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极浅海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技术 被引量:25
1
作者 宋万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1-53,共3页
埕岛油田是中国渤海湾南部极浅海海域发现的大型油气田。针对埕岛油田复杂的海况和地质条件 ,在油藏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艺、海工工程等的研究、设计过程中 ,探索、引进、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从 1 993年投产到目前 ,已... 埕岛油田是中国渤海湾南部极浅海海域发现的大型油气田。针对埕岛油田复杂的海况和地质条件 ,在油藏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艺、海工工程等的研究、设计过程中 ,探索、引进、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从 1 993年投产到目前 ,已累计建产能 2 5 0× 1 0 4t,实现了高速高效开发 ,并形成了一套适合胜利极浅海油田开发的配套技术。图 3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浅海油田 油田开发 储集层预测 油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埋地管道的防腐蚀涂层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春生 余越泉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5-38,共4页
简述了防腐蚀涂层的作用。介绍了油田埋地管道常用的6类外壁防腐涂层和内壁防腐蚀涂层的使用情 况,并提出了防腐蚀涂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油田埋地管道 腐蚀 防腐蚀涂层 外壁防腐 内壁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0
3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李丕龙 任战利 陈建平 谭明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6-1374,共9页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38℃/km,高于盆地现今地温梯度(27.5℃/km).下白垩统、侏罗系及二叠系样品的AFT年龄(97.5~2.5Ma)和锆石裂变径迹(ZFT)年龄(118~104Ma)均明显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AFT年龄-深度分布呈现冷却型曲线形态,且由古部分退火带、冷却带或前完全退火带及其深部的今部分退火带组成,指示早白垩世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和其随后的抬升冷却过程.基于AFT曲线的温度分带模式和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综合约束,推算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压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67℃/km.径迹年龄分布、AFT曲线拐点年龄和区域抬升剥蚀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之后的104Ma以来总体处于抬升冷却过程,后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5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锆石裂变径迹(ZFT) 构造热演化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断裂活动与CO_2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栋 夏斌 +1 位作者 王兴谋 张树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2,共3页
对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断裂对CO2气释放、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坳陷多期次、复杂的断裂活动为幔源CO2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运移、聚集条件,幔源无机成因的CO2气自地幔岩浆脱气能够沿着断裂运移到浅层圈... 对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断裂对CO2气释放、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坳陷多期次、复杂的断裂活动为幔源CO2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运移、聚集条件,幔源无机成因的CO2气自地幔岩浆脱气能够沿着断裂运移到浅层圈闭聚集成藏,其中断裂活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济阳坳陷已发现的八里泊、花沟、阳25等CO2气藏均与周围的断裂活动有关。埕南断裂、临商断裂、高青—平南断裂是济阳坳陷内CO2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断裂,断裂带附近的各类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济阳坳陷CO2气勘探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断裂活动 气源断裂 运移 聚集 二氧化碳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炭复合材料吸附剂脱除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云芳 尹风利 +1 位作者 史德青 孔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0,共4页
制备了负载不同过渡金属离子(Ag+、Cu2+)的吸附剂Ag/Al2O3、Cu/Al2O3和Ag/SiO2,在固定床吸附脱硫装置上,考察了吸附剂对汽油模型化合物MGF-1(正庚烷中含噻吩硫760mg/L)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Ag/Al2O3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将Al2O3在630... 制备了负载不同过渡金属离子(Ag+、Cu2+)的吸附剂Ag/Al2O3、Cu/Al2O3和Ag/SiO2,在固定床吸附脱硫装置上,考察了吸附剂对汽油模型化合物MGF-1(正庚烷中含噻吩硫760mg/L)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Ag/Al2O3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将Al2O3在630℃下分别覆炭4,6,8h制得覆炭吸附剂,测定了覆炭吸附剂负载Ag+后对汽油模型化合物MGF-1和MGF-2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吸附剂覆炭后可明显提高吸附剂对硫化物的吸附选择性,当覆炭时间为6h时,吸附剂对硫化物的吸附选择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覆炭 汽油料 硫含量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合吸附剂脱除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云芳 尹风利 +1 位作者 张涛 张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5-127,136,共4页
制备了过渡金属离子Ag+,Cu+,Co+,Ni+的络合吸附剂Ag-SiO2,Ag-Al2O3,Ag-Y,Cu(Ⅰ)-Y,Co-Y,Ni-Y,分别在氮气和氦气环境中、450℃条件下,对Cu(Ⅱ)-Y进行了自动还原处理,制备了Cu(Ⅰ)-Y和Cu(Ⅰ)-Y(N2)吸附剂。在固定床吸附器上,常温、常压下... 制备了过渡金属离子Ag+,Cu+,Co+,Ni+的络合吸附剂Ag-SiO2,Ag-Al2O3,Ag-Y,Cu(Ⅰ)-Y,Co-Y,Ni-Y,分别在氮气和氦气环境中、450℃条件下,对Cu(Ⅱ)-Y进行了自动还原处理,制备了Cu(Ⅰ)-Y和Cu(Ⅰ)-Y(N2)吸附剂。在固定床吸附器上,常温、常压下考察了吸附剂对汽油模型化合物MLO-1(正庚烷中含噻吩硫2 000μg/g)的脱硫效果和模型化合物中芳烃(甲苯)对Cu(Ⅰ)-Y吸附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Cu(Ⅰ)-Y对硫的破点吸附量比Cu(Ⅰ)-Y(N2)高出近1.5倍;吸附剂对硫的破点吸附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a-Y,Ni-Y,Co-Y,Ag-Y,Cu(Ⅰ)-Y;Cu(Ⅰ)-Y处理不含芳烃模型化合物MLO-1时,每100 g吸附剂硫的破点吸附量为4.6 g,处理含芳烃模型化合物MLO-2(正庚烷中含噻吩硫2 000μg/g、含苯1%)时,每100 g吸附剂中硫的破点吸附量为1.8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脱硫 络合吸附剂 汽油脱硫 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民丰断裂带地区地震反演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7
7
作者 尹兵祥 杨剑萍 尹克敏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5期484-487,共4页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以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利用由地震资料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或波速数据体,准确地描述储层分布状态和油藏储量规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震解释软件和反演软件各自的优点,针对东营凹陷民丰断裂带地区沙二、沙三段的具体地质情况...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以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利用由地震资料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或波速数据体,准确地描述储层分布状态和油藏储量规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震解释软件和反演软件各自的优点,针对东营凹陷民丰断裂带地区沙二、沙三段的具体地质情况,开展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通过精细构造解释,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采用多井约束反演,进行砂体储层预测。对地震反演资料补充测井数据的高、低频成分之后,波阻抗数据体的频带显著拓宽,剖面内垂向变化趋势合理,分辨率高,据此预测的两个砂体经钻探均见工业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断裂带 地震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封消解法测定高氯化物废水的化学需氧量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志强 闫毓霞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9-173,共5页
开发出测定高氯化物废水COD的密封消解法,该法可排除高浓度氯离子的干扰。通过丁酮氧化率、氯离子干扰、混配水样和实际水样的测定,对密封消解法和重铬酸钾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测定高氯离子废水的COD时,密封消解法优于重铬酸... 开发出测定高氯化物废水COD的密封消解法,该法可排除高浓度氯离子的干扰。通过丁酮氧化率、氯离子干扰、混配水样和实际水样的测定,对密封消解法和重铬酸钾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测定高氯离子废水的COD时,密封消解法优于重铬酸钾法,能够真实、准确地测定废水的C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物 化学需氧量 分析 密封消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被引量:28
9
作者 毕义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15,共4页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 ,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 ,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 ,...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 ,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 ,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 ,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 ,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 ,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 ,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 ,富含油气 ,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 ;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东营凹陷 滨县凸起 扇三角洲 砂砾岩扇体 沉积模式 成藏规律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