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化探区和邻区油页岩原位开采选区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旭升 李王鹏 +8 位作者 申宝剑 胡宗全 赵培荣 黎茂稳 高波 冯动军 刘雅利 武晓玲 苏建政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石化探区油页岩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和补充能源。加快油页岩勘探开发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油页岩规模勘探与效益开发,通过调研梳理国内外成功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现场试验的技... 中国石化探区油页岩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和补充能源。加快油页岩勘探开发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油页岩规模勘探与效益开发,通过调研梳理国内外成功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现场试验的技术,分析试验区特征、地质和工程适应性、选区选层要求等认为:国外壳牌公司电加热法技术、中国吉林众诚公司的原位压裂化学干馏技术和吉林大学的局部化学反应法原位裂解技术实施了现场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但中国两项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且现有的原位开采技术对深部油页岩的适应性均未得到验证。通过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特点、地质资源条件、开采工程条件梳理分析,针对约束中国油页岩原位开采的关键因素,结合加热方式确定了4项地质参数、6项工程参数和分级评价界限,并根据约束油页岩原位开采利用的程度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建立了油页岩原位开采有利区地质-工程双因素评价模型,优选出15个中国石化探区和邻区油页岩Ⅰ类有利区。对选出的有利区进一步分析其顶底板、断裂、可动水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并综合评价优选出4个试验目标区,分别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旬邑区块、博格达山北麓南缘上黄山街含矿区、茂名盆地电白含矿区、抚顺盆地抚顺含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含油率 加热方式 原位转化 选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潜力与方向 被引量:1
2
作者 金之钧 刘光祥 +3 位作者 王鹏威 聂海宽 李敏 王冠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5-347,共13页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虽然已获得重要勘探突破,但受限于复杂沉积相变、差异化源-储条件以及构造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其勘探潜力与下一步方向仍不十分清楚。系统研究了二叠系页岩特征及分布、勘探潜力与页岩气保存条件,提出了勘...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虽然已获得重要勘探突破,但受限于复杂沉积相变、差异化源-储条件以及构造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其勘探潜力与下一步方向仍不十分清楚。系统研究了二叠系页岩特征及分布、勘探潜力与页岩气保存条件,提出了勘探前景与方向。研究表明:二叠系共发育海相和海-陆过渡相2种类型页岩,孤峰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3套富有机质页岩地层。页岩展布受陆缘(内)裂陷和克拉通内拗陷盆地控制,海-陆过渡相龙潭组页岩主要分布在扬子西部和东南部克拉通拗陷盆地,海相孤峰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页岩主要发育在扬子北缘陆缘(内)裂陷盆地。海相页岩具有脆性矿物含量高、有机碳含量高、有机孔发育、含气量高的特点,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适中、无机孔发育、含气量总体较低且变化范围大的特点。构造活动和保存条件是控制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潜力的重要因素,四川盆地、鄂西地区、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等构造变形程度弱的地区,保存条件好,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建议加强页岩细粒沉积相带、富集动态演化规律、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以及适应性储层改造技术体系等4个方面研究,攻克二叠系页岩勘探开发面临的地质工程难题,加快南方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因素 勘探潜力 页岩气 二叠系 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地质特征、资源潜力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旭升 王濡岳 +3 位作者 申宝剑 王冠平 万成祥 王倩茹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8,共14页
通过梳理中国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勘探实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页岩气地质特征、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在地质年代上由老到新分布,构造改造和生烃演化过程复杂度逐渐降低。②沉积环... 通过梳理中国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勘探实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页岩气地质特征、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在地质年代上由老到新分布,构造改造和生烃演化过程复杂度逐渐降低。②沉积环境控制源储配置类型,是“成烃控储”的基础,海相和陆相源储配置类型以源储一体型为主,偶见源储分离型,海陆过渡相以源储一体型和源储共生型为主。③刚性矿物抗压保孔和地层超压控制源储一体型页岩气的富集,良好的源储耦合与保存条件控制源储共生型和源储分离型页岩气的富集。④海相依然是中国页岩气增储上产主阵地,过渡相和陆相有望成为重要接替领域。建议按照3个层次开展页岩气勘探部署,加速展开中上扬子地区海相志留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勘探;重点突破中上扬子地区海相超深层和华北地区奥陶系等海相新层系、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以及四川、鄂尔多斯、松辽等盆地中生界陆相页岩气领域;探索准备华南和西北等新区页岩气领域,为中国页岩气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与资源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相页岩 海陆过渡相页岩 陆相页岩 源储配置 富集机理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嘉琪 刘曾勤 +3 位作者 申宝剑 赵石虎 陈新军 叶金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2021年以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资源。为进一步支撑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亟需对国内外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煤层气勘探开... 2021年以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资源。为进一步支撑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亟需对国内外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早,目前以中低阶浅层煤层气开发为主,煤层埋深浅、渗透率高,主要采用直井开采,单井日产超万立方米;伴随油气战略调整,美国和加拿大不再将煤层气作为勘探重点,澳大利亚则通过探索试验煤系地层合采,煤层气产量跃居全球首位。我国以中高阶深层煤层气开发为主,煤层具有埋深差异大、渗透率低的特征。目前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最大深层煤层气生产基地,大宁—吉县、大牛地等气田多口水平井日产气量超十万立方米;四川盆地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了积极进展,准噶尔盆地也具备深层煤层气勘探的潜力。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经验表明,富集规律认识的突破、工程技术的进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行及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是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不同类型深层煤层气勘探力度、加强理论技术攻关、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大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力度,有助于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勘探和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开发 富集规律 产业政策 深层煤层气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标准体系建设思考及实施战略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新军 刘曾勤 +3 位作者 申宝剑 赵石虎 张嘉琪 叶金诚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5,共12页
【目的】我国深层煤层气(埋深>1 500 m)资源潜力巨大,作为战略性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价值日渐凸显,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支撑“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单井日产... 【目的】我国深层煤层气(埋深>1 500 m)资源潜力巨大,作为战略性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价值日渐凸显,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支撑“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单井日产气量突破10万m3,初步实现规模化开发。然而,现有煤层气标准体系主要针对浅层资源(埋深<1 000 m),难以适应深层储层高温、高压、高应力、强非均质性、高游离气占比等复杂及特殊地质条件,导致勘探开发技术适配性不足、安全环保风险突出。【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深层煤层气地质-工程特征差异,提出“三个维度–四项原则”的标准体系架构,并指出了标准体系建设的阶段目标:短期聚焦勘探精度提升与开发工艺优化,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标准框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期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标准集群,推动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投资收益最大化;长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深层煤层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深层煤层气标准体系建设应涵盖基础通用、地质勘探、地震测井、开发评价、工程建设和安全环保六大领域,采用“继承性改良+颠覆性创新”相结合的研制策略,重点关注储层评价、甜点评价、压裂改造等核心技术标准的建设。建议通过“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关键标准制修订、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结合、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战略路径,加速形成标准化工作格局,为深层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勘探开发 标准体系 实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研究进展与重点攻关方向
6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12 位作者 黎茂稳 刘惠民 李志明 张士诚 杨勇 郭静怡 刘雅利 李鹏 马晓潇 赵梦云 李沛 张宸嘉 王子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3-996,共14页
中国陆相断陷湖盆具有构造分割性和沉积非均质性强、断-缝发育、页岩油热演化程度和流动性差异大等特点,通过梳理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现状,探讨“二元富集”、源储配置等理论认识,重点总结细粒沉积-成岩协同成储作用机制、富... 中国陆相断陷湖盆具有构造分割性和沉积非均质性强、断-缝发育、页岩油热演化程度和流动性差异大等特点,通过梳理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现状,探讨“二元富集”、源储配置等理论认识,重点总结细粒沉积-成岩协同成储作用机制、富有机质页岩成岩动态演化与烃类赋存机理、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富有机质页岩致裂机理与人工缝网模拟、页岩油流动机理与有效开发等5大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研究认为,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需聚焦“构造作用下的细粒沉积差异成岩成烃协同演化与页岩油赋存富集机理”和“复杂断块陆相页岩油多尺度多相流动机理与立体开发方法”两大科学问题。基于勘探开发瓶颈,提出5大攻关方向:①深化富有机质页岩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与成储机理研究,明确高频层序演化与成岩流体对储集空间的影响;②揭示不同岩相生—排—滞烃动态过程与热成熟度的定量关系,阐明自封闭系统形成的条件;③构建地质适配性强、数智驱动的页岩油分类分级评价体系;④揭示复杂岩相组合下人工裂缝扩展规律,优化物理场耦合压裂技术;⑤攻克多尺度地质建模与多相渗流表征难题,建立数值模拟方法。未来需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理论突破创新与技术迭代升级,支撑断陷湖盆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湖盆 页岩油 二元富集 源储耦合 主控因素 立体开发 攻关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优选新思路
7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7 位作者 王鹏威 卢龙飞 李倩文 王冠平 常佳琦 刘伟新 李楚雄 何晋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在研究中国页岩油气甜点段类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新思路,并结合典型地区和典型页岩层系甜点段,提出了该方法的评价流程。源-储分离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正相关,孔隙度是甜点段优选的关键参数;源-储一体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TOC与含油/气性正相关,无论是TOC还是孔隙度均可作为是甜点段评价的关键参数;源-储共生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含油/气性受TOC和孔隙度共同控制,只有综合考虑两者才能准确地评价甜点段。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应聚焦良好的储集层段,而非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今后在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方法体系中,应对储集条件予以更多考虑,增加孔-缝-纹一体化储集条件评价,并结合地球物理甜点评价技术,提高甜点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TOC 甜点段 源-储单元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旭升 赵培荣 +10 位作者 申宝剑 刘曾勤 罗兵 赵石虎 张嘉琪 贺甲元 付维署 魏海鹏 刘炯 陈新军 叶金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1523,共13页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效益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工程挑战。本文研究了中国典型地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总结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煤层气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效益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工程挑战。本文研究了中国典型地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总结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煤层气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浅层对比,深层煤层气具有“非均质性强、游离气-吸附气双富、塑性强”的地质-工程特点。②深层中-低煤阶煤储集空间大,以原生植物组织孔为主,中-高煤阶煤微孔与裂隙发育,孔隙以有机质气孔为主,裂隙以割理和外生裂隙为主。③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石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深层煤层气选区评价、甜点预测、水平井钻井与有效支撑压裂改造技术系列,为深层煤层气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效支撑。④建议进一步加强深层煤层气富集规律与“甜点”及开发技术政策与排采规律研究,研发薄煤层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与压裂改造降本增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实践 富集高产 地质-工程特征 游离气 深层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忠宝 高波 +4 位作者 冯动军 崔学慧 杜伟 汪洋 李东晖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6,共6页
下寒武统是上扬子地区海相页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层系之一,但受目的层埋藏深、钻井少、勘探效果不理想等因素的制约,尚存在着诸多影响勘探进展的地质问题。为此,基于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普通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 下寒武统是上扬子地区海相页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层系之一,但受目的层埋藏深、钻井少、勘探效果不理想等因素的制约,尚存在着诸多影响勘探进展的地质问题。为此,基于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普通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①该区页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及长石,其中石英平均含量为44.60%,发育陆源石英和生物成因硅质2种类型,而黏土矿物平均含量为33.32%,以伊利石(I)含量最高、伊/蒙混层(I/S)含量不均且混层比低(一般为5%)、局部含绿泥石(C)及高岭石(K)为特征;②从该区页岩中可识别出I+I/S+C型、I+I/S+C^I+C过渡型、I+C型及I型4种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指示不同地区页岩成岩环境存在着差异;③矿物颗(晶)粒无序排列有利于粒间孔隙残存,长石向黏土矿物成岩蚀变可形成线状孔隙;④该区页岩的脆性指数一般都超过40%,具有良好的可压裂性,黔东南地区与川西南地区相比前者页岩脆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早寒武世 页岩 矿物组成 黏土矿物 组合类型 脆性指数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研究与发展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1
10
作者 聂海宽 党伟 +13 位作者 张珂 苏海琨 丁江辉 李东晖 刘喜武 李沛 李鹏 杨升宇 赵建华 刘秘 陈前 孙川翔 王鹏威 刘子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共33页
中国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历经20年,创新形成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与认识,支撑了国内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250×10^(8) m^(3),在当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0%,... 中国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历经20年,创新形成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与认识,支撑了国内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250×10^(8) m^(3),在当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0%,页岩气已经成为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量的主力军之一。为了给中国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系统回顾了国内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历程,归纳总结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机理、页岩气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页岩气源—储协同演化机制、页岩气赋存机理与含气性评价、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评价、页岩气储层改造、页岩气开采等理论和技术进展,分析研判了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指出了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页岩气富集区评价方法、低丰度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以及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技术等4个亟需攻关的研究方向。进而针对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勘探开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建议:从新区新领域、老区挖潜及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等方面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攻关探索,以期早日实现中国页岩气多领域多层系、由点到面的大突破和大规模高效勘探开发,全方位推进中国页岩气革命,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集机理 赋存机理 储层特征 储层改造 高产机理 提高采收率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赋存特征、可动性实验技术及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政 包友书 +5 位作者 朱日房 王秀红 王鑫 吴连波 王忠 王大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5,共12页
赋存特征与可动性是页岩油评价及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页岩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较为复杂,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表征仍存在较大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 赋存特征与可动性是页岩油评价及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页岩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较为复杂,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表征仍存在较大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为此,针对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利用先进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进行图像观察是定性评价页岩油赋存特征的最直接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的油饱和度指数法和分级评价方法在成熟探区评价页岩油可动性具有优势;多温阶热解参数法是目前快速高效定量表征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量的方法,在页岩含油性、页岩油可动性及资源量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未来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①开发高仿真的页岩油富集、流动及开发模拟实验,保证实验条件与地下地质条件的相似性。②开展微纳米尺度下页岩油微观流动实验,探索页岩油微观流动机理及控制因素。③详细剖析不同基础薄层中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基础薄层对页岩含油性及页岩油可动性的贡献。④将页岩油微观赋存形式、流体机理与宏观地质参数结合,确定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宏观地质条件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特征 可动性 游离油 吸附油 多温阶热解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页岩油气的统一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3 位作者 李志明 万成祥 李楚雄 李倩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905,共17页
页岩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资源,具有赋存于页岩层系中、自生自储的特征。2012年我国涪陵页岩气获得突破,形成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 页岩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资源,具有赋存于页岩层系中、自生自储的特征。2012年我国涪陵页岩气获得突破,形成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近年来,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我国陆相页岩油同样具有“二元富集”特征。通过解剖我国典型页岩油气藏特征,将页岩油气纳入同一套成烃、成储、成藏体系中,进一步深化页岩油气“二元富集”理论内涵,形成页岩油气富集统一性新认识,并对未来深化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研究表明:①以半深水—深水陆棚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为主的沉积环境是页岩油气成烃控储的基础,不仅控制着页岩的有机质丰度与类型,也控制着优质储层和有利岩相组合的分布;②稳定的构造条件、有效的顶底板封盖和页岩自封闭性共同形成的以地层超压为依据的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油气成藏控产的关键,为页岩油气的富集与高产提供关键保障;③页岩油气形成与富集是一个统一的动态演化体系,以热演化为主线,有序形成页岩油、凝析油和页岩气;④今后研究中重点加强常非一体化的评价思路,深化常非油气资源的分配系数,从整体的角度思考油气的分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对深化页岩油气富集理论和指导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富集特征 沉积环境 保存条件 热演化程度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宗全 冯动军 +4 位作者 李鹏 王倩茹 刘忠宝 王濡岳 赵国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1-608,共18页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相沉积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相沉积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中等,油气共存。页岩储集空间既有无机孔,也有有机质孔,局部发育微裂缝。自流井组页岩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源—储配置的有效性,在较高的演化程度下,随着TOC的增大有机质孔隙度增大,页岩的源—储配置关系变好。刚性矿物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固体沥青个体大,内部有机质孔数量多、孔径大;黏土矿物不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沥青呈长条形,内部的有机质孔孔径较小。基于页岩层系不同岩性源—储耦合条件评价结果,页岩的源—储耦合条件明显优于夹层,源—储耦合条件好的优质页岩层段是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其中黏土质页岩最好,(含)介壳灰质页岩、(含)粉砂质页岩为次;介壳灰岩和粉(细)砂岩夹层不具备烃源条件且储集条件差,只能与相邻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近源聚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气 源—储耦合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轨道参数振幅与深水环境白云石化强度波动
14
作者 张奎华 张鹏飞 +1 位作者 苗卓伟 张倩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据开展时间序列分析以及耦合关系分析,揭示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深水白云石旋回中记录的斜率振幅调制周期。结合土耳其Van湖第四系白云石旋回和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白云石化事件,初步探讨了显生宙地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波动趋势与天文旋回的耦合关系。基于沙三下亚段盐度演化特征分析,推测地球轨道参数的振幅调制作用可能通过气候、环境波动影响微生物生态压力以及流体温度与pH值波动强度,从而进一步调控显生宙轨道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本研究为“白云石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天文旋回 振幅调制 微生物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及未来勘探方向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李敏 刘雅利 +3 位作者 冯动军 申宝剑 杜伟 王鹏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7-1108,共12页
以中国南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是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开拓页岩气资源新领域和提高页岩气产量仍是重中之重。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 以中国南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是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开拓页岩气资源新领域和提高页岩气产量仍是重中之重。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国内海相层系页岩气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并进行有利区预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7.50~33.19)×10^(12)m^(3)和(3.50~6.14)×10^(12)m^(3),其中深层页岩气资源占比超过50%,主要分布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8.7~24.6)×10^(12)m^(3)和(1.3~3.7)×10^(12)m^(3),在川东开江—梁平、龙驹坝、建南及三星等地区具有勘探潜力;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5.69~12.71)×10^(12)m^(3)和(0.89~1.06)×10^(12)m^(3),其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南井研—犍为—威远—资阳、川北南江及中扬子宜昌等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蓟县系洪水庄组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等海相古老层系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是潜在的页岩气资源接续,陡山沱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在湘鄂西和渝东南地区,洪水庄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承德—宽城一带,下马岭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涿州—北京房山—门头沟—昌平一带和兰旗营子一带。基于此,进一步对海相页岩气未来勘探方向提出3点建议:一是聚焦深层—超深层、常压页岩气,走向新区新层系,拓宽页岩气勘探领域;二是深化深层—超深层、完善常压及丰富新区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理论;三是着眼深层—超深层页岩气钻完井和开采技术与配套装备改进与创新,降低常压页岩气单井钻采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资源潜力 有利区 深层—超深层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低成熟页岩储集空间与分形特征——以民丰洼陷沙四段上亚段页岩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庆 王学军 +3 位作者 李政 王玉环 朱丽鹏 李朋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东营凹陷低成熟页岩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然而低成熟页岩的储集空间及分形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低成熟页岩油的高效开发。以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上亚段(Es4上)低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有机地化测试、... 东营凹陷低成熟页岩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然而低成熟页岩的储集空间及分形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低成熟页岩油的高效开发。以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上亚段(Es4上)低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有机地化测试、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和能谱元素等手段,探讨低成熟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纹层组合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并开展了孔隙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Es4上低成熟页岩岩相类型主要为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混合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混合页岩,其中前者以大介孔、大孔为主,后者以小介孔为主,并且发育较多大孔;低成熟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黏土矿物片间孔和微裂缝。“泥晶方解石纹层+黏土纹层”和“亮晶白云石纹层+黏土纹层”2种纹层组合广泛发育,其中泥晶方解石纹层和亮晶白云石纹层以晶间孔为主,黏土纹层以黏土矿物片间孔为主,水平层理缝和晶间孔是页岩油重要的储集空间。低成熟纹层状页岩分形维数D1为2.4139~2.5277,D2为2.7046~2.8021。TOC、碳酸盐矿物含量与D1、D2均呈弱负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与D1呈弱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和溶蚀孔表面光滑且孔隙空间简单,有利于页岩油的储集和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熟页岩 储集空间 分形维数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非稳态实验
17
作者 陈挺 吕琦 +3 位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王硕桢 高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岩渗透率,测试时间可缩短约90%;由于气液两相间基础物性的巨大差异,液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0.47%~2.83%;结合数值仿真和压力衰竭测试,可获得页岩液测启动压力梯度(101~102 MPa/m),其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呈幂指数递减;层理贯穿缝发育可显著降低页岩的启动压力梯度;相较于稳态法测试,非稳态压力衰竭法测试启动压力梯度数值略小。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储层渗流参数的高效实验测试及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稳态测试 渗流特征 裂缝发育 启动压力梯度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探阶段页岩气资源与选区评价思路和方法——以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为例
18
作者 边瑞康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勘探阶段由于钻井及其他相关资料较少,页岩气的资源评价和选区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根据阶段特点选择相适应的评价思路和评价方法。基于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勘探工作实践,系统梳理了勘探阶段页岩气资源评价和选区评价的内... 勘探阶段由于钻井及其他相关资料较少,页岩气的资源评价和选区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根据阶段特点选择相适应的评价思路和评价方法。基于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勘探工作实践,系统梳理了勘探阶段页岩气资源评价和选区评价的内容和思路,明确了该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评价和选区评价方法。将页岩气勘探阶段划分为区带评价、目标评价和气藏评价等3个次一级评价阶段。资源评价中区带评价阶段的主要方法为含气量类比法、资源丰度类比法、成因法和综合法;目标评价阶段的主要方法为含气量体积法、含气量类比法、资源丰度类比法和综合法;气藏评价阶段的主要方法为含气量体积法、含气量体积法+含气饱和度容积法和综合法。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作为类比标准区,建立了总含气量和资源丰度2个关键参数的类比参数体系。勘探阶段页岩气选区评价方法可归纳为2种:综合参数叠合分析法(叠图法)和参数归一化定量评价法。针对区带评价阶段建立了“地质条件-工程条件”双因素区带评价参数体系;针对目标评价阶段建立了“地质条件-工程条件-经济条件”3因素目标评价参数体系。建立的区带评价和目标评价参数体系更能体现评价阶段特点,很好地满足了相应的评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选区评价 勘探阶段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裂缝网连通的页岩气井组试井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小虎 刘华 +1 位作者 何辉 袁鸿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针对页岩气藏邻井压裂、开发调整等引起的井间干扰等问题,现有基于单井或未考虑缝网连通的井组动态评价方法难以适用。基于变导流能力裂缝模型,构建了考虑压裂裂缝缝网连通的页岩气井组试井分析模型,对裂缝缝网进行离散化,将多级压裂井... 针对页岩气藏邻井压裂、开发调整等引起的井间干扰等问题,现有基于单井或未考虑缝网连通的井组动态评价方法难以适用。基于变导流能力裂缝模型,构建了考虑压裂裂缝缝网连通的页岩气井组试井分析模型,对裂缝缝网进行离散化,将多级压裂井井组模型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并获得了井组井底压力解。通过有限体积数值方法对井组井底压力解进行了对比验证,建立了有连通裂缝和无连通裂缝时的井组井底压力典型曲线特征图,并给出了涪陵页岩气田2个平台4口井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①生产井具有双线性流1/4特征段、线性流1/2特征段、非稳态窜流特征段、边界拟稳态流特征段,而非生产井很难出现双线性和线性流特征段;②有连通裂缝和无连通裂缝情况下,利用有限体积数值方法计算的井组井底压力解与研究方法计算结果完全一致;③涪陵页岩气田2个平台4口井的实测数据解释评价结果与现场情况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藏储层参数的计算,压裂改造参数的计算以及井间连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多级压裂 裂缝连通 井组 试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及特征
20
作者 胡宗全 王倩茹 +3 位作者 申宝剑 冯动军 杜伟 孙川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无机孔与有机质孔的演化和相互转化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典型海相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实例,以孔隙支撑载体作为孔隙特征描述切入点,分析了无机矿物、有机质以及二者共同支撑的孔隙特征,建立了“支撑载体类型+孔隙部位+孔隙成因”的孔隙分类方案,将孔隙类型划分为无机矿物孔、有机质孔及有机质-无机矿物复合孔,并进一步细分亚类。深化了孔隙演化与转化研究,在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成油和成气作用耦合的基础上,将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沉积期—早成岩期主要发育大量无机矿物孔,以含水为主;(2)成油期主要发育无机孔和少量原地有机质孔,以含油为主;(3)成气期主要发育大量迁移有机质孔和少量无机孔,以含气为主。分析了无机矿物孔、原地有机质孔和迁移有机质孔的演化及转化关系,指出优质储层经历的演化序列依次为沉积期的放射虫硅质页岩、成岩期的生物硅与有机质耦合、成油期硅质矿物粒间孔和晶间孔充填液态烃以及成气期硅质矿物晶间孔内充填沥青并发育有机质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支撑载体 无机矿物孔 有机质孔 孔隙分类 页岩气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