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涪陵气田焦石坝区块页岩气持续稳产技术政策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莉 郑爱维 +4 位作者 包汉勇 梁榜 蔡进 张谦 刘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04,共9页
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规模开发的页岩气田,主力产区焦石坝区块自2017年底开始有70%的气井进入递减阶段,稳产面临极大挑战。为保障气田持续稳产,基于焦石坝区块已实施的一次井网257口井生产资料,分析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 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规模开发的页岩气田,主力产区焦石坝区块自2017年底开始有70%的气井进入递减阶段,稳产面临极大挑战。为保障气田持续稳产,基于焦石坝区块已实施的一次井网257口井生产资料,分析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储量动用情况,通过开展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为核心的储量动用状况评价技术攻关,明确了焦石坝区块一次井网开发下的剩余气分布情况,建立了地质、地面、工艺及经济“四位一体”的开发调整井水平段长度优化技术,形成了页岩气开发调整技术政策优化技术,指出了区块下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焦石坝区块一次井网中①—⑤小层600 m井距之间的储量动用不充分,⑥—⑨小层在裂缝不发育区储量基本未动用,在裂缝发育区储量部分动用;②基于剩余储量最富和压裂改造最易两大原则,优化了开发调整井最优穿行层位,下部气层加密井水平段穿行轨迹以①小层为主,上部气层井最优水平段轨迹为⑦小层顶之下的6 m;③以压裂干扰、投产干扰核心评价方法为基础,通过开展不同井距试验,优化建立了同层系300 m井距、上下部气层投影井距150 m的开发调整井网井距优化技术。结论认为,通过焦石坝区块一期井网的生产动态分析,明确了焦石坝区块剩余气分布情况,并建立了开发调整井提高采收率技术,为保障涪陵页岩气田的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于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经济动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示范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调整 水平井轨迹优化 井网井距优化 五峰组—龙马溪组 焦石坝区块 水平段长 采收率 储量动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压裂后闷井工艺适应性初探 被引量:12
2
作者 马莉 张驰 +1 位作者 刘敦卿 廖如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结合自发渗吸、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涪陵页岩气储层特性及其对压裂液渗吸和扩散的能力,探索了涪陵地区储层的渗吸及孔隙内部压裂液流动规律,评价了涪陵地区页岩气储层压裂后闷井的潜力,分析了储层物性对压裂后...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结合自发渗吸、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涪陵页岩气储层特性及其对压裂液渗吸和扩散的能力,探索了涪陵地区储层的渗吸及孔隙内部压裂液流动规律,评价了涪陵地区页岩气储层压裂后闷井的潜力,分析了储层物性对压裂后闷井效果的影响,并开展了压裂后闷井试验。结果表明:涪陵页岩气储层具有一定的压裂后闷井的潜力,压裂后闷井可有效降低试气阶段的压裂液返排量,增强储层与压裂液的相互作用,增加初期测试产量;层理和微裂隙发育程度、储层改造效果是影响闷井效果的关键因素,储层对压裂液的渗吸、扩散以及储层微裂隙的诱导是增强产能的关键机理。该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开展压裂后闷井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闷井 渗吸 返排 涪陵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深层气井压裂工艺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168,共9页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深层页岩主力层位垂深约为3 900~4 100 m,地层倾角较大且位于强挤压应力区,地层压裂改造效果受限。采用实验模拟与现场工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压裂工艺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工艺优化主要包括:(1)优化段间距...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深层页岩主力层位垂深约为3 900~4 100 m,地层倾角较大且位于强挤压应力区,地层压裂改造效果受限。采用实验模拟与现场工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压裂工艺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工艺优化主要包括:(1)优化段间距,使之介于45~50 m;(2)采用定向3簇射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深层裂缝的顺层延伸问题,同时保证裂缝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3)快速提高前置胶液的施工排量,然后在减阻水携砂阶段,呈阶梯式提高施工排量,有利于初期形成一定宽度的主缝,增加后期裂缝的复杂程度;(4)单段施工规模应控制在1 900~2 000 m^3。研究成果所形成的新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缝内净压力增加了12.5%,平均砂液比提高了75.56%,平均单段产气量提高了114.90%,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改造 深层页岩 段间距 定向射孔 施工排量 施工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页岩气井裂缝扩展规律——以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西南区块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新安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2-746,共5页
为降低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难度,提升压裂改造效果,研究条带曲率裂缝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很有必要。为此,选取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的焦页A井和条带曲率裂缝发育程度低区的焦页B井,运用井中微地震监测手段对2口... 为降低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难度,提升压裂改造效果,研究条带曲率裂缝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很有必要。为此,选取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的焦页A井和条带曲率裂缝发育程度低区的焦页B井,运用井中微地震监测手段对2口井的裂缝扩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结合压裂施工特征,对比研究条带曲率裂缝对页岩气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施工对策。结果表明:压裂裂缝缝网轮廓形成的速度因条带曲率裂缝发育情况的不同会有差异,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轮廓形成较快;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页岩气井压裂初期破裂压力梯度低,压裂裂缝延伸呈多缝发散特征,且发散程度高,波及范围较大,中后期延伸压力梯度小,液体滤失严重,近井易沉砂,施工难度高,砂堵概率大,影响试气效果;针对性提出的施工对策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改造效果。该研究为条带曲率裂缝发育区页岩气井压裂方案优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 裂缝扩展 条带曲率 微地震监测 涪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波动影响下页岩裂缝剪切动力学响应特征
5
作者 陆朝晖 杜利伟 +3 位作者 卢义玉 房大志 贾云中 张驰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中国深层页岩气储层和构造类型多、应力差大,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泵注参数的改变或裂缝间歇性起裂会导致裂缝延伸不连续,从而产生流体压力波动,诱发裂缝滑移失稳,威胁井筒完整性。为此,基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压裂储层压力波动特... 中国深层页岩气储层和构造类型多、应力差大,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泵注参数的改变或裂缝间歇性起裂会导致裂缝延伸不连续,从而产生流体压力波动,诱发裂缝滑移失稳,威胁井筒完整性。为此,基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压裂储层压力波动特性,将裂缝等效接触面积的法向平均开度与增压速率进行拟合,建立了流体压力增量与注入增量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流体作用裂缝等效面积的微剪切滑移预测模型,并揭示了滑移时注入量和流体空间非均匀程度随增压速率的变化机制,最后分析了增压速率对页岩裂缝滑移特性、滑移时能量释放和滑移所需水力能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滑移时释放的能量以及滑移所需水力能随增压速率的增大而增大;②通过微剪切滑移预测模型,发现随着增压速率进一步增大,滑移时注入量和流体非均匀程度随增压速率减小;③相较于低增压速率,高增压速率更易诱导裂缝滑移,滑移速度和位移均较大,但黏滑位移较小;④增压速率在0.25~2.00 MPa/min时,黏滑位移随增压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这之间存在临界值,该临界增压速率下发生滑移时,黏滑位移最大,最利于裂缝形成自支撑,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储层渗透特性。结论认为,明确水力波动过程中增压速率对页岩裂缝剪切滑移特性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泵注程序、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和改善压裂曲线反演压裂效果,以及提高深部页岩储层压裂中裂缝网络与能量释放的协同调控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预测模型 储层改造 增压速率 剪切滑移 压力波动 水力压裂 页岩裂缝 水力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西南区块压裂改造工艺现场试验 被引量:25
6
作者 习传学 高东伟 +1 位作者 陈新安 王海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涪陵页岩气田西南区块具有断层发育、曲率及裂缝分布复杂等地质特征,压裂施工中滤失严重、加砂困难,压裂后产量偏低,主体区块压裂改造工艺适应性较差。在对已压裂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暂堵转向压裂、定面射孔、优化粉陶用量和加入时... 涪陵页岩气田西南区块具有断层发育、曲率及裂缝分布复杂等地质特征,压裂施工中滤失严重、加砂困难,压裂后产量偏低,主体区块压裂改造工艺适应性较差。在对已压裂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暂堵转向压裂、定面射孔、优化粉陶用量和加入时机及优化段、簇间距等多种针对性措施,以达到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压裂效果的目的。现场应用表明:对于目前页岩气压裂工艺,暂堵剂加入次数不宜过多,有砂堵迹象后短时间内不宜加入缝内暂堵剂,簇间暂堵剂加入后需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降低施工泵压;簇间暂堵剂加入后,施工泵压响应明显,微地震结果显示转向效果明显;定面射孔方式在强曲率段效果较好;增加前期造缝阶段粉陶用量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施工难度,提高综合砂液比;适当提前加入粉陶,结合阶梯控排量、胶液扩缝、中途变粒径等工艺,可有效降低压裂液滤失,降低施工风险,提升改造效果;对于井眼轨迹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较小的压裂段,适当放大段、簇间距,可提升压裂改造效果。该现场试验结果可为同类井的压裂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 定面射孔 暂堵转向 涪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页岩气长水平段油基钻井液井壁稳定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白杨 翟玉芬 +3 位作者 罗平亚 代锋 吴凌风 罗玉婧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四川盆地长宁区块页岩气储层已经进入纵向立体开发阶段,在钻进龙马溪组龙一1^(4)小层长水平段过程中井壁垮塌、卡钻等复杂事故频发。为此,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明确了龙一1^(4)小层岩样矿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特征,揭示了该区块井壁失稳... 四川盆地长宁区块页岩气储层已经进入纵向立体开发阶段,在钻进龙马溪组龙一1^(4)小层长水平段过程中井壁垮塌、卡钻等复杂事故频发。为此,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明确了龙一1^(4)小层岩样矿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特征,揭示了该区块井壁失稳机理,采用石墨烯纳米片和多级微米刚性封堵剂对现场钻井液进行封堵性能优化,通过提高油水比和氯化钙(CaCl_(2))溶液浓度增强钻井液抑制性,形成了一套强封堵强抑制防塌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中未出现由于掉块导致的憋泵、憋顶驱、卡钻等复杂事故,摩阻系数均处于中、低值区间,水平段平均井径扩大率为4.07%。说明该油基钻井液能够有效强化井壁,且具有降摩减阻效果,能够解决长宁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水平井井眼失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壁稳定 油基钻井液 微纳米封堵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资料用于页岩岩相划分及识别——以涪陵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27
8
作者 车世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随着涪陵页岩气田钻探项目的推进,不断揭示出区内海相页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等特征。以涪陵气田主力气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首先采用详细、准确的ECS(Elemental Capture Spectroscopy Sonde)特殊测井资料,开展页岩中硅质... 随着涪陵页岩气田钻探项目的推进,不断揭示出区内海相页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等特征。以涪陵气田主力气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首先采用详细、准确的ECS(Elemental Capture Spectroscopy Sonde)特殊测井资料,开展页岩中硅质成分来源分析,根据ECS测井和岩石薄片资料,结合页岩硅质成分来源分析结果,建立页岩矿物组分三端元图版,准确划分出页岩岩相;再运用常规测井资料,总结不同页岩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选取对页岩岩相敏感的去铀伽马和密度测井曲线建立测井识别图版。结果表明: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出的页岩岩相与ECS特殊测井资料识别结果一致,匹配程度较高。整体而言,当TOC质量分数≥2%时,涪陵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成分来源以生物成因为主;当TOC质量分数<2%时,硅质成分来源以陆源碎屑为主。涪陵气田主要发育硅质页岩、混合型硅质页岩、富黏土硅质页岩、富钙硅质页岩、混合页岩、富黏土-粉砂混合页岩、富黏土粉砂质页岩和富粉砂黏土质页岩等8种页岩岩相,其中,具有高硅质含量、高TOC含量的硅质页岩和混合型硅质页岩岩相为开发较有利页岩岩相。研究成果提高了页岩岩相分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页岩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岩相划分 测井识别 涪陵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黑色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猛 刘超 +4 位作者 舒志恒 陆永潮 古茜 谭淙文 徐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5,共8页
页岩的宏观和微观多重非均质性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黑色页岩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9个小层,其宏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页理缝总体呈现自下而上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砂质条带与页理呈负相关性,表... 页岩的宏观和微观多重非均质性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黑色页岩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9个小层,其宏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页理缝总体呈现自下而上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砂质条带与页理呈负相关性,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黄铁矿总体呈现出自下而上逐渐减少的特征;笔石种类则显示出海侵体系域以双笔石科为主,早期高位和晚期高位体系域逐渐过渡至以单笔石科为主,笔石丰度则表现出从下至上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微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含量由下至上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海侵体系域内含量最高;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由下至上逐渐增加。整体来看,生物、等深流、陆源3种沉积作用共同控制了焦石坝地区黑色页岩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非均质性 焦石坝 涪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井环空带压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德智 喻智明 +2 位作者 何奇垚 刘乔平 施太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154,共9页
针对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井筒完整性失效引发的环空带压问题,开展了页岩气井井筒环空带压安全风险定量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充分考虑页岩气井的井筒实体屏障、流体屏障、运行管理等实际情况,建立了以环空压力、固井质量和地层... 针对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井筒完整性失效引发的环空带压问题,开展了页岩气井井筒环空带压安全风险定量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充分考虑页岩气井的井筒实体屏障、流体屏障、运行管理等实际情况,建立了以环空压力、固井质量和地层完整性3个关键风险指标为依据的页岩气环空带压井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在某页岩气田进行了应用,对19口环空带压井的风险值和风险度进行了定量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从环空最大许可带压值确定、环空带压诊断、环空带压监测管理等方面给出了一套页岩气井环空带压安全管控推荐作法,研究成果为页岩气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环空带压 风险评估 模糊综合评判 安全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茂林 袁恩 +2 位作者 梅海燕 杨龙 廖如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6-400,共5页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气的形式吸附在基质微孔隙表面,以游离气的形式存在于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中,不考虑基质、裂缝双重孔隙介质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不能准确地计算储量。文中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建立了同时考虑吸附相密度、吸附相视孔隙度...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气的形式吸附在基质微孔隙表面,以游离气的形式存在于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中,不考虑基质、裂缝双重孔隙介质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不能准确地计算储量。文中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建立了同时考虑吸附相密度、吸附相视孔隙度、吸附气解吸对固相变形的影响,以及基质和裂缝孔隙体积随压力变化的新型物质平衡方程。通过实例计算可知:游离气主要存在于裂缝孔隙中,吸附气储量占据总储量的52.15%,基质中游离气储量、裂缝中游离气储量、基质中吸附气的储量的计算结果与基质孔隙度、裂缝压缩系数和吸附相密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储量计算时需要考虑基质和裂缝双重孔隙介质,并应加强对基质孔隙度、裂缝压缩系数和吸附相密度的研究,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相密度 基质裂缝 孔隙度 物质平衡方程 储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古氧相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江涛 卢坤辉 +2 位作者 蔡英杰 李永杰 刘双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4,共7页
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与龙马溪组页岩上段两类页岩层开发效果迥异,为了探索其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依据,结合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沉积学和古生态学资料,研究了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古氧相。五峰组... 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与龙马溪组页岩上段两类页岩层开发效果迥异,为了探索其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依据,结合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沉积学和古生态学资料,研究了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古氧相。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段地层Fe、Mn含量低,U含量高,w(U)/w(Th)>0.75,Uau(即自生U质量分数)大于5×10-6,生物化石和沉积纹层保存完好,表现为典型的贫氧-厌氧沉积环境,有利于生物遗体的富集和保存,有机质含量高;随深度增加,龙马溪组页岩上段地层Fe、Mn含量逐渐降低,U、S含量增高,沉积水体还原性逐渐增强,S含量与TOC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地层上部为典型的富氧沉积环境,生物遗体难以保存,有机碳含量低,地层下部为贫氧—富氧过渡性沉积环境,TOC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两类页岩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五峰组—龙马溪组 焦石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钻井延伸极限预测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德高 黄文君 +1 位作者 石小磊 刘尧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53-7058,共6页
大位移水平井是页岩气开采的主要方式,其极限延伸的合理预测备受关注。针对涪陵地区的页岩气水平钻完井进行研究,借助钻井延伸极限预测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钻井延伸极限,分析了钻机性能、钻具组合、井眼曲折度、钻井液密度等因素对... 大位移水平井是页岩气开采的主要方式,其极限延伸的合理预测备受关注。针对涪陵地区的页岩气水平钻完井进行研究,借助钻井延伸极限预测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钻井延伸极限,分析了钻机性能、钻具组合、井眼曲折度、钻井液密度等因素对钻井延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滑动钻进模式是约束水平段延伸的主要工况,当摩阻系数比较高时,螺旋屈曲锁死导致无法钻达设计井深;高井眼曲折度限制了井眼延伸长度,钻进作业中要尽量减少轨迹调整次数,保证轨迹平滑;此外,邻井压裂作业可能导致正钻地层压力上升,会降低钻井延伸极限,需要对钻井液密度进行优化。该研究对页岩气水平钻井的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水平井 页岩气 延伸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流通面积的页岩有机纳米孔真实气体运移模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艺钟 张茂林 +5 位作者 鞠斌 郭平 唐彤彤 梅海燕 沈金才 廖如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8-155,共8页
页岩纳米孔气体运移模型的研究对页岩气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了滑脱、Knudsen扩散、表面扩散、应力敏感以及真实气体效应和有效流通面积,根据纳米孔流通面积对体相气体运移模型与吸附气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一种更加合理且完善的... 页岩纳米孔气体运移模型的研究对页岩气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了滑脱、Knudsen扩散、表面扩散、应力敏感以及真实气体效应和有效流通面积,根据纳米孔流通面积对体相气体运移模型与吸附气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一种更加合理且完善的页岩气纳米有机孔运移模型,并根据已有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对流通面积修正产生的通量变化,真实气体影响及各个运移机制传导率占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孔隙半径中,未对流通面积修正将导致总运移量偏大;若忽视真实气体效应,将导致气体运移通量最多能偏大54.86%;在储层条件下,带有滑脱边界的黏性流通量都不能忽略;当孔隙半径大于25 nm,压力大于19.1 MPa时,Knudsen扩散通量可以忽略不计;当孔隙半径小于10 nm时,表面扩散通量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流通面积耦合 真实气体 传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微地震监测认识及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新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0-174,共5页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的规模形态对单井产能影响较大,研究压裂施工参数及工艺措施对裂缝扩展规模形态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JYXXHF井分段压裂为例,采用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对该井压裂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地质情况、压裂施...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的规模形态对单井产能影响较大,研究压裂施工参数及工艺措施对裂缝扩展规模形态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JYXXHF井分段压裂为例,采用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对该井压裂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地质情况、压裂施工参数及工艺措施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井单段压裂液量达1 600 m^3后缝网轮廓基本形成,1 800m^3后微地震事件几乎不再增加,不同小层微地震事件随压裂液量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该井地层埋藏较深,一定量的前置胶有利于增大有效压裂改造体积,中途转注胶,有利于微地震事件数的增加;监测裂缝平均半缝长为160 m,最大为240 m。该分析结果可为该区块页岩气井压裂设计及现场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页岩气 水平井 分段压裂 裂缝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石坝龙马溪页岩上部气层压裂工艺优化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7,共5页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较强、各小层地质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3)小层以上气层(上部气层)脆性指数降低、高导缝发育。在对比上下部气层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部气层压裂改造的技术难点并提出技术对策,通过应力干...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较强、各小层地质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3)小层以上气层(上部气层)脆性指数降低、高导缝发育。在对比上下部气层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部气层压裂改造的技术难点并提出技术对策,通过应力干扰模拟、缝内净压力计算以及室内压裂模拟对施工参数进行优化,形成了一套以"前置胶液增破裂、低黏减阻水促复杂、优化排量规模控缝高"为主体思路的压裂工艺技术,以充分动用上部气层并减小对下部气层的重复改造。上部气层井JYC-1HF使用该工艺技术,压后采用8 mm油嘴放喷排液,产气量最高达到16.34×104m3/d,井口套管压力17.58 MPa,且该井下部气井流压稳定,为后期涪陵页岩气田上部气层的压裂工艺优化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气层 脆性指数 高导缝 缝内净压力 压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田智能化生产辅助决策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葛兰 蒲谢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4期621-627,共7页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有效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但在页岩气井生产规律、合理生产制度、现场管理等方面,传统的人工+计算机模式已无法满足同步跟踪分析及精细气藏管理的需要,且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供借鉴。为实现异常的快...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有效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但在页岩气井生产规律、合理生产制度、现场管理等方面,传统的人工+计算机模式已无法满足同步跟踪分析及精细气藏管理的需要,且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供借鉴。为实现异常的快速反应、气藏的高效管理,在涪陵页岩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同步启动了生产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从低压、积液、生产制度变化等方向开展了预警研究,并对单井的生产规律变化进行短期、中期、长期分析与预测,实现了数据变信息,信息促决策的智能化管理目标,有效支撑了页岩气田现场管理,并保障了涪陵页岩气田持续稳产。涪陵页岩气田率先探索的页岩气田智能化建设及应用,为我国页岩气精细化气藏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辅助决策 决策系统 精细化管理 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区块陆相页岩压裂成缝特征与增产改造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佳林 李保林 +4 位作者 游园 常鑫 万洋辉 卢烁 张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6-1075,共10页
复兴区块侏罗系纵向发育东岳庙段、凉高山组等多套陆相页岩,页岩油资源量10.54×108 t,页岩气资源量1.51×1012 m3,具有良好的立体勘探开发前景。该陆相页岩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夹层发育、油气同出等特点,面临复杂成缝难度大... 复兴区块侏罗系纵向发育东岳庙段、凉高山组等多套陆相页岩,页岩油资源量10.54×108 t,页岩气资源量1.51×1012 m3,具有良好的立体勘探开发前景。该陆相页岩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夹层发育、油气同出等特点,面临复杂成缝难度大、穿层扩体难度高、有效支撑需求高等一系列难题。文中通过各层段岩石力学特性和多因素作用下破裂成缝影响机理研究,揭示了东岳庙段、凉高山组页岩压裂成缝规律的共性和差异,明确了垂向地应力差、夹层性质、注入排量、压裂液黏度是影响裂缝延伸扩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以“持续提净压、转向促复杂”为核心的压裂改造策略,制定了多簇密布缝、循环变排量、不同粒径支撑剂循环充填、高频复合暂堵等工艺优化的具体措施。现场应用后取得了单井改造效果和测试产能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多夹层 破裂成缝 高含黏土矿物 改造策略 复兴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崔静 高东伟 +1 位作者 毕文韬 廖如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5-150,共6页
为解决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问题,针对页岩气井储层断层发育、曲率及裂缝分布复杂等地质特征,引入了多孔弹性应力转向系数、单位压降产量与压力系数、气藏质量指数、归一化拟产量递减率等评价指标,建立了页岩气井适用性较强的重复压裂... 为解决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问题,针对页岩气井储层断层发育、曲率及裂缝分布复杂等地质特征,引入了多孔弹性应力转向系数、单位压降产量与压力系数、气藏质量指数、归一化拟产量递减率等评价指标,建立了页岩气井适用性较强的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并优选了重复压裂候选井。同时,明确了重复压裂工艺试验井挤注、主压阶段暂堵转向工艺技术思路,优化了重复压裂工艺设计参数。该模型应用于涪陵页岩气开发井重复压裂选井中,对优选的候选井进行重复压裂改造,投产初期日产量比原来提高了5~6倍,为涪陵页岩气田长期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重复压裂 选井 压裂工艺 暂堵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裂缝测井定量识别 被引量:16
20
作者 车世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8,共7页
页岩气资源作为自生自储的非常规能源,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情况不仅影响自身含气性,更对后期压裂改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宏观裂缝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在探井岩心资料和电成像测井资... 页岩气资源作为自生自储的非常规能源,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情况不仅影响自身含气性,更对后期压裂改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宏观裂缝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在探井岩心资料和电成像测井资料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研究区页岩裂缝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优选出能较好评价页岩储层裂缝的多种常规测井参数;然后通过分析电成像测井提供的裂缝信息,构建页岩裂缝定量计算模型;运用概率神经网络法,将探井的页岩裂缝定量计算结果与优选出的常规测井信息进行拟合,将拟合结果程序化,实现页岩裂缝的测井定量识别。通过探井页岩裂缝识别结果与该井电成像测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能较准确识别研究区页岩裂缝发育情况。研究区水平井页岩裂缝定量识别结果与页岩储层含气性和压裂施工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说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评价页岩储层的含气性以及预测后期压裂改造效果。该研究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资源的进一步高效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平井 裂缝 测井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