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在胜利油田推广应用的前景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宏亮 刘子勇 +2 位作者 邢建军 徐英杰 徐彬彬 《石油石化节能》 2018年第5期39-41,共3页
面对国内严峻的环保形势,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多能互补。胜利油田尤其是东部老油区在地热、污水余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地域资源优势显著,通过对各种清洁能源的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以提高能... 面对国内严峻的环保形势,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多能互补。胜利油田尤其是东部老油区在地热、污水余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地域资源优势显著,通过对各种清洁能源的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以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合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也是油田降低生产运行成本、削减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阐明了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在胜利油田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新能源 多能互补 节能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井结蜡规律及热洗方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日亿 张建亮 +4 位作者 李轩宇 王新伟 杨勇 许德广 张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针对某油田史深100区块油井结蜡较严重现象,进行结蜡规律试验研究和井筒温度场模拟。在黄启玉等的结蜡模型基础上,通过旋转式原油结蜡试验确定油样的结蜡模型参数,结合Fluent模拟得到管壁处径向温度梯度及切应力,获得井史3-3-11结蜡速... 针对某油田史深100区块油井结蜡较严重现象,进行结蜡规律试验研究和井筒温度场模拟。在黄启玉等的结蜡模型基础上,通过旋转式原油结蜡试验确定油样的结蜡模型参数,结合Fluent模拟得到管壁处径向温度梯度及切应力,获得井史3-3-11结蜡速率计算公式,从而预测不同热洗方式不同天数下对应的结蜡量。同时建立热洗井筒流动换热模型并通过VB编程计算井筒温度场分布,分析不同的注水温度、注水流量对井筒温度场及热洗时间、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井筒沿程热损失较大,提高注水温度和注水量均能降低热洗时间,提高油管内温度场,但敏感性逐渐降低;当注水温度为80℃,注水流量为2 t/h时,单次热洗的费用最低且热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结蜡试验 流动传热模型 空心杆热洗 套管热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热蒸汽SAGD循环预热模拟及方案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林日亿 郭彬 +4 位作者 李轩宇 杨勇 韩飞 王新伟 张建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6,共9页
预热效果好坏是影响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一项重要因素。在蒸汽返回水平段靶点A时蒸汽干度≥0条件下,研究馆陶组H71区块循环预热技术。结合油藏地质参数和物性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历史拟合,... 预热效果好坏是影响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一项重要因素。在蒸汽返回水平段靶点A时蒸汽干度≥0条件下,研究馆陶组H71区块循环预热技术。结合油藏地质参数和物性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历史拟合,对比等注汽量和等注汽热焓两种预热方案。结果表明馆陶H71区块采用注入井定注汽量、生产井定产液量目标开展的历史拟合符合率为97.8%;循环预热9个月之后,杜84-馆H71-1和杜84-馆H71-2两口水平井之间已基本形成有效热连通,温度场位于80~100℃,地层压力降至3 MPa,已达到转SAGD的较佳时机;注汽量80 m^(3)/d、过热度61℃(注汽压力6.7 MPa)的过热蒸汽井间平均温度达到90℃所用的时间最少,预热效果最好;在SAGD生产阶段,注气量相同的条件下,注入过热蒸汽相较于注入湿蒸汽,日产油量与累积产油量明显增加,含水率降低,在SAGD生产前期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蒸汽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 循环预热 数值模拟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地温场建立及地热系统发育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朱铁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5,共8页
针对断陷盆地中央隆起带地热能开发地温场建立难度大的实际,采用井筒测温法、SiO2地热温标、钾镁地热温标、钠钾地热温标等建立地温场,研究地温场分布的控制因素,建立地温场发育模式。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二段—第四系可以划... 针对断陷盆地中央隆起带地热能开发地温场建立难度大的实际,采用井筒测温法、SiO2地热温标、钾镁地热温标、钠钾地热温标等建立地温场,研究地温场分布的控制因素,建立地温场发育模式。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二段—第四系可以划分为地表变温带、第一增温带、第一保温带、第二增温带、第二保温带、第三增温带和第三保温带共7个温度带。采用SiO2、钾镁、钠钾地热温标等方法求取了地温。综合研究区内地层对比、构造、储层、测井等地质研究成果,利用测温及化验资料,垂向上划分了6个砂组,建立了地温场的地质模型。地温梯度变化主要受中央隆起带底部塑性物质、主断裂分布、岩性、地层层位、砂地比控制。根据中央隆起带的地热成因及发育特征、温度及产水量,建立了该区的地热系统发育模式,划分为热扩张带、高温裂隙带、高温致密带、中温致密带、中温热水带、低温热水带和封盖带7层结构,从热源、盖层、热储层、热流通道、封闭性几方面分析了地热系统发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隆起带 地温场 SiO2地热温标 控制因素 地热系统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田井场场景下风光储系统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丁立苹 刘宏亮 +2 位作者 任晓勇 达珺 程雅雯 《石油石化节能》 2022年第4期1-4,I0003,共5页
基于油田场景下抽油机的工作特性,本文采用带油井负荷的风光储微电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采油井场风光储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风光储一体化模式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装置输出功率的计算模型。以胜利油... 基于油田场景下抽油机的工作特性,本文采用带油井负荷的风光储微电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采油井场风光储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风光储一体化模式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装置输出功率的计算模型。以胜利油田孤岛五区井场用能负荷为例,计算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匹配最优蓄电池容量,形成了一套适应于油田井场区域的风光储系统应用模式,基于PSCAD/EMTDC平台,建立了离网状态下光伏、风电、蓄电池及系统的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制定了适用于风光储微电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方法,在保证抽油机负荷稳定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绿色能源并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井场 风光储系统 微电网 容量配置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