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陷盆地伸展方位与构造作用及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林 陈清华 +4 位作者 刘寅 王玺 张晓丹 孙珂 陈传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8,共10页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高邮凹陷各时期的优势伸展方位,从而分析南部断阶带的构造作用及其对构造样式的控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优势伸展方位经历了NW向(K_2t^2—E_2d),NS向(E_2s)和NW向(Ny—Qd)的变化过程,首次从定量角度深入认识了高邮凹陷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由于不同时期优势伸展方位与断阶带呈不同角度斜交,吴堡断阶带经历了纯伸展、右行走滑-伸展与纯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斜交式和剖面马尾状的简单断层组合样式;真武断阶带经历了左行走滑-伸展、右行走滑-伸展和左行走滑-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网格式与剖面复式马尾状的复杂断层组合样式。伸展速率与走滑速率研究表明,断阶带伸展与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阜宁组、戴南组和三垛组,多期次的走滑-伸展作用是南部断阶带构造样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 走滑 伸展方位 构造样式 断阶带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物源与沉积体系演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邓莉 刘君龙 +3 位作者 钱玉贵 张世华 王天云 于海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0-391,共12页
前陆盆地山前带近源体系是近几年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侏罗系沉积期,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发育了一套近源粗粒沉积体系。笔者充分利用全区覆盖的三维连片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分析了不同时期物源特征和沉积体系... 前陆盆地山前带近源体系是近几年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侏罗系沉积期,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发育了一套近源粗粒沉积体系。笔者充分利用全区覆盖的三维连片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分析了不同时期物源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侏罗系沉积期,龙门山前带共发育来自短轴和近长轴2个方向的5套物源体系;(2)下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中、上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3)龙门山前带可以划分3种沉积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沉积模式。通过研究,不仅能够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而且可以完善对近源冲积体系粗粒储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沉积 物源分析 沉积演化 山前带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三角洲砂体分布特征与叠置模式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君龙 孙冬胜 +3 位作者 纪友亮 朱宏权 于海跃 王天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4-1178,共15页
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最后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砂体叠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分支... 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最后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砂体叠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分支河道和河口坝-滩坝叠覆体是蓬莱镇组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成因砂体类型,平面上,分支河道呈树枝状,顺着物源方向展布,河口坝—滩坝叠覆体呈条带状,平行于岸线分布,纵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相互叠置形成多种"复合砂体"类型。(2)从上游到下游,由于地形逐渐平缓,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逐渐减小;低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三角洲的进积和退积,高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三角洲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规律与叠置样式。(3)建立了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和4种砂体叠置模式,分别为低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坝上河、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和河口坝叠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模式 砂体分布规律 侏罗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晚侏罗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君龙 孙冬胜 +3 位作者 纪友亮 尹伟 于海跃 王天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2-399,共8页
以川西地区晚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的浅水三角洲为例,充分利用地震数据和测井、录井等资料,阐明了前陆盆地发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晚侏罗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长轴、短轴方向物源共存的特点,并且在不... 以川西地区晚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的浅水三角洲为例,充分利用地震数据和测井、录井等资料,阐明了前陆盆地发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晚侏罗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长轴、短轴方向物源共存的特点,并且在不同沉积阶段,长轴、短轴方向物源体系供给能力具有差异;浅水三角洲主要受自旋回作用和异旋回作用等因素控制,其中幕式构造抬升对浅水三角洲的控制作用是前陆盆地区别于拗陷盆地和断陷盆地的主要特征。此研究完善了浅水三角洲理论在陆相湖盆中的应用,对其他前陆盆地发育的浅水三角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晚侏罗世 浅水三角洲 沉积古地理特征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消除测井数据多重共线性特征的密度测井数据重构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宜君 高刚 +2 位作者 桂志先 张伟 魏雅斋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1期196-202,共7页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井下岩层的松散程度不一致,钻井技术限制,泥浆浸入,井眼条件差或者裂缝带的存在,造成井眼垮塌,从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测井曲线,特别是探测深度较浅的密度曲线。目前常用的密度重构方法为通过其他测井数据拟合密度,但该...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井下岩层的松散程度不一致,钻井技术限制,泥浆浸入,井眼条件差或者裂缝带的存在,造成井眼垮塌,从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测井曲线,特别是探测深度较浅的密度曲线。目前常用的密度重构方法为通过其他测井数据拟合密度,但该类方法一般存在2个方面问题:(1)拟合算法多为线性,实际资料中多为非线性关系;(2)测井曲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影响密度拟合精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利用井径和密度的交会图将地层分为标准层和校正层。然后分析了因变量(密度)与自变量(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常规测井数据)以及自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利用核主成分分析去除自变量数据之间相关性,形成了相互正交的核主成分分量。最后选用随机森林非线性方法建立密度与核主成分分量关系模型,实际的密度重构效果在叠前地震勘探资料反演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校正 非线性关系 KPCA 随机森林 地震勘探资料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叠前流体识别 被引量:13
6
作者 鲜强 冯许魁 +5 位作者 刘永雷 吕东 安海亭 蔡志东 王祖君 苑恒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6-204,共9页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是由裂缝和次生溶蚀孔洞组成的,其地震响应为"串珠状"反射。由于受到地表沙丘覆盖和埋藏深度较大的影响,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储层成像精度差。同时该储层油水关系复杂,利用叠后地震方...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是由裂缝和次生溶蚀孔洞组成的,其地震响应为"串珠状"反射。由于受到地表沙丘覆盖和埋藏深度较大的影响,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储层成像精度差。同时该储层油水关系复杂,利用叠后地震方法进行油气检测时,无法有效识别储层中的油水特征。以上难题严重制约了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进程。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塔中地区高密度地震资料开展了研究,由于高密度数据信噪比、储层成像精度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进行缝洞体储层叠前烃类检测方法研究。首先,利用岩石物理建模得到了准确度较高的纵、横波速度;其次,对油气、水井进行AVO正演,正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井的AVO响应特征是有差异的,可以用AVO属性分析技术对碳酸岩储层流体识别;最后,利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定量的流体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试油成果对比分析,流体预测精度达到83. 3%,该方法为研究区内提升钻井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建模 AVO正演 叠前反演 缝洞型储层 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S-VSP采集技术在四川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飞 秦俐 +2 位作者 陈沅忠 李自龙 刘丽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第3期36-43,共8页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向深层与非常规领域推进,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采用常规检波器进行VSP资料采集往往受到诸如高温、裸眼井段、井斜等条件的限制,检波器阵列不能下至目的层深度,导致目的...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向深层与非常规领域推进,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采用常规检波器进行VSP资料采集往往受到诸如高温、裸眼井段、井斜等条件的限制,检波器阵列不能下至目的层深度,导致目的层覆盖次数及成像范围受到较大影响,且采集一口VSP资料需要多次提升井中检波器阵列分段接收,难以保证VSP资料激发和接收的一致性。针对此类问题,在四川盆地开展了可控震源激发和井中分布式耐高温光纤声波传感(DAS)接收的VSP采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通过同一位置多次震动激发和高温深井中DAS-VSP一次性接收,可从源头上有效避免因多炮激发及采用常规检波器分段多次接收产生的资料一致性问题,采集资料初至清晰明显,提升了零井源距VSP速度解释的精度;②通过对DAS-VSP采集的高密度、高覆盖数据进行处理解释,成果分辨率提高,较清晰地刻画出了井旁构造特征,揭示的地层倾角、断层信息与钻井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VSP 采集 DAS-VSP 技术 一致性 高分辨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