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家油田低阻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江春明 胡兴中 +2 位作者 张晓武 陈丙申 孙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1,65,共4页
老油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对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阻油气储层由于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而成为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冷家油田沙河街组油层属于低电阻率油层,常规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很容易把油层解释为水层... 老油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对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阻油气储层由于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而成为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冷家油田沙河街组油层属于低电阻率油层,常规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很容易把油层解释为水层。结合其地质情况,利用取心井的各种化验、试油和试采等资料,结合开发动态,充分挖掘测井资料对低阻油气储层的识别能力,建立了适合该区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解释模型。提高了低阻油气储层解释的准确性,为该区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储层 测井 二次解释 冷家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2 位作者 李岩 刘武宏 陈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9-556,共8页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几何构型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寒武-奥陶纪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可划分出3个一级旋回,8个二级旋回,17个三级旋回和多期高频...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几何构型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寒武-奥陶纪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可划分出3个一级旋回,8个二级旋回,17个三级旋回和多期高频震荡旋回。其中,寒武纪经历了3期二级旋回,早中奥陶世经历了2期旋回。相对于寒武纪,早奥陶世海平面升幅较大。晚奥陶世经历了3期二级旋回:第一期处于海平面低位期,幅度较小;后二期快速上升,直达最高水位状态。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控制着盆地的沉积充填和层序的形成演化,其旋回性与盆地沉积作用的旋回性相一致,并可通过沉积相的演变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层序叠加 高频旋回 寒武-奥陶纪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高青砂岩体物源方向与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蒲玉国 吴时国 +3 位作者 李道轩 宋建勇 刘元 王建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0,共6页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认识与钻探实际资料等,从区域沉积特征、地震相特征、砂体分布、岩相特征和微观沉积特征等方面对高青砂岩体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西北部青成凸起区沉积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凸起下第三系时期为一水下高地,接受了沉...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认识与钻探实际资料等,从区域沉积特征、地震相特征、砂体分布、岩相特征和微观沉积特征等方面对高青砂岩体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西北部青成凸起区沉积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凸起下第三系时期为一水下高地,接受了沉积,到下第三系末,因东营运动才出露水面而成为凸起而被剥蚀,在该凸起北缓坡带残留有下第三系的沉积,凹陷南部缓坡带具有前缘端部的沉积,在此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高青砂岩体物源区应为南部的鲁西隆起区,而非西北部的青成凸起区,其为源自南鲁西隆起而发育的由多个前缘砂朵叶体与前三角洲泥岩朵叶体叠加的复合体的新观点,并由此研究总结出了该砂岩体的沉积特征与模式;据此研究成果与勘探实践,提出了该砂岩体边角区是寻找小型岩性及岩性构造油气藏的有利相带,前三角洲泥相带部位是寻找隐蔽浊积岩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同时由于青成凸起下第三系时期为一水下高地,由此该区沙二段沉积的厚砂体———正理庄砂岩体,其物源方向也应来自南鲁西隆起区,其滚动勘探方向与潜力区应进行重新认识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方向 砂岩体 模式研究 东营凹陷 沉积特征 下第三系 地震相特征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砂体分布 东营运动 综合研究 鲁西隆起 研究成果 有利相带 有利区带 勘探方向 西北部 缓坡带 隆起区 三角洲 凸起 特征和 物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防砂的硅酸盐复合材料中调凝剂的研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二丁 郑月圆 +1 位作者 王成文 韦良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为了提高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温度适应性,研制了调凝剂BQ-1。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该调凝剂对硅酸盐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的配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调凝剂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40~100... 为了提高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温度适应性,研制了调凝剂BQ-1。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该调凝剂对硅酸盐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的配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调凝剂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40~100℃内有较好的适应性,对温度敏感性较小;调凝性能优良。在确定稠化时间为300min的硅酸盐复合材料试验中,当温度偏差为10℃时,其用量未出现骤增或骤减的现象,从而减少了硅酸盐复合材料超缓凝或早凝引发的各种复杂事故。调凝剂BQ-1符合用于防砂的硅酸盐复合材料外用剂的开发要求,能够使凝固性硅酸盐复合材料体系适用于40~100℃不同地层温度油井防砂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 硅酸盐复合材料 调凝剂 温度 稠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型化合物设计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程玉桥 杜婷婷 +3 位作者 牛春荣 薛莉娜 晋战稳 冯喆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198,共9页
磷元素作为"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而备受关注,磷化合物凭借优异的性能及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在磷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性能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在高端日化、医药卫生以及生命科学等理论与... 磷元素作为"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而备受关注,磷化合物凭借优异的性能及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在磷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性能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在高端日化、医药卫生以及生命科学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原子经济性、产业化应用、环境友好性以及绿色产业化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近年来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设计合成磷化合物的Kabachnik-Fields反应、Atherton-Todd反应、Abramov反应等及反应机理,为构筑新型磷酸酯型化合物、开发该类化合物的新功能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含磷化合物在三次采油、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类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 亚磷酸酯 Kabachnik-Fields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