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油田防气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小辉 刘毅 +2 位作者 于国龙 徐鑫 谢祥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2-95,共4页
塔河油田原始油气比较大,油井供液能力下降快,原油很容易脱气,气体影响已成为机抽井泵效低的重要原因。介绍了塔河油田主要的防气技术。防气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单从分气效率而言,伞形螺旋气砂锚优于螺旋气砂锚,螺旋式气锚最差。气锚因结... 塔河油田原始油气比较大,油井供液能力下降快,原油很容易脱气,气体影响已成为机抽井泵效低的重要原因。介绍了塔河油田主要的防气技术。防气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单从分气效率而言,伞形螺旋气砂锚优于螺旋气砂锚,螺旋式气锚最差。气锚因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防气效果较好,广泛应用于稀油井开采中,但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环阀式防气杆式泵宜在泵深小于3 100 m的稀油井使用,与气锚配套使用效果更佳。螺旋式气锚+毛细管+单流阀过泵排气防气工艺不仅能达到防气目的,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气体的举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气锁 防气技术 气锚 泵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集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廖小漫 张本健 +2 位作者 徐后伟 张帆 秦雪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2-315,共4页
根据薄片、阴极发光、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对川西地区主要的产气层段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其与孔隙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集层经历了调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三期溶解、三期胶结... 根据薄片、阴极发光、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对川西地区主要的产气层段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其与孔隙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集层经历了调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三期溶解、三期胶结、充填和压实、压溶等主要成岩作用,其中对储集层影响较大的是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成岩作用序列与孔隙演化的关系,对川西地区二叠系储集层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中二叠统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气井井下节流携液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永辉 张中宝 +2 位作者 陈定朝 唐治平 胡世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497,共3页
针对井下节流是否有利于携液这一热点问题,以高气液比井下节流气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油嘴为函数节点的井下节流气井井筒压力温度数学模型,并引入李闽教授提出的椭球体携液临界气量模型来定量分析其携液能力,耦合得到了井下节流气井携... 针对井下节流是否有利于携液这一热点问题,以高气液比井下节流气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油嘴为函数节点的井下节流气井井筒压力温度数学模型,并引入李闽教授提出的椭球体携液临界气量模型来定量分析其携液能力,耦合得到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量剖面。实例分析表明: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量呈典型3段分布,可能存在3个极大值,应取其最大值配产。产层至节流油嘴上游的临界气量明显大于节流下游至井口的值,表明节流后在较小的气量下就可携液生产,利于携液,而节流油嘴处存在一临界气量极大值,说明气体通过油嘴形成高速射流,与周围流速差增大,携液所需气量增加,不利于携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井下节流 井筒压降 亚临界流 携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80油管接箍螺纹联接的应力分析与失效评估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宝栋 段庆全 +2 位作者 刘啸奔 于洋 吴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60,共5页
油管与接箍的螺纹联接部分是保证油管正常工作的关键纽带。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N80油管接箍的轴对称模型,对油管接箍的上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际工况分析了不同井深条件下油管接箍螺纹的应力状况,... 油管与接箍的螺纹联接部分是保证油管正常工作的关键纽带。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N80油管接箍的轴对称模型,对油管接箍的上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际工况分析了不同井深条件下油管接箍螺纹的应力状况,得到了油管与接箍螺纹的失效特征。结果表明:上扣过程中油管和接箍螺纹的Mises应力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形式分布,过盈上扣3圈时接箍两端的螺纹已经进入塑性状态;实际工况下,油管螺纹的Mises应力随着井深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井口处油管两端的螺纹已经超过屈服强度,而接箍螺纹的Mises应力随着井深的增加而增大,3 000 m井深时接箍两端的螺纹均已进入塑性状态,易发生粘扣而导致密封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油管 接箍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密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非线性不稳定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永寿 郑华 +1 位作者 贺正刚 鄢宇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9480-9485,共6页
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是油气在低渗透储层中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的主要原因。基于超低渗透岩心非线性渗流实验,建立了在低速情况下渗流定律数学模型和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及介质变形的超低渗透油藏非线性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由于... 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是油气在低渗透储层中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的主要原因。基于超低渗透岩心非线性渗流实验,建立了在低速情况下渗流定律数学模型和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及介质变形的超低渗透油藏非线性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由于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的解法复杂,主要原因是控制方程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同时流体流动边界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简化计算,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利用油藏压力分布近似表达式,研究了超低渗透油藏非线性不稳定渗流压力分布特征,并讨论了不同非线性因素对不稳定渗流的影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 不稳定渗流 启动压力梯度 介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S/P驱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申乃敏 李华斌 +3 位作者 张振平 张连锋 姚君波 李正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5-239,共5页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45℃及大庆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_k)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复合驱时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理想地质模型,纵向分为7个小层,V_k相同时(V_k>0),1~7小层的...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45℃及大庆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_k)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复合驱时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理想地质模型,纵向分为7个小层,V_k相同时(V_k>0),1~7小层的渗透率从小到大。当0<V_k<0.3时,各小层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受V_k的影响小,稳定在60%OOIP左右。随着V_k的增大,第1~4小层以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随着V_k的增大而降低;而第5~7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稳定。V_k越大,低渗小层的采出程度越低。当V_k=0.9时,第1~7小层的采出程度分别为OOIP的3.39%、8.22%、21.13%、41.83%、63.38%、63.95%、63.97%。对应的,第1~7小层的S/P体系注入量分别为0.0014、0.0031、0.0077、0.02、0.051、0.1183、0.1971 PV。与水驱采收率相比,中、低渗层S/P驱采收率增幅高于高渗层,且渗透率不同,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_k不同。第1~5小层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_k分别为0.3、0.3、0.5、0.72和0.9;第6、7小层的采收率增幅受V_k的影响较小。当全区综合含水达到98%时,随V_k增大,各小层的含水率曲线与对应的采出程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最终采出程度低的层位,同时也是含水率低的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P复合驱 数值模拟 非均质变异系数 采出程度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向非均布外压作用下厚壁筒的应力求解与工程应用
7
作者 夏梦莹 张宏 +3 位作者 刘啸奔 陈严飞 于洋 郑伟 《压力容器》 2014年第7期11-15,共5页
由于工程应用的广泛性,厚壁筒问题作为一类经典的力学问题长期被学者关注与研究。但现有的针对厚壁筒受外压的应力分析结果几乎都针对特定的载荷条件,没有得到通用的环向任意外压下的厚壁筒应力分布规律。为此,基于弹性力学基本理论,给... 由于工程应用的广泛性,厚壁筒问题作为一类经典的力学问题长期被学者关注与研究。但现有的针对厚壁筒受外压的应力分析结果几乎都针对特定的载荷条件,没有得到通用的环向任意外压下的厚壁筒应力分布规律。为此,基于弹性力学基本理论,给出了厚壁筒受环向任意非均布外压作用下的应力解析解。以套管受非均布地应力案例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解析法的实用性,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壁筒 非均布外压 应力分析 解析方法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腐蚀缺陷N80油管的剩余强度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啸奔 张宏 +2 位作者 李勐 夏梦莹 于洋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3-916,920,共5页
针对N80油管腐蚀问题,使用APDL编程语言建立了剩余强度数值计算的参数化模型,模型可分析轴长型与短型两种缺陷形式。以某油田油井数据为背景,对比分析了腐蚀缺陷轴向长度、环向宽度、径向深度及油管轴向应力和内压对油管剩余强度的影响... 针对N80油管腐蚀问题,使用APDL编程语言建立了剩余强度数值计算的参数化模型,模型可分析轴长型与短型两种缺陷形式。以某油田油井数据为背景,对比分析了腐蚀缺陷轴向长度、环向宽度、径向深度及油管轴向应力和内压对油管剩余强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含腐蚀缺陷油管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油管腐蚀 剩余强度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APDL编程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