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浊流沿程特征的一维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赖孟涛 王俊辉 张春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826,I0005,共15页
【目的】通过对浊流流动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控制因素对浊流流动特征和沉积特性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基于层平均深度模型构建了浊流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粒径颗粒浓度、入流厚度与入流速度等初始条件,模拟并分析了由4种粒径... 【目的】通过对浊流流动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控制因素对浊流流动特征和沉积特性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基于层平均深度模型构建了浊流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粒径颗粒浓度、入流厚度与入流速度等初始条件,模拟并分析了由4种粒径悬浮沉积物驱动下的海底浊流在坡度为3%的流动过程和沉积特性。【结果】模拟结果显示浊流的沿程特征表现为:(1)在浊流厚度方面,浊流演化的初期由于对环境水的夹带开始变厚,但随着流动过程中沉降作用的发生又逐渐变薄,总体上,在相同初始流速下,粗颗粒沉积物含量越高浊流厚度越大。(2)在流速方面,浊流演化表现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加速阶段、匀速阶段和减速阶段,在相同初始厚度、相同沉积物浓度的条件下,细颗粒沉积物含量越高的浊流越稳定(即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匀速运动流动);在相同沉积物组成和浓度条件下,厚度越大的浊流越稳定。(3)在沉积特征方面,浊流近源端的沉积物堆积多,沉积物主要堆积在中轴处,在中轴处后,沉积物厚度单调递减。厚度大、流速高的浊流,沉积速率更小,但是其沉积数量更多。【结论】所应用的方法适用于现场尺度的浊流的研究,未来有望在自然界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数值模拟 水动力特性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源内石油聚集地质理论认识及勘探开发实践 被引量:160
2
作者 焦方正 邹才能 杨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7-1078,共12页
中国陆相源岩层系内石油资源丰富,是大力提升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战略领域。基于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探区陆相源内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新进展,①提出陆相源内石油聚集及“甜点”地质内涵,... 中国陆相源岩层系内石油资源丰富,是大力提升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战略领域。基于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探区陆相源内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新进展,①提出陆相源内石油聚集及“甜点”地质内涵,源内石油聚集是指赋存于陆相富有机质页岩烃源层系内、原地滞留或源内捕获烃类而形成的富液态烃聚集,“甜点”是指整体含油的陆相烃源层系内,相对更富含油、物性更好、更易改造、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有利储集层,主要包括夹层型、混积型和页岩型3类“甜点”;②研究取得咸水及淡水湖盆优质页岩可规模生烃、页岩层系多类有利储集层具规模储集能力、源内页岩层系整体含油且资源规模大、存在较多有利开发页岩层系等主要理论认识,勘探开发实践正推动形成以“甜点勘探”和“体积开发”为核心的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系列,先导试验为源内石油经济有效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推广应用已取得初步明显应用成效;③中国陆相源内中高成熟度富液态烃和中低成熟度富有机质两类源内石油资源潜力巨大,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准噶尔等盆地是主要资源赋存区。有效应对勘探开发各项理论技术挑战,将推动两类源内石油资源成为未来现实性接替石油资源和重大战略性接替石油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内石油聚集 陆相页岩油 连续分布 整体含油 储集层甜点 体积开发 源储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新指标及图版 被引量:65
3
作者 李剑 李志生 +10 位作者 王晓波 王东良 谢增业 李谨 王义凤 韩中喜 马成华 王志宏 崔会英 王蓉 郝爱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为解决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领域天然气勘探中面临的高演化、多元天然气成因和来源判识等关键性技术难题,通过实验新技术以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了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方法体系。建立了腐泥型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干酪根降解气和原油裂... 为解决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领域天然气勘探中面临的高演化、多元天然气成因和来源判识等关键性技术难题,通过实验新技术以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了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方法体系。建立了腐泥型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干酪根降解气和原油裂解气、聚集和分散型液态烃裂解气,N_2、CO_2有机和无机成因,惰性气体壳源和幔源成因,He、N_2、CO_2、天然气汞含量判识煤成气和油型气等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新指标及图版。通过在主要含气盆地的应用,明确了四川、塔里木和松辽盆地复杂气藏天然气成因和来源,有效支持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古老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等领域的天然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天然气 成因判识 裂解气 N2 CO2 惰性气体 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4
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5,共7页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在羌塘盆地和拉萨地块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白垩系与侏罗系形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为:区域性构造抬升,盆地沉积范围收缩,构造变形相对较为微弱;在造山带前缘普遍发育大套的砂砾岩粗粒沉积;以及造山带内部局部地区的岩浆活动。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是①加速烃源岩热演化作用,致使中、西部地区发育的晚古生界和上三叠统—早中侏罗统两套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别在燕山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或开始生烃;②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排烃适时配置,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成藏;③经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重新调整后,在邻近燕山期古油(气)藏的新圈闭中利于重新聚集成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燕山期的构造抬升,以低水位体系域沉积的粗粒碎屑物质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生烃期 储集层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卧新双地区天然气特征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来源 被引量:7
5
作者 林世国 王昌勇 +4 位作者 易士威 高阳 李明鹏 李世宁 李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3-921,共9页
天然气来源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地质问题,直接关系到勘探决策。四川盆地川东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相对滞后,基础地质研究的欠缺导致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卧新双地区须家... 天然气来源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地质问题,直接关系到勘探决策。四川盆地川东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相对滞后,基础地质研究的欠缺导致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较低、重烃含量较高、干燥系数较低等特点;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_1<-40‰,具有δ^(13)C_3>δ^(13)C_2>δ^(13)C_1的特征;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干酪根初次裂解的陆相油型气和混合气;须家河组天然气目前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的湿气阶段。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泥岩主要以Ⅱ1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泥岩中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的湿气阶段。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熟度与烃源岩成熟度相当,结合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类型等与下伏石炭系、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天然气存在明显区别,推测该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为自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须家河组 上三叠统 卧新双地区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可欣 李贤庆 +4 位作者 魏强 梁万乐 张亚超 李剑 肖中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0-1228,1274,共10页
采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实验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测试,剖析克深大气田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充注。结果表明,克深... 采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实验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测试,剖析克深大气田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充注。结果表明,克深大气田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分别为发亮蓝色荧光的轻质油包裹体与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克深大气田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存在130~140℃与150~160℃两个主峰值,相应的古盐度值为16%~10%与12%~4%,表明有两期烃类流体充注,其中天然气高强度充注发生在2. 5 Ma以来。含油包裹体丰度分布在2. 1%~13. 4%之间,QGF指数为2. 2~9. 6,QGF-E强度为20~38 pc,揭示克深大气田形成过程中曾经存在强度较弱的轻质油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深大气田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古流体特征 均一温度 油气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东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丘滩体成藏特征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33
7
作者 杨威 魏国齐 +7 位作者 谢武仁 金惠 曾富英 苏楠 孙爱 马石玉 沈珏红 武赛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4-1184,共11页
利用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解剖已知气藏,分析四川盆地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东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台缘带丘滩体成藏条件,得到4点认识:①将裂陷东侧灯四段台缘带划分为北、中、南3段,中段位于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核部、现今... 利用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解剖已知气藏,分析四川盆地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东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台缘带丘滩体成藏条件,得到4点认识:①将裂陷东侧灯四段台缘带划分为北、中、南3段,中段位于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核部、现今构造高部位,南、北两段位于古隆起斜坡部位、现今构造低部位,3段台缘带丘滩体的发育特征和储集层特征具有相似性;②裂陷东侧边缘发育多条近垂直于台缘带的断裂,断裂导致台缘带形成高低相间的古地形,古地形高以沉积台缘丘滩体为主、储集层物性较好,古地形低主要为滩间洼地、丘滩体不发育、储集层物性较差;③近垂直于台缘带的6组断裂导致台缘带形成7个大型台缘丘滩体,台缘带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演化过程相似,丘滩体油气相对富集;④丘滩体之间的滩间洼地岩性较致密,对古隆起斜坡区现今构造低部位的台缘丘滩体上倾方向起封堵作用,有利于丘滩体气藏后期保存,角探1井、荷深2井的成功钻探可以提供佐证。研究认为,现今构造低部位的台缘丘滩体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灯四段 台缘带丘滩体 构造低部位 成藏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4
8
作者 金惠 杨威 +3 位作者 夏吉文 马彦良 施振生 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0-308,共9页
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相对比,近年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是否存在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潜力一直为众人所关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并通过对该区须家河... 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相对比,近年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是否存在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潜力一直为众人所关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并通过对该区须家河组构造背景、沉积砂体、烃源岩和储层等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蜀南低缓构造之间存在大面积地层平缓区,具备大面积岩性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须家河组一段、三段、五段及六段二亚段为广覆式分布烃源岩,具备面式生烃特征,为岩性气藏的形成奠定气源基础;大型敞流型湖盆内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一亚段和须六段三亚段以砂岩沉积为主,砂体分布广并多层叠置,具备较好储集条件;源岩层与储集层间互沉积,源储一体使蜀南须家河组与川中须家河组具有相似的面状供烃、近源高效聚集成藏特征。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岩性气藏形成基础,可形成大规模岩性大气区,勘探潜力巨大。该认识为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勘探部署提供充分地质依据,并指明低缓构造之间的平缓区域是下一步勘探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缓构造 成藏条件 岩性气藏 须家河组 蜀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剑 姜晓华 +2 位作者 王秀芹 程宏岗 郝爱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5-1018,共14页
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是当前勘探的新领域,本文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重点,对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明确了裂谷盆地有别于克拉通盆地的致密砂岩气气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上表现为... 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是当前勘探的新领域,本文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重点,对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明确了裂谷盆地有别于克拉通盆地的致密砂岩气气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上表现为:多因素促源快速生气、多物源催生有利储层、长距离运移立体成藏,先致密后成藏有利配置。气藏富集规律上具有断槽控制气藏分布、沉积相带与构造带控制成藏、次生孔隙带与物性下限控制气藏富集段的特点。分析了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明确了下一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特征 成藏机制 致密砂岩气 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吉振 李贤庆 +4 位作者 邹晓艳 谢增业 张学庆 李阳阳 王飞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8-491,共14页
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南部(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页岩为例,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页岩孔隙进行定性观察分析,联用高压压汞实验、N_(2)与CO_(2)吸附-脱附实验,以及CH_(4)等温吸附实验开展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 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南部(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页岩为例,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页岩孔隙进行定性观察分析,联用高压压汞实验、N_(2)与CO_(2)吸附-脱附实验,以及CH_(4)等温吸附实验开展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并探讨孔隙结构对含气性的影响。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等基质孔隙较为发育,微裂缝较少。孔隙形态以平板狭缝状和墨水瓶状为主,具有较好的开放性特征。页岩全孔径孔容分布曲线呈两极化分布,孔径小于30 nm和大于5μm的孔隙大量发育。宏孔(>50 nm)、介孔(2~50 nm)和微孔(<2 nm)的孔容贡献率依次降低,分别占42.2%、36.3%和21.4%。页岩孔比表面积分布曲线呈单峰型分布,随着孔径增大,孔比表面积减小,微孔尤其是孔径值小于8 nm的孔隙提供较大的孔比表面积。微孔、介孔和宏孔的孔比表面积贡献率依次降低,分别占72.7%、25.0%和2.3%。龙潭组页岩总含气量为2.61~6.02 m^(3)/t,其中吸附气比例占优势,含量为1.88~4.70 m^(3)/t,受孔隙比表面积影响较强,主要吸附于微孔和介孔中;游离气含量为0.60~1.34 m^(3)/t,主要受孔隙体积影响,主要赋存于宏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煤系页岩 孔隙结构 含气性 龙潭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万乐 李贤庆 +4 位作者 魏强 李谨 孙可欣 和钰凯 张亚超 《矿业科学学报》 2019年第5期375-383,共9页
应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泥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REE)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泥岩主要为陆相淡水沉积,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 应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泥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REE)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泥岩主要为陆相淡水沉积,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反映有机质快速堆积、陆源细碎屑补给速度慢的沉积特征。从三叠纪到侏罗纪古盐度略有上升,古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整体处于贫氧—缺氧环境。黄山街组沉积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与较低的古盐度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贫氧—缺氧环境提供保存条件。至恰克马克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开始向干燥炎热转化,且古盐度较高,影响有机质产量,但缺氧环境更有利于其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中生界泥岩 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亚超 李贤庆 +3 位作者 魏强 孙可欣 谢增业 肖中尧 《矿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为黄绿色的液态烃包裹体,为早期原油的充注;第Ⅱ期... 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为黄绿色的液态烃包裹体,为早期原油的充注;第Ⅱ期为发蓝白色荧光的气液包裹体与无荧光的气态烃包裹体,显示晚期天然气充注。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特征,也指示两期油气充注。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中的油可能为不同源或不同成熟度原油的混合。结合迪北气藏沉积埋藏史研究得出,迪北气藏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8~16 Ma期间的油充注;第二期为5~3 Ma期间的天然气充注。西域组沉积期以来构造运动强烈,气藏经历改造在构造低部位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北气藏 侏罗系储层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油气充注史 古流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