采收率 参数序列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储层条件下煤岩微孔结构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30
8
作者 范俊佳 琚宜文 +1 位作者 柳少波 李小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1-447,共7页
在现场宏观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观测、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及低温氮吸附方法,对沁水盆地和淮北煤田不同矿区煤岩的变质变形作用与微孔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变质强变形—较强变质煤储层(Ⅰ类)和中变质较强变形煤储层(... 在现场宏观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观测、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及低温氮吸附方法,对沁水盆地和淮北煤田不同矿区煤岩的变质变形作用与微孔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变质强变形—较强变质煤储层(Ⅰ类)和中变质较强变形煤储层(Ⅲ类)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不利于煤层气的扩散和渗流;高变质弱变形煤储层(Ⅱ类)和中变质弱变形煤储层(Ⅳ类)较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也有利于煤层气的渗流;低变质强变形煤储层(Ⅴ类)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但不利于煤层气的解吸和渗流。由此,沁水盆地南部及淮北煤田中南部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微孔结构 煤层气 变质作用 变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低凸起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轩 刘银河 +4 位作者 林年添 赵宗举 张宝民 杨海军 潘文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3-470,500+330,共8页
塔中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大致为:中加里东旋回晚期,塔中演化为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形成了鹰山组顶部历时约12.8Ma的风化壳,NW走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及相关次级断层开始活动,并伴随右行压扭,而且具有同沉积性质,控制了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生... 塔中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大致为:中加里东旋回晚期,塔中演化为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形成了鹰山组顶部历时约12.8Ma的风化壳,NW走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及相关次级断层开始活动,并伴随右行压扭,而且具有同沉积性质,控制了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生长,形成了桑塔木组和良里塔格组之间的淹没不整合;晚加里东运动期—早海西运动期,NE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继续活动;到二叠纪时期,塔里木盆地火山活动频繁,在塔中47井以及塔中35井区形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岩株,并伴随有NW走向的岩浆侵入。伴随构造演化过程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形成了三种受构造影响的储层类型——与走滑断裂相关的岩溶塌陷储集体、与同沉积逆断裂相关的良里塔格组台内滩储层、与岩浆热液相关的储集体。构造活动是形成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基础,这三类储集体是不同构造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在时间上继承,在空间上叠置甚至重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低凸起 走滑断裂 同沉积逆断裂 岩浆热液 岩溶塌陷 台内滩 缝洞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正波 叶银珠 王继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2,共6页
聚合物驱后原油的采出程度一般为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系统总结以明确其发展方向。通过简要阐述中外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的发展历程,分类介绍了聚合物驱后... 聚合物驱后原油的采出程度一般为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系统总结以明确其发展方向。通过简要阐述中外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的发展历程,分类介绍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的6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情况,系统总结了聚合物驱后微观及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现状。最终,提出了目前存在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方法单一化、研究结论仍处于定性认识阶段以及研究重点不突出等关键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将向精细化、集成化、系统化和互助化4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作用对水驱后残余油膜效果的实验与评价 被引量:19
11
作者 孙盈盈 岳湘安 +3 位作者 张立娟 郭智 汪萍 刘皖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6,共4页
驱油剂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对化学驱的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人造残余油膜模型的基础上,筛选活性驱油剂对人造油膜进行驱替试验,实现了对乳化驱油效果的量化,为活性驱油体系的乳化驱油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驱油... 驱油剂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对化学驱的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人造残余油膜模型的基础上,筛选活性驱油剂对人造油膜进行驱替试验,实现了对乳化驱油效果的量化,为活性驱油体系的乳化驱油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驱油剂与原油的乳化过程能有效剥离油膜,适合在高含水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乳化能力与油膜驱替效率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决定其油膜驱替效率。通过分析证明界面张力并不能作为评价乳化能力的唯一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乳化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能力 界面张力 油膜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0
12
作者 廉黎明 秦积舜 +1 位作者 杨思玉 杨永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2,116,共6页
中国陆上高含水和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现状为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氧化碳驱数值模拟正是此项技术的关键手段,对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分类描述并研究其发展前景十分必要。在广泛调研中外文献的基... 中国陆上高含水和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现状为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氧化碳驱数值模拟正是此项技术的关键手段,对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分类描述并研究其发展前景十分必要。在广泛调研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种模型如何考虑相和组分,将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分为基于黑油模型的二氧化碳驱替模型、传输—扩散模型、近组分模型、全组分模型(闪蒸计算模型)以及新型组分模型等5大类并分别进行描述。通过对比5类模型的特点,揭示了其优缺点,得到的认识是:基于简化全组分模型的新型组分模型,既能够较为清楚地描述实际现象、较为周全地考虑实际条件,又符合实际精度的要求,同时满足计算简便、运算速度快的应用要求。最后,提出了有关二氧化碳驱数学模型在地质表征、相态计算、流体拟组分划分及实用方法应用等提高模型精度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二氧化碳驱 提高采收率 模型分类描述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烃模拟实验方法对比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34
13
作者 米敬奎 张水昌 王晓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9-414,共6页
有机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是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源对比等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该实验方法按其体系封闭程度可分为开放、半开放和封闭3种,各具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实际反应温度的测定... 有机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是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源对比等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该实验方法按其体系封闭程度可分为开放、半开放和封闭3种,各具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实际反应温度的测定是否准确,主要由实验体系的结构决定,对实验数据的应用效果影响非常大。不同类型样品在同一体系、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系统实验,对弄清压力对生烃过程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生气能力 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 半开放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烃类拉曼光谱特征及在烃包裹体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鼐 毛光剑 +3 位作者 王汇彤 魏彩云 脱奇 刘建宪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5-353,共9页
拉曼光谱分析发现,无论大分子烃类含碳数如何不同,分子结构如何复杂,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有很多相同性,即烃类的拉曼谱图只受烷烃骨架、环烷基和苯环等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四类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烷烃类、复杂烷烃类(以环烷基为主)... 拉曼光谱分析发现,无论大分子烃类含碳数如何不同,分子结构如何复杂,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有很多相同性,即烃类的拉曼谱图只受烷烃骨架、环烷基和苯环等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四类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烷烃类、复杂烷烃类(以环烷基为主)、结构平坦相连的芳香烃类和结构复杂的芳香烃类。烃是石油的主要组分,因此,被包裹在矿物中的石油——烃包裹体的拉曼谱图也只有四种:发强荧光烃包裹体、含沥青烃包裹体、含低碳数芳烃包裹体和烷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对烃包裹体组分有个总体特征的体现,用激光拉曼分析烃包裹体组分中具体烃的种类是不科学的。但通过烃包裹体的拉曼谱图特征,可以研究烃包裹体组分特征、古油藏成熟度及油气演化程度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烃类 碳质沥青 烃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Y分子筛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离及其单体烃同位素测定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汇彤 魏彩云 +2 位作者 张水昌 张大江 王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6,共4页
利用国产的MOY分子筛对饱和烃组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柱层析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用正己烷淋洗MOY分子筛填充的柱子可以将除去正构的饱和烃中的伽马蜡烷、甾烷、β-胡萝卜烷依次淋出,说明MOY分子筛可用于分离富集甾烷、伽马蜡烷和β... 利用国产的MOY分子筛对饱和烃组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柱层析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用正己烷淋洗MOY分子筛填充的柱子可以将除去正构的饱和烃中的伽马蜡烷、甾烷、β-胡萝卜烷依次淋出,说明MOY分子筛可用于分离富集甾烷、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但藿烷组分丢失。对分离组分的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MOY分子筛在组分分离过程中无化合物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出现,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很好,但分离的甾烷因基底较高,其单体烃同位素测定重复性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Y分子筛 甾烷 伽马蜡烷 β-胡萝卜烷 生物标志化合物 单体烃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烃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招明 张鼐 +4 位作者 卢玉红 房启飞 陈瑞银 张宝收 鞠凤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2井、哈601-1井附近成藏;第Ⅱ期由晚海西运动期中上奥陶统原油进入整个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第Ⅲ期由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的凝析-轻质油进入英买2地区及哈拉哈塘地区南部而成藏。3期油气充注和调整,形成了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现今油气性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 奥陶系 烃包裹体 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磺基甜菜碱的界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帆 王强 +1 位作者 刘春德 朱友益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06,134,共4页
研究了羟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正构烷烃以及与沙特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系统考察了羟磺基甜菜碱的耐温性、耐盐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羟磺基甜菜碱的等效烷烃碳数为12;随着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羟磺基甜菜碱溶液与正构十二烷间的... 研究了羟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正构烷烃以及与沙特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系统考察了羟磺基甜菜碱的耐温性、耐盐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羟磺基甜菜碱的等效烷烃碳数为12;随着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羟磺基甜菜碱溶液与正构十二烷间的界面张力先下降再升高,并在NaCl质量分数为5%~7%时,体系能够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与沙特油田原油间的测试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的羟磺基甜菜碱溶液在30~90℃和NaCl质量分数为2%~10%时均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且在180 d内界面张力能够保持超低,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磺基甜菜碱 等效烷烃碳数 界面张力 耐温抗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Y型分子筛对甾烷、藿烷的吸附和脱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汇彤 魏彩云 +2 位作者 张水昌 张大江 杨爱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首次对不同120型号的国产Y型分子筛对生物标记化合物甾烷和藿烷等的柱层析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USY,DNSY和DASY分子筛对甾烷、藿烷具有相同的吸附,不能用于甾烷、霍烷的分离;CD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具有不... 首次对不同120型号的国产Y型分子筛对生物标记化合物甾烷和藿烷等的柱层析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USY,DNSY和DASY分子筛对甾烷、藿烷具有相同的吸附,不能用于甾烷、霍烷的分离;CD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具有不同的吸附,但对C29藿烷和C295α,14α,17α—20R甾烷吸附能力近似;MOY和REUSY分子筛对藿烷具有很强的吸附,而对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较弱,可富集分离出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Na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的差异性明显,是分离富集甾烷、藿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烷 藿烷 生物标记化合物 国产Y型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常规稠油油藏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宣英龙 王树坤 +1 位作者 马德胜 桑国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研究了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剪切速度对扶余原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和剪切速度的增加,乳液的稳定性逐渐变好。当油水比<55∶45时,乳液为水包油型;>55∶45时,为油包水型。剪切速度45 cm/min时,形成... 研究了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剪切速度对扶余原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和剪切速度的增加,乳液的稳定性逐渐变好。当油水比<55∶45时,乳液为水包油型;>55∶45时,为油包水型。剪切速度45 cm/min时,形成的乳液完全为水包油,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大,乳滴颗粒粒径逐渐变小,最后全部为油包水型。乳化剂聚合物二元驱提高采收率幅度高达25.4%,表明乳化具有启动携带降低原油粘度的作用,对低渗常规稠油油藏限压注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常规稠油 乳化 降粘 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聚合物驱开发动态预测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朝霞 韩冬 王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56,60,共4页
为提高聚合物驱流管法预测的准确性,考虑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和聚合物的吸附,改进了聚合物驱分流方程和聚合物驱连续性方程。借鉴大庆油区聚合物驱采出聚合物质量浓度曲线,给出了聚合物驱驱替前缘瞬时聚合物质量浓度表达式,改进了聚... 为提高聚合物驱流管法预测的准确性,考虑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和聚合物的吸附,改进了聚合物驱分流方程和聚合物驱连续性方程。借鉴大庆油区聚合物驱采出聚合物质量浓度曲线,给出了聚合物驱驱替前缘瞬时聚合物质量浓度表达式,改进了聚合物驱预测中前缘粘度保持不变的缺点。利用改进的预测模型预测了大庆油区喇南一区和喇北东块2个区块的聚合物驱含水率及提高采收率值,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比原模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预测的聚合物驱含水率曲线与2个区块的实际含水率的趋势一致,预测聚合物驱提高水驱采收率值与实际值误差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预测模型 含水率 采收率 开发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