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储层地质力学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尹帅 张子阳 +10 位作者 王濡岳 刘翰林 许自强 王敏捷 刘寅 刘敬寿 徐珂 鞠玮 冯少柯 何建华 王茂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石力学层”是储层地质力学评价的核心,其包含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地层压力、裂缝系统及脆性5个关键要素,共同控制了深层岩体变形、运动及破坏等复杂地质力学作用过程。②板块相互作用及地幔对流为构造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构造体系为岩石力学层演变提供了特定构造条件和应力场背景。③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受控于地质力学作用过程,表现为“构造应力—流体势能—断缝系统联合控制流体运移路径;超压大幅度抵消上覆载荷及热应力,水平应力差较小;中性面原理适用于深层变形岩体裂缝预测,裂缝对深层油气聚集起正向作用;高热流值、深部流体注入、异常高压能增加流体势能,促进油气成藏”。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中储层地质力学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应重点聚焦于4方面: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发展;②多尺度全维度地应力—裂缝信息融合的地质力学模型的创新构建;③地质—工程一体化视角四维储层地质力学云平台的开发;④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油气勘探 储层地质力学 岩石力学层 研究进展 面临挑战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井研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断溶体识别
2
作者 李素华 卢齐军 +3 位作者 胡昊 李蓉 苏成鹏 蒋能春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4-552,共9页
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井研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断控型岩溶储集层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钻井、地质、地震等资料,建立茅口组断层和断溶体地震识别模式,利用正演模拟技术分析两者地震反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干、最大似然、倾角、梯度结构... 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井研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断控型岩溶储集层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钻井、地质、地震等资料,建立茅口组断层和断溶体地震识别模式,利用正演模拟技术分析两者地震反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干、最大似然、倾角、梯度结构张量等地震结构属性识别多期次叠加断层,利用熵、能量等地震纹理属性识别层间断溶体,准确识别了茅口组断控型岩溶储集层的分布情况,并建立了地质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多期次叠加断层断溶体和层间断溶体2种断控型岩溶储集层,其中,多期次叠加断层断溶体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南部,层间断溶体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部,地震结构属性对地震波形连续性差异变化明显的高陡、直立多期次叠加断层断溶体识别精度较高,地震纹理属性对地震波形反射振幅能量变化明显的平缓、低角度层间断溶体识别精度较高,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可指导下一步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茅口组 断控型岩溶储集层 断溶体 地震结构属性 地震纹理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岩溶储层分布及成藏特征
3
作者 李素华 贾霍甫 +3 位作者 卢齐军 李蓉 苏成鹏 朱兰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7,共8页
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岩溶储层分布和成藏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将岩溶储层进行分类,优选地震属性进行分布预测,分析了不同类型岩溶储层的成藏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有利的古地貌单元内,... 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岩溶储层分布和成藏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将岩溶储层进行分类,优选地震属性进行分布预测,分析了不同类型岩溶储层的成藏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有利的古地貌单元内,发育顶部岩溶、层间岩溶、与断层相伴生岩溶及岩溶塌陷4种类型岩溶储层,地震纹理熵属性对层间断溶体、岩溶塌陷刻画精度较高;研究区为“自生自储、下生上储,断裂、裂缝高效输导”的油气成藏模式,古地貌、不同类型岩溶储层分布、断裂和裂缝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着茅口组气藏的分布。研究成果为该区茅口组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岩溶储层类型 熵属性 成藏特征 茅口组 川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与分类评价
4
作者 陈冬霞 王翘楚 +6 位作者 熊亮 王小娟 杨映涛 雷文智 张玲 潘珂 庞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32,共18页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并针对不同储层选取了相应的分级、分类评价参数,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呈现空间叠置分布格局。在浮力成藏下限之上的中浅层流体自由活动性强,沉积相和流体联合控制常规-低渗优质储层;中深层致密砂岩发育多期河道叠置体、毛细管阻力作用增强,强烈的构造挤压背景下裂缝发育,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等多种储层受岩相、流体和断层等复合控制;深层“纹层型”页岩储层整体上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在以强超压和扩散力为主要特征的流体动力场内,储层发育明显受控于岩相组合、有机质丰度和超压系统的联合作用。(2)中浅层常规-低渗储层分级、分类评价主要考虑沉积-成岩相和孔隙类型,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中-强溶蚀改造是关键成因;中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分级、分类评价则主要考虑孔隙-裂缝、岩相及孔隙结构,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孔隙型优质储层、以块状和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为主;中深层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岩相组合、储层物性、有机质富集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动油体积占比等因素,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相对优质储层以页岩夹介壳层和纯页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藏 页岩油气藏 陆相层序 全油气系统 储层评价 川西—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从志留系到寒武系
5
作者 郭彤楼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经二十年发展,已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外第三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国家,但此前勘探开发层位仅局限于志留系龙马溪组。随着页岩气勘探理论认识的提高,近年来,二叠系、寒武系页岩相继取得了勘探突破,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盆...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经二十年发展,已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外第三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国家,但此前勘探开发层位仅局限于志留系龙马溪组。随着页岩气勘探理论认识的提高,近年来,二叠系、寒武系页岩相继取得了勘探突破,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巨大潜力。基于对志留系龙马溪组、寒武系筇竹寺组两大海相主力层系页岩气勘探历程的回顾,总结页岩气勘探历经了研究探索(2000—2011年)、发现上产(2011—2022年)和多层突破(2022年—至今)3个阶段。深入剖析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研究2次理论创新、思路转变的过程:①通过对比分析中美页岩气形成条件,摒弃简单复制北美经验的思维,基于中国多期构造演化特征,突出保存条件的关键作用,实现了第一次思路转变,取得了志留系龙马溪组勘探的重大突破;②加强低有机质和无机孔特征研究,对页岩气传统富集成藏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建立“输导+原地”成藏模式,实现了第二次思路转变,推动了寒武系筇竹寺组勘探突破。当前,页岩气在低有机质页岩、无机孔等方面的研究突破,拓展了勘探领域和勘探深度,形成了海相页岩气多层并举的局面,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基于对志留系到寒武系页岩气勘探历程、思路转变的回顾以及重大突破带来启示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特色页岩气勘探之路,对未来多层系、多领域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四川盆地 志留系 寒武系 理论创新 突破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气理论推动中国从贫气国跃升为世界产气大国 被引量:2
6
作者 贾承造 郭彤楼 +6 位作者 刘文汇 秦胜飞 黄士鹏 刘全有 彭威龙 洪峰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20世纪70年代末,煤成气理论在中国提出,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煤成气理论揭示,煤系是良好气源岩,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拓了以煤系腐殖型有机质为气源岩的新思路,使指导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理论由“... 20世纪70年代末,煤成气理论在中国提出,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煤成气理论揭示,煤系是良好气源岩,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拓了以煤系腐殖型有机质为气源岩的新思路,使指导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理论由“一元论”(油型气)转变为“二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煤成气理论创立以前,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很低,全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仅为2264.33×10^(8)m^(3),年产气137.3×10^(8)m^(3),人均年用气量仅14.37 m^(3),是贫气国。在煤成气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20.90×1012 m^(3),年产天然气2343×10^(8)m^(3),人均可享用国产气量为167.36 m^(3);其中,天然气的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和产量均以煤成气为主,自2020年起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煤成气理论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中国从贫气国迈入世界产气大国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理论 一元论 二元论 产气大国 天然气勘探 大气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喷发古地理环境及油气勘探意义
7
作者 苏成鹏 宋晓波 +5 位作者 孟宪武 李蓉 李素华 王海军 胡昊 赵姗姗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5-842,共8页
火山岩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火山喷发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是控制火山岩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作为四川盆地一个全新的勘探领域,勘探前景良好,但其喷发古地理环境等方面认识不清... 火山岩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火山喷发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是控制火山岩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作为四川盆地一个全新的勘探领域,勘探前景良好,但其喷发古地理环境等方面认识不清,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识别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中代表喷发古地理环境的系列标志,结合钻井、测年和地震资料等分析认为,该地区火山岩喷发古地理环境存在茅口期海相和龙潭期陆相2类。文中总结了川西二叠系火山岩不同喷发古地理环境的井震判识方法,该认识对川西二叠系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火山岩 喷发环境 古地理演化 油气勘探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缘前寒武系基底结构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8
作者 陈友智 冯许魁 +12 位作者 肖安成 臧殿光 李明杰 杨晓 刘殊 郭海洋 王兰英 王征 陈娜 陈颖 张耀云 朱强 任宇翔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13-3121,共9页
前人通过重、磁资料以及周缘相关火成岩信息,对四川盆地基底地层以及深大断裂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推测基底构造演化模式,但缺少构造-地层细节信息。本研究通过二、三维地震反射以及钻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探讨了川东基底构造的形... 前人通过重、磁资料以及周缘相关火成岩信息,对四川盆地基底地层以及深大断裂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推测基底构造演化模式,但缺少构造-地层细节信息。本研究通过二、三维地震反射以及钻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探讨了川东基底构造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基底构造对灯影组沉积模式与勘探目标选取的指向性作用。研究获得如下认识:前震旦系强反射是板溪群与梵净山群(基底)的分界,构造几何形态是新元古代四堡运动与裂谷作用,以及中—新生代雪峰陆内造山作用的综合响应。川东北部基底呈坡-坪式结构,代表新元古代强烈裂陷作用,地堑中阶梯状正断层反转形成断坡,裂陷沉降中心泥岩发育区后期顺层滑动形成断坪,逆冲断层也主要位于断坪区;川东南部发育缓坡型基底,表明新元古代伸展作用较弱,发育向东缓倾的半地堑或凹陷,后期沿缓坡发生逆冲。构造反转显示建南地区坡-坪式基底之上发育断展褶皱,石柱地区裂陷内部分正断层得以保留,南部四合场地区存在早期裂陷区之外,孤立发育走向相近的逆断层。川东北部灯影组沉积时期由诸多小型地堑/半地堑与转换带组成,滩相白云岩主要位于构造转换带高部位,南部缓坡带灯影组储层随相对海平面升降沿斜坡附近分布。川东北部齐岳山附近灯影组勘探主要区域是逆冲构造区之外裂谷期的转换带以及逆冲构造内部早期地堑内部的地垒区,南部则主要专注于逆冲构造区,盆地东缘奥陶系背斜翼部或单斜地层产状变缓处为下伏灯影期裂谷边界。本研究为四川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以及灯影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 基底构造 裂谷 坡-坪式 逆冲构造 灯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大型盆地致密砂岩油气“甜点”类型与特征 被引量:41
9
作者 蔡勋育 邱桂强 +3 位作者 孙冬胜 朱宏权 王威 曾治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4-695,共12页
中国中西部主要盆地致密砂岩油气资源丰富,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致密砂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复杂、多变,制约勘探开发获得更好的效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评价、筛选和开发利用其中的"甜点",以减少不确定性。... 中国中西部主要盆地致密砂岩油气资源丰富,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致密砂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复杂、多变,制约勘探开发获得更好的效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评价、筛选和开发利用其中的"甜点",以减少不确定性。分析中西部大型盆地碎屑岩层系致密油气的特点,同时考虑现场资料与预测技术友好、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相对统一、经济与技术策略相对一致等要求,以控制甜点储层形成、分布的主要地质作用为线索,将甜点分为相控型、缝控型和壳控型三大类以及不同类型。其中,相控型甜点储层受控于埋藏过程中的成岩作用,发育于特定的岩石相内部;缝控型甜点形成于断裂和褶皱等强构造变形位置,以裂缝网络作为油气储、渗的关键要素;壳控型甜点形成于长期抬升的强风化淋滤作用下,在风化壳内部淋滤层的约束下发育和分布。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的"窄河道"、四川盆地北部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的"断缝体"以及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地区的石炭系为实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甜点形成、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以成储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对甜点进行分类,可以促进对致密砂岩油气甜点(区)形成、分布规律的研究与表征,也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工程技术策略,更好地评价、优选和开发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河道 断缝体 相控型甜点 缝控型甜点 壳控型甜点 储层 致密砂岩油气 中国中西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川西地区复杂油气地质条件的物探技术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爽 高博乐 +1 位作者 马如辉 张聪玲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1-683,共13页
川西地区以负向构造为主,多期构造演化叠加,断裂发育、储层致密,气水关系复杂,物探采集、成像及储层预测技术适应性较差。概要介绍了分公司在川西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历程,总结了随着地质目标变化而形成的物探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了... 川西地区以负向构造为主,多期构造演化叠加,断裂发育、储层致密,气水关系复杂,物探采集、成像及储层预测技术适应性较差。概要介绍了分公司在川西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历程,总结了随着地质目标变化而形成的物探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了现有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对地质目标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剖析了侏罗系近源薄互层致密砂岩气藏、须家河近源致密气藏以及山前带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等下一步重点勘探开发目标的研究难点,展望了高精度成像、低频资料储层预测、多尺度断裂系统刻画以及油气水识别等关键物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应用物探前沿技术支撑川西复杂油气区高效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油气勘探开发 物探技术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及油气充注特征
11
作者 史洪亮 邓明全 +2 位作者 周桦 何建华 徐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90,共17页
川南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储层孔隙连通性及油气充注特征尚不清晰。基于高压压汞、低温N_(2)吸附和FIB-SEM实验表征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及连通性特征,并结合生烃动力学模拟分析资阳-井研地区的油气充注能力。... 川南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储层孔隙连通性及油气充注特征尚不清晰。基于高压压汞、低温N_(2)吸附和FIB-SEM实验表征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及连通性特征,并结合生烃动力学模拟分析资阳-井研地区的油气充注能力。研究表明:1)井研地区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层孔隙连通性较差,孔隙连通率为32.8%,但具有较大的生烃压力,达48.50 MPa,而粉砂质页岩层孔隙连通性好,孔隙连通率为55.7%,生烃压力为31.60 MPa;2)资阳地区筇竹寺组页岩生烃压力为井研的1.3~1.9倍,最高达62.80 MPa,流体包裹体测试表现出60.00 MPa的成藏压力,与之相符合;3)通过油气充注动力学模拟得出,生烃前中期槽内(资阳地区)油气增压明显,最高达56.50 MPa,向斜坡区(井研地区)发生运移;生烃后期页岩埋深增大,储层致密化,充注阻力增加,充注动力无法突破阻力,井研地区为原地有机质裂解供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连通性 油气充注 生烃增压 筇竹寺组 井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氢能产业的地方实践及启示 被引量:10
12
作者 邓绍林 刘琦 +2 位作者 许苏予 胡鹏飞 何太碧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6,共10页
目的深入探究中国氢能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方法剖析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基于产业链稳定性视角分析了川渝地区的氢能产业实践。结果各省市正积极筹划和实施氢能发展规划,致力于覆盖全产业链... 目的深入探究中国氢能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方法剖析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基于产业链稳定性视角分析了川渝地区的氢能产业实践。结果各省市正积极筹划和实施氢能发展规划,致力于覆盖全产业链,重视技术的整合与创新,促进产业的协同增长。氢能应用短期聚焦燃料电池车领域,中远期则拓展至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多元场景;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和奖励政策支持氢能产业,补贴聚焦于燃料电池车推广及加氢站建设运营,奖励政策则实行“以奖代补”;多地已先行制定地方性氢能基础设施审批办法,放宽制氢和加氢项目的建设要求。结论强化政策保障与体系完善,建立跨部门氢能产业协调机制,制定全国性顶层政策和探索监管沙盒制度;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明确氢气安全管理与属性定义,放宽土地管理,设立专门氢能管理机构;推崇因地制宜策略,避免政策同质化,强化地方特色与顶层设计;重点在交通领域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并以示范项目带动广泛应用;加速全国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支撑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产业发展 地方实践 政策保障 川渝地区 产业链稳定性 氢能成本 应用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布模式
13
作者 高兆龙 彭瀚霖 +6 位作者 张玺华 陈聪 李天军 李国蓉 何钊 李肖肖 田家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84,共13页
白云石化作用和白云岩分布是制约川中地区茅二段储层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深入开展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 白云石化作用和白云岩分布是制约川中地区茅二段储层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深入开展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布模式研究。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内茅二段主要发育3种类型白云石:粉—细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粉—细晶他形白云石为同生期蒸发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本身不产生储集空间,但却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粉—中晶自形白云石为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部位晶间孔及晶间溶孔发育,可形成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鞍形白云石为早成岩期(东吴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伴有热液破裂作用和热液溶蚀作用,可导致溶蚀缝孔洞发育,形成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储层。②与台缘断裂耦合的台地边缘带,是发育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最佳部位,也是白云岩储层优势发育区带;台内高地区域,主要发育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可成为白云岩储层较为发育的区带;台内洼地缺乏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有利条件,白云岩欠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白云岩分布 控储意义 茅二段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新类型页岩气形成机理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彤楼 邓虎成 +2 位作者 赵爽 魏力民 何建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深水富有机质和浅水低有机质两类粉砂质页岩都具有很好的含气性;②页岩脆性矿物组成具有长石、石英含量相当的特征;③页岩孔隙以无机质孔为主,有机质孔含量低,孔隙发育受长英质矿物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共同控制;④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成烃生物为藻类和疑源类,成熟度高,生烃潜力高;⑤深水相、浅水相页岩气分别具有原地和混合成气的特点。⑥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基本规律是“TOC控藏、无机质孔控富”,富集模式为以ZY2井为代表的富有机质页岩“三高一超”(高TOC、高长英质矿物含量、高无机质孔、地层超压)原地富集模式和以JS103井为代表的低有机质页岩“两高一中一低”(高长英质、高地层压力、中无机质孔、低TOC)原地+输导层富集模式,是有别于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新类型页岩气。研究成果丰富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形成机理,部署的多口探井实现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 筇竹寺组 页岩气 无机质孔 长英质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二叠系茅口组构造-沉积分异及控储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宪武 陈安清 +7 位作者 李雯 苏成鹏 孙诗 宋晓波 黄光辉 雍茹男 王泽宇 朱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7,共14页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主力产区,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与蕴含巨量油气的二叠系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相比,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以往一直被认为是裂缝、缝洞型储层,油气勘探未取得重大突...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主力产区,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与蕴含巨量油气的二叠系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相比,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以往一直被认为是裂缝、缝洞型储层,油气勘探未取得重大突破。最近,在川中地区茅口组台缘相带显示具有良好白云岩储层,其形成背景与基底断裂活化导致构造-沉积分异密切相关。川南地区在茅口期亦发生基底断裂活动,但对于该地区是否发育类似的台缘相带仍不明确。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分析,开展了构造-沉积分异和岩相古地理重建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茅口组发育碳酸盐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深水陆棚相,具有由浅水台缘滩向深水陆棚转换形成的构造-沉积分异结构。岩相古地理重建结果显示中二叠世茅口组沉积期碳酸盐台地发育优质滩相储层,并受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改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川南地区的构造-沉积分异控储模式,揭示了台缘相带的“宽边缘、薄滩体、间断加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古地理重建 滩相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16
作者 孟宪武 徐康 +4 位作者 蒋小琼 王莹 王东 赵姗姗 宫晗凝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90,I0006-I0011,共16页
中国四川盆地栖霞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研究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储层形成机制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 中国四川盆地栖霞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研究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储层形成机制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储层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纵向可划分为2个4级层序.栖一段处于中-内缓坡,栖二段发育内缓坡高能浅滩沉积.储层岩性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残余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裂缝.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栖二段高位体系域中上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川西龙门山前带北段和南段.厚大浅水高能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形成大量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浅埋藏热对流海水白云岩化提高岩石抗压实能力,利于孔隙保持.研究明确了川西地区栖霞组储层的特征和成因机制,为后期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沉积学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栖霞组 沉积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特征及有利相带展布
17
作者 王海军 孟宪武 +3 位作者 宋晓波 王东 王莹 赵姗姗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6-825,共10页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文中对川西坳陷中段栖霞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地貌特征、沉积模式及地震属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栖霞组主要发育泥质灰岩、泥晶灰岩、颗粒灰岩及白云岩;栖霞组整体为潮湿浅海沉积环境,沉积...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文中对川西坳陷中段栖霞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地貌特征、沉积模式及地震属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栖霞组主要发育泥质灰岩、泥晶灰岩、颗粒灰岩及白云岩;栖霞组整体为潮湿浅海沉积环境,沉积前、后均具有“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3种沉积相及洼地、浅滩2种沉积亚相,浅滩发育主要受控于不整合面之下泥盆系及寒武系的岩性差异。内缓坡浅滩易发生准同生云化形成优质储层,中缓坡浅滩主要发生浅埋藏云化形成较差的储层,洼地边缘带滩体薄,仅发育薄储层。研究区栖霞组大邑—德阳浅滩相带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为下步勘探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沉积模式 滩相展布 栖霞组 川西坳陷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储集空间定量表征
18
作者 尤东华 张力钰 +4 位作者 李蓉 宋晓波 俞凌杰 周凌方 蒋小琼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4-1118,共15页
二叠系茅口组一段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其以源储一体的泥质碳酸盐岩为典型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孔隙的发育程度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川南地区3口钻井取心段60件样品的孔隙度测定、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分... 二叠系茅口组一段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其以源储一体的泥质碳酸盐岩为典型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孔隙的发育程度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川南地区3口钻井取心段60件样品的孔隙度测定、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分析与部分样品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开展不同类型孔隙相对贡献的定性与定量储层表征,并分析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控制因素对孔隙发育的影响。定量研究结果显示,GS1、JH1井样本以有机质相关孔隙为主,而TY1井样本黏土矿物相关孔隙与有机质相关孔隙均具有重要贡献。统计分析表明,黏土矿物含量介于15%~50%之间、TOC含量大于1%时,孔隙度超过2%的样本数最多;对于低黏土矿物含量(<10%)的泥灰岩而言,其孔隙发育程度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与有机孔发育程度的控制;孔隙度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7;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黏土矿物相关孔隙对总孔隙度的贡献明显提高。四川盆地川南地区茅口组一段泥质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与总有机碳含量的控制,这一认识对进一步评价不同地区储集层发育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灰岩 碳酸盐岩 定量表征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礁下滩薄储层沉积模式与预测——以元坝西区长兴组礁下滩储层为例
19
作者 徐守成 高博乐 +3 位作者 丁蔚楠 刘远洋 郑公营 张小青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2-454,共13页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缘带生物礁油气藏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关于生物礁之下的生屑滩研究尚浅,且礁下滩储层埋藏深度大,厚度薄,纵横向变化快,因而储层的精细预测较为困难,效益开发难度大。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以元坝西区...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缘带生物礁油气藏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关于生物礁之下的生屑滩研究尚浅,且礁下滩储层埋藏深度大,厚度薄,纵横向变化快,因而储层的精细预测较为困难,效益开发难度大。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以元坝西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经过地层精细划分和古地貌的研究,认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的沉积模式为在长兴早期形成高能滩体,在长兴中晚期继承发育了生物礁,从而在纵向上形成了“上礁下滩”的独特沉积特征。在深入认识礁下滩储层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井震结合识别礁下滩储层的方法并指导了研究区礁下滩开发评价井Y203H_C井的部署和实施,取得了礁下滩开发评价的重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坝西区长兴组早期为远端变陡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礁下滩储层主要沿着变陡带发育;②应用混合相位反褶积和F-X去噪技术,提升了地震数据质量,采用波形指示反演提高了储层纵向预测精度,结合GR波形指示模拟技术,有效避免了碳质泥岩陷阱,实现了礁下滩薄储层的定量预测;③研究结果支撑了首口礁下滩开发评价井的部署,钻探结果证实了上述地质认识及储层预测结果的正确可靠,表明礁下滩薄储层沉积模式和预测方法有助于四川盆地礁下滩储层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西区 礁下滩 沉积模式 地震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水与水驱气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汪周华 张鸿宇 +2 位作者 张娟 廖浩奇 黄仕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气水两相在相渗测试前后的微观分布,并结合前人利用可视化模型得到的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对分布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2种测试方法相比,水驱气与气驱水过程中微米级(>1μm)孔隙驱替程度基本一致,但水驱气过程中亚微米级(0.1~1μm)与纳米级(<0.1μm)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高,而气驱水过程中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内水相大部分未被动用。裂缝型与孔隙型岩心相比,裂缝型岩心微米级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低,而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驱替程度则相对较高。2种测试方法下流体微观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孔隙内部毛管力的作用形式不同,而2类岩心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其主要渗流通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渗流 核磁共振 微观分布特征 渗流机理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