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陆地油田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群一 毕永斌 +2 位作者 张梅 岳湘安 修德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4,117,共4页
随着水平井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水沿优势通道窜流,导致水平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量大幅递减,同时对高含水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益。以南堡陆地油田底水油藏为例,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与找水资料,分... 随着水平井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水沿优势通道窜流,导致水平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量大幅递减,同时对高含水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益。以南堡陆地油田底水油藏为例,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与找水资料,分析储层物性、水平井不同狗腿位置及不同开发技术政策对含水率的影响,开展了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引入了底水出水准数的概念,揭示了不同类型水平井在均质和非均质底水油藏中的油水运动规律。对于均质油藏,标准水平井出水部位易出现在水平井跟端,有狗腿的水平井狗腿处是底水锥进的主要部位,而无狗腿处成为剩余油富集的主要部位;对于非均质油藏,底水易在高渗透率区锥进,而低渗透区则易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平井 油水运动 底水出水准数 南堡陆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建伟 杜景霞 +2 位作者 张永超 王全利 赵淑娥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8,共8页
南堡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富油气凹陷,近年来在多个勘探领域获得新发现,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的勘探实践与盆地第三次资评结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部署。通过南堡凹陷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解剖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建立了... 南堡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富油气凹陷,近年来在多个勘探领域获得新发现,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的勘探实践与盆地第三次资评结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部署。通过南堡凹陷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解剖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建立了不同勘探领域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油气富集规律。基于地质风险评价,优选评价方法,重新开展南堡凹陷资源量计算,明确了剩余资源分布及未来有利勘探领域。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南堡凹陷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2.20×108 t,非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19×108 t,剩余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7.10×108 t。依据“深浅兼顾、油气并举”的原则评价,指出了高柳、南堡1号、南堡2号和老爷庙等4个构造带是未来重点石油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方向 资源潜力 剩余资源 石油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浅层CO_2吞吐接替潜力 被引量:6
3
作者 盖长城 史英 +3 位作者 王淼 黄煜辰 李彩莲 曾悠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135,共4页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对于定向井,通过油藏分析,明确不同井网间剩余油潜力,研究层系归位、井网重组后回采+二氧化碳吞吐潜力;对于水平井,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不同轨迹类型水平井模型产液规律可视化,明确水平井产液规律,在封堵主产液段的基础上再实施二氧化碳吞吐,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通过两类措施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实施二氧化碳吞吐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二氧化碳吞吐 定向井 水平井 接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阳平 吴博然 +3 位作者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其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力生产层段馆陶组Ⅳ段12和13小层发育心滩、辫状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心滩坝呈底平顶凸特征,辫状河道呈顶平底凸特征,河道与心滩规模均较小,宽度一般不超过600 m;辫状河道顶部发育泛滥平原沉积,整体上呈“砂包泥”特征;辫流带宽度为650~1 300 m,心滩平均长度为480 m,平均宽度为176 m,辫状河道平均宽度为71 m。(2)地质模型刻画出的储层砂体形态和空间分布准确,平面上心滩位置与地质分析结果吻合,心滩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显现;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底平顶凸的心滩特征;模型中泥岩相占比的误差为9.8%,心滩相占比的误差为3.4%,河道相占比的误差为6.4%,总体上看,建模误差均小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心滩 多点地质统计 三维地质模型 馆陶组 高尚堡区块 南堡凹陷 冀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油藏全生命周期动力协同递进开发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穆立华 张雪娜 +1 位作者 毕永斌 王秋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陆相油藏是中国油藏开发的主要对象,由于其自身特点,该类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并且不同开发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各异,因此,以动力递进主导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协同开发是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系统动力协同递... 陆相油藏是中国油藏开发的主要对象,由于其自身特点,该类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并且不同开发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各异,因此,以动力递进主导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协同开发是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系统动力协同递进开发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油藏开发动力协同递进开发原理,认为层系细分和井网适应是油藏开发的主要引导力,介质超越是油藏开发的主要推动力。借助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就介质超越提出六大油藏开发驱替介质序列和五种油藏开发驱替介质动力协同递进典型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介质超越、层系细分与井网适应等油藏开发六大要素,应用金字塔原理,建立了油藏开发系统全要素协同开发宝塔图版,直观形象地阐明了油藏全生命周期动力协同递进开发模式,2010年依据该图版,按照正常接替递进典型组合模式,在柳赞北区实施气驱开发,阶段末采出程度达到23.4%,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了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递进序列 全生命周期 开发系统全要素 协同开发 产量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层倾角油藏高低部位油井液量配比研究
6
作者 王群一 马晓丽 +3 位作者 蒋明洁 李丹 毕永斌 顾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8-544,共7页
在高倾角断块油藏中,受重力作用影响,高、低部位油井开发效果差异大。运用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地层倾角对高、低部位油井开发效果的影响,推导了考虑均衡驱替的水驱断块倾角油藏高、低部位油井产液量配比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对... 在高倾角断块油藏中,受重力作用影响,高、低部位油井开发效果差异大。运用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地层倾角对高、低部位油井开发效果的影响,推导了考虑均衡驱替的水驱断块倾角油藏高、低部位油井产液量配比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油井产液量配比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随着储层倾角的增加,高部位流线变少、水驱波及区域变小、采出程度变低。随着储层倾角增加,达到均衡动用所需的油井产液量配比(高部位油井产液量与低部位油井产液量比)增加。在相同储层倾角的情况下,随着原油密度和注水强度增加,倾角对达到均衡驱替所需的油井产液量配比的影响变弱,油井产液量配比降低。该研究对高倾角断块油藏均衡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层倾角 断块油藏 均衡驱替 产液量配比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及喉道体积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同锋 高东华 +2 位作者 李占东 王天杨 姜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 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确定了该区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通过建立优势渗流通道喉道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了油藏下一步调驱剂用量,达到了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稳油控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赞油田 沙河街组 砂岩 优势渗流通道 孔隙特征 孔喉半径 喉道体积 稳油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渤南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及沙三段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海燕 彭仕宓 +2 位作者 黄述旺 张宏伟 高建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03-513,共11页
渤南油田位于济阳坳陷的渤南洼陷内 ,是山东省胜利油田储量最大的亿吨级深层低渗透断块岩性油藏 ,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和沙三段 ,属中孔低渗透砂岩储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十分复杂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 渤南油田位于济阳坳陷的渤南洼陷内 ,是山东省胜利油田储量最大的亿吨级深层低渗透断块岩性油藏 ,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和沙三段 ,属中孔低渗透砂岩储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十分复杂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能的差异 ,应用成岩储集相的概念在渤南油田三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质量评价的研究。该项研究是建立在储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及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认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七项参数 ,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 ,将渤南油田三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为四类成岩储集相 ,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 ,并结合沉积相 ,实现了成岩储集相的时空展布。研究成果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 渤南油田 沙河街组 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砂岩储层 沙二段 古近系 储集 沙三段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全生命周期剩余油挖潜三参数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毕永斌 耿文爽 +2 位作者 张雪娜 罗福全 盖长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4,共6页
针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及井间的特点,冀东油田积极探索前期水平井+CO2吞吐、后期转水平井气顶重力驱的全生命周期剩余油挖潜新模式,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驱油效率并重,实现剩余油的高效挖潜。在全生命周期剩余油高效挖... 针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及井间的特点,冀东油田积极探索前期水平井+CO2吞吐、后期转水平井气顶重力驱的全生命周期剩余油挖潜新模式,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驱油效率并重,实现剩余油的高效挖潜。在全生命周期剩余油高效挖潜的过程中,水平井布井参数、完井参数、生产参数的研究最为关键,因此,文中从矿场统计及数值模拟2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各个开发阶段三参数技术体系,进而满足全生命周期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全生命周期 水平井 重力驱 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夏景生 王志坤 +3 位作者 陈刚 朱鑫 张一航 冀晓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55-60,共6页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大量厚层烃源岩,为圈闭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勘探证实,东营凹陷东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深水浊积扇等砂体类型,同时发育断裂型、砂体型...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大量厚层烃源岩,为圈闭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勘探证实,东营凹陷东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深水浊积扇等砂体类型,同时发育断裂型、砂体型、不整合面型等多种输导体系和良好的泥岩盖层。生、储、盖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为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浊积扇油藏 岩性油气藏 东营凹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微观与油藏宏观剩余油临界描述尺度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侯健 罗福全 +3 位作者 李振泉 邴绍献 张言辉 李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98,117-118,共4页
中国陆上油田已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准确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开发调整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人工石英砂制作岩心模型,借助微焦点CT系统对岩心模型进行CT切片扫描,在对二... 中国陆上油田已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准确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开发调整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人工石英砂制作岩心模型,借助微焦点CT系统对岩心模型进行CT切片扫描,在对二维切片进行图像预处理、插值、分割的基础上,对CT切片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了岩心三维孔喉结构及油水分布情况。基于岩心三维孔喉模型,发现岩心孔喉微观剩余油具有连续、连续—离散、离散等不同分布特征,由离散特征向连续特征转化的临界描述尺度下限为45μm(约为孔喉半径的2倍)、临界描述尺度上限为167μm(约为孔喉半径的7.6倍);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了油藏宏观剩余油合理临界描述尺度,当网格尺寸不高于油藏宏观剩余油临界描述尺度时,模拟结果能够有效刻画油藏宏观剩余油局部富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临界描述尺度 离散特征 连续特征 岩心微观 油藏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丰洼陷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物源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勇强 邱隆伟 +1 位作者 张博明 孟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7-310,共4页
对民丰洼陷沙三中亚段进行了物源体系的研究表明,变质岩、花岗伟晶岩、中基性的喷出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和沉积岩为主要的母岩类型。研究区存在北、东、南3个主要物源区,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元素比值、岩石组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民丰洼陷沙三中亚段进行了物源体系的研究表明,变质岩、花岗伟晶岩、中基性的喷出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和沉积岩为主要的母岩类型。研究区存在北、东、南3个主要物源区,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元素比值、岩石组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形成了北部的近岸水下扇体系、东部的永安镇三角洲和南部的东营三角洲。随着地层由老变新,东部和南部的沉积边界向盆地进积,而北部物源逐渐萎缩。3个物源区的交汇处为浊积岩的有利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沉积 物源区 岩石学 重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扇三角洲储层单砂体的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_3~3油藏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度 贾倩 +3 位作者 龚晶晶 高东华 袁立新 尹莉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9-535,共7页
扇三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 扇三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方法,进行单砂体划分与边界识别;应用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开展单砂体油藏数值模拟,并应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与剩余油储量等3项指标对单砂体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定量描述。钻探证实,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且具有较高精度,能有效指导研究区剩余油的精细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单砂体 分级相控建模 剩余油定量描述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裂陷盆地断裂系统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成因机制——以南堡凹陷和涠西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29
14
作者 童亨茂 范彩伟 +2 位作者 孟令箭 赵宝银 范晋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53-1765,共13页
中国东-南部裂陷系列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断层的分布演化十分复杂,是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应用广义断层模式,在大量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的南堡凹陷和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为例,对中... 中国东-南部裂陷系列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断层的分布演化十分复杂,是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应用广义断层模式,在大量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的南堡凹陷和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为例,对中国东-南部盆地复杂的断裂系统进行了解剖和归纳,并提出了伸展变形区预测断层性质的伸展应变椭圆。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复杂性存在9种表现方式,从成因上进一步归纳为3个方面:(1)断层的走向和性质多样;(2)断层在平、剖面上存在复杂多变的组合形式;(3)断层形成和演化存在复杂的时-空关系。造成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先存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不同方向(北西-南东向和近南北向)伸展变形的叠加。不同盆地、同一盆地不同区域应力场演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40Ma以前,北西-南东向伸展;38Ma以来,近南北向伸展。断层分布和演化差异主要是由先存构造分布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断层 复杂性 伸展 成因机制 广义断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第三系馆陶组火山岩相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洋 罗明高 +2 位作者 完颜祺琪 马乾 赵忠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82-86,共5页
南堡凹陷是在华北台地基底上,经中、新生代断块运动而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界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其中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和凝灰岩。通过划分岩流单元和岩流组,并采用综合考虑爆发指数与厚度的方法进行岩相划分,确定研究区火山岩相... 南堡凹陷是在华北台地基底上,经中、新生代断块运动而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界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其中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和凝灰岩。通过划分岩流单元和岩流组,并采用综合考虑爆发指数与厚度的方法进行岩相划分,确定研究区火山岩相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主要集中于喷发中心附近,同时对研究区火山岩的平面、剖面分布作了研究,为下一步火山岩的储层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流期次 岩相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5号构造带沙河街组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气藏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景生 赵忠新 +3 位作者 王政军 文雯 汪国辉 杜景霞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4-84,共11页
南堡凹陷5号构造带火山岩广泛发育,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利用地震识别、测井分析、岩心观察等技术,以及薄片分析、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南堡5号构造带沙河街组火山岩的岩性、物性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火山岩发育受东、... 南堡凹陷5号构造带火山岩广泛发育,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利用地震识别、测井分析、岩心观察等技术,以及薄片分析、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南堡5号构造带沙河街组火山岩的岩性、物性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火山岩发育受东、西两个火山构造控制,发育面积较大,西部火山构造以"丘状"酸性火山岩为主,东部火山构造以"层状"基性火山岩为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的熔岩气孔、火山碎屑岩的粒间孔、次生的斑晶溶蚀孔、基质溶蚀孔、构造裂缝及晶间微裂缝等6种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物性主要表现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南堡5号构造带火山岩单体叠合面积大,与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优质烃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构造 火山岩单体 火山岩气藏 沙河街组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数值联合模拟的多期断裂形成机制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卿颖 冯建伟 +1 位作者 杨少春 任启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0,共11页
针对多期叠加构造体系形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南堡凹陷3号构造古近系中大量存在的"X"型断裂样式为例,应用构造体系复合理论、构造物理-数值联合模拟分析裂陷盆地深部先期构造对晚期断裂形成和演化控制作用以及叠加构造... 针对多期叠加构造体系形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南堡凹陷3号构造古近系中大量存在的"X"型断裂样式为例,应用构造体系复合理论、构造物理-数值联合模拟分析裂陷盆地深部先期构造对晚期断裂形成和演化控制作用以及叠加构造形成力学机理,建立空间展布几何模式。研究认为:两期断裂系统的叠加规律主要受控于先期断裂的力学强度、晚期应力强度、先期断裂走向与后期应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先期断裂可以影响局部应力场的分布以及地层的力学强度,进而影响后期发育断裂的分布,后期应力场既可以使早期断裂继续扩展,也可以导致地层发生破裂产生新的断裂;伸展背景下,当后期张应力与早期断裂夹角小于30°时,只沿先期断裂扩展而不产生新的断裂;以不整合面分割形成的空间地质力学结构层,受后期强烈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不协调"现象,垂向上断裂系统具有明显不连续性,产状发生改变。因此,多期叠加断裂系统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受控于郯庐断裂古近纪以来地质力学性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叠加断裂 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协同开发 被引量:2
18
作者 穆立华 苏景学 +2 位作者 张梅 毕永斌 李秋影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5,共5页
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协同学入手,应用协同与对称的辩证关系,将协同学与油藏开发结合,创新形成了协同开发学理论,即应用协同作用与协同效应原理,重复利用原始剩余有序结构构建有序子系统,或重复人工创建有序结构构建有序子系统,因... 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协同学入手,应用协同与对称的辩证关系,将协同学与油藏开发结合,创新形成了协同开发学理论,即应用协同作用与协同效应原理,重复利用原始剩余有序结构构建有序子系统,或重复人工创建有序结构构建有序子系统,因序利导,效应叠加,协同有序开发油藏的理论与方法。以协同开发学为基础,以陆相层状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文中明确了全生命周期协同开发的主要技术及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了全生命周期协同开发体系,直观形象地阐明了协同对称的增储增产开发计策组合模式及协同开发典型的扇贝型生命曲线特征。实例应用表明,全生命周期协同开发研究能够以科学、协同对称的思维方式抓住问题的本质,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及方法,为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开发学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 全生命周期 开发计策 全生命周期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部深部断层影响浅部次级断层发育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龚发雄 单业华 +1 位作者 李自安 刘士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Poly3D模拟了松辽盆地长垣隆起中部后裂谷期应力场,由此预测浅部次级断层的产状和密度。计算结果表明,深部断层的存在会扰乱浅部应力场,距离深部断层越近,扰动程度越明显,从而导致了浅层次级断层的走向变化和不均匀的密度分布;浅部... 利用Poly3D模拟了松辽盆地长垣隆起中部后裂谷期应力场,由此预测浅部次级断层的产状和密度。计算结果表明,深部断层的存在会扰乱浅部应力场,距离深部断层越近,扰动程度越明显,从而导致了浅层次级断层的走向变化和不均匀的密度分布;浅部次级断层的走向和分布与深部断层的形态和空间位置相关,它们在断层的端部、转折段及其附近变化较大。同样地,在施加远场的不同方向水平拉伸、相同应变量下,可计算出相应的浅部次级断层走向和密度的计算值。在不同反射层模拟得到的最佳伸展方向与区域分析基本相同,但此时预测断层走向和密度与实际情况仍有较大差别。考虑到模型中深部断层面的拖曳力分量均设置为零,即不存在独立的断层活动,这一差别暗示出浅部次级断层的发育不仅受远场构造作用影响,而且还受深部断层独立活动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断层 Poly3D 应力场扰动 断层密度 断层走向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期井损对高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福全 侯健 +3 位作者 邴绍献 苏映宏 李军 薛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中国陆上油田已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大量生产井和注入井因各种原因关停频繁,导致井网完善性遭到破坏,油藏开发效果变差。准确揭示生产井和注入井井损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井损恢复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定义... 中国陆上油田已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大量生产井和注入井因各种原因关停频繁,导致井网完善性遭到破坏,油藏开发效果变差。准确揭示生产井和注入井井损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井损恢复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定义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并将其作为井损条件下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井损因素对高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井损时,随井损时刻变晚,相对高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先升高后降低,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单调上升;同一井损时刻下,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大于相对高渗透部位井,且在渗透率非均质条件下井损位置的影响明显,渗透率均质时井损位置的影响幅度很小;同一井损时刻,随渗透率平面变异系数增大,相对高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减小,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增大;同一井损百分数下,生产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高于注入井,井损后应优先恢复生产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高渗透 井损 可采储量 损失百分数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