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初中国石油需求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总瑛 张抗 王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8期38-40,30,共4页
<正>一、石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多且复杂,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几种常见因素外,还有石油价格、国家能源消费政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1.经济增长: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正>一、石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多且复杂,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几种常见因素外,还有石油价格、国家能源消费政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1.经济增长: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石油消费总体上逐年上升,特别是1991年~1997年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 石油需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规模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荔青 雷一心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1年第2期8-15,共8页
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及油气聚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是油气田形成规模的决定因素。根据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成藏条件研究,将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划分为特高、高、中、低四级,将油气富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 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及油气聚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是油气田形成规模的决定因素。根据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成藏条件研究,将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划分为特高、高、中、低四级,将油气富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特小型五级。由陆相油气田形成规模要素的差异,将我国陆相油气田规模划分为五级31类成因。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张性深断陷、东北部克拉通坳陷盆地、东南部边缘海拉张裂陷盆地、西北部山前(间)坳陷盆地、中部大型简单克拉通坳陷盆地、南方中小盆地(如苏北盆地)分别具有特高—高、高、中、中—低、低油气资源丰度和中型—特小型、大型—中小型、中型—大型、大型—特大型、小型—特小型汇烃单元,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气田规模特征。在各类含油气盆地中,不同规模的油气田具有十分明显的部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油气田规模 油气资源丰度 汇烃单元 成因分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中国的油气资源前景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周玉琦 易荣龙 +3 位作者 舒文培 黄泽光 林宗满 余琪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7-234,共8页
据初步统计 ,目前全国石油总资源量达 10 51× 10 8t,探明率 2 0 %左右 ,年产石油 16 0 0 0× 10 4t左右。十多年来石油储、产量呈稳定低幅增长。陆相石油仍居主要地位 ,其勘探开发将向非构造油气藏拓展。煤成油气及低熟油气是... 据初步统计 ,目前全国石油总资源量达 10 51× 10 8t,探明率 2 0 %左右 ,年产石油 16 0 0 0× 10 4t左右。十多年来石油储、产量呈稳定低幅增长。陆相石油仍居主要地位 ,其勘探开发将向非构造油气藏拓展。煤成油气及低熟油气是新的勘探领域。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达 54× 10 1 2 m3 ,仅探明 7% ,年产天然气 2 6 0× 10 8m3 。十年来天然气储、产量增长较快。海相油气是广阔的有巨大潜力的领域 ,全国海相盆地有 50多个 ,总面积超过 330× 10 4km2 。海相天然气总资源量为 38× 10 1 2 m3 ,主要分布在北方古生代古亚洲海区、南方中、古生代扬子海区、近海新生代陆架—陆坡区及青藏中生代特提斯海区。海相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的创新将促进勘探的持续发展。海相勘探“气多油少”的状况 ,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预计 2 0 10— 2 0 15年新疆和近海将建成特大型油气区 ,加上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川—渝、柴达木等 ,全国石油年产量可能逐步达到 180 0 0× 10 4~ 2 0 0 0 0× 10 4t;天然气年产量可能达到 10 0 0× 10 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景 油气资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晓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39,共5页
开拓中国煤层气新领域已历经十年 ,煤层气钻井近 2 0 0口、实施煤层气“项目”40余项 (均含中外合作 ) ,但是至今仍没有建成一座商业性开发气田。按勘探程序 ,完成勘探任务的标志是探明可采储量。此后 ,需进行“开发试验”(即“中试”) ... 开拓中国煤层气新领域已历经十年 ,煤层气钻井近 2 0 0口、实施煤层气“项目”40余项 (均含中外合作 ) ,但是至今仍没有建成一座商业性开发气田。按勘探程序 ,完成勘探任务的标志是探明可采储量。此后 ,需进行“开发试验”(即“中试”) ,而后才能正式开发。为加快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工作 ,建议在有利区尽快完善小井网试验 ,确认可增补生产试验井 ,扩大井网规模 ,在条件具备时尽快转入工业性试验 ,并针对技术难题设立科技攻关专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气勘探开发 现状 勘探程序 开发试验 先导性试验 工业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石油成因理论发展历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评论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志高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对石油成因理论争论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见解:①煤不成油,该结论可以由两种简单有力的方法予以证明;②无机成因学说的依据至今仍然相当欠缺,金刚石包体中的气体不是“石油类”物质而更像是“煤类”物质;原油、沥青的Pb,Sr同位素测... 对石油成因理论争论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见解:①煤不成油,该结论可以由两种简单有力的方法予以证明;②无机成因学说的依据至今仍然相当欠缺,金刚石包体中的气体不是“石油类”物质而更像是“煤类”物质;原油、沥青的Pb,Sr同位素测试中因干扰因素很多而会影响测试精度,应予以充分注意;③有机成因理论中最为有力的证据是,在基本代表全球成矿时间和空间的八个地质年代统计中,世界上石油和煤、油页岩已知储量分布的曲线变化趋势非常相似;④泥(质)岩不是油源岩,特定条件的砂质沉积物可以高度富集成油有机物。指出了在建立科学的理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应注意石油类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本质物征与特性。呼吁支持与应用湿封闭体系综合效应成油论,这一理论解答了有机成因理论中最难的初次运移问题,指出了碳酸盐岩窄而厚的相变过渡带为油气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因 无机成因 生油理论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发展构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元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安全卫生管理体制 企业负责 国家监察 社会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石油成因理论发展历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评论
7
作者 何志高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3期118-122,共5页
对石油成因理论争论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见解:①煤不成油,该结论可以由两种简单有力的方法予以证明;②无机成因学说的依据至今仍然相当欠缺,金刚石包体中的气体不是“石油类”物质而更像是“煤类”物质;原油、沥青的 Pb,Sr 同位素测试中... 对石油成因理论争论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见解:①煤不成油,该结论可以由两种简单有力的方法予以证明;②无机成因学说的依据至今仍然相当欠缺,金刚石包体中的气体不是“石油类”物质而更像是“煤类”物质;原油、沥青的 Pb,Sr 同位素测试中因干扰因素很多而会影响测试精度,应予以充分注意;③有机成因理论中最为有力的证据是,在基本代表全球成矿时间和空间的八个地质年代统计中,世界上石油和煤、油页岩已知储量分布的曲线变化趋势非常相似;④泥(质)岩不是油源岩,特定条件的砂质沉积物可以高度富集成油有机物。指出了在建立科学的理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应注意石油类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本质物征与特性。呼吁支持与应用湿封闭体系综合效应成油论,这一理论解答了有机成因理论中最难的初次运移问题,指出了碳酸盐岩窄而厚的相变过渡带为油气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因 无机成因 有机成因 生油理论 铅同位素 锶同位素 金钢石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雄县地热田钻井地温测量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52
8
作者 李卫卫 饶松 +5 位作者 唐晓音 姜光政 胡圣标 孔彦龙 庞菊梅 王建存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0-863,共14页
根据研究区22口井的实测井温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雄县地区地温场分析,对雄县地热田地温场的特点取得了以下认识:雄县地热田的盖层以传导热传递方式为主,热储层中源于供暖期热水生产和回灌引起的地下水受迫对流的影响,以对流热... 根据研究区22口井的实测井温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雄县地区地温场分析,对雄县地热田地温场的特点取得了以下认识:雄县地热田的盖层以传导热传递方式为主,热储层中源于供暖期热水生产和回灌引起的地下水受迫对流的影响,以对流热传递为主;不同静井时间的重复测温结果显示,静井时间的长短和井内流体的运移方式(抽水或回灌)控制了井内温度的分布及井内温度的动态变化:静井时间增加则测得的温度在中性点上下呈反向变化;生产井和回灌井的测温曲线存在明显不同;雄县热田第四系底部的温度为32.8 qc^48℃,容城凸起为28℃~35℃;雄县热田第三系底部温度为64.5℃~81.3℃,容城凸起为45℃~60℃。雄县地热田盖层内的地温梯度为43.9~72.2℃/km之间,平均为51℃/km;容城凸起的井地温梯度为31.4~41.1℃/km,平均为37.1℃/km。雄县地热田内盖层导热流值变化为80.61~113.86 mW/m^2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县地热田 钻井地温测量 地温梯度 生产井 回灌井 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150
9
作者 李良 袁志祥 +1 位作者 惠宽洋 刘树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8-271,282,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是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位于乌审旗一带的大型生气中心 ,具有面积大、生气强度大、总资源量丰富的特点 ,为天然气的富集提供了物资基础。分布广泛 ,十分发育的河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是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位于乌审旗一带的大型生气中心 ,具有面积大、生气强度大、总资源量丰富的特点 ,为天然气的富集提供了物资基础。分布广泛 ,十分发育的河流、扇三角洲及潮坪等多种成因类型的砂体 ,为大中型圈闭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利生储盖组合 ,为气田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位于生气中心内及附近区域构造较高部位的大中型砂岩发育带有利于天然气的运移聚集 ,因而成为天然气的富集区带 ;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面积大、含气层段多 ,成为该区主要的圈闭类型。根据以上特点分析认为 ,伊陕斜坡东段 (新街乌审旗红石桥 ) ,杭锦旗断阶南部和天环坳陷 (布伦庙地区 )为今后的三大勘探目标区和主攻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岩性圈闭 鄂尔多斯盆地 天然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北什股壕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储集层评价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学例 陈淑惠 +1 位作者 王代国 李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40-44,共6页
为了解什股壕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储集层基本特征及展布规律 ,对其沉积相、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下石盒子组主要为一套近源网状河流沉积。盒 1段为岩屑砂岩及岩... 为了解什股壕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储集层基本特征及展布规律 ,对其沉积相、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下石盒子组主要为一套近源网状河流沉积。盒 1段为岩屑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 ,盒 2段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少量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 ,盒 3段为岩屑砂岩。储集层孔隙类型以次生粒间、粒内溶孔为主。对孔隙形成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是溶解作用。储层物性总体上为中等孔隙度和中等—差的渗透率。孔渗之间具指数相关关系。孔隙结构分析结果以Ⅱ类为主。储集层在纵向上以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二叠系 储集层特征 岩石学 成岩作用 孔隙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浅层气藏开发技术难点及对策 被引量:15
11
作者 青淳 唐红君 卜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针对川西新场气田浅层蓬莱镇组气藏地质特征 ,归纳总结了气藏开发技术难点主要为 :气井单井产能低、递减较快、单井控制储量小、稳产期短、各气层储量动用差异大、生产压差大、井口压力较低、层系划分不明确、难以确定剩余可采储量的分... 针对川西新场气田浅层蓬莱镇组气藏地质特征 ,归纳总结了气藏开发技术难点主要为 :气井单井产能低、递减较快、单井控制储量小、稳产期短、各气层储量动用差异大、生产压差大、井口压力较低、层系划分不明确、难以确定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井筒积液严重。为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分别从三维地震精细描述研究、编制气藏工程设计、加砂压裂增产技术、老井修井挖潜技术、配套采气工艺、难动用储量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攻关并取得了适合川西浅层气藏开发的一系列技术方法 ,并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新场气田 浅层气藏开发 对策 开发方案 采收率 递减率 增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储层表征及建模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正中 吴铬 +1 位作者 黎华继 杨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5,7-6,共4页
在对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 5 8口井的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确定性 (PostStack/PAL、Strata、Rave、RM、Integralplus、Stratimagic)和随机 (Jason)建模新技术、新方法对储层进行全面、细致... 在对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 5 8口井的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确定性 (PostStack/PAL、Strata、Rave、RM、Integralplus、Stratimagic)和随机 (Jason)建模新技术、新方法对储层进行全面、细致的三维定量表征 ,建立了气藏J2 s2 1、J2 s2 2 、J2 s2 3 、J2 s2 4四套储层的三维空间储层属性参数 (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 )模型 ,网格大小为 2 0m× 2 0m× 1μs(2m) ,提高了气藏储层描述的精度 ,改进了原有储层预测在井间插值方面的不足。对上沙溪庙组气藏各类储层的改造及已探明储量的合理利用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 ,为气藏开发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气田 上沙溪庙组气藏 储层 表征 建模 低渗透气藏 储集层 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7
13
作者 周永昌 王新维 杨国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在奥陶系碳酸盐岩找到了塔河 3,4,5号和轮古潜山等油气田 (藏 )。油气分布 :纵向上在潜山风化淋滤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内 ,厚约 2 50m左右 ;横向上在孔、洞、缝发育的古岩溶高地、古岩溶斜坡及不同走...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在奥陶系碳酸盐岩找到了塔河 3,4,5号和轮古潜山等油气田 (藏 )。油气分布 :纵向上在潜山风化淋滤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内 ,厚约 2 50m左右 ;横向上在孔、洞、缝发育的古岩溶高地、古岩溶斜坡及不同走向断裂缝交汇处。碳酸盐岩储集层体为裂缝、孔、洞、穴型 ,断裂缝是流体通道 ,孔、洞、穴是储集空间。石炭系泥岩是下奥陶统的直接盖层 ,下奥陶统致密灰岩可作为非渗透性封挡层体。海西晚期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油气藏类型为潜山风化壳与裂缝、孔、洞、穴复合型底水油气藏。全面勘探开发该区 ,有望实现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成藏条件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 被引量:36
14
作者 何治亮 毛洪斌 +2 位作者 周晓芬 龚铭 佘小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7-213,共7页
长距离漂移的小板块、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和相邻板块的复杂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的演化历史。自塔里木运动后 ,盆地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 ,形成了多种原型盆地和统一、分割、又统一的... 长距离漂移的小板块、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和相邻板块的复杂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的演化历史。自塔里木运动后 ,盆地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 ,形成了多种原型盆地和统一、分割、又统一的叠加过程以及多变的热体制。多旋回盆地演化形成了复式油气系统。多套烃源、多个生烃坳陷和多期生烃构成了复式烃源 ;原生、次生孔隙型储层与“改造型”储层构成了复式储集空间 ;多套盖层与异常压力带构成了复式封盖系统 ;不整合、断裂、输导层和汇烃脊构成了复杂的输导网络 ;联合复合变形作用与沉积、成岩作用形成了复式圈闭系统 ;油气形成后的改造、重建封闭和保存导致了复杂的成藏史 ,形成了一些复式油气聚集带。基于上述认识 ,塔里木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应立足于已知油气田 ,扩大储产规模 ,形成规模效应 ;积极向外拓展 ,争取战略突破 ;探索新类型、新层位、新深度 ,拓宽勘探领域 ;完善一批关键技术 ,攻克一批特殊目标 ,实现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基底结构 塔里木盆地 复式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一段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青松 刘忠群 郭耀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7-29,10-9,共5页
为了能够配合西气东输工程 ,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近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气层及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气层重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塔巴庙区块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要勘探开发区块 ,... 为了能够配合西气东输工程 ,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近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气层及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气层重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塔巴庙区块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要勘探开发区块 ,本文根据野外岩心观察及常规薄片鉴定、薄片粒度分析资料及测井曲线 ,结合本区的沉积史和区域地质情况 ,对塔巴庙区块大 2井盒一段砂、泥岩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认为本区盒一段沉积相为辫状河流相 ,并根据沉积物的沉积特点 ,对盒一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二叠系 大2井 沉积模式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DN盆地层序地层及生储盖组合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小鹰 魏魁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4-248,共5页
QDN盆地是一个早期以裂陷为主 ,晚期以坳陷为主的拉张性盆地。可分为早期裂陷作用期、晚期裂后坳陷作用期两大演化期和 5个演化阶段。根据盆地演化史和地层特征 ,早期裂陷作用期和晚期裂后坳陷期分别构成了超层序组TA和TB ,在TA和TB中... QDN盆地是一个早期以裂陷为主 ,晚期以坳陷为主的拉张性盆地。可分为早期裂陷作用期、晚期裂后坳陷作用期两大演化期和 5个演化阶段。根据盆地演化史和地层特征 ,早期裂陷作用期和晚期裂后坳陷期分别构成了超层序组TA和TB ,在TA和TB中又可识别出 5个二级层序和 19个三级层序 ,并建立了年代层序地层格架。在本区的上、下两个生储盖组合中 ,下层生储盖组合有多个烃源层 ,始新统、崖城组湖相和海陆过渡相及各层序密集段皆为主要烃源岩 ,储集层主要由扇三角洲、砂滩、砂坝、前积楔和斜坡扇等组成 ;上层生储盖组合的烃源岩主要为梅山组密集段和莺歌海组外浅海深海泥质沉积 ,储集层主要为大陆斜坡部位的三角洲砂体 ;它们的区域性盖层为莺歌海组的厚层泥岩和梅山组深水泥质沉积 ;加之上、下两层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上覆有巨厚的深水泥质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层序地层 深积体系 生储盖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北坡特殊层序地层样式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飞 魏福军 +3 位作者 彭大钧 庞雄 王琳 刘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1-243,267,共4页
白云凹陷北坡具有独特的层序地层样式 :它的坡度较缓 ,不存在地貌上的陆架坡折 ,但由于断裂的活动 ,断层上下盘的落差客观上起到了陆架坡折的作用 ,使其低水位体系域具有Ⅰ型陡坡层序的特征 ,主要由盆底扇、深切河谷及充填物等组成。对... 白云凹陷北坡具有独特的层序地层样式 :它的坡度较缓 ,不存在地貌上的陆架坡折 ,但由于断裂的活动 ,断层上下盘的落差客观上起到了陆架坡折的作用 ,使其低水位体系域具有Ⅰ型陡坡层序的特征 ,主要由盆底扇、深切河谷及充填物等组成。对于这种新的层序地层样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Ⅰ型层序 陡坡 白云凹陷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被引量:20
18
作者 汪时成 周庆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9-282,共4页
含油气系统概念在 1972年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首先提出 ,历经Perrodon ,Demaison ,Meissner,Ulmish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有效源岩体和所有有关油气的天然系统 ,包括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 含油气系统概念在 1972年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首先提出 ,历经Perrodon ,Demaison ,Meissner,Ulmish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有效源岩体和所有有关油气的天然系统 ,包括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 ,与沉积盆地、成藏组合和勘探目标等层次构成一个油气调查序列 ,侧重研究生油气源岩体与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因此 ,含油气系统不属新理论范畴 ,而是一种适用于研究油气的新方法 ,研究对象为某一油气成因单元。含油气系统因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不同功能 ,可进一步划分为生成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聚集 (保存 )子系统。我国的含油气系统不仅仅由单一系统构成 ,而多发育复式含油气系统。在引进和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方法时 ,不要盲目套用 ,也不要不切实际地进行所谓的修改与创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调查层次 地质单元 子系统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及特点 被引量:30
19
作者 程军 刘崇禧 +2 位作者 赵克斌 郭旭升 杨志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烃类垂向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严格受边界条件控制 ,在地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地下水矿化度的梯度变化及离子组合改变等都因油气垂向微运移所致。油气垂向微运移还使得轻烃组分、芳烃荧光强... 烃类垂向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严格受边界条件控制 ,在地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地下水矿化度的梯度变化及离子组合改变等都因油气垂向微运移所致。油气垂向微运移还使得轻烃组分、芳烃荧光强度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从储层到盖层 ,分子量和分子半径小的轻烃相对富集 ,不同波长段的芳烃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另外 ,深部油气藏与地表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基本一致 ,也说明了油气的确存在垂向微运移。因油气垂向微运移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等特点 ,所以在化探指标柱状图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化学勘探 证据 油气垂向微运移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某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明 李守林 赵一民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35,共12页
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含油气层系 ,由于其特有的复杂物性 ,使地震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降低 ,其储层预测极其困难。塔里木盆地某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裂缝型储层 ,由于缝洞、孔洞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 ,其有效储层分布非常复杂 ,物性变... 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含油气层系 ,由于其特有的复杂物性 ,使地震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降低 ,其储层预测极其困难。塔里木盆地某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裂缝型储层 ,由于缝洞、孔洞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 ,其有效储层分布非常复杂 ,物性变化和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不清 ,给储层横向预测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研究技术体系 ,即相干体计算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 ,再加上地震特殊处理、精细构造解释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 ,确定了风化壳顶面形态 ,指出研究区内有利区带分布范围及油气藏呈“鸡窝状”分布规律 ,确定出岩溶斜坡是裂缝发育最有利储层带 ,确定了储层评价标准 ,优选了 3口井的设计井位。本文对于裂缝性油气藏的研究尚处于试验性阶段 ,但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