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3
1
作者 撒利明 甘利灯 +2 位作者 黄旭日 陈小宏 李凌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1-626,420,共16页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定量解释、井筒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时移地震、井震藏联合动态分析、微地震监测和应力场模拟等9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集团的技术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发展历程 技术需求 技术现状 技术挑战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联合薄储层沉积微相表征实例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夏竹 李中超 +3 位作者 贾瑞忠 赵师权 熊运斌 张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2-1011,838-839,共10页
油田开发中晚期阶段对薄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的要求更高,采取井震联合手段、半定量或定量地描述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地质统计学及平面插值算法为数学工具,分别探讨了井点离散型沉积相数据与连续型砂地比数据的互换关系、地震属性与井... 油田开发中晚期阶段对薄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的要求更高,采取井震联合手段、半定量或定量地描述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地质统计学及平面插值算法为数学工具,分别探讨了井点离散型沉积相数据与连续型砂地比数据的互换关系、地震属性与井点砂地比参数的相关性、敏感地震属性的优选等;同时,建立了储层目标砂地比预测模型,并依据模型相关度,选择合适的平面插值算法进行砂地比成图;最后,利用砂地比与薄储层沉积微相的转换模式,结合单井相及沉积背景,获得了相对合理的薄储层单元沉积微相地质成果平面表征图件。通过研究区实际应用与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形成了一套较可行的井震联合储层特征精细描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薄储层沉积微相 地质统计学 敏感属性优选 平面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介质稠油油藏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赖令彬 潘婷婷 +2 位作者 冉启全 童敏 秦耘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10136-10141,共6页
目前稠油油藏底水锥进没有考虑介质变形、幂律特征、启动压力梯度等问题,基于稠油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储集层介质的压力敏感性等特点,推导出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稠油油藏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数学模型。分析了幂律指数、介质变形系数、启动压力... 目前稠油油藏底水锥进没有考虑介质变形、幂律特征、启动压力梯度等问题,基于稠油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储集层介质的压力敏感性等特点,推导出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稠油油藏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数学模型。分析了幂律指数、介质变形系数、启动压力梯度及产量对底水突破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井底压力降低,底水与井底之间的压力差越大,底水突破时间提前;幂律指数的大小也影响底水的锥进,幂律指数越大,底水突破时间延长;介质变形系数越大,底水突破越早;油井见水时间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前。对于介质变形油藏而言,生产井存在最优的生产压差,在实际生产设计中应考虑变形介质的具体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尽量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见水时间 启动压力梯度 介质变形 幂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勘探中的各向异性影响问题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凌云 郭向宇 +3 位作者 孙祥娥 高军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623,共18页
各向同性介质的常规地震成像技术和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地震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和岩性识别,并获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其地震分辨率显然还难以满足薄储层识别和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需要。为此,本文基于零井源距VSP、8方向的Wal... 各向同性介质的常规地震成像技术和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地震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和岩性识别,并获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其地震分辨率显然还难以满足薄储层识别和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需要。为此,本文基于零井源距VSP、8方向的WalkawayVSP、3DVSP和全方位三维地面地震的联合地震采集数据,针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探讨了VTI、HTI介质和剩余静校正对地震勘探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对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VTI介质是影响地震成像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在3000m炮检距时会引起约100ms的时差;而HTI介质(含非均匀速度和构造倾角)的方位影响通常小于±20ms,但也会影响地震成像的分辨率。同时,HTI介质的相对空间变化信息的求解有助于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此外,VTI和HTI介质会直接影响基于地表一致性理论的剩余静校正的求解能力。因此,对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勘探而言,充分考虑VTI和HTI介质的影响,将能有效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 垂向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VTI) 水平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HTI)成像精度 分辨率 储层预测 井—地联合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震 陈凯 +3 位作者 朱文奇 胡晓丹 郭彦如 吴迅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的停止;欠压实泥岩总孔隙度可以认为是正常压实孔隙度和欠压孔隙度实增量之和,正常压实孔隙度演化是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元函数,而欠压实增量只受控于埋藏深度;长7段欠压实泥岩孔隙度增量与其埋深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利用该指数关系再结合埋藏史可以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古孔隙度;西峰地区长7段烃源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压力系数为1.3~1.65,说明其在成藏期具有很强的排烃动力,同时可以很好地解释西峰地区现今的油气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压实泥岩 古孔隙度 古压力 长7段 西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油田A海底扇储层质量差异 被引量:23
6
作者 林煜 吴胜和 +3 位作者 王星 万琼华 张佳佳 张文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2,共9页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分析了海底扇储层的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原生孔隙发育,所经历的成岩作用较弱,储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因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可将研究区储层的岩石相分为交错层理细砂岩、平行层理中-细砂岩、块状中-细砂岩等6类。从微观上看,岩石颗粒的分选和杂基含量分别控制着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储集能力与渗流能力,而粒度中值对于储层孔渗的影响则较小,这一特点导致不同岩石相、不同沉积相之间的储层质量变化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从宏观上看,层序主要通过控制不同沉积相的时空分布以及同类沉积相内部的岩石相组合来影响储层质量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层序 储层质量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西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深水水道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文彪 刘志强 +3 位作者 陈志海 许华明 林煜 王静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利用浅层(上新统)三维高频地震资料的剖面、切片和属性信息,对安哥拉陆坡区深水水道特征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在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两个层次上建立了安哥拉地区浊积水道定量化地质知识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水道活动方式类似于曲... 利用浅层(上新统)三维高频地震资料的剖面、切片和属性信息,对安哥拉陆坡区深水水道特征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在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两个层次上建立了安哥拉地区浊积水道定量化地质知识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水道活动方式类似于曲流河点坝模式,即单一水道仅沿侧向(垂直于古流向)整体迁移,不存在整体"下游扫动"分量,且在平面上其侧积复合体呈"同心半环状",单一水道的砂体以垂向加积方式充填在轴部,厚度向边部减薄;单一水道的宽度与深度、弯曲弧长与弯曲度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复合水道样式按照内部单一水道的活动方式分为(I)侧向迁移、(II)斜列迁移和(III)摆动迁移三类模式,且(I)类主要发育在高弯曲段(弯曲度>1.3),II类和III类主要发育在低弯曲段(1<弯曲度≤1.3);该地质知识库成功应用到实际三维地质建模中,具有推广价值。本文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深水水道定量分布模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油田开发风险,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地质知识库 基于目标建模 安哥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层预测 被引量:10
8
作者 缪志伟 别静 季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9-337,221,共9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具有广阔的勘探潜力。本文在分析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确定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采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划分及地...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具有广阔的勘探潜力。本文在分析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确定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采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划分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确定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和储层宏观展布,并以此为基础,应用稀疏脉冲约束波阻抗反演对储集层孔隙度及有效厚度进行精细预测,建立了一套鲕滩储集层的预测方法,预测了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的分布,通过与已完钻井储层厚度及孔隙度的对比,证实了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二段 鲕滩储集层 地震相 约束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蒸汽超覆的蒸汽驱地层热损失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赖令彬 潘婷婷 +2 位作者 秦耘 许翠霞 李相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以单位面积瞬时热损失速率及蒸汽前缘方程为基础,推导出考虑蒸汽超覆的地层热损失率的计算方法。研究认为,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减小而加剧,形状因子(A RD)小于1时,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较大,形状因子大于3时,超覆程度... 以单位面积瞬时热损失速率及蒸汽前缘方程为基础,推导出考虑蒸汽超覆的地层热损失率的计算方法。研究认为,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减小而加剧,形状因子(A RD)小于1时,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较大,形状因子大于3时,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平缓;蒸汽超覆越严重,顶底盖层散热半径之比x越大,热损失率越大,当x小于4时,热损失率的变化幅度大,当x大于4时,热损失率的变化幅度小;注汽速度及油层厚度越小,热损失率越大。油田生产时应考虑蒸汽超覆现象对热损失率的影响,以便进行合理的配产配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超覆 热损失 顶底盖层 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汽超覆的稠油蒸汽驱地层热效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9
10
作者 赖令彬 潘婷婷 +2 位作者 胡文瑞 宋新民 冉启全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7,共8页
目前地层热效率评价方法主要基于活塞式驱替模型,忽略了蒸汽超覆的影响。通过对蒸汽受力及渗流速度分析,针对反九点注采井网,获得不同蒸汽前缘注采井间的蒸汽超覆程度。基于蒸汽超覆程度的分析,运用热平衡原理及瞬时热平衡理论推导出储... 目前地层热效率评价方法主要基于活塞式驱替模型,忽略了蒸汽超覆的影响。通过对蒸汽受力及渗流速度分析,针对反九点注采井网,获得不同蒸汽前缘注采井间的蒸汽超覆程度。基于蒸汽超覆程度的分析,运用热平衡原理及瞬时热平衡理论推导出储层热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进行求解。研究表明:注汽早期阶段,蒸汽超覆程度较弱,蒸汽超覆对热效率影响很小;蒸汽驱中后期阶段,随着蒸汽腔的扩展,蒸汽超覆程度增加,蒸汽沿油层顶部驱替作用明显,蒸汽超覆对油藏热效率影响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效率 蒸汽超覆 稠油 蒸汽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识别低阻油层的一个实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竹 梁卫 +5 位作者 凌云 郭建明 李熙盛 张胜 郭向宇 贺维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29-135,169-170+162,共7页
珠江口盆地惠—陆低凸起带上LF13-2油田LF13-2-1井古近系恩平组及珠海组等深层几套砂岩储层的常规测井解释为油水同层,但井壁取心为富含油层,由于该油田钻井稀少且缺乏岩心化验、测试等资料,究竟是油水同层还是低阻油层的问题影响了该... 珠江口盆地惠—陆低凸起带上LF13-2油田LF13-2-1井古近系恩平组及珠海组等深层几套砂岩储层的常规测井解释为油水同层,但井壁取心为富含油层,由于该油田钻井稀少且缺乏岩心化验、测试等资料,究竟是油水同层还是低阻油层的问题影响了该油田深层油藏类型的准确甄别与评价。本文对该区和邻区古近系砂岩储层的样品岩矿鉴定与测试特征、成岩地质背景重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数据中钍、钾等放射性元素的交会图与直方图分析方法,着重对恩平组及珠海组储层中黏土矿物类型、质量分数相对大小和强吸附水型黏土矿物形成连网导电水膜的降阻机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获得对LF13-2-1井的重新解释结论是:2879.5~2885.0m储层段为高束缚水型低阻油层(原测井解释为油水同层),同时也间接验证了邻区惠州凹陷东段取心井的电镜扫描和黏土X衍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低阻油层 交会图分析 高束缚水型黏土矿物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