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压裂废水处理的三元两性聚合物絮凝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祝威 李明轩 +5 位作者 韩霞 王芳 王田丽 丁一 张龙力 姜翠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利用一种新的阳离子单体3-丙烯酰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AHPTAC)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AMPS)通过水溶液聚合得到一种三元两性共聚物絮凝剂P(AM-AHPTAC-AMPS)(PAAA),将PAAA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复配用于处理两... 利用一种新的阳离子单体3-丙烯酰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AHPTAC)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AMPS)通过水溶液聚合得到一种三元两性共聚物絮凝剂P(AM-AHPTAC-AMPS)(PAAA),将PAAA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复配用于处理两种压裂废水,并比较评价其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合成PAAA的最适宜条件为AM、AHPTAC和AMPS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单体总用量占反应体系的质量比为20%、复合引发剂VA-044与(NH 4)2S 2O 8-NaHSO 3质量比为1∶1、复合引发剂用量占反应体系的质量比为0.2%、反应温度为55℃;PAAA/PAFC复合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絮凝性能,对胜利孤岛压裂废水及涪陵页岩气压裂废水的COD Cr去除率分别为55.5%和82.7%;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质含量高的废水去除效果更优,COD Cr去除率比CPAM/PAFC提高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三元共聚 3-丙烯酰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絮凝性能 压裂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吸收CO_2反应热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陆诗建 高丽娟 +2 位作者 李欣泽 赵东亚 朱全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采用自主开发的CO_2反应热测试研究系统,测量伯胺MEA(乙醇胺)和仲胺DEA(二乙醇胺)在不同温度、不同质量分数和不同压力下的CO_2的吸收量和吸收反应热,计算不同体系的脱除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测量不同温度下MEA和DEA溶液的解吸反应... 采用自主开发的CO_2反应热测试研究系统,测量伯胺MEA(乙醇胺)和仲胺DEA(二乙醇胺)在不同温度、不同质量分数和不同压力下的CO_2的吸收量和吸收反应热,计算不同体系的脱除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测量不同温度下MEA和DEA溶液的解吸反应热,并对解吸反应的边界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反应热随温度、压力升高而增大,随质量分数升高稍有升高;解吸反应的结束边界是通过观察冷凝水的出液情况判断的,一种是分散的液滴,另一种状态是液塞形成桥塞管路状,平衡状态反应器内余压约为1.5 k Pa,气体流量趋近零;不同温度、不同质量分数和不同压力下MEA溶液吸收反应热范围为80~100 k J/mol,解吸反应热范围为100~140 k J/mol,DEA溶液吸收反应热范围为50~80 k J/mol,解吸反应热范围为70~100 k J/mol;DEA溶液吸收量随各吸收工况的变化趋势与MEA基本一致,DEA溶液的吸收能力仅有MEA溶液的一半,但解吸脱除率普遍高于60%,解吸能力较MEA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胺 二乙醇胺 反应热 吸收量 脱除率 解吸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法碳捕集工艺再生塔能耗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赵东亚 王家凤 +1 位作者 田群宏 陆诗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86,共6页
针对再生塔反应精馏特点,基于再生塔机制模型,建立再生塔能耗优化模型。运用非线性规划优化方法中的罚函数法及牛顿法,以进入再生塔的富液温度为决策变量,对再生塔能耗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富液入塔温度条件下,返塔冷凝液温度和富... 针对再生塔反应精馏特点,基于再生塔机制模型,建立再生塔能耗优化模型。运用非线性规划优化方法中的罚函数法及牛顿法,以进入再生塔的富液温度为决策变量,对再生塔能耗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富液入塔温度条件下,返塔冷凝液温度和富液升温差的敏感性较差,将富液入塔温度作为决策变量可忽略其影响;再生塔塔底压力的增大有利于降低再生能耗;气相流率的减小有利于降低再生能耗;本文中提供的优化方法有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再生塔 罚函数法 能耗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