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相盆地原型—改造分析与油气有序聚集模式 被引量:17
1
作者 何治亮 陆建林 +5 位作者 林娟华 金晓辉 漆立新 徐旭辉 黄仁春 王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72,共13页
中国三大海相盆地原型及对油气形成原始物质条件的控制,古生代多次构造运动和中新生代差异性迭加改造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以及复杂构造区及超深层海相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是制约海相油气勘探发现的关... 中国三大海相盆地原型及对油气形成原始物质条件的控制,古生代多次构造运动和中新生代差异性迭加改造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以及复杂构造区及超深层海相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是制约海相油气勘探发现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认为,在不同板块构造旋回背景下,中国三大克拉通不同时期盆地原型及其沉积模式存在明显差别,可分为台内坳陷、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陷)三大组合类型,其中被动大陆边缘可以分为陡坡、缓坡两种类型,形成了海相地层内多种类型的源—储配置关系;显生宙以来几次全球板块构造重组,特别是晚三叠世以来在多板块俯冲会聚构造格局下,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分别经历了4次迭加改造并形成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迭加改造地质结构,包括:山前带冲断—褶皱、差异沉降—隆升、多重滑脱构造、深断裂的走滑活动、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塔里木台盆区“大埋深、高压力、低地温”条件下的生烃抑制控制了油气分布,液态烃分布深度可以超过10000 m,加里东中晚期和海西期古构造高部位控制了早期油气的运聚,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晚期高熟油气的富集;四川盆地古隆起、古斜坡控制了原始油气聚集,形成了特殊的古油藏烃源灶,后期深埋裂解产生的油型裂解气成了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气源,晚白垩世之后大规模褶皱变形和抬升剥蚀造成了盆地内流体压力系统重组再造,按照改造程度将油气聚集保存模式划分为:(1)弱改造型,常规、非常规气可在原位长期保存;(2)中改造型,常规气调整再成藏,页岩气规模富集;(3)强改造型,常规气藏大多遭破坏,部分非常规气藏得以保存。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具有“两源三向”的特征,天然气成藏与不整合面—地层层序界面、岩性—岩相变化密切相关,气藏普遍经历了一次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原型 迭加改造 油气系统 有序聚集模式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和田古隆起改造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刘士林 邓铭哲 +3 位作者 蔡芃睿 曹日洲 周雨双 沙旭光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78,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过程,刻画了和田古隆起的形成、改造过程;基于盆缘岩浆岩年龄、形成环境分析,讨论了古隆起演化及改造的动力学机制;结合油气勘探情况,探讨了古隆起迭加改造的控油气作用。研究认为:(1)塔西南地区剥蚀中心发生过明显的迁移,加里东中期Ⅰ幕局限于盆地西南缘,加里东中期Ⅲ幕剥蚀区域向北扩展,海西早期剥蚀中心向东迁移,海西晚期,剥蚀中心位于盆地西北部,喜马拉雅期剥蚀中心位于现今巴楚隆起所在区域;(2)和田古隆起具有两阶段演化特征,加里东中期Ⅲ幕为陆缘隆起,海西早期为陆内隆起,和田古隆起主要遭受盆地西北缘麦西古隆起和盆地中部巴楚隆起的改造,调整了和田古隆起控制形成的早期古地貌;(3)古隆起的迁移演化及不同古隆起间的迭加改造,控制了不同储盖组合的分布,和田古隆起、麦西古隆起、巴楚古隆起间的构造枢纽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应成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古隆起演化 不整合面 剥蚀量恢复 寒武纪 和田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协同演化控制下的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富集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治亮 杨鑫 +4 位作者 高键 云露 曹自成 李慧莉 杨佳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57,共21页
显生宙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2大构造域演化历史对塔里木盆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效应包括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成藏与调整改造等。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分别经历了扩张、俯冲-消减和关闭-碰撞造山过程。特提斯域经历了原特... 显生宙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2大构造域演化历史对塔里木盆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效应包括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成藏与调整改造等。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分别经历了扩张、俯冲-消减和关闭-碰撞造山过程。特提斯域经历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3个阶段,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古亚洲洋在新元古代—古生代多陆-岛-洋的格架下经历了复杂的伸展—聚敛过程。受特提斯洋(昆仑-阿尔金分支洋)和古亚洲洋(南天山洋分支)协同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新生代2个从伸展—聚敛的巨型盆地旋回,与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旋回匹配,形成了优质烃源岩、多类型规模性储层和盖层,构成了油气形成的优越物质基础。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多圈层协同演化控制的油气富集效应体现在:①多类型盆地原型与后期构造改造决定了塔里木台盆区不同部位油气成藏与富集的差异性;②北部坳陷广泛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塔北—顺托—塔中地区大型油气富集区形成的基础;③多期构造运动伴随的构造破裂与古岩溶作用造就了断控缝洞型和岩溶缝洞型2类各具特点且规模发育的储集体;④区内构造与地温场差异演化决定了油气聚集区内油气相态与次生改造的规律性变化。台盆区大型古隆起和不整合面、走滑断裂带、高能相带及其叠加区是油气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效应 成藏要素 变形改造 盆地原型 构造演化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油管H_2S应力腐蚀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张星 李兆敏 +2 位作者 马新忠 张志宏 董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5-97,共3页
目前含硫化氢的油气井愈来愈多。硫化氢腐蚀严重影响油气田的生产,研究地层条件下硫化氢应力腐蚀规律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给油井选材及防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应用恒载荷实验,模拟油田生产环境下油管柱的应力腐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在对... 目前含硫化氢的油气井愈来愈多。硫化氢腐蚀严重影响油气田的生产,研究地层条件下硫化氢应力腐蚀规律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给油井选材及防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应用恒载荷实验,模拟油田生产环境下油管柱的应力腐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在对硫化氢应力腐蚀不敏感的温度、酸碱度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硫化物应力开裂现象,断裂面电镜分析表明腐蚀开裂为脆性断裂;模拟环境下,随着深度增加,拉应力减小,硫化氢应力腐蚀发生的概率减小。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含硫化氢油气井完井设计中应根据腐蚀环境,选择合适的管材,配以相应的防硫化氢完井工艺,减少应力腐蚀开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硫化氢 应力腐蚀 恒载荷 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网压裂控制条件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胡永全 贾锁刚 +2 位作者 赵金洲 张烨 米强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132,共7页
结合北美页岩气藏体积改造实践与裂缝监测成果,全面阐述了缝网压裂的力学控制条件:岩石脆性指数是多点起裂而形成多裂缝的基础,发育良好的结构弱面(节理与天然裂缝)是形成网络的必要条件,储层水平主应力差与天然裂缝逼近角是诱发缝网的... 结合北美页岩气藏体积改造实践与裂缝监测成果,全面阐述了缝网压裂的力学控制条件:岩石脆性指数是多点起裂而形成多裂缝的基础,发育良好的结构弱面(节理与天然裂缝)是形成网络的必要条件,储层水平主应力差与天然裂缝逼近角是诱发缝网的控制条件,低渗一致密储层是采用缝网压裂的前提。阐述了形成缝网的工艺条件:低黏流体是诱发复杂裂缝网络的前提,较高净压力(系数)是提高缝网波及区域的工艺手段;对比了常规压裂与缝网压裂改造理念的的差异,为正确判别和使用缝网压裂提供了思路。明确提出了缝网压裂的控制条件,对于指导缝网压裂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人工裂缝 网络裂缝 改造体积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酸压技术 被引量:38
6
作者 耿宇迪 张烨 +1 位作者 韩忠艳 赵文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1,共3页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长裸眼段水平井的改造效果,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采用优选的酸液体系、优化的施工工艺等适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酸压技术系列,使酸压措施尽可能多地沟通近井地带的缝洞体,较大幅度地提高水平井产...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长裸眼段水平井的改造效果,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采用优选的酸液体系、优化的施工工艺等适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酸压技术系列,使酸压措施尽可能多地沟通近井地带的缝洞体,较大幅度地提高水平井产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 碳酸盐岩油藏 水平井 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荣元帅 黄咏梅 +2 位作者 刘学利 罗娟 李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0,共4页
塔河油田在碳酸盐岩油藏能量弱的定容性单井缝洞单元进行了注水替油试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通过全面分析塔河油田大量现场注水替油资料,提出了以下注水替油技术:选择通过机采手段无法正常生产的定容性油井进行注水替油,并优先选... 塔河油田在碳酸盐岩油藏能量弱的定容性单井缝洞单元进行了注水替油试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通过全面分析塔河油田大量现场注水替油资料,提出了以下注水替油技术:选择通过机采手段无法正常生产的定容性油井进行注水替油,并优先选择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注水替油前要尽可能利用天然能量,在地层压力难以维持正常机抽生产时进行注水替油;在注水替油的第一个周期,周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25~0.50;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1.0~2.0,中后期控制在0.5~1.0;裂缝性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8~1.5,中后期控制在0.3~0.8;溶洞型储集体油井前期可适当提高注水速度,裂缝性储集体油井的注水速度不宜过高;注水压力应低于井口承压能力和地层破裂压力;注水焖井后开井产液量不能高于注水前正常生产时的产液量。这些技术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单井 注水替油 提高采收率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对策——以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志海 刘常红 +2 位作者 杨坚 黄广涛 鲁新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3-629,共7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典型的古岩溶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初期采取滚动勘探开发模式、分批次动用储量、“点、线、面”复合直井井网控制储量、以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为主的储层预测与识别技术、深度酸压和侧钻水平井等技术取得...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典型的古岩溶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初期采取滚动勘探开发模式、分批次动用储量、“点、线、面”复合直井井网控制储量、以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为主的储层预测与识别技术、深度酸压和侧钻水平井等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使开发井建产成功率由不足60%提高到85%以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突破5×108t,油田年产量达到350×104t。随着开发进程的深入,对缝洞储集体的识别精度不够,缝洞性油藏储量的可信度低,开发中后期缺乏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的对策等方面影响了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为此,下步的开发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以动用储量或可采储量作为开发方案编制或调整的依据;2)用直井加水平井的复合井网增加对储量的控制;3)重新划分开发单元;4)采用单井控制储量规模确定合理开发井数;5)以合理生产压差确定单井配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 岩溶 开发对策 开发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2
9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3 位作者 陈运平 朱美衡 郑好 蔡习尧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88-2295,共8页
利用岩芯资料,分析巴麦地区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有利储集层分布;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分析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注入成藏史,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颗粒灰... 利用岩芯资料,分析巴麦地区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有利储集层分布;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分析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注入成藏史,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颗粒灰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影响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位于巴楚西部巴5—巴参1—麦4—曲1井区一带及周缘;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油气藏,其中巴什托背斜油气藏至少发生了海西晚期与喜玛拉雅晚期2次油气注入成藏期,亚松迪Ⅰ号背斜油气藏至少发生了喜玛拉雅晚期1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储集层质量是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构造演化、断裂和圈闭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储集层 油气成藏 石炭系碳酸盐岩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被引量:49
10
作者 顾忆 邵志兵 +5 位作者 陈强路 黄继文 丁勇 陈正辅 陈江汉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30,237,共8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 古流体场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克拉凝析气田高压脱水工艺的成功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秀勇 许莉娜 +2 位作者 叶帆 郭江 徐久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8-130,共3页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新疆阿克苏境内,2005年11月29日建成投运的260×104m3/d雅克拉集气处理站是目前中石化最大的高压凝析气处理装置。该站的高压分子筛脱水工艺为两塔流程,采用差压再生(吸附压力5.9MPa、再生压力2.8MPa)、再生气自...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新疆阿克苏境内,2005年11月29日建成投运的260×104m3/d雅克拉集气处理站是目前中石化最大的高压凝析气处理装置。该站的高压分子筛脱水工艺为两塔流程,采用差压再生(吸附压力5.9MPa、再生压力2.8MPa)、再生气自动回收工艺技术,并采用时序控制程序自动切换,具有工艺简单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热能利用率高、脱水露点深度高、操作维护简单、投资较少、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自建成投产以来运行稳定,效果十分显著。该工艺装置的成功应用,对类似脱水装置设计、操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气田 高压 凝析气 集气站 分子筛脱水 轻烃回收装置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多期岩溶作用的识别标志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万云 刘存革 +2 位作者 刘洪 刘建军 袁福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1,共6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古生物、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钻井测井资料对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海西早期表生岩溶作用及埋藏期溶蚀作用的识别标志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各期岩溶作用在区域上...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古生物、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钻井测井资料对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海西早期表生岩溶作用及埋藏期溶蚀作用的识别标志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各期岩溶作用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岩溶产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古生物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以此为基础可建立各期岩溶作用的识别标志,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岩溶作用 识别标志 加里东期 海西早期 同生期 埋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等效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学利 翟晓先 +2 位作者 杨坚 张林艳 任彩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78,共3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储集空间多样,储集类型复杂,油藏模拟和动态预测难度大,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器很难模拟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系统。应用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裂缝...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储集空间多样,储集类型复杂,油藏模拟和动态预测难度大,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器很难模拟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系统。应用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与裂缝-基质型双重介质等效的数学表达式,为更好地应用现有的数值模拟软件来模拟塔河缝-洞型油藏提供了依据。应用此方法,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一口油井进行了模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油气藏 教值模拟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1
14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1 位作者 黄太柱 肖秋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9-303,322,共6页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集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于奇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O1+2y)碳酸盐岩油...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集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于奇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O1+2y)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充足,资源潜力较大;O1+2y储集层类型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型,储集层物性中等,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位于YQ3井—S104井一带,盖层的区域封盖和直接封盖能力较好,但海西晚期构造运动对本区油气保存影响最大。于奇地区至少有4个油气注入成藏期,其中最重要的油气注入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成藏模式为自烃源区侧向排烃、多期成藏,其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 荧光薄片 流体包裹体 成藏模式 阿克库勒凸起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库勒凸起东河砂岩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郭建华 朱美衡 +1 位作者 刘辰生 石媛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815,共8页
阿克库勒地区东河砂岩包括了含泥砾砂岩、分选好的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是一个具有完整海侵-海退旋回的标准层序,顶、底分别为两个不整合面所限,为Ⅰ型层序边界。东河砂岩自下而上明显地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 阿克库勒地区东河砂岩包括了含泥砾砂岩、分选好的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是一个具有完整海侵-海退旋回的标准层序,顶、底分别为两个不整合面所限,为Ⅰ型层序边界。东河砂岩自下而上明显地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由于低位体系域是陆上河流的充填沉积,因此,盆地内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分布局限。海侵体系域主要为受潮汐控制的滨岸沉积,由一系列向上变浅和变细的副层序堆积成退积的副层序组,副层序由下部的潮下砂坝向上逐渐变化为潮间砂坪、砂泥混合坪及泥坪。高位体系域主要分布于东河砂岩的上段,由于东河砂岩的不断沉积,在达到最大海泛面之后,滨岸带海水循环畅通,形成了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浪控滨岸沉积体系,主要是以分选好的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特征,构成了特色十分鲜明的“东河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潮控滨岸 浪控滨岸 层序地层 东河砂岩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南盐下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侯明才 万梨 +3 位作者 傅恒 周丽梅 漆立新 俞仁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9-516,共8页
塔河南盐下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通过对研究区28口钻井岩心的详细描述和3 200余块薄片的鉴定,确认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有微晶灰岩、生屑灰岩、藻粘结灰岩、藻球粒灰岩、鲕粒灰岩、含玄武岩屑灰岩。在这些碳酸盐岩中... 塔河南盐下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通过对研究区28口钻井岩心的详细描述和3 200余块薄片的鉴定,确认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有微晶灰岩、生屑灰岩、藻粘结灰岩、藻球粒灰岩、鲕粒灰岩、含玄武岩屑灰岩。在这些碳酸盐岩中可见藻屑、苔藓虫屑、角石、海绵、棘屑、腕足、双壳、珊瑚、三叶虫等指示正常海相环境的生物。在综合分析其岩石学特征、自然伽马曲线、成像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将研究区良里塔格组划分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和台地前缘斜坡三种沉积环境。并讨论了良里塔格早、晚期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编制了各时期的古地理图。为塔河南上奥陶统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南 良里塔格组 沉积环境 古地理图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特征及缝洞单元划分 被引量:60
17
作者 张希明 朱建国 +1 位作者 李宗宇 杨坚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油气藏高度远大于残丘圈闭幅度,油气分布受储集体发育程度控制,纵向上不连续,储集体主要为岩溶-构造作用所形成的缝洞,单个缝洞储集体为独立的油水系统等。运用油藏压力降落法、类...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油气藏高度远大于残丘圈闭幅度,油气分布受储集体发育程度控制,纵向上不连续,储集体主要为岩溶-构造作用所形成的缝洞,单个缝洞储集体为独立的油水系统等。运用油藏压力降落法、类干扰试井法和流体性质变化法等方法将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划分出10个连通储渗单元和20个孤立或相对定容封闭体,对这些缝洞单元的特点作了描述。塔河油田整体上不具统一的底水;各油气藏流体性质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碳酸盐岩油气藏 缝洞型油气藏 油气藏特征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温井下交联固结堵漏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曾伟 王悦坚 +2 位作者 李大奇 刘四海 林永学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6,105-106,共5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地层埋深超过6 000 m,地层温度可达130℃;由于地层压力亏空严重,建立循环的漏失压差超过10 MPa;缝洞漏层还存在连通性好、地层水矿化度高的特点。针对漏层高温、高压差、高矿化度的特点,提出采用井下交联固...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地层埋深超过6 000 m,地层温度可达130℃;由于地层压力亏空严重,建立循环的漏失压差超过10 MPa;缝洞漏层还存在连通性好、地层水矿化度高的特点。针对漏层高温、高压差、高矿化度的特点,提出采用井下交联固结堵漏技术解决深井缝洞的漏失难题。通过室内评价表明,井下交联凝胶材料SF-1在地层高温、高Ca2+环境中可发生交联反应并迅速增稠,黏度在10 000 m Pa s以上,滞留性强,且抗温达130℃。后续注入的化学固结堵漏材料HDL-1可与滞留在通道中的SF-1进一步反应,凝固形成封堵强度在15 MPa以上的致密封堵塞。该技术在塔河油田TH12179CH井奥陶系漏层一次堵漏成功,为深井缝洞性恶性漏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堵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性漏失 固结堵漏 井下交联 化学固结 高矿化度地层水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南部奥陶系海西早期岩溶的发现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严威 王兴志 +2 位作者 丁勇 吕海涛 刘存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60,192-193,共8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前人认为,桑塔木组泥岩隔水层控制了海西早期岩溶的分布范围:北部的桑塔木组缺失区是海西早期岩溶的发育区,并对先期的加里东中期岩溶产物加以全面改造;而南部的桑塔木...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前人认为,桑塔木组泥岩隔水层控制了海西早期岩溶的分布范围:北部的桑塔木组缺失区是海西早期岩溶的发育区,并对先期的加里东中期岩溶产物加以全面改造;而南部的桑塔木组覆盖区则仅保留了加里东中期岩溶。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地震学等研究表明,海西早期岩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桑塔木组的限制。桑塔木组的覆盖仅仅改变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形式,即由裸露风化壳型岩溶转变为覆盖承压型岩溶。指出了与主体区相连的断裂带才是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区带,而孤立的、不与主体区相连的断裂带,则岩溶作用不发育。该岩溶作用的发现,对于在塔河油田南部、西部桑塔木组覆盖区寻找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桑塔木组尖灭线 海西早期 加里东中期 覆盖承压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断裂检测技术在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储层及油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20
作者 刘群 李海英 邓光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油层薄、油水关系复杂及断层控储、控藏的特征。应用地震资料进行断裂检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断控型油藏预测的准确度,决定了本地区的勘探开发的成效。基于塔河地区高品质二次采集三维地震资... 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油层薄、油水关系复杂及断层控储、控藏的特征。应用地震资料进行断裂检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断控型油藏预测的准确度,决定了本地区的勘探开发的成效。基于塔河地区高品质二次采集三维地震资料,应用精细相干及蚂蚁体断裂检测技术对南部斜坡区断裂进行了检测。参考检测结果,结合地震剖面对断裂开展了精细解释,将解释断层平面多边形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振幅变化率属性进行叠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断控型油藏预测研究,总结出塔河油田南部地区两种与断裂相关的油气富集模式:主干断裂上倾封挡型和分支断裂上倾封挡型。按此模式部署,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值相干 蚂蚁体追踪 振幅变化率 走滑断层 断裂上倾封挡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