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徐天吉 沈忠民 文雪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0-665,共6页
探讨地震信号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方法,为地质解释与油气藏描述提供技术支撑。该方法在对地震信号进行分解时,利用匹配追踪算法,将原始地震信号分解成由一系列频率成分不同的Morlet子波函数组成的原子函数库;在重构地震信号时,根据油气... 探讨地震信号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方法,为地质解释与油气藏描述提供技术支撑。该方法在对地震信号进行分解时,利用匹配追踪算法,将原始地震信号分解成由一系列频率成分不同的Morlet子波函数组成的原子函数库;在重构地震信号时,根据油气响应特征、地质现象描述的需求,先对原子函数库进行筛选、优化,再按照频率属性对Morlet子波函数进行线性求和。在对地震信号进行分解与重构的过程中,实现了将地震信号在时间域内、时间-频率域内进行联合解释,挖掘出了单域内难以发现的地质现象、油气响应特征。将该技术应用到四川新场地区沙溪庙组的储层预测与含气性识别中,获得了与钻井实测结果相吻合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信号 多子波 分解 筛选 重构 气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变AVO含气性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7
2
作者 程冰洁 徐天吉 李曙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8-613,共6页
在常规AVO理论的基础上,频变AVO属性计算方法利用多尺度裂缝介质模型中物性参数具有频变特征的优势,基于Zoeppritz方程建立反射系数与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推导出截距、梯度、碳氢检测因子、流体检测因子、拟泊松比等AVO属性与频率之间... 在常规AVO理论的基础上,频变AVO属性计算方法利用多尺度裂缝介质模型中物性参数具有频变特征的优势,基于Zoeppritz方程建立反射系数与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推导出截距、梯度、碳氢检测因子、流体检测因子、拟泊松比等AVO属性与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应用地震反演方法,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数据,反演出高精度的频变AVO属性,在天然气敏感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频变AVO含气性识别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到川西新场陆相深层须家河组碎屑岩储层的含气性识别中,在孔隙度通常在1%~4%,渗透率普遍低于0.06×10-3μm2的致密背景下,较准确地预测了孔隙度大于4%、渗透性偏高的富气优质储层分布带,为该区含气性识别难题的解决和钻井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变AVO 属性反演 深层气藏 致密储层 含气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转换波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昭军 唐建明 +1 位作者 杨振武 徐美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13-215,共3页
随着多分量全数字地震仪的迅速发展和采集方法技术的改进,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全球的油气勘探中呈现上升趋势,但从实际的勘探效果上看尚未取得理论上可预期的成果。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三维转换波自身的特殊性,不能采用常规的纵波处理... 随着多分量全数字地震仪的迅速发展和采集方法技术的改进,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全球的油气勘探中呈现上升趋势,但从实际的勘探效果上看尚未取得理论上可预期的成果。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三维转换波自身的特殊性,不能采用常规的纵波处理方法来实现,而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尚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对三维转换波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包括由采集坐标到处理坐标的坐标旋转方法、根据信号和噪音不相关性进行去噪的矢量滤波方法、共检波点叠加法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四参数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方法和转换波叠前克希霍夫时间偏移方法。这些方法中,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用叠前时间偏移代替常规转换波"抽CCP道集—NMO—DMO—叠加—叠后偏移"处理步骤,从而实现了三维转换波的精确成像。将这些三维转换波处理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得到了成像清晰、归位准确的转换波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转换波 滤波 静校正 各向异性 叠前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三段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汉军 胡佑华 刘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16,126,共4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人研究认为该层段主要为湖沼相沉积,缺乏良好的储集条件。为进一步搞清楚该层段的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借助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划分,将须三段分为上...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人研究认为该层段主要为湖沼相沉积,缺乏良好的储集条件。为进一步搞清楚该层段的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借助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划分,将须三段分为上、下2个旋回,预测出其有利的沉积相带。从储层发育情况、油气运移通道以及油气藏保存条件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该层段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结论指出:须三段下部旋回在川西坳陷东部斜坡带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而上部旋回在西部斜坡带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层序地层学 地震相 沉积岩相 沉积旋回 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曲靖盆地浅层气藏地震储层预测及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汉军 叶泰然 +1 位作者 郭伟 董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云南曲靖盆地茨营组气藏埋深300~450m,属超浅埋深岩性气藏。主力储层屠高孔中渗储层,为三角洲平啄相河道边滩沉积的中细砂岩,横向变化极快。因前期尚未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系到,导致勘探开发成功率低。通过储层... 云南曲靖盆地茨营组气藏埋深300~450m,属超浅埋深岩性气藏。主力储层屠高孔中渗储层,为三角洲平啄相河道边滩沉积的中细砂岩,横向变化极快。因前期尚未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系到,导致勘探开发成功率低。通过储层物性及波阻抗特征分析、地震模型正演与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建立了“丘型或透镜状、低频强波谷振幅、低阻抗”有利储层预测模式。利用地震相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手段,预测出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有效排除了泥岩及煤层陷阱。通过AVO特征兮析,直用多子波分解技术,建立了“Ⅲ类AVO、低频强/高频弱”含气储层识别模式,预测了含气储层分布。综合储层预测与含气性预测成果,对岩性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多个有利岩性圈闭,预测结果被实钻验证,勘探成功率明显提高。云南新近系盆地分布广、数量大,勘探潜力大,本次所形成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可望为该类气藏勒顿哥痔梧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储层预测 勘探前景 浅层气 茨营组 新近系 曲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川西须家河组砂体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叶泰然 郑荣才 刘兴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41,57,共5页
陆相地层横向变化大,等时对比困难,而前期岩相古地理编图尺度大,难以满足油气勘探的要求,而且对重点区块高精度储层预测约束不够。为此,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 陆相地层横向变化大,等时对比困难,而前期岩相古地理编图尺度大,难以满足油气勘探的要求,而且对重点区块高精度储层预测约束不够。为此,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长期层序、16个中期层序,以地震反射为约束,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川西坳陷长、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以长、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下降相域为单元编制了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岩相古地理图。在三维地震区块内,识别出数十个与小层单砂体相当的短期旋回层序,以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长、中期层序界面,湖泛面为单元建立地震低频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地震岩性反演;以区域岩相古地理背景为约束,编制短期旋回小层砂体厚度图和沉积微相图,详细讨论了典型小层砂体的纵横向分布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进而预测了该区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晚三叠世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层序 地层格架 岩相古地理 砂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阆中—南部地区须家河组勘探潜力 被引量:3
7
作者 盛秀杰 陈汉军 吴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8,135-136,共4页
四川盆地阆中—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期研究认为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优质烃源岩所致。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从烃源岩发育情况、储层发育情况、油气运移通道以及油气藏保存情况等几个方面入... 四川盆地阆中—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期研究认为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优质烃源岩所致。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从烃源岩发育情况、储层发育情况、油气运移通道以及油气藏保存情况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该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邻区广安气田的勘探成果,研究指出:尽管阆中—南部地区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缺乏有效的烃源岩,但须家河组烃源岩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须家河组三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条件,须家河组五段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油气运移条件分析表明,天宫院、金星场和石龙2井等部位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从油气成藏条件的配置情况来看,须四段是该区须家河组取得油气重大突破的主力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阆中-南部地区 晚三叠世 沉积环境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O技术在新场气田须家河组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少达 鲁红英 李显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5,139-140,共2页
新场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主线,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信息,多学科协同,深入研究了含气地震响应特征,并将AVO... 新场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主线,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信息,多学科协同,深入研究了含气地震响应特征,并将AVO属性分析含气性检测技术运用在该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勘探开发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场气田 晚三叠世 AVO 非均质油气藏 致密层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水界面上的法向反射系数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多 唐建明 +1 位作者 甘其刚 肖思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9-514,共6页
探讨地震频带内气水界面上的法向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特征。分别利用新场气田和Denneman et al.(2002)模型的岩石和流体属性参数,建立了弹性孔隙介质的气水界面模型,然后,讨论了Gurevich et al.(2004)法向反射系数和Silin and Goloshub... 探讨地震频带内气水界面上的法向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特征。分别利用新场气田和Denneman et al.(2002)模型的岩石和流体属性参数,建立了弹性孔隙介质的气水界面模型,然后,讨论了Gurevich et al.(2004)法向反射系数和Silin and Goloshubin(2010)的法向反射系数的简化计算方程。利用简化方程和建立的气水界面模型进行了计算,并探索了地震频带内法向反射系数随频率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Silin and Goloshubin(2010)的渐进方程的方法能有效反映地震频带内气水界面上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渐进方程的反射系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实际气水界面上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向反射系数 弹性孔隙介质 气水界面 渐进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体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兴艳 叶泰然 郑荣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57-461,共5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长期层序、16个中期层序,以地震反射为约束,建立了四川盆地...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长期层序、16个中期层序,以地震反射为约束,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川西坳陷长、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以长、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下降相域为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岩相古地理图。在三维地震区块内,识别数十个与小层单砂体相当的短期旋回层序,以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长、中期层序界面、湖泛面为单元建立地震低频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地震岩性反演,以区域岩相古地理背景为约束,编制短期旋回小层砂体厚度图和沉积微相图,详细讨论了典型小层砂体的纵横向分布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预测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岩相古地理 砂体 分布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尺度域内地震属性研究与应用
11
作者 徐天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65-467,共3页
准确提取地震属性信号的瞬时特征参数在岩性识别、构造分析、圈闭评价及油气预测与解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小波变换系数反应小波函数与地震信号的相关程度,能获得地震信号的频率特征的最佳尺度属性。传统的Taner瞬时参数求... 准确提取地震属性信号的瞬时特征参数在岩性识别、构造分析、圈闭评价及油气预测与解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小波变换系数反应小波函数与地震信号的相关程度,能获得地震信号的频率特征的最佳尺度属性。传统的Taner瞬时参数求取法难以避免Hilbert变换带来的噪声干扰,小波变换瞬时参数求取法能压制噪声;利用Morlet小波函数或修正的Morlet小波函数对地震信号、解析地震信号实施连续小波变换具有不同的效果。基于此,提出与Grossmann、Satish K.Sinha等不同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瞬时中心频率、瞬时主频和瞬时带宽的计算方法。在对仿真地震信号的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与理论一致的应用效果;在岩性识别、构造分析、圈闭评价及油气预测解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 地震信号 解析法 参数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波分解技术检测含煤砂岩储层 被引量:35
12
作者 赵爽 李仲东 +1 位作者 许红梅 李显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4-47,131,共4页
在地震勘探中,煤层低频强反射降低了地震反射波纵、横向分辨率,屏蔽了揭示储层地质特征的反射异常,严重干扰储层的有效预测。由于勘探目的层砂岩单层的厚度仅十多米,受煤层强低频反射影响,许多常规识别薄互层的手段失效,加之煤层与油气... 在地震勘探中,煤层低频强反射降低了地震反射波纵、横向分辨率,屏蔽了揭示储层地质特征的反射异常,严重干扰储层的有效预测。由于勘探目的层砂岩单层的厚度仅十多米,受煤层强低频反射影响,许多常规识别薄互层的手段失效,加之煤层与油气层在地震反射波中有许多相同响应,这使常规的含油气预测存在多解性。为此,首次利用多子波地震道分解技术,对该地区三维地震道数据进行含煤目的层段多子波分解转换处理,并以此数据体为基础开展多子波地震道重构与波行分解,在结合地震属性异常平面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层段储层预测;同时利用该重构数据体开展以频谱、频谱衰减及地震道子波频率随深度变化分析为主的含油气性检测。研究表明,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在保其信噪比的同时,也排除了煤层的干扰,纵横向分辨率得到大大提高,实现了准确识别薄互层砂体和有效预测其含油气性的目的,并与实际钻井情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波 砂岩 储集层 煤层 地震勘探 频谱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致密碎屑岩气藏高效储渗区识别——以川西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叶泰然 张虹 唐建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26,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准确预测规模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效储渗区分布规律是勘探开发钻井获得高产稳产井的技术关键。以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通过高效储渗区储层... 四川盆地西部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准确预测规模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效储渗区分布规律是勘探开发钻井获得高产稳产井的技术关键。以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通过高效储渗区储层测井及波阻抗特征、地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模型正演验证等方法,建立"杂乱弱反射"地震暗点高效储渗区识别模式,划分出PP波/PS波"单弱"及"双弱"2种暗点类型,解剖了其地质及地球物理成因机理,提出"双弱"模式为最优类型。利用对杂乱弱反射的吸收增强处理及像素成像暗点可视化刻画等技术手段,预测出了高效储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裂缝性油气藏 致密砂岩 三维三分量技术 暗点 高效储渗区 四川盆地 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集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曙光 程冰洁 徐天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2,共2页
页岩气储集层具有高自然伽马、低声波速度、低密度、高电阻率等地球物理特性,这些特性都可以作为页岩气储集层识别的依据。但由于其有效孔隙度较低,成藏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页岩气的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是通过检测页岩裂缝的发育程度... 页岩气储集层具有高自然伽马、低声波速度、低密度、高电阻率等地球物理特性,这些特性都可以作为页岩气储集层识别的依据。但由于其有效孔隙度较低,成藏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页岩气的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是通过检测页岩裂缝的发育程度及方向来确定页岩储集层的有利发育区带。讨论了利用因岩性各向异性而产生的地震波的各向异性、快慢横波分裂、曲率相干属性、频变AVO等几种裂缝检测识别页岩气储集层的方法,为页岩气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球物理特征 储集层 识别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树林 高磊 +2 位作者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8,164+171,共6页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炮点道集 共检波点道集 模型道 剩余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分频解释技术在川西陆相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泰然 刘兴艳 苏锦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54-456,共3页
分频解释技术是沿着目的储层或固定时窗对地震反射成分中各种频率成分对应的调谐能量进行识别成像,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属性分析的调谐陷阱,提高了薄储层识别能力,能更客观反映地质体外形,刻画薄储层分布,寻找岩性油气藏边界,对于陆相砂岩... 分频解释技术是沿着目的储层或固定时窗对地震反射成分中各种频率成分对应的调谐能量进行识别成像,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属性分析的调谐陷阱,提高了薄储层识别能力,能更客观反映地质体外形,刻画薄储层分布,寻找岩性油气藏边界,对于陆相砂岩储层预测意义重大。将该技术运用于川西侏罗系千佛崖组冲积扇相砾岩储层、上三叠统须四段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预测中,识别的冲积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等地质体外形和边界清晰,冲积扇内辫状河道相薄层砾岩储层亦得到清晰刻画,识别了一直困扰勘探的复杂地层结构中的薄有效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情况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冲积扇 三角洲 地震资料处理 储集层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的自组织网络进行地震属性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丁峰 尹成 +2 位作者 朱振宇 桑淑云 魏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1,共5页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合地震属性技术往往被用于进行地震相的自动识别,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如神经网络的分类识别能力问题、怎样选取地震属性、怎样解决自组织聚类的有序映射等。对Kohonen自组织网络进行了部分改进,并利...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合地震属性技术往往被用于进行地震相的自动识别,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如神经网络的分类识别能力问题、怎样选取地震属性、怎样解决自组织聚类的有序映射等。对Kohonen自组织网络进行了部分改进,并利用灵敏属性分析技术来解决地震属性的选择问题,最后结合自组织聚类参数利用RBF网络对储层参数进行预测,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自组织神经网络 地震属性 灵敏属性分析 储层预测 RBF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在新场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昭军 唐建明 吕其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6-379,共4页
随着多分量全数字地震仪的迅速发展和采集方法的改进,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全球的油气勘探中呈现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实际勘探效果尚未取得理论上的期望成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三维转换波本身的特殊性,不能采用常规的纵波处理技术来实现... 随着多分量全数字地震仪的迅速发展和采集方法的改进,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全球的油气勘探中呈现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实际勘探效果尚未取得理论上的期望成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三维转换波本身的特殊性,不能采用常规的纵波处理技术来实现,而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尚待完善。依据新场地区的宽方位三维三分量资料,进行了三维转换波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从采集坐标到处理坐标的坐标旋转技术、根据信号和噪音不相关性去噪的矢量滤波技术、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转换波静校正技术、四参数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技术以及转换波叠前克希霍夫时间偏移技术。经这些技术处理后的新场地区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叠加剖面,成像清晰,归位准确,地质形态好,与纵波剖面具有一致的构造特征和良好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转换波 静校正 各向异性 叠前时间偏移 新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DY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地震相分析与沉积相预测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爽 高倩 谯述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1-346,386+254,共6页
DY地区是一个构造相对复杂的勘探新区,现仅有DY1井钻遇目的层须家河组二段。以往针对该层的沉积相研究还停留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无法为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沉积相带及有利储集区。为此针对该区目的层段,运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 DY地区是一个构造相对复杂的勘探新区,现仅有DY1井钻遇目的层须家河组二段。以往针对该层的沉积相研究还停留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无法为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沉积相带及有利储集区。为此针对该区目的层段,运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区域沉积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以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地震数据为基础,采用地震相典型剖面人工解释与地震工作站软件平面预测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地震相平面展布预测,同时结合DY1井钻井资料和测井相解释结果,对沉积相带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结果证实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地层属于三角洲沉积,主要的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有利储层为位于后期构造变形轴部的叠置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层致密,但裂缝发育。预测结果与DY地区正在钻探井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沉积相 层序地层学 DY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波叠后联合反演技术在川西须家河组气藏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跃 徐天吉 +1 位作者 程冰洁 甘其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1,140,共4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超致密超高压非常规近源气藏,具有地质条件复杂、成藏机理不清、地震资料有效频带窄与主频低等不利因素,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常规纵波反演技术不能够充分地利用横波信息,无法提供与储层预测、含气性识别...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超致密超高压非常规近源气藏,具有地质条件复杂、成藏机理不清、地震资料有效频带窄与主频低等不利因素,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常规纵波反演技术不能够充分地利用横波信息,无法提供与储层预测、含气性识别等相关的精确参数,难以有效地解决致密气藏的勘探难题。而转换波叠后联合反演技术同时利用全波测井、地震、地质等综合信息,反演出泊松比、纵横波速度比、纵横波阻抗、密度等与岩性和物性相关的重要参数,为致密油气藏的描述提供了更准确、有效的依据。进行转换波叠后联合反演之前,还需要对PP波与PS波进行匹配处理,消除反射波组的频率、相位、波形等差异,以建立准确的反演初始模型。将该技术应用到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描述,获得了良好的储层预测、岩性识别及含气性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晚三叠世 气藏 纵波-纵波 纵波-横波 叠加(地震)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