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管雪倩 于田田 +3 位作者 徐宏光 刘廷峰 翟勇 王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3,共6页
多轮次吞吐稠油储层非均质性加剧,传统氮气泡沫封堵强度难以满足油藏调剖需求。利用疏水缔合聚合物PDR-1对氮气泡沫进行强化,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的机理,评价了强化泡沫的稳泡定性、封堵强度、改善非均质性能和驱油性能。实验... 多轮次吞吐稠油储层非均质性加剧,传统氮气泡沫封堵强度难以满足油藏调剖需求。利用疏水缔合聚合物PDR-1对氮气泡沫进行强化,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的机理,评价了强化泡沫的稳泡定性、封堵强度、改善非均质性能和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DR-1能够与高温起泡剂FCY-2形成混合胶束,具有向气液界面聚集的趋势,同时利用缔合作用大幅提高泡沫液相和气液界面的黏弹性,从而延长了强化泡沫析液半衰期;强化泡沫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善非均质,提高驱油效果,100℃时阻力因子为466.2,综合驱油效率提高29.43百分点;温度越高,PDR-1提升泡沫性能的幅度越小。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体系的研究可为稠油开发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泡沫 疏水缔合聚合物 黏弹性 泡沫稳定性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晓敏 鲜本忠 +3 位作者 束青林 朱之锦 孙立东 魏新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29,共4页
针对孤岛油田西南缘地质结构及沉积特征,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有机地化分析测试技术对其成藏条件、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油源平面分带性和输导体系差异性的控制,孤岛油田西南缘发育渤南型断阶输导... 针对孤岛油田西南缘地质结构及沉积特征,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有机地化分析测试技术对其成藏条件、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油源平面分带性和输导体系差异性的控制,孤岛油田西南缘发育渤南型断阶输导—网毯汇聚和孤南型砂体输导—网毯汇聚2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控制了该区西南部的油气成藏,后者控制了东北部的油气成藏,而中部地区的油气成藏受2种模式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馆陶组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湖泊风暴沉积与风暴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15 位作者 孙宁亮 郝兵 薛纯琦 邵珠福 毛毳 宋冠先 葛毓柱 陈彬 刘圣鑫 曹梦春 刘创 彭超峰 谷东辉 王超宁 王永强 李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36-3061,共26页
灵山岛背来石剖面发育了非常典型的湖泊风暴岩和风暴作用。非常典型的丘、洼状构造发育在火山岩底部的砂页岩中。丘状构造呈典型的丘状,规模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数十厘米;大者高2.4m,宽12.48m;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底部为灰色或浅灰色... 灵山岛背来石剖面发育了非常典型的湖泊风暴岩和风暴作用。非常典型的丘、洼状构造发育在火山岩底部的砂页岩中。丘状构造呈典型的丘状,规模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数十厘米;大者高2.4m,宽12.48m;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底部为灰色或浅灰色的砂砾岩或砂岩;顶部为深灰色-黑色泥岩、页岩或薄层砂岩互层。砂砾岩分选磨圆均很差,砾石主要为片麻岩,直径多在数毫米到3~4cm,呈悬浮式胶结。砾岩底部为凹凸不平的侵蚀面,砾岩向丘状构造两翼变薄甚至尖灭,与下部侵蚀面呈典型的角度交切。丘状构造的上部的细粒层有四个要素:(1)上凸形态;(2)丘状交错层理;(3)下细上粗的二元结构;(4)底部具侵蚀面。洼状构造也具有典型的洼状,规模也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十余厘米;大者高2.4m,宽18.70m,具有下细上粗的(反)二元结构,但底部多为深灰-灰黑色、甚至黑色的泥岩、页岩或夹薄层砂岩,上部多为砂岩、砂砾岩或砾岩。完整的洼状构造也有四个要素:(1)下凹形态;(2)或有洼状交错层理;(3)下细上粗的(反)二元结构;(4)底部具侵蚀面。丘状构造与洼状构造在空间上相邻共生,但不是同时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完整序列是丘状构造形成在先,洼状构造形成在后,其间由一个粒度较细的薄层分隔开(风暴最高水位时的"静"水沉积)。基于实验和丘洼构造参数计算了风暴浪的相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风暴沉积 风暴岩 丘状构造 洼状构造 (反)二元结构 湖泊 灵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断裂结构及其对沉积和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50
4
作者 王永诗 鲜本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共4页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边界断裂长期活动,构造复杂,是扭张和拉张等多期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边界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将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断裂结构分为简单和复式2类及板式、铲式、阶梯式和坡坪式4种。断裂结构对盆地的...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边界断裂长期活动,构造复杂,是扭张和拉张等多期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边界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将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断裂结构分为简单和复式2类及板式、铲式、阶梯式和坡坪式4种。断裂结构对盆地的沉积充填样式、储层发育规模和油气藏类型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铲式断裂结构中发育的低位湖底扇或滑塌浊积扇以及坡坪式和阶梯式断裂结构中断阶潜山或滑脱潜山为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结构 沉积 油气成藏 断陷湖盆 陡坡带 车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津洼陷北部砂砾岩储层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宁宁 王永诗 +3 位作者 张守鹏 邱隆伟 蒋伟 王欣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89,共6页
济阳坳陷利津洼陷北部利563块沙四上段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基于岩心、测录井数据和储层微观观察等,明确了储层异常高孔渗带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2500~2900 m深度范围内异常高孔渗带特征显著;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有石油早期... 济阳坳陷利津洼陷北部利563块沙四上段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基于岩心、测录井数据和储层微观观察等,明确了储层异常高孔渗带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2500~2900 m深度范围内异常高孔渗带特征显著;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有石油早期侵入、异常高压作用、溶蚀孔隙和压裂缝的发育等。储层粒间及压裂缝中沥青质的残余说明石油早期侵入;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的异常高值说明异常高压的存在。岩心和薄片观察揭示研究区砾石中压裂缝广泛存在,并显著提升了储层渗透率。储层溶蚀面孔率整体为2%左右,压裂缝发育基础上的溶蚀扩缝作用可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优质储层 砂砾岩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灵山岛南背来石下白垩统大型砂脉的发现及其形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9 位作者 汪立东 宋全友 孙宁亮 宋冠先 薛纯琦 郝兵 邵珠福 毛毳 刘闯 曹梦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57-1476,共20页
青岛灵山岛南背来石剖面发育了两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其主要特征如下:上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呈分散团块状顺黄褐色凝灰质泥岩分布,断续延伸约60 m,宽数米;有17个侵入砂团块。砂团块多呈浅灰色,主要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砂团块直径在1~2 m。... 青岛灵山岛南背来石剖面发育了两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其主要特征如下:上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呈分散团块状顺黄褐色凝灰质泥岩分布,断续延伸约60 m,宽数米;有17个侵入砂团块。砂团块多呈浅灰色,主要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砂团块直径在1~2 m。砂团块的形态非常复杂,侧向极易尖灭或突然中止。边界与围岩多突变,某些地方与节理发育方向相同。下层大型不规则砂脉浅灰色,主要底部为砂岩、顶部为砂砾岩,呈透镜状顺层产于灰黑色薄层砂泥岩中,均一团块状和边缘含大量泥砾;厚18 m,宽度和高度不详;上层砂脉发育在浅湖中;下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与此同时还探讨了上层砂脉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顺层砂脉的形成深度与液化层的深度之间的关系式(h_i=0.29H_i)。该公式可以用来预测顺层的侵位深度和寻找砂脉,为含油气盆地砂脉储层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方法。通过流化公式计算获得了形成上层砂脉的流体上侵速度为1.26 m/s。通过本文的论述,进一步为理解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学特征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砂脉 动力学 下白垩统 灵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万源地区中侏罗统湖相(砂)砾岩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12 位作者 崔宝文 高春文 赵杰 黄世伟 薛纯琦 孙宁亮 毛毳 董景海 郝兵 窦松林 任凯旋 宋冠先 王宇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2-1151,共20页
四川东北部的万源中侏罗统湖泊(砂)砾岩中发育了典型的丘洼构造,揭示了湖泊粗粒沉积中也能发育风暴沉积。丘洼构造具有明显的特点:1)规模普遍较大,宽度多在数米,最大宽度可达7.85 m;高度多在数十厘米,最大可达2.53 m;2)发育在砂砾岩中,... 四川东北部的万源中侏罗统湖泊(砂)砾岩中发育了典型的丘洼构造,揭示了湖泊粗粒沉积中也能发育风暴沉积。丘洼构造具有明显的特点:1)规模普遍较大,宽度多在数米,最大宽度可达7.85 m;高度多在数十厘米,最大可达2.53 m;2)发育在砂砾岩中,甚至可以完全发育在砾岩中。砾石的排列方式具有“八”字形和反“八”字形,与风暴浪的汇聚与发散有关;3)无论是丘状或洼状构造都具有很好的正粒序性。砾石的分选磨圆极好,多发育了双倾向叠瓦构造。砾石主要为石英岩,来自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揭示了大巴山南缘在中侏罗世时已经经历了大幅隆起和大幅剥蚀,进而揭示了大巴山南缘在中侏罗世已经发生了造山作用。通过喷流模拟实验建立了最小悬浮速度公式,并计算了风暴浪的相关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丘洼构造 砾岩 湖泊 中侏罗统 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东三叠系—侏罗系湖泊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2 位作者 孙宁亮 郝兵 薛纯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3-373,共2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纳林河一带出露的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白垩系可能有风成沉积)。在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中发育完好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在东纳林煤矿—德胜西岔路口的109国道两侧长约40 km的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纳林河一带出露的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白垩系可能有风成沉积)。在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中发育完好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在东纳林煤矿—德胜西岔路口的109国道两侧长约40 km的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中发育风暴沉积,该德胜西剖面连续长度达548 m。这套风暴沉积主要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有少量泥炭沼泽),并以发育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丘状构造(Hummocky Structures,HS)、洼状构造(Swaley Structures,SS)、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 Stratification,HCS)和洼状交错层理(Swaley Cross Stratification,SCS)极为引人注目。初步研究认为,这套风暴沉积和风暴岩主要发育在浅水湖泊中。主要特点:1)凡发育有风暴沉积或风暴岩的地方,地层的成层性极差,地层多呈透镜状、豆荚状或波浪状;2)岩层的接触关系主要为冲刷面,很少正常沉积接触,冲刷面呈不规则波浪状,最大起伏可达2 m;3)丘状和洼状构造具有连续的正弦曲线的完美形态,规模在中大型,波长在数米到近百米,高数十厘米到1~2 m;4)岩性及其组合主要为一套黄褐色砾岩+砂岩+灰色泥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粗上细;下部块状上部发育层理);在以粗碎屑为主的风暴沉积中砾岩是常见的底部沉积。在纳林煤矿附近有煤层形成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5)在德胜西岔路口的重要剖面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底部发育了1~3层较厚的砾石层,其中中间一层为厚数十厘米到1~2 m,砾石直径大者可达30~40 cm,大部分具有叠瓦构造,前者可能指示了向湖的风暴回流,后者指示了向岸的冲洗流,揭示了风暴冲洗流非常强劲;6)灰色含砾块状泥岩,砾石呈漂浮状,揭示含砾泥岩是风暴冲洗流形成的类似于泥石流的快速沉积,而非正常天气形成的静水沉积;厚数十厘米的含砾泥岩揭示了当时的沉积速率相当大,也揭示了风暴流极其浑浊,可能几乎接近饱和;7)振荡流占优势,但在某些部位又具有明显的复合流和振荡流特点。8)总体沉积背景是一种宽阔浅水湖泊环境,以原地振荡垂向沉积为主。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湖泊风暴沉积是一种新的沉积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关如此大型的HCS和SCS的相关报道。研究表明,形成这种风暴沉积的水体的最大深度在50 m左右。鄂尔多斯盆地早三叠世—中侏罗世的风暴沉积和风暴岩的长期发育与长期稳定的强烈亚洲季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状构造和洼状构造 HCS和SCS 湖泊风暴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液量调整对ICDs完井水平井限流效果的影响规律
9
作者 张兆祥 王增林 +2 位作者 盖平原 郑万刚 张改革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前ICDs(Inflow control devices)完井水平井在国内边底水油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但产液量变化对ICDs完井水平井限流效果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文中从井筒变质... 目前ICDs(Inflow control devices)完井水平井在国内边底水油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但产液量变化对ICDs完井水平井限流效果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文中从井筒变质量流出发,建立了一套双流道耦合的ICDs完井水平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在此基础上,参照胜利油田孤东某区块水平井的实际参数,研究了产液量调整对ICDs完井水平井限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液量调整对限流效率的影响与平均渗透率关系较小,而与渗透率级差显著相关;渗透率级差越大,产液量调整对限流效率的影响越小;当产液量增加时,限流效率的降幅较小,而当产液量降低时,限流效率的降幅较大;以限流效率90%为界,在平均渗透率为1320×10^-3μm^2的条件下,渗透率级差为6时,产液量偏离度上限为46%,但当渗透率级差为2时,产液量偏离度下限仅为-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Ds完井水平井 限流效率 产液量调整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