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3
1
作者 撒利明 甘利灯 +2 位作者 黄旭日 陈小宏 李凌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1-626,420,共16页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定量解释、井筒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时移地震、井震藏联合动态分析、微地震监测和应力场模拟等9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集团的技术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发展历程 技术需求 技术现状 技术挑战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振武 撒利明 +1 位作者 董世泰 方新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2-471,共10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有215支以地震作业为主的物探数据采集队伍,并有2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探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的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今已拥有复杂山地、沙漠、黄土塬、过渡带、大型城区、富油气区带、油藏地球物理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有215支以地震作业为主的物探数据采集队伍,并有2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探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的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今已拥有复杂山地、沙漠、黄土塬、过渡带、大型城区、富油气区带、油藏地球物理及综合物化探等8项特色技术及高密度、多波、全数字、四维地震、各向异性介质校正等5项前沿技术,自行研制成功KLSeis、GeoMountain、GeoEast等软件、大型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大吨位可控震源及地震钻机等硬件装备;仅近5年就申请专利261件,取得授权专利170件;拥有的强大物探技术实力已使其在国际油气勘探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未来物探技术发展的趋势,确立了今后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实施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勘探 技术创新 物探技术与装备 科技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振武 撒利明 +2 位作者 董世泰 邓志文 徐光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石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物探力量,陆上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8项特色物探技术,其中复杂山地、黄土塬等地震勘探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高密度地震、全数字地震、多波等技术在复杂油气藏描... 中国石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物探力量,陆上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8项特色物探技术,其中复杂山地、黄土塬等地震勘探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高密度地震、全数字地震、多波等技术在复杂油气藏描述方面初见实效,并建立了较完备的技术流程。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软件和装备研发方面,自主研发了物探一体化核心软件,大型地震仪器已通过2 000道野外试生产,在不久的将来将规模生产。为适应新形势下勘探开发需求,中国石油将继续在未来几年技术发展蓝图指导下,开展物探核心装备与软件研制和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迎接"四大工程"对物探技术提出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物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 高密度地震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实践与未来 被引量:77
4
作者 刘振武 撒利明 +1 位作者 董世泰 唐东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自2003年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中国西部、东部开展了高密度二维地震试验。2006年以来在塔中地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哈盆地丘陵油田、松辽盆地、辽河油田欢喜岭、冀东油田滩海等重点地区开展了高密度三维地震试验,满覆盖面... 自2003年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中国西部、东部开展了高密度二维地震试验。2006年以来在塔中地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哈盆地丘陵油田、松辽盆地、辽河油田欢喜岭、冀东油田滩海等重点地区开展了高密度三维地震试验,满覆盖面积共计654 km2,其中全数字高密度三分量三维地震覆盖面积100 km2,在高覆盖次数、新地震解释处理技术等保障下取得了良好效果。技术发展使得高密度地震大规模应用已成为可能。用成像道密度来衡量观测系统是否为高密度地震采样更符合叠前成像技术要求,在满足空间采样"充分、均匀、对称、连续"的原则下,结合地质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开展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等工作是中国石油高密度地震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高密度地震 地震技术 技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物探技术现状及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0
5
作者 杜金虎 熊金良 +2 位作者 王喜双 王西文 王学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万道带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万道带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技术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走技术发展之路,立足四大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物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石油物探技术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在装备制造、计算机硬件能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分析世界物探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各探区的勘探现状,就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作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意见与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物探技术 中国石油 技术发展 分析和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可控震源高效地震采集技术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44
6
作者 汪恩华 赵邦六 +1 位作者 王喜双 黄永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24-34,共11页
讨论了目前国内外成熟的交替扫描激发、滑动扫描激发、滑动扫描同步激发和独立同步扫描激发这4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方法以及国外应用进展,深入分析了我国陆上可控震源常规采集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上地震采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难点,... 讨论了目前国内外成熟的交替扫描激发、滑动扫描激发、滑动扫描同步激发和独立同步扫描激发这4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方法以及国外应用进展,深入分析了我国陆上可控震源常规采集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上地震采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难点,从采集效率、采集成本、地震资料效果等方面对已经实施的交替扫描、滑动扫描等高效采集技术应用进行了剖析,对今后我国陆上不同地表、不同地下地质条件区域如何应用高效采集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可控震源 高效地震采集技术 应用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裂陷盆地斜向伸展变形主控因素分析--来自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7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3 位作者 巩磊 王有功 常德双 张万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多期裂陷盆地中,伸展方向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夹角变化控制着走向滑动分量和倾向滑动分量的比例,影响洼槽结构,夹角越大,倾向滑动分量越大,洼槽宽度越大;反之,洼槽宽度减小。(2)受先存断裂分布的影响,不同演化阶段,先存断裂再活动方式不同,对于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过程,先存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洼槽呈单断半地堑特征;二者间距较小时,走滑断裂也控陷,洼槽呈现双断地堑结构。(3)多方位展布的先存边界断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洼槽深度和压扭褶皱幅度也受二者距离的影响,随着先存边界断裂与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加,张扭区洼槽深度逐渐增大,压扭区褶皱幅度逐渐增加;反之,洼槽深度越小,褶皱幅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伸展变形 断裂变形 盆地构造 物理模拟 多期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示创新成果的园地,促进技术交流的平台——201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 被引量:2
8
作者 程金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2-839,844,共18页
201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共出版6期正刊、2期增刊(含1期英文期刊),合计发表论文189篇(不含英文增刊,因英文增刊的论文均选自该年中文期刊)。本年度期刊显示如下主要特点:①高质量论文数量大幅增加;②中青年作者为主体;③高学位作者居... 201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共出版6期正刊、2期增刊(含1期英文期刊),合计发表论文189篇(不含英文增刊,因英文增刊的论文均选自该年中文期刊)。本年度期刊显示如下主要特点:①高质量论文数量大幅增加;②中青年作者为主体;③高学位作者居多;④作者单位范围显著扩大;⑤论文内容普遍具有"创意";⑥方法研究类论文有深度;⑦应用研究类论文实用性显著增强。本文将该刊论文划分为"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值模拟"、"地震解释与油藏描述"、"地震反演"、"重磁电法"、"井中地球物理"、"地震地质"、"计算机软件"、"综述与论坛"等几个主要类型,论文的评述依此类别展开。文中还就栏目设置、扩大信息量采取的措施及编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科技期刊 科技论文评述 创新性 论文分类 栏目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建模的页岩气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学文 王畅 +3 位作者 张洞君 冯艳雯 王群武 曾勇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通常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是直接通过井上趋势拟合得到,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地层压力预测不准。四川盆地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的储层中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常规的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地获取地层压实背景趋势。... 通常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是直接通过井上趋势拟合得到,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地层压力预测不准。四川盆地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的储层中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常规的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地获取地层压实背景趋势。通过实际测井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理论,利用岩石物理模型构建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有效提高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的建模精度。将岩石物理建模构建的正常压实背景趋势与实测参数代入体积模量方程中,实现了渝西区块地层压力的地震预测。对比结果表明,预测的地层压力参数与多口井的地层压力实测参数较为吻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页岩气 压实背景趋势 岩石物理建模 地层压力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和前景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伟 贺振华 +4 位作者 李可恩 张固澜 容娇君 马钊 高君褀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3,共6页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页岩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页岩气的成藏模式、地质特征等方面。针对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对地球物理方法提出的新要求,简述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及...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页岩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页岩气的成藏模式、地质特征等方面。针对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对地球物理方法提出的新要求,简述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及美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情况;从页岩气资源评价参数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地球物理方法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页岩气的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球物理 非常规油气资源 微地震监测 岩石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地球物理工程竞标
11
作者 陈耿毅 罗水余 +1 位作者 张慕刚 余钦范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5期373-376,共4页
通过百余个国外地球物理勘探项目的投标实践,提出了国际地球物理项目投标工作程序,对关系投标及后期项目运作的前期调查、资格预审、决策分析、投标方案制定、实地踏勘、投标文件编制、合作伙伴选择、投标注意事项、成败因素分析等几个... 通过百余个国外地球物理勘探项目的投标实践,提出了国际地球物理项目投标工作程序,对关系投标及后期项目运作的前期调查、资格预审、决策分析、投标方案制定、实地踏勘、投标文件编制、合作伙伴选择、投标注意事项、成败因素分析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工程 投标 HSE 踏勤 风险 物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利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叠合盆地深层火山岩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礼贵 夏义平 刘万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4,97,共6页
叠合盆地深层火山岩是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在深层火山岩的研究中,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利用高精度重磁勘探和电法资料,了解盆地深部结构和深大断裂,初步圈定深层火山岩体的展布,缩小和锁定深层火山岩地震勘探的有利... 叠合盆地深层火山岩是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在深层火山岩的研究中,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利用高精度重磁勘探和电法资料,了解盆地深部结构和深大断裂,初步圈定深层火山岩体的展布,缩小和锁定深层火山岩地震勘探的有利靶区;以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解释、构造制图、地震反演、综合评价为主要技术手段,对深层火山岩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识别和预测,落实和优选深层火山岩有利勘探目标。通过几年来的解释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在松辽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共发现54个火山岩体,提供24口井位,有13口井获得不同数量的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震 非地震 解释 预测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性微小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在准噶尔盆地MH1井区的应用
13
作者 巴忠臣 秦军 +3 位作者 华美瑞 张宗斌 秦赛赛 张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6,共1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H1井先导示范区(MH1井区)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不同尺度的断裂,形成机理复杂,后期改造频繁,存在形式多样,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进程。本文立足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方位角叠加方案优选、连续小波变换...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H1井先导示范区(MH1井区)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不同尺度的断裂,形成机理复杂,后期改造频繁,存在形式多样,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进程。本文立足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方位角叠加方案优选、连续小波变换地震资料提频、矩阵奇异值分解去噪、构造导向滤波迭代处理、有效频带优化、断裂增强滤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断裂识别以及多属性融合断裂识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建立小尺度隐蔽性断裂识别流程与模式,进一步引导水平井钻井。结果表明:本文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方法与AI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MH1井区的小尺度隐蔽性断裂识别流程与模式,显著提高了断裂识别精度,优化了MH1井区水平井的钻井轨迹,成功避开了高风险断裂带,井漏事件发生率降低约20%,压窜干扰问题减少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裂缝预测 地震属性 多属性融合 AI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维局部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基本理论与方法
14
作者 王华忠 项健 +2 位作者 张力起 欧阳志远 宋家文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等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环节;认为对线性信号进行最佳的建模和预测包括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前者是由预先选定的局部平面波基函数的线性叠加表示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信号;后者由数据矩阵(张量)分解的方法推断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线性结构。然后,全面分析了频率-空间域高维Wiener滤波方法、自相关矩阵及Hankel矩阵正交分解方法(SSA方法)、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高维Beamforming方法)和张量分解方法的基本理论,为进行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及各种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指出山前带及其他复杂地表探区实际数据中的相干噪声和非相干噪声往往不符合线性信号建模及预测的理论假设条件,因而必须发展非线性去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高维数据体 线性结构 最佳预测 高维Wiener滤波方法 高维SSA方法 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 张量分解方法 去噪与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高电阻率水层地质成因——以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东 汪华 +2 位作者 陈利敏 袁小玲 石学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26,113-114,共5页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有别于常规测井的地质现象也不断被发现,其中报道得最多的是碎屑岩中发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而对碳酸盐岩中的高电阻率水层却鲜有报道。为此,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为例,分别从储层特征、储层充...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有别于常规测井的地质现象也不断被发现,其中报道得最多的是碎屑岩中发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而对碳酸盐岩中的高电阻率水层却鲜有报道。为此,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为例,分别从储层特征、储层充填物特征以及地层水性质出发,研究分析了造成碳酸盐岩储层中水层电阻率高的地质原因。结果表明,除了工程原因外,高电阻率水层的成因主要有:①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导致储层电子导电能力降低,从而形成高电阻率;②碳酸盐岩储层内沥青的广泛分布导致储层电子导电能力降低,也可形成高电阻率;③储层中的流体为淡水时,将导致离子数量减少,降低导电能力,测井解释时其电阻率特征类同于油气层,电阻率值较高。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致密碳酸盐岩地区测井解释的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碳酸盐岩 高电阻率水层 成因 储集层特征 充填物 地层水 四川盆地 早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隙结构碳酸盐岩的岩石物理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斌 魏柳斌 +4 位作者 于小伟 包洪平 周义军 赵建国 任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8,共13页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的台内丘滩体钻遇了优质白云岩储层,但该套储层厚度薄、与围岩弹性参数差异较小,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识别和预测。为了提高白云岩储层的预测精度,基于铸体薄片与...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的台内丘滩体钻遇了优质白云岩储层,但该套储层厚度薄、与围岩弹性参数差异较小,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识别和预测。为了提高白云岩储层的预测精度,基于铸体薄片与岩心CT扫描,详细分析了马四段碳酸盐岩的特征,通过岩石物理弹性测试,结合物性测试及试采资料建立了马四段岩石弹性参数与孔隙结构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区一种变基质多孔微分等效介质模型的预测孔隙结构和储层的新方法,并进行了矿场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马四段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型和裂缝型2类储层,其中孔隙型储层可细分为以晶间孔为主和以晶间溶孔+晶间孔为主2类;(2)晶间孔为白云岩化作用形成,孔隙纵横比较大,晶间溶孔由晶间孔经过溶蚀作用改造形成,孔隙纵横比变小;(3)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纵横比最小;(4)沉积和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影响大,孔隙结构的差异会引起岩石弹性参数的较大变化,利用该差异可以有效预测白云岩优质储层。结论认为,该方法首先通过变基质骨架建模准确划分岩石的基质类型,然后利用多重孔微分等效介质模型预测岩石的孔隙结构类型,并定量计算不同孔隙类型孔隙的体积占比,为提高白云岩储层的预测精度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助于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精确预测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奥陶统 马家沟组四段 白云岩储层 多重孔微分等效介质模型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再勘探再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22
18
作者 付锁堂 徐礼贵 +1 位作者 巩庆林 吕友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勘探领域。②对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已发现的老油田和含油气构造,充分利用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开展变速成图,落实构造形态及储层横向预测,研究深浅层可能存在的新的含油层系,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老油田稳产高产;大力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查明烃源岩分布范围、生烃中心与储层有利相带的叠置关系,搞清地层尖灭带、岩性变化带,落实岩性地层圈闭,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及含油气领域。③开展构造精细解释:一是研究柴西南区几条大型逆断层下盘生油潜力及其伴生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二要研究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在老油田周边可能存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三是落实昆北大断层上盘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岩性、地层、古潜山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储层 烃源岩 油气勘探 柴西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坳陷长龙山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小军 罗顺社 +1 位作者 张建坤 王丽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3,共4页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后者主要发育在上部,以滨外陆棚亚相为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微量、常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且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宏观结论相一致,表现为前滨较高,至近滨骤减,在滨外陆棚激增,这与近滨沉积期海平面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及整个长龙山期有大量陆源物质侵入直接有关。上述分析讨论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模式及演化 长龙山组 冀北坳陷 燕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隐蔽型圈闭识别新思路及其勘探成效
20
作者 张宏伟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鹏 陈杰 杨丽丽 万照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2,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隐蔽型潜山具有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不清的问题,导致潜山勘探多年无法取得显著进展,亟需重新梳理勘探思路。以地质模式为导向,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针对束鹿凹陷西斜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高阻抗岩性体覆盖区潜山...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隐蔽型潜山具有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不清的问题,导致潜山勘探多年无法取得显著进展,亟需重新梳理勘探思路。以地质模式为导向,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针对束鹿凹陷西斜坡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高阻抗岩性体覆盖区潜山的识别,进一步深化西部斜坡带断裂解释和潜山成藏条件认识,构思了“断槽-冲蚀沟侧向遮挡”新型潜山成藏新模式。研究表明:针对局部目标攻关处理,应用速度模拟识别潜山顶面,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了潜山内幕成像质量;低通滤波处理后,其内幕断层断点更加清晰,在斜坡带潜山顶面新发现断层50多条,发现和落实奥陶系有利圈闭30多个,圈闭面积增加近20 km^(2),JG21x等多口井在潜山获得高产油流;新的成藏模式打破了早期凹陷西斜坡带潜山为勘探空白区的认识,新型潜山油藏埋藏浅、产量高,成为华北探区效益新勘探有利区。通过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得到高质量地震资料,在新地质模式指导下构思新型潜山成藏模式,这一勘探思路对高成熟探区的潜山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束鹿凹陷 西部斜坡带 潜山圈闭 成藏模式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