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与勘探领域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辛勇光 文龙 +4 位作者 张豪 田瀚 王鑫 孙豪飞 谢增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102,共12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战略准备领域,近些年川西发现彭州气田,川西南兴探1等井获气,川中充探1等井发现致密泥灰岩非常规天然气,展示了雷口坡组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井震结合,对储层和天然气成藏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形成3点认...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战略准备领域,近些年川西发现彭州气田,川西南兴探1等井获气,川中充探1等井发现致密泥灰岩非常规天然气,展示了雷口坡组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井震结合,对储层和天然气成藏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形成3点认识:(1)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存在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两个勘探领域;(2)印支期古隆起控制“双滩带”(川西龙门山障壁丘滩带和川中潟湖边缘滩带)发育和迁移,“双滩带”发育规模储层,邻近烃源中心,是常规气藏有利勘探区带;(3)川中雷三段大面积发育的潟湖相泥灰岩致密气源储一体,顶底板均为膏盐岩层封堵,构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系统,推测川中雷三段存在连续分布的致密气藏,是值得探索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常规天然气 非常规天然气 “双滩带” 泥灰岩致密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储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鑫 辛勇光 +3 位作者 田瀚 朱茂 张豪 李文正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0-222,共13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还未发现规模连片的油气田群,勘探陷入困境,关键问题是其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利用最新的油气勘探成果和丰富的基础资料,从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入手,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中三叠统的地层分布、沉积与储...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还未发现规模连片的油气田群,勘探陷入困境,关键问题是其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利用最新的油气勘探成果和丰富的基础资料,从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入手,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中三叠统的地层分布、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存在中三叠统天井山组(亦称“雷口坡组五段”),为中三叠统重要的有利勘探层系之一;②微生物岩为雷口坡组重要的碳酸盐岩类型,具有规模发育和形成规模有效储层的潜力;③准同生期的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表生期的岩溶作用是雷口坡组储层成孔的主要控制因素,早埋藏期酸性成岩环境和埋藏期溶蚀作用及构造裂缝是孔隙保持和改善、改造的关键因素;④古隆起周缘的风化壳岩溶分布带、准同生岩溶作用叠加表生岩溶改造的微生物岩与颗粒滩分布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微生物岩 岩溶作用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主干走滑断裂带及伴生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33
3
作者 管树巍 梁瀚 +5 位作者 姜华 付小东 谷明峰 雷明 陈涛 杨荣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2-264,共13页
根据下—中三叠统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内的伴生构造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带被错动的位置、方向与距离,判定川中及北斜坡地区主干走滑断裂带的性质与分布规律。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内发育多排呈左阶排列的NW向雁列式构造,... 根据下—中三叠统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内的伴生构造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带被错动的位置、方向与距离,判定川中及北斜坡地区主干走滑断裂带的性质与分布规律。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内发育多排呈左阶排列的NW向雁列式构造,与深部(盐下)走滑断裂构成2种伴生组合。第1种组合主要发育在磨溪地区,膏盐岩层内的雁列式构造位于深部走滑断裂的正上方;第2种组合主要发育在北斜坡地区,膏盐岩层内的雁列式构造发育在2条主干走滑断裂带之间。根据这2种组合及灯影组台缘带的错动位置,共识别出6条主干走滑断裂带。在盆地整体演化格架的制约下,通过川中地区代表性生长构造的定量解析,将走滑断裂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晚奥陶世—志留纪右行走滑阶段;(2)晚古生代—三叠纪走滑断裂沉寂阶段;(3)中侏罗世至今左行走滑阶段。其中,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台缘带呈现出有规律的向东逐段错动(错动距离20~40 km)的特征,可作为加里东期右行走滑活动的间接证据;川中及北斜坡地区在晚三叠世处于扬子地块北缘和雪峰山前陆盆地前缘隆起的隆后稳定地区,而中侏罗世以来周缘造山带的急剧隆升与差异性演化使得川中地区遭受持续的挤压和抬升,激发了基底断裂与早期走滑断裂的再次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岩层 伴生构造 雁列式构造 灯影组台缘 走滑断裂 厚度域 动力学背景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奉节地区上古生界古隆起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荣军 彭平 +2 位作者 张静 叶茂 文华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边缘带上古生界构造复杂,对地层格架及地质规律认识不清,尤其对石炭系残余地层分布及沉积相展布认识欠缺,影响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钻井、新三维地震数据及野外露头资料,首次提出了在奉节—云阳...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边缘带上古生界构造复杂,对地层格架及地质规律认识不清,尤其对石炭系残余地层分布及沉积相展布认识欠缺,影响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钻井、新三维地震数据及野外露头资料,首次提出了在奉节—云阳一带发育晚古生代持续古隆起(奉节古隆起)的认识;通过地震模型正演,确定了研究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震反射特征,对奉节古隆起进行了刻画;通过研究古地貌控制下的石炭系地层识别及分布特征、构造演化,分析了石炭系油气成藏的条件,对石炭系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进行预测评价。研究认为:奉节古隆起位于开江古隆起东侧约95 km处,与开江古隆起近于平行,整体近南北向,略偏东,其南北轴向长度约79 km,东西向宽度不等,三维区内平均宽度14 km;在开江古隆起和奉节古隆起的联合约束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泥盆纪低位期、石炭纪低位期、石炭纪海进—高位期、石炭纪海退期和二叠纪海进期;由于奉节古隆起带长期持续演化,可以形成石炭系地层剥蚀带,随着地层埋深加大,在古隆起周缘的石炭系与志留系泥岩侧向对接,在油气充注前形成地层圈闭,后期经过多期构造影响,仍可能在现今的向斜-斜坡区保存为含气圈闭,可以作为石炭系天然气勘探的远景区。该认识为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天然气扩展勘探新领域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黄龙组 地层-构造复合气藏 晚古生代 奉节古隆起 四川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石物理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徐中华 郑马嘉 +7 位作者 刘忠华 邓继新 李熙喆 郭伟 李晶 王楠 张晓伟 郭晓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0-1110,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层位。由于对其岩石物理规律缺乏系统实验研究,致使深层页岩“甜点”综合预测缺乏物理依据。在对研究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样品系统岩石学、声学与硬度测量的基础...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层位。由于对其岩石物理规律缺乏系统实验研究,致使深层页岩“甜点”综合预测缺乏物理依据。在对研究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样品系统岩石学、声学与硬度测量的基础上,讨论了深层页岩样品动、静态弹性性质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深层页岩样品在矿物组成与孔隙类型上与中浅层页岩具有相似性。TOC>2%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样品具有以微晶石英颗粒为岩石支撑骨架的特征,粒间孔隙位于刚性石英颗粒之间,在力学性质上具有硬孔隙特征。TOC<2%的相对贫有机质页岩样品中石英来源以陆源碎屑石英为主,岩石结构上表现为以塑性黏土矿物作为岩石支撑骨架的特征,粒间孔隙位于黏土颗粒之间,在力学性质上具有软孔隙特征。页岩样品在岩石结构上的差异造成速度随石英含量表现出不对称的倒“V”型变化形式,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具有较小的速度-孔隙度、速度-有机质含量变化率,两类储集层岩石在纵波阻抗-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组合弹性参数相关关系图中具有较好的分区性。以生物成因石英为主的样品具有较高的硬度及脆性,而以陆源碎屑石英为主的样品中石英含量的变化对样品硬度及脆性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的测井解释和地震“甜点”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志留系 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 岩石物理特征 弹性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段优质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付小东 陈娅娜 +6 位作者 罗冰 李文正 张建勇 王小芳 邱玉超 吕学菊 姚倩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3-1920,共18页
二叠系是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层系,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钻井、测井与露头剖面资料综合分析,厘定了四川盆地北部重点钻井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界线,证实在盆地北部广泛发育茅口组孤峰段薄层状碳硅泥岩,揭示了孤峰段优... 二叠系是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层系,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钻井、测井与露头剖面资料综合分析,厘定了四川盆地北部重点钻井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界线,证实在盆地北部广泛发育茅口组孤峰段薄层状碳硅泥岩,揭示了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与发育环境,评价了其生烃潜力及成藏贡献。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北部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厚度在5~40m,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存在4个厚值区;②孤峰段烃源岩TOC整体极高、变化范围大,分布在0.5%~31.04%,均值5.08%,为一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③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台内裂陷深水沉积环境、强还原条件与高古生产力共同控制了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④孤峰段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生烃强度主要在5×10^(8)~25×10^(8)m^(3)/km^(2),对研究区内海相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孤峰段 茅口组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储层成因与分布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娅娜 张建勇 +2 位作者 李文正 潘立银 佘敏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基于露头地质调查、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球化学分析及溶蚀模拟实验的结果,剖析了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及白云岩储层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指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为远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上、下2段,从... 基于露头地质调查、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球化学分析及溶蚀模拟实验的结果,剖析了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及白云岩储层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指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为远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上、下2段,从下而上记录了气候从潮湿到干旱的变化序列;颗粒滩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上段的浅水内缓坡,是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溶蚀作用受暴露面控制,是龙王庙组颗粒滩储层孔隙发育的关键;埋藏期溶蚀孔洞主要沿准同生期形成的孔隙带继承性发育,对龙王庙组储集空间具有重要贡献;盐亭—安岳—威远一带滩体多期叠置,处于古地貌高部位且埋藏溶蚀发育,是勘探有利区,全盆地广泛分布的颗粒滩均为潜在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缓坡 颗粒滩 白云岩 储层成因 储层分布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老小克拉通台内裂陷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沈安江 陈娅娜 +3 位作者 张建勇 倪新锋 周进高 吴兴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5,共11页
台内碳酸盐岩是继台缘礁滩后值得关注的潜在勘探领域。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单井、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解剖四川盆地德阳-安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台内裂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成因,类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 台内碳酸盐岩是继台缘礁滩后值得关注的潜在勘探领域。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单井、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解剖四川盆地德阳-安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台内裂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成因,类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陷。结果表明:罗迪尼亚泛大陆裂解为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发育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张性或走滑断裂、差异沉降作用是台内裂陷形成的关键;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经历了灯二段侵蚀发育期—灯四段裂陷发育期—麦地坪组-沧浪铺组裂陷鼎盛-充填期—龙王庙组缓坡台地发育期的演化过程,其控制了筇竹寺组、麦地坪组两套烃源岩和灯四段、龙王庙组两套储集层的发育;烃源岩和储集层的空间配置构成“侧生侧储”和“下生上储”两类成藏组合;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陷与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具相似的地质特征,勘探潜力值得期待。上述认识使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到台内,对中国古老小克拉通台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台内裂陷 震旦纪 寒武纪 长城纪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充西地区雷三^(2)亚段泥灰岩储层精细预测研究
9
作者 张豪 辛勇光 +5 位作者 马华灵 孙豪飞 朱心健 谢忱 朱可丹 谷明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川中充西地区多口钻井在雷三2亚段泥灰岩储层中油气显示好,测井解释储层发育,展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为准确预测雷三2亚段泥灰岩储层纵横向分布,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指导,首先利用储层合成记录标定明确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接着围绕... 川中充西地区多口钻井在雷三2亚段泥灰岩储层中油气显示好,测井解释储层发育,展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为准确预测雷三2亚段泥灰岩储层纵横向分布,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指导,首先利用储层合成记录标定明确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接着围绕岩性和储层分别开展岩石物理分析,优选盐岩和泥灰岩储层的敏感参数,利用地震波形指示模拟预测盐岩的分布;最后利用波形指示反演预测泥灰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雷三2亚段顶部盐岩对应强波峰反射,储层底界对应弱波峰反射,储层与盐岩存在明显的波阻抗重叠,而盐岩与其他岩性在密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当去除盐岩的影响后,利用波阻抗可以较好地区分储层和非储层。因此,在利用波形指示模拟识别盐岩分布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有效识别储层。充西三维区储层大面积发育,厚30~60 m,发育岩性圈闭16个,总面积124 km 2,是下一步富有机质泥灰岩储层的现实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雷三2亚段 盐岩 泥灰岩储层 波形指示反演 波形指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新认识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曹正林 张本健 +6 位作者 杨荣军 马华灵 钟海 胡欣 邱玉超 郑超 邓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53,共14页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多种油气资源类型,由于受多期构造裂缝与岩性复合控制和改造,该区油气藏富集规律复杂多样。为此,基于全油气系统新概念,诠释了它们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特征与形成分...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多种油气资源类型,由于受多期构造裂缝与岩性复合控制和改造,该区油气藏富集规律复杂多样。为此,基于全油气系统新概念,诠释了它们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特征与形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具有多层系垂向叠置,以裂缝与低孔渗储层构成的立体成藏系统,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常规和非常规共存的陆相天然气富集区;②由北向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气藏压力系数降低、产层层系具有向浅层(向上)变迁的趋势,且甲烷含量和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具有增加趋势;③垂向上,须家河组至侏罗系气藏具甲烷含量和天然气干燥系数逐渐增大、非烃组分(CO_(2)和N_(2))含量减小趋势,且山前带—前陆坳陷—斜坡带气藏垂向发育层系也具有明显的不同性,体现出山前带更加易于多套成藏组合垂向常规—非常规气藏叠置。结论认为,川西前陆坳陷—前陆斜坡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气藏富集共存区,邛崃—新津隆起带为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垂向多层系富集带,其规律性认识对于川西前陆坳陷的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分布预测和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 须家河组油气藏 四川盆地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扩展生长过程——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模型证据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邓宾 何宇 +7 位作者 黄家强 杨荣军 周政 赖冬 罗强 郑文鑫 李智武 刘树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88-1600,共13页
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年代学年龄总体上具有逐渐从冲断带前缘、由SE向NW至高原内部... 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年代学年龄总体上具有逐渐从冲断带前缘、由SE向NW至高原内部减小趋势,且走向上由NE向SW也具微弱减小趋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热年代学年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高原内部,揭示出盆-山过渡带新生代加强的褶皱冲断剥蚀浅表作用。基于龙门山区域低温热年代学和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稳态冲断剥蚀热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向扩展速率约为5~10 mm/a,抬升剥蚀速率为0.4~1.0 mm/a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缩短速率为0~15 mm/a,它们与现今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青藏高原东缘由西向东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特征反映出新生代稳态的高原东向扩展生长过程,即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冲断扩展和浅表剥蚀作用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东向高原生长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叠前全方位角道集方位振幅梯度各向异性变化的HTI裂缝介质油气检测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军迎 雍学善 +1 位作者 张静 罗瑞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07-3816,共10页
高角度裂缝介质的反射振幅梯度是随方位变化的,常规AVO分析只能适应层状各向同性介质地下地层含油气性检测,很难适应HTI裂缝各向异性介质地层的油气检测.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全方位角道集方位振幅梯度各向异性变化的HTI裂缝介质油... 高角度裂缝介质的反射振幅梯度是随方位变化的,常规AVO分析只能适应层状各向同性介质地下地层含油气性检测,很难适应HTI裂缝各向异性介质地层的油气检测.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全方位角道集方位振幅梯度各向异性变化的HTI裂缝介质油气检测方法,推导出以方位角为变量的方位振幅梯度变化函数,并以之为参变量进一步推导出以入射角为变量的,随方位变化而变化的双向振幅响应强度变化函数,同时推导出方位油气指示因子.通过变量拆分法先固定方位方向,通过该方位角道集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求解该方位振幅梯度,继而求出该方位的油气指示因子;依次类推,可求出其余方位的油气指示因子.如此可求出所有方位的油气指示因子,进而可分析含油气指示敏感性随方位的变化,优选油气指示最敏感的方位作为最终的油气预测结果即可.实际工区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预测结果可靠精度高,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I裂缝介质 全方位角道集 方位振幅梯度 方位油气指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前陆扩展砂箱物理模拟及其深层晚期扩展变形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强 何宇 +5 位作者 黄家强 张静 梁霄 于豪 杨荣军 邓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040,共10页
近年来油气勘探揭示了川西前陆北段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但因受控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系统多期构造活动和山前带深埋藏等,川西前陆山前隐伏构造带含油气构造模型解释具有明显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川西北前陆原型与实验室砂箱构造物理... 近年来油气勘探揭示了川西前陆北段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但因受控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系统多期构造活动和山前带深埋藏等,川西前陆山前隐伏构造带含油气构造模型解释具有明显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川西北前陆原型与实验室砂箱构造物理模型间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相似性原理,通过两组川西前陆北段扩展变形构造物理模型对比实验(即标准模型实验和断坪—断坡模型实验),揭示川西冲断褶皱带—前陆盆地受控于中、下三叠统膏盐和下寒武统泥岩2套主滑脱层系,晚中生代—新生代呈现出分层式前陆扩展变形特征,基底断坪—断坡结构对川西北前陆深层冲断—冲起构造的控制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结合川西北前陆双鱼石地区三维地震解释资料,揭示川西北前展式扩展晚期变形的古生界隐伏冲断—冲起构造构成了川西北深层主要的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滑脱层 断坪—断坡结构 前陆扩展变形 冲断—冲起构造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方解石脉对页岩气运移富集的启示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悦 李熙喆 +5 位作者 郭伟 林伟 胡勇 韩玲玲 钱超 赵健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9-1208,共10页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结合阴极发光、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四川盆地南部(简称川南)深层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脉与页岩气富集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方解石脉...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结合阴极发光、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四川盆地南部(简称川南)深层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脉与页岩气富集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方解石脉主要发育在构造起伏较大部位,非构造裂缝方解石脉主要发育在构造平缓部位,前者主要在印支期泸州古隆起形成阶段发育,后者受生烃增压影响主要在生油—生气高峰阶段发育;裂缝受生烃增压影响多次开启—闭合,油气幕式活动被脉体记录,在最大古埋深处地层压力系数可超过2.0,燕山晚期后的地层抬升阶段是页岩气运移活动的关键时期;页岩气顺层理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构造起伏越大,页岩气运移活动越剧烈,散失量越大;地层越平缓,页岩气运移活动越弱,散失量越小,因此宽缓向斜核部和宽缓背斜页岩气富集程度最高。该结果可为页岩气生烃、运移与富集的时空匹配关系认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南深层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裂缝 方解石脉 流体包裹体 页岩气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像测井在灯影组微生物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瀚 张建勇 +2 位作者 李昌 李文正 姚倩颖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85,共11页
岩相识别是沉积储层研究的基础,针对未取芯井开展测井岩相识别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地层而言,由于经历过多期成岩改造作用,使得不同岩相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区分度较低,准确识别难度大。为了建立有效的测井岩... 岩相识别是沉积储层研究的基础,针对未取芯井开展测井岩相识别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地层而言,由于经历过多期成岩改造作用,使得不同岩相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区分度较低,准确识别难度大。为了建立有效的测井岩相识别方法,在前人岩石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多口岩芯、薄片和测井等资料齐全的代表性钻井作为关键井,在充分发挥成像测井优势基础上,明确不同岩相典型成像特征,建立成像测井相-岩相的转换模型,并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开展成像测井全井眼图像处理,提取图像典型特征,结合所建立的岩相转换模型,开展全井段岩相识别,并推广应用于研究区其他未取芯井。通过实际效果验证表明,相比常规测井,基于成像测井所建立的岩相识别方法岩性识别准确率更高,能为后续沉积微相和储层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灯影组 微生物白云岩 成像测井相 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白马庙地区雷四3亚段薄层藻云岩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豪 辛勇光 +1 位作者 谷明峰 孙豪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8期12040-12051,共12页
川西南部白马庙地区雷口坡组处于勘探初期,工区内钻井较少,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受印支早期运动的影响,雷四^(3)亚段藻白云岩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自龙门山前带向盆地内逐渐减薄。针对研究区钻井少、储层非均质性强、薄层白云岩预测难等... 川西南部白马庙地区雷口坡组处于勘探初期,工区内钻井较少,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受印支早期运动的影响,雷四^(3)亚段藻白云岩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自龙门山前带向盆地内逐渐减薄。针对研究区钻井少、储层非均质性强、薄层白云岩预测难等问题,首先通过单井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分析不同藻云岩厚度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多属性优选开展藻云岩定性预测的研究。接着基于敏感曲线分析,电阻率曲线对藻白云岩与其他岩性有很好的区分性,重构出能够反映岩性变化的拟波阻抗曲线,利用井约束的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来定量预测藻云岩的厚度。藻云岩预测结果与地质规律及实钻井结果匹配性较好,证实了该套研究方法预测薄层藻云岩的有效性,同时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相互印证,为下一步川西南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藻云岩储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预测 藻云岩 雷口坡组 属性优选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差异剥蚀作用——砂箱物理模型的启示
17
作者 邓宾 郭虹兵 +7 位作者 罗强 黄家强 杨荣军 张静 鲁鹏达 唐晓东 何宇 刘树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0-853,共14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其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抬升剥蚀、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变形;断层与冲起构造沿走向合并生长、形成斜向断层;尤其是冲断带三维空间上差异性抬升剥蚀,常常形成与构造剥蚀作用相关的反转构造。剥蚀作用越强、断层翻转越明显(形成视正断层)。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广泛出露的拉张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受控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上述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可能导致川西南前陆盆地系统中低角度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冲断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缩短与浅表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独特地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剥蚀-沉积作用 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