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期裂陷盆地斜向伸展变形主控因素分析--来自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1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3 位作者 巩磊 王有功 常德双 张万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多期裂陷盆地中,伸展方向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夹角变化控制着走向滑动分量和倾向滑动分量的比例,影响洼槽结构,夹角越大,倾向滑动分量越大,洼槽宽度越大;反之,洼槽宽度减小。(2)受先存断裂分布的影响,不同演化阶段,先存断裂再活动方式不同,对于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过程,先存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洼槽呈单断半地堑特征;二者间距较小时,走滑断裂也控陷,洼槽呈现双断地堑结构。(3)多方位展布的先存边界断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洼槽深度和压扭褶皱幅度也受二者距离的影响,随着先存边界断裂与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加,张扭区洼槽深度逐渐增大,压扭区褶皱幅度逐渐增加;反之,洼槽深度越小,褶皱幅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伸展变形 断裂变形 盆地构造 物理模拟 多期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强非均质储层相控反演方法研究
2
作者 成锁 田军 +3 位作者 肖文 刘永雷 赵龙飞 郑华灿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9-1028,共10页
岩溶缝洞体是碳酸盐岩主要储层类型,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量化预测难度大。常规地震反演方法虽然可实现储层的量化预测,但满足不了岩溶缝洞体中多类型储层的量化及高精度研究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相控约束反演技术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 岩溶缝洞体是碳酸盐岩主要储层类型,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量化预测难度大。常规地震反演方法虽然可实现储层的量化预测,但满足不了岩溶缝洞体中多类型储层的量化及高精度研究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相控约束反演技术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梯度结构张量属性约束的确定性相控反演方法。该方法可概述为3步:首先,基于梯度结构张量属性,划分出反映碳酸盐岩缝洞体轮廓的储层相与非储层相;其次,以地震相为约束条件,建立低频模型;最后,将低频模型应用于地震反演过程,得到储层敏感属性,进而实现碳酸盐岩强非均质储层的量化预测。模型试算结果和塔里木盆地M工区实际应用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岩溶缝洞体中多类型储层的分布范围,与实钻结果及开发动态特征吻合,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整体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岩溶缝洞体 非均质性 相控反演 梯度结构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性微小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在准噶尔盆地MH1井区的应用
3
作者 巴忠臣 秦军 +3 位作者 华美瑞 张宗斌 秦赛赛 张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6,共1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H1井先导示范区(MH1井区)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不同尺度的断裂,形成机理复杂,后期改造频繁,存在形式多样,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进程。本文立足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方位角叠加方案优选、连续小波变换...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H1井先导示范区(MH1井区)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不同尺度的断裂,形成机理复杂,后期改造频繁,存在形式多样,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进程。本文立足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方位角叠加方案优选、连续小波变换地震资料提频、矩阵奇异值分解去噪、构造导向滤波迭代处理、有效频带优化、断裂增强滤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断裂识别以及多属性融合断裂识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建立小尺度隐蔽性断裂识别流程与模式,进一步引导水平井钻井。结果表明:本文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方法与AI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MH1井区的小尺度隐蔽性断裂识别流程与模式,显著提高了断裂识别精度,优化了MH1井区水平井的钻井轨迹,成功避开了高风险断裂带,井漏事件发生率降低约20%,压窜干扰问题减少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裂缝预测 地震属性 多属性融合 AI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模式
4
作者 徐田武 李素梅 +3 位作者 陈湘飞 马学峰 邓硕 张莹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2-1168,共17页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层系,具有多断裂-多隆起-多洼陷的构造格局。储集层非均质性显著、油气性质及其成因类型多样,构成中、浅层常规油气藏类型完整、深层致密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的大型全油气系统。区内油气性质与空间分布受9个洼陷控制,形成了北部盐湖相、中间过渡相和南部淡水湖相3大类共9个小类油气,发育11种成藏模式;其中,含盐区中央隆起带或洼中隆构造带是油气最富集区,且多为常规油气藏。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建立了受不同类型动力场控制的油气成藏综合模式,明确了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的有利分布区,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致密油气 常规油气藏 油气成因 全油气系统 成藏模式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维局部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基本理论与方法
5
作者 王华忠 项健 +2 位作者 张力起 欧阳志远 宋家文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等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环节;认为对线性信号进行最佳的建模和预测包括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前者是由预先选定的局部平面波基函数的线性叠加表示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信号;后者由数据矩阵(张量)分解的方法推断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线性结构。然后,全面分析了频率-空间域高维Wiener滤波方法、自相关矩阵及Hankel矩阵正交分解方法(SSA方法)、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高维Beamforming方法)和张量分解方法的基本理论,为进行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及各种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指出山前带及其他复杂地表探区实际数据中的相干噪声和非相干噪声往往不符合线性信号建模及预测的理论假设条件,因而必须发展非线性去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高维数据体 线性结构 最佳预测 高维Wiener滤波方法 高维SSA方法 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 张量分解方法 去噪与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研究进展与陆相湖盆实例分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刘自亮 沈芳 +3 位作者 朱筱敏 廖纪佳 张修强 孟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604,共9页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的研究进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地面积大、古地形坡度缓、湖平面频繁升降变化、水体浅及物源供给充分是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基本条件;...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的研究进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地面积大、古地形坡度缓、湖平面频繁升降变化、水体浅及物源供给充分是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基本条件;总体而言,浅水三角洲沉积缺少传统三角洲三层式结构特征,不同类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存在差异,如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粗,水体能量强,垂向上相序不完整,河口坝微相难于保存,而在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则河口坝砂较为常见。实例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和浅水曲流河三角洲两种类型,具有三角洲平原分布范围小、三角洲前缘分布广的特征。河道宽深比大,沉积物相对较粗,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中可见多次叠置的冲刷面构造和大型槽状、楔状交错层理等。三角洲前缘延伸远,长度可达一百多千米,水下分流河道在平面上多分支和分叉,垂向上多为间断正韵律。最后,讨论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理 分类体系 浅水三角洲 沉积相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金佛寺逆冲推覆带速度分析及掩伏构造形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潘良云 张宏伟 +4 位作者 孙学栋 赵建儒 刘文利 段新红 闫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7-472,369-370,共8页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东部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发育上覆高速花岗岩推覆体和推覆体前缘下伏新近系高速层,并有速度倒置的特征,导致下盘原地系统(由新生界和下白垩统组成)掩伏构造的形态在时间域与深度域出现较大差异。本文利用金佛寺逆冲...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东部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发育上覆高速花岗岩推覆体和推覆体前缘下伏新近系高速层,并有速度倒置的特征,导致下盘原地系统(由新生界和下白垩统组成)掩伏构造的形态在时间域与深度域出现较大差异。本文利用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北部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分析了三维区速度变化规律和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北缘下伏新近系高速层空间分布;针对金佛寺逆冲推覆带结构和速度特征,将三维区速度变化趋势向南延拓,应用分区分块层位控制法建立了金佛寺逆冲推覆带速度场;通过层位控制法建立平均速度场,用变速成图法及构造模型层速度充填法开展了金佛寺掩伏构造形态研究,进而提出了该区下步勘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金佛寺掩伏构造 速度分析 速度场 构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5 位作者 雷川 陈旭 王萍 吴桐 陈锦 陈慧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7-142,共6页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PVTx模拟 古压力 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尺度资料研究川西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储集相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煜 吴胜和 +1 位作者 徐樟有 陈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2-532,共11页
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的类型、成岩储集相的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集相的演化序列与平面分... 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的类型、成岩储集相的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集相的演化序列与平面分布开展了半定量—定量研究,以期深化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地质理论和指导该地区气田的高效开发。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4类成岩储集相,即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微孔成岩储集相、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相和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采用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交会的方法可有效识别各类成岩储集相。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物性最好,为优质成岩储集相,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孔隙度3%~8%,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沉积因素和构造因素对其平面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邑构造 须家河组 成岩储集相 多尺度资料 半定量—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坳陷长龙山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小军 罗顺社 +1 位作者 张建坤 王丽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3,共4页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后者主要发育在上部,以滨外陆棚亚相为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微量、常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且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宏观结论相一致,表现为前滨较高,至近滨骤减,在滨外陆棚激增,这与近滨沉积期海平面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及整个长龙山期有大量陆源物质侵入直接有关。上述分析讨论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模式及演化 长龙山组 冀北坳陷 燕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学娟 张雷 +2 位作者 杨倩 卢双舫 杨志如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2-1175,共14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坳转换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对应4个三级层序(Sq1-Sq4);古龙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Sq1)和晚期(Sq2)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和晚期(Sq4)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其中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Sq4)发育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古龙地区 登娄库组 构造演化沉积特征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和前景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伟 贺振华 +4 位作者 李可恩 张固澜 容娇君 马钊 高君褀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3,共6页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页岩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页岩气的成藏模式、地质特征等方面。针对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对地球物理方法提出的新要求,简述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及...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页岩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页岩气的成藏模式、地质特征等方面。针对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对地球物理方法提出的新要求,简述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及美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情况;从页岩气资源评价参数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地球物理方法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页岩气的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球物理 非常规油气资源 微地震监测 岩石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塔盆地复杂断块油田断层解释技术与应用
14
作者 陈国飞 石颖 +3 位作者 张世斌 高兴友 于波 王若羽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931,共11页
海塔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需要开展高精度井震结合断层识别技术研究,深化复杂断裂体系认识,指导断层区剩余油精细挖潜。针对断层地震多解性强、解释难度大的问题,从3个方面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首先,利用谱反演−构造导向滤波叠... 海塔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需要开展高精度井震结合断层识别技术研究,深化复杂断裂体系认识,指导断层区剩余油精细挖潜。针对断层地震多解性强、解释难度大的问题,从3个方面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首先,利用谱反演−构造导向滤波叠后解释性处理技术提高地震断层成像质量。其次,针对新老资料品质差异大的问题,按主频将地震资料划分为3个等级,即对于低主频资料,优选最大、最小曲率属性融合;对于中等主频资料,优选中频段30 Hz、低频段15 Hz和高频段50 Hz 3套单频数据体进行RGB模式融合;对于高主频地震资料,基于25 Hz优势频率体分别制作相干、倾角和方位角属性体进行色度-亮度-饱和度(HIS)模式融合。上述融合方法获取的新地震属性,均提高了相应品质地震资料的断层识别能力。最后,以断层分期解释思想为指导开展人工解释,解决多期交切复杂断裂系统断层解释的“切轴”问题。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有效提高了研究区复杂断裂带和小断层的刻画精度,关于断裂认识的新成果在指导断层区外扩井的部署中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塔盆地 复杂断块油藏 解释性处理 谱反演 合成曲率属性 RGB分频属性 断层分期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相地震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于宝利 刘新利 +2 位作者 范素芳 刘红 王克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4-266,共3页
近年来,随着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其储量越来越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但火山岩作为一种特殊储集层,其研究难度和预测难度都较大。以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依据已钻井火山岩岩性及岩性组合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火... 近年来,随着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其储量越来越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但火山岩作为一种特殊储集层,其研究难度和预测难度都较大。以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依据已钻井火山岩岩性及岩性组合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火山岩相识别模式,总结了火山岩相的地震研究方法,预测了有利火山岩勘探相带,为该区及类似地区的火山岩岩相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火山岩 层序 岩相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分析——以陕西吴起地区山西组-石盒子组为例
16
作者 赵凡凡 崔军平 +6 位作者 任战利 陶华 蒋安东 苏世豪 宋昊昱 郭伟 刘小艺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91,共14页
【研究目的】伊陕斜坡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时期划分对于揭示油气的赋存规律和指导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山西组-石盒子组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合岩石学特征和热演化... 【研究目的】伊陕斜坡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时期划分对于揭示油气的赋存规律和指导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山西组-石盒子组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合岩石学特征和热演化史研究,确定油气充注时序。【研究结果】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石盒子组储层早期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微裂隙中及石英加大边,晚期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通过测试得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连续,早期均一温度峰值主要分布在110~120℃,晚期均一温度峰值主要分布在140~150℃。【结论】结合成岩作用与热演化史分析,可得出存在2个主要油气充注期:第一期油气充注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12~195 Ma),储层在早成岩B期,该时期煤系地层热演化达到成熟阶段,此时以溶蚀和交代作用为主;第二期油气充注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5~130 Ma),储层在中成岩A期,成岩作用以钙质胶结物溶蚀作用为主,增加了次生孔隙,达到最高热演化阶段,为主油气充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均一温度 流体包裹体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闭含油气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冷济高 庞雄奇 +1 位作者 苏栋 王乃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圈闭含油气性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评价圈闭含油气性的主要参数为圈闭的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圈闭含油气性评价隶属于圈闭评价范畴,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圈闭地质特征分析、圈闭含油气性主控因素分析、圈闭成藏机理研究...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圈闭含油气性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评价圈闭含油气性的主要参数为圈闭的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圈闭含油气性评价隶属于圈闭评价范畴,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圈闭地质特征分析、圈闭含油气性主控因素分析、圈闭成藏机理研究及圈闭综合评价4个方面。对于不同盆地、凹陷及不同构造带上的不同圈闭类型,因其勘探程度不同,圈闭含油气性的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性,多种评价方法的应用是现今圈闭含油气性评价的客观现实。圈闭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给评价圈闭含油气性带来了较大风险,其评价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在中国东部形成了一套针对岩性圈闭含油气性评价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对进一步研究圈闭含油气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含油气性 充满度 含油饱和度 主控因素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应力—应变法研究饱和砂岩的黏弹性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席道瑛 易良坤 +1 位作者 席军 杜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9-623,682+515,共5页
应用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选取适宜实验参数(固定静载为140N,正弦波动载荷为80N,且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温度为-30℃~150℃,升温速率为1.5℃/min;频率为1~1000Hz),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进行正弦波单轴循环加载,以研究... 应用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选取适宜实验参数(固定静载为140N,正弦波动载荷为80N,且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温度为-30℃~150℃,升温速率为1.5℃/min;频率为1~1000Hz),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进行正弦波单轴循环加载,以研究饱和多孔岩石在弹性范围内的衰减、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饱和多孔岩石的衰减峰峰位表现为随频率增高而向高温方向移动的热激活弛豫规律和Arrhenius关系。该实验与低频共振驻波实验取得了同样的热激活弛豫规律,说明热激活弛豫机制在饱和多孔岩石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由分析实验数据还得知: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具有随频率增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普遍规律;存在较强的频散效应,且频散效应具有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 饱和砂岩 弛豫规律 衰减和频散 应力-应变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隐蔽型圈闭识别新思路及其勘探成效
19
作者 张宏伟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鹏 陈杰 杨丽丽 万照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2,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隐蔽型潜山具有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不清的问题,导致潜山勘探多年无法取得显著进展,亟需重新梳理勘探思路。以地质模式为导向,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针对束鹿凹陷西斜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高阻抗岩性体覆盖区潜山...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隐蔽型潜山具有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不清的问题,导致潜山勘探多年无法取得显著进展,亟需重新梳理勘探思路。以地质模式为导向,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针对束鹿凹陷西斜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高阻抗岩性体覆盖区潜山的识别,进一步深化西部斜坡带断裂解释和潜山成藏条件认识,构思了“断槽-冲蚀沟侧向遮挡”新型潜山成藏新模式。研究表明:针对局部目标攻关处理,应用速度模拟识别潜山顶面,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了潜山内幕成像质量;低通滤波处理后,其内幕断层断点更加清晰,在斜坡带潜山顶面新发现断层50多条,发现和落实奥陶系有利圈闭30多个,圈闭面积增加近20 km^(2),JG21x等多口井在潜山获得高产油流;新的成藏模式打破了早期凹陷西斜坡带潜山为勘探空白区的认识,新型潜山油藏埋藏浅、产量高,成为华北探区效益新勘探有利区。通过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得到高质量地震资料,在新地质模式指导下构思新型潜山成藏模式,这一勘探思路对高成熟探区的潜山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束鹿凹陷 西部斜坡带 潜山圈闭 成藏模式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耿向飞 胡星琪 +1 位作者 贾学成 崔荣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数据进行分析,优选出微泡沫钻井液的最佳流变模式为幂律模式τ=Kγn;研究并讨论了气体含量、压力和温度对其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泡沫体积分数大于24%时,微泡沫钻井液的高剪切应力随泡沫...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数据进行分析,优选出微泡沫钻井液的最佳流变模式为幂律模式τ=Kγn;研究并讨论了气体含量、压力和温度对其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泡沫体积分数大于24%时,微泡沫钻井液的高剪切应力随泡沫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而低剪切应力无明显变化。压力对微泡沫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小于温度的影响。微泡沫钻井液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100~150℃),随温度的升高未出现明显增稠或减稠现象。对各温度下的流变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不同温度下微泡沫钻井液的本构方程,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并由此得到微泡沫钻井液的流性指数n和稠度系数K与温度T的相关表达式:n=5.2584×10-9T4-2.0122×10-6T3+2.8151×10-4T2-1.6739×10-2T+0.8298,(R2=0.9982);K=-1.0769×10-8T4+4.7940×10-6T3-8.2658×10-4T2+5.8472×10-2T-0.1180,(R2=0.9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钻井液 流变模型 流变性 气体 压力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