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为例
1
作者 杜娟 尹艳树 +2 位作者 文斌 任丽 吴伟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1g45小层—N1g16小层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构型复杂,需精细解剖储集层结构,揭示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法,以现代辫状河规模作为约束,进行砂体储集层构型表征,采用动静结合手段检验研究成果,...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1g45小层—N1g16小层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构型复杂,需精细解剖储集层结构,揭示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法,以现代辫状河规模作为约束,进行砂体储集层构型表征,采用动静结合手段检验研究成果,总结储集层构型对注水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砂质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溢岸以及泛滥平原4种构型单元;辫流带宽度为150~750 m,宽厚比为47~74;在辫流带内,有辫状河道-辫状河道、心滩-心滩、辫状河道-心滩-辫状河道和心滩-辫状河道-心滩4类构型模式;心滩平均长度为250~350 m,平均宽度为110~140 m,长宽比为2.20~2.50,心滩与河道平面面积比为0.36~0.51;心滩内一般发育2~4个落淤层,落淤层延伸长度为70~150 m,产状近水平,背水面夹层倾角为0.9°~2.3°;生产动态揭示由于构型单元边部物性变差,构型拼接部位油气流动受阻,成为局部剩余油富集区;在构型单元主体部位,油藏连通性好,开发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馆陶组 储集层构型 辫状河 心滩 落淤层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浅层CO_2吞吐接替潜力 被引量:6
2
作者 盖长城 史英 +3 位作者 王淼 黄煜辰 李彩莲 曾悠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135,共4页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对于定向井,通过油藏分析,明确不同井网间剩余油潜力,研究层系归位、井网重组后回采+二氧化碳吞吐潜力;对于水平井,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不同轨迹类型水平井模型产液规律可视化,明确水平井产液规律,在封堵主产液段的基础上再实施二氧化碳吞吐,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通过两类措施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实施二氧化碳吞吐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二氧化碳吞吐 定向井 水平井 接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管技术在冀东油田大斜度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玲玲 姜增所 +2 位作者 邱贻旺 强晓光 贾艳丽 《石油机械》 2016年第11期68-71,79,共5页
为了满足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高压注水、封堵水层和补孔回采等需求,恢复长停井,完善注采井网,开展了大斜度井、出砂井和超深井膨胀管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进行了施工工艺、高效铣锥打通道技术及高效强力密封技术研究。该工艺在冀东油田... 为了满足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高压注水、封堵水层和补孔回采等需求,恢复长停井,完善注采井网,开展了大斜度井、出砂井和超深井膨胀管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进行了施工工艺、高效铣锥打通道技术及高效强力密封技术研究。该工艺在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成功修复套管破损井3口,补贴井段最长26.1 m,最大井斜达51.3°,最大补贴段井深达4 028 m,解决了大斜度井、出砂井和超深井膨胀管补贴难题。膨胀管技术在冀东油田的成功应用,为钻井、二次完井以及长井段套管破损修复等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管 大斜度井 套管破损 高效铣锥 强力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轩玲玲 任利斌 +2 位作者 刘锋 杨小亮 陈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116-119,共4页
正确认识注水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Es32+3)储层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重点井样品注水前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对比,指出注水后储层物... 正确认识注水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Es32+3)储层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重点井样品注水前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对比,指出注水后储层物性普遍变好,但本身物性较好的储层物性改善程度更高。这一特征也导致了注水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一般注水后储层非均质性由中等非均质性上升至强非均质性。针对注水前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初步的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注水 非均质性 变化规律 高尚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微分模拟模型的油田措施增产预测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武 韩丹 +2 位作者 刘志斌 陈琳 马南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444-6451,共8页
为了解决多因素影响下油田措施增产预测问题,通过研究分数阶理论、微分模拟理论与智能优化理论建立了参数优化的分数阶微分模拟预测模型。模型克服了措施数据的非线性性、多因素性与适用性不强的缺陷,综合考虑了不同措施对应不同因素下... 为了解决多因素影响下油田措施增产预测问题,通过研究分数阶理论、微分模拟理论与智能优化理论建立了参数优化的分数阶微分模拟预测模型。模型克服了措施数据的非线性性、多因素性与适用性不强的缺陷,综合考虑了不同措施对应不同因素下增产效果的预测。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表明,新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方法。可见参数优化的分数阶微分模拟预测模型可较好地应用于油田措施增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措施增产 微分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控水增油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国永 叶盛军 +3 位作者 冯建松 石琼林 冯旭光 王佳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5,115,共4页
水平井是冀东南堡陆地油田浅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采方式,大部分水平井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构造因素、井身轨迹、生产制度和外来入井液是引起水平井含水率非正常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产出流体的分析以... 水平井是冀东南堡陆地油田浅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采方式,大部分水平井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构造因素、井身轨迹、生产制度和外来入井液是引起水平井含水率非正常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产出流体的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认为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控水增油的主要机理包括: 膨胀原油体积、对原油的降粘作用和对轻烃的萃取作用。基于优化的工艺设计方案,确定了单井注入量、注入速度和焖井时间等参数。32井次的现场应用结果证实,产油量由吞吐前的52t/d上升到吞吐后的271t/d,是原来的5.2倍,综合含水率由吞吐前的96.9%降至吞吐后的53.4%,控水增油效果显著。二氧化碳对橡胶的腐蚀性较强,合适的举升方式为抽油泵,井口至井下500m内应尽量避免安装对温度敏感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水平井 二氧化碳吞吐 最小混相压力 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方法在地层划分及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洛夫 徐敬领 +3 位作者 高鹏 邹长春 王远征 徐新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4-572,共9页
针对目前地层划分、对比存在人为性、多解性等问题,首先仔细分析了野外露头与岩心的沉积序列特点,研究了地层的叠置序列与旋回结构;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地质模型把地层的旋回结构转化成数值模拟信号;最后根据信号特征,提出了... 针对目前地层划分、对比存在人为性、多解性等问题,首先仔细分析了野外露头与岩心的沉积序列特点,研究了地层的叠置序列与旋回结构;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地质模型把地层的旋回结构转化成数值模拟信号;最后根据信号特征,提出了综合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方法,并研究出该方法的原理、步骤、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分析,提取出反映地层叠置及旋回结构的频谱趋势线,并搞清频率趋势线的地质意义乃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及基准面变化过程。由此,可以找出反映同一等时地层界面的拐点及变化趋势,根据拐点及变化趋势完成了地层的等时对比。这为地层精确划分及真正意义上的等时对比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实际测井数据的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数据 滤波分析 等时对比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异常高孔带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4
8
作者 乔海波 赵晓东 +3 位作者 刘晓 李亮 孙琳 苏天喜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6-730,共5页
应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发现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存在异常高孔带,并对异常高孔带的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堡4号构造在中深层3 800~3 900 m和3 900~4 100 m发育2个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 应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发现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存在异常高孔带,并对异常高孔带的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堡4号构造在中深层3 800~3 900 m和3 900~4 100 m发育2个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面孔率百分比大于50%,均为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分析原生异常高孔带的成因认为,沉积作用为原生异常高孔带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刚性颗粒含量高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早期油气充注和早期地层超压的发育进一步抑制压实和胶结作用,有效保护了原生孔隙,从而形成了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的原生异常高孔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异常高孔带 中深层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渗透稠油油藏大孔道动态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晓彤 轩玲玲 +6 位作者 朱春艳 赵颖 郭畅 李松 张昊 石振赟 罗万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8-395,共8页
在中高渗油藏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长期冲刷作用,储层岩石的部分颗粒发生运移,伴随着油井出砂储层大孔道逐渐发育,边底水或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以高浅北区G104-5区块高渗透稠油油藏为例,基于现场油水井生产... 在中高渗油藏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长期冲刷作用,储层岩石的部分颗粒发生运移,伴随着油井出砂储层大孔道逐渐发育,边底水或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以高浅北区G104-5区块高渗透稠油油藏为例,基于现场油水井生产特征优选了10个评价大孔道发育程度的动静态指标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考虑油水井22种生产动态调整措施对大孔道评价的影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了一套大孔道动态评价方法,利用VBA编程进行计算;利用吸水和产液剖面测试数据对大孔道动态评价法进行了验证;计算大孔道评价指数,应用Petrel软件绘制大孔道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中高渗稠油油藏大孔道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中高渗油藏 稠油油藏 G104-5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AA-HBA三元共聚物调堵剂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聂坤 陈东 +3 位作者 石琼林 杨小亮 李翠霞 覃孝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35-2240,共6页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六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AM-AA-HBA三元共聚物调堵剂。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对该三元共聚物调堵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调堵剂的抗剪切强度、膨胀倍数、耐盐性能、稳定性能、悬浮性...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六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AM-AA-HBA三元共聚物调堵剂。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对该三元共聚物调堵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调堵剂的抗剪切强度、膨胀倍数、耐盐性能、稳定性能、悬浮性能和封堵能力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AM-AA-MA调堵剂相比,在地层水中以及相同质量浓度氯化钠溶液中,AM-AA-HBA调堵剂均具有更高的膨胀倍数。AM-AA-HBA调堵剂吸水膨胀后,在质量浓度为0.2%的聚丙烯酰胺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悬浮性能。调堵剂水膨体在65℃下放置70天后,膨胀倍数未出现明显变化;AM-AA-HBA调堵剂的抗剪切强度保留率为94.5%,AM-AA-MA调堵剂的抗剪切强度保留率为93.8%。AM-AA-HBA调堵剂具有更强的封堵能力,在填砂管驱替实验中注入压力能够升高至0.9MPa,较AM-AA-MA调堵剂高0.2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交联颗粒 调堵剂 膨胀倍数 封堵能力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用咪唑啉缓蚀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河金 李跃 +5 位作者 轩玲玲 覃孝平 石琼林 李翠霞 孙磊 赵彬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3-1917,共5页
对适用于CO_(2)驱油的咪唑啉缓蚀剂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近几年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改性的现状,以及咪唑啉缓蚀剂的复配现状。指出了咪唑啉缓蚀剂的发展趋势,可以为CO_(2)驱缓蚀剂的开发及CO_(2)驱腐蚀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CO_(2)驱油 CO_(2)腐蚀 咪唑啉缓蚀剂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析油泡排剂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西亚 覃孝平 +2 位作者 石琼林 李翠霞 朱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25-2227,2233,共4页
综述了用作起泡剂的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介绍了常用稳泡剂以及氟碳表面活性剂、纳米粒子稳泡剂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抗凝析油泡排剂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的抗凝析油泡排剂的研制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泡排采气 起泡剂 稳泡剂 氟碳表面活性剂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耐高温调堵剂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大伟 张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418,共5页
为解决高渗透油藏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期油藏温度高、注采不平衡、层内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以高黏弹性凝胶干粉为主剂,并加入一定量的乌洛托品、氢氧化钠、吸水膨胀型颗粒封堵剂以及单向压力封闭剂,制得一种耐高温高黏弹性调堵剂,并评价了... 为解决高渗透油藏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期油藏温度高、注采不平衡、层内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以高黏弹性凝胶干粉为主剂,并加入一定量的乌洛托品、氢氧化钠、吸水膨胀型颗粒封堵剂以及单向压力封闭剂,制得一种耐高温高黏弹性调堵剂,并评价了该调堵剂的成胶性能、热稳定性能、封堵性能及与CO_(2)的配伍性,并报道了现场应用情况。该调堵剂的优化配方为:2%高黏弹性凝胶干粉+4%颗粒封堵剂+4%单项压力封闭剂+0.9%乌洛托品+1.0%氢氧化钠。该调堵剂在室温下不成胶,可被顺利泵入地层,保证施工安全。调堵剂在120、150℃条件下养护后,成胶时间分别为492、286 min,成胶黏度分别为11 806、11 250 mPa·s,形成了高黏弹性半固态凝胶体。该调堵剂耐温可达150℃以上,具有良好承压能力和选择性封堵能力,能够实现定位封堵,有效控制油藏优势水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该调堵剂在现场应用效果明显,L90-58井浅调剖见效后,对应油井平均日产油提高3.38t,含水下降19.15%,取得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 调剖 性能评价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覃孝平 朱盛 +4 位作者 李跃 石琼林 彭通 王倩雯 尚建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03-2510,共8页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1-丙烷磺酸(AMPS)、疏水单体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MCAAC-18)和骨架单体(M_(1.0))为主要原料,采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种超支化疏水缔合聚合...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1-丙烷磺酸(AMPS)、疏水单体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MCAAC-18)和骨架单体(M_(1.0))为主要原料,采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种超支化疏水缔合聚合物(B-P-HPAM)。B-P-HPAM的合成条件是:单体总质量浓度为25%、引发剂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2%、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扫描电镜等对B-P-HP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B-P-HPAM的增粘性、抗剪切性、耐温性能以及耐盐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65℃下用注入水配制的2000mg/L的B-P-HPAM溶液的表观粘度明显高于相同浓度普通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在经过20000r/min的机械剪切30s后,2000mg/L的B-P-HPAM溶液的粘度保留率比相同浓度HPAM溶液高30%(90%vs 60%)。在相同实验条件下,HPAM、B-P-HPAM提高的采收率分别为9.6%、16.6%,B-P-HPAM表现出良好的驱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液聚合 超支化聚合物 两亲聚合物 增粘性 抗剪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庆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6-720,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将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文中对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将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文中对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JWQ-11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和封堵性能,当JWQ-11质量浓度为2000 mg/L、注入量为0.3 PV时,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封堵率均在90%以上;表面活性剂SGS-Ⅱ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驱油效果,当SGS-Ⅱ质量浓度为25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 mN/m数量级,当其注入量为0.3 PV时,低渗岩心水驱后采收率提高12.0百分点以上;水驱后,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和后续水驱总共提高采收率24.2百分点。现场应用结果表明:W31井组实施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措施后,注入井高渗层吸液量下降,低渗层吸液量增大,生产井日产油量提升1倍以上,含水率明显下降,达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剂 调驱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