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隐蔽型圈闭识别新思路及其勘探成效
1
作者 张宏伟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鹏 陈杰 杨丽丽 万照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2,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隐蔽型潜山具有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不清的问题,导致潜山勘探多年无法取得显著进展,亟需重新梳理勘探思路。以地质模式为导向,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针对束鹿凹陷西斜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高阻抗岩性体覆盖区潜山...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隐蔽型潜山具有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不清的问题,导致潜山勘探多年无法取得显著进展,亟需重新梳理勘探思路。以地质模式为导向,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针对束鹿凹陷西斜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高阻抗岩性体覆盖区潜山的识别,进一步深化西部斜坡带断裂解释和潜山成藏条件认识,构思了“断槽-冲蚀沟侧向遮挡”新型潜山成藏新模式。研究表明:针对局部目标攻关处理,应用速度模拟识别潜山顶面,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了潜山内幕成像质量;低通滤波处理后,其内幕断层断点更加清晰,在斜坡带潜山顶面新发现断层50多条,发现和落实奥陶系有利圈闭30多个,圈闭面积增加近20 km^(2),JG21x等多口井在潜山获得高产油流;新的成藏模式打破了早期凹陷西斜坡带潜山为勘探空白区的认识,新型潜山油藏埋藏浅、产量高,成为华北探区效益新勘探有利区。通过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得到高质量地震资料,在新地质模式指导下构思新型潜山成藏模式,这一勘探思路对高成熟探区的潜山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束鹿凹陷 西部斜坡带 潜山圈闭 成藏模式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高频噪声定量约束函数的地震高分辨率处理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海 王光付 +3 位作者 李发有 孙建芳 冯玉良 都小芳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8-416,共9页
系统分析了现有地震数据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及不足,探索了一种基于高频噪声定量约束函数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有效且保真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通过分析叠后地震数据有效信号带宽,设计了压制高频噪声的最大概率准则和定... 系统分析了现有地震数据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及不足,探索了一种基于高频噪声定量约束函数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有效且保真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通过分析叠后地震数据有效信号带宽,设计了压制高频噪声的最大概率准则和定量约束函数,通过多次迭代压制噪声,提高全频带信号的信噪比,逐步分级拓宽地震有效频带宽度,循环迭代求取反射系数,将提取的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得到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体。测试校验对比其它高分辨率地震处理结果,处理后的数据体具有垂向分辨率高、主频高且频带宽的特点,有效视主频由50 Hz提高至100 Hz左右,地质目标视分辨率相应提高近1倍。基于该提频数据与波阻抗反演实现了2~5 m地质目标的定性与定量预测,钻井验证符合率90%以上,有效指导井位部署。该方法弥补了在传统“有效带宽”内提高地震高频信号的不足,实现了全频带内重构高、低频有效信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高频噪声 噪声定量约束函数 多次迭代 反射系数 有效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似L_0范数的稀疏脉冲反演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百红 李建华 郑四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1-968,共8页
根据地下地层反射系数是稀疏的假设,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波阻抗反演方法。首先将地震波阻抗反演中的目标函数表示为L0范数约束下的基追踪问题,并用平滑函数近似表征L0范数;然后将L0范数约束下的基追踪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并利用基... 根据地下地层反射系数是稀疏的假设,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波阻抗反演方法。首先将地震波阻抗反演中的目标函数表示为L0范数约束下的基追踪问题,并用平滑函数近似表征L0范数;然后将L0范数约束下的基追踪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并利用基于导数的最优化方法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求取反射系数;最后计算得到波阻抗。模型和实际资料计算结果均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反射系数 波阻抗 稀疏脉冲反演 L0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在KG油田储集层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代双和 陈志刚 +2 位作者 于京波 谢结来 刘雅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3-578,共6页
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38b区块北部KG油田主要储集层为下三叠统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效果差,采用常规储集层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误差较大。为了精细描述KG油田T1砂体... 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38b区块北部KG油田主要储集层为下三叠统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效果差,采用常规储集层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误差较大。为了精细描述KG油田T1砂体分布,应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对T1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流体活动性属性剖面上岩性组合与地震波组对应关系清楚。利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较好地识别了KG油田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有效指导了水平井钻井轨迹调整,预测的储集层产能与实测产能基本一致,说明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可用于KG油田及同类型油田的储集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G油田 非均质性 流体活动性属性 优质储集层 储集层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新生代构造变形时期与强度定量表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邵绪鹏 管树巍 +3 位作者 靳久强 沈亚 王鹏 程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7,共6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背斜构造分布广泛,其形成时期与构造变形强度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生长地层厚度变化率这一参数来定量表征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期与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整体...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背斜构造分布广泛,其形成时期与构造变形强度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生长地层厚度变化率这一参数来定量表征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期与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整体上具有北西向南东方向变新,南西向北东方向变新的规律;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度整体上具有柴西南地区最强,柴西北次之,英雄岭构造带最弱的趋势;柴西新生代构造变形边界约束方面,阿尔金山构造带具有西强东弱的特征,东昆仑山和南祁连山双向不均衡挤压作用,也具有西强东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变形 生长地层 定量表征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狼山分支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滨莹 张宏伟 +5 位作者 王芳 王鹏 郭增虎 刘东民 王雷 万照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狼山分支断层是控制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的主要断层,多口油气高产井油气成藏均与该断层形成演化关系密切。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狼山分支断层几何学特征、运动特征进行剖析,根据断距、断层产状变化,将狼山分支断层分为北、中、... 狼山分支断层是控制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的主要断层,多口油气高产井油气成藏均与该断层形成演化关系密切。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狼山分支断层几何学特征、运动特征进行剖析,根据断距、断层产状变化,将狼山分支断层分为北、中、南3段;以反转断层理论为基础,明确断层反转类型及期次;采用地层趋势法建模,钻井声波时差点控校正法计算断层上下盘地层原始厚度,恢复断层古断距,总结出正断层、逆断层及负反转3类生长断层的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定量计算不同沉积时期断层各段的活动速率。对断层北、中、南3段断层活动特征开展定量评价,根据平衡剖面对比及活动速率分析,认为狼山分支断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发育初期为3条倾向、走向不同的“孤立”断层;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时期分段逆冲,断层北段与中段“软连接”;固阳组沉积时期各段逆断层均反转为正断层;古近纪至新近纪强烈伸展,断层北段与中段“硬连接”为1条断层;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局部走滑扭动,断层3段正式连锁成为现今的连通大断层。断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对于上下盘沉积体系发育、圈闭形成与演化以及油气的运聚与成藏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分支断层 几何学 负反转 断层活动速率 分段演化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陷落柱识别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万照飞 郭增虎 +3 位作者 王鹏 唐美珍 韩天宝 刘良琼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218,共7页
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陷落柱是制约煤层气勘探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识别陷落柱对提高煤层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识别方法都是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陷落柱这一构造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非连续性进行识别,本次将陷落柱作... 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陷落柱是制约煤层气勘探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识别陷落柱对提高煤层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识别方法都是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陷落柱这一构造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非连续性进行识别,本次将陷落柱作为一种地质异常体,利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预测。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和地质建模正演,分析得出煤层中陷落柱发育位置地震波形的3种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纵波阻抗值高、地震波形变化和振幅减弱。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基本原理入手,明确该反演方法能够利用陷落柱上述3个响应特征对其进行有效识别。以沁水盆地樊庄区块为例,用该方法对陷落柱识别进行试验,识别结果与钻井含气性及水文地质背景相吻合。结果表明波形指示反演法对陷落柱能够达到有效识别,该方法是识别陷落柱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 波阻抗反演 陷落柱 振幅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喷发机构、期次及其控藏作用——以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凹陷营一段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姣 辛朝坤 张军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1-299,共9页
火山机构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是火山岩天然气成藏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针对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凹陷营城组一段火山岩以酸性岩为主,孔隙度普遍小于5%,后期蚀变作用强烈且探井少的特点,从地震反射同向轴的连续性、振幅强度、成层性以及岩... 火山机构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是火山岩天然气成藏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针对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凹陷营城组一段火山岩以酸性岩为主,孔隙度普遍小于5%,后期蚀变作用强烈且探井少的特点,从地震反射同向轴的连续性、振幅强度、成层性以及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入手,分别建立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界面标志。采用相干体分析技术、趋势面分析技术和手动识别方法,识别不同喷发期次的火山机构,并通过其与天然气气藏分布之间关系,对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莺山凹陷营一段火山岩可细分为六个期次,由下至上,火山岩沿断裂由东向西迁移喷发,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火山机构带,火山机构的保存程度和内部火山岩相的分布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和有效性,其中,中、西部火山机构带的中部保存较为完整、裂缝及溶蚀孔发育,孔渗条件好,是有利的天然气成藏区域;而东部东火山机构带由于后期抬升剥蚀,遭受风化淋滤作用,保存不完整,溶蚀孔隙与裂缝被上覆沉凝灰岩及次生矿物充填,储集性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火山机构 深层天然气藏 营城组 莺山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描述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夏竹 张婷婷 +5 位作者 张胜 胡少华 王贵重 别静 贺川航 李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3-1304,共12页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地表征复杂油藏中的薄隔夹层。本文充分利用水平井开发区丰富的水平井信息,提出一种新的直井与水平井联合的隔夹层描述新思路与新流程,引入了隔夹层敏感测井曲线的变化幅度参数值交会分析新技术,利用直井(段)的隔夹层识别、划分标准和地震构造面约束下的地层产状水平井曲线预测技术,构建出直井(段)与水平井的隔夹层等时对比格架、直井与水平井隔夹层测井响应关系,确定了水平井单井隔夹层类型和定量解释标准;探讨了水平井沿轨迹方向的隔夹层分布;综合多种信息和地质模型指导完成了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剖面对比分析、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验证和修正了前人基于直井(段)隔夹层解释结果、明显地提高了隔夹层预测精度,最后结合动态开发资料综合分析了在隔夹层控制下的油水运动过程以及剩余油分布富集特征,为后续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新井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井 水平井 隔夹层描述 油水分布 剩余油气 油藏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B区块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静波 陈志刚 +3 位作者 刘良琼 陈元忠 高军 宋德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06-112,8-9,共9页
受区域北北东向挤压应力影响,哈萨克斯坦B区块主要发育三套断裂系统,分别是北部的北西西向逆冲断层、北部的滑脱褶皱以及南部的北西向和北东向走滑断层。三组断层共同作用,加上本区独特的岩性组合,形成了B区块分带性明显的推覆—滑脱构... 受区域北北东向挤压应力影响,哈萨克斯坦B区块主要发育三套断裂系统,分别是北部的北西西向逆冲断层、北部的滑脱褶皱以及南部的北西向和北东向走滑断层。三组断层共同作用,加上本区独特的岩性组合,形成了B区块分带性明显的推覆—滑脱构造和走滑构造体系。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沟通深部油源,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滑脱层上下地层可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断层封闭性好,利于形成侧向遮挡。B区块推覆—滑脱—走滑构造体系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展布和油气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滑脱褶皱 走滑断层 挤压应力 曼格什拉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在四川盆地Y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宝亮 臧殿光 +3 位作者 李明杰 纪学武 王志勇 司国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7-51,6,共6页
四川盆地Y地区主要目的层雷口坡组受印支运动影响发育一套岩溶性储层。该套储层厚度薄,且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难以厘清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针对该区岩溶储层的发育特点,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运用古地貌... 四川盆地Y地区主要目的层雷口坡组受印支运动影响发育一套岩溶性储层。该套储层厚度薄,且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难以厘清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针对该区岩溶储层的发育特点,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运用古地貌恢复、模型正演分析及多属性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预测了Y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分布的有利区带,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资料较好吻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古地貌恢复 模型正演分析 多属性综合分析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海底周期阶坎底形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琳燕 李磊 +4 位作者 高毅凡 张威 龚广传 杨志鹏 王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4,共8页
海底周期阶坎底形一直是海洋地质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85 km;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海底周期阶坎底形几何构型(波长、波高、迎流面长度、背流面长度、迎流面夹角和背流面夹角)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位于上陆坡(2°~14... 海底周期阶坎底形一直是海洋地质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85 km;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海底周期阶坎底形几何构型(波长、波高、迎流面长度、背流面长度、迎流面夹角和背流面夹角)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位于上陆坡(2°~14°),发育一条NE-SW水道,宽6.5 km,深35 m。水道内外均发育周期阶坎,剖面上具有波状特征。周期阶坎的波长(20~160 m)随深度增加而变长,波高(4~10 m)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迎流面长度(20~140 m)比背流面长度(10~40 m)长,迎流面夹角(0.1°~0.15°)平缓,背流面夹角(0.2°~0.8°)陡峭。初步认为,研究区周期阶坎底形由持续稳定的浊流形成,且以沉积型周期阶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阶坎 水道 超临界浊流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解释技术及效果——以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永莉 周赏 +3 位作者 李楠 高晓理 张万福 张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25-130,共6页
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对缓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解释技术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缓坡带(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和蠡县斜坡的地质特点,采用了四大技术系列:首先应用虚拟现实构造分析技术对蠡县斜坡构造背景进行精细解释,落... 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对缓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解释技术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缓坡带(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和蠡县斜坡的地质特点,采用了四大技术系列:首先应用虚拟现实构造分析技术对蠡县斜坡构造背景进行精细解释,落实了3个大型东西向鼻状背景;二是从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入手,精确刻画目的层段控制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三面一线",即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地层尖灭线以及湖盆变化线,并在层序格架内寻找岩性油藏有利相带;三是利用相干、曲率、棱边检测、多信息属性体图形增强与嵌入等技术对微小断裂和低幅度圈闭进行精细刻画;四是利用伽马曲线重构的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储层预测技术精细刻画岩性油藏砂体边界。研究结果实现了蠡县斜坡带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的突破,新增三级储量达到亿吨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蠡县斜坡 构造岩性圈闭 油藏 断层 解释技术 层序地层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砂砾岩层对时间域构造形态的影响分析——以柴达木盆地切6号构造为例
14
作者 陈海清 沈亚 +3 位作者 陈国文 王雷 何丽红 谢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64-67,共4页
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区正成为勘探的主战区。这些地区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易产生时间域构造形态和深度域构造形态不相符的现象,即出现所谓的“假构造”现象。导致时间域“假构造”的因素很多,而以复杂浅表层产生的... 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区正成为勘探的主战区。这些地区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易产生时间域构造形态和深度域构造形态不相符的现象,即出现所谓的“假构造”现象。导致时间域“假构造”的因素很多,而以复杂浅表层产生的“假构造”最难识别。浅表带在地震剖面上常属于被切除的范围,在钻井上也是缺少测井和录井资料的井段,很难被解释人员发现和重视,这可能导致地质认识出现偏差和钻探的失利。文中以柴达木盆地切6号构造为例,对时间域“假构造”产生的地质原因和物探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采用变速时一深转换方法和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地下真实构造形态进行了恢复.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满足了勘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 构造形态 速度分析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