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油田盐家地区井间地震资料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秀玲 王延光 +3 位作者 季玉新 谢雄举 刘玉珍 李静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4期362-366,共5页
胜利油田有丰富的井间地震资料,但在地震勘探开发中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对资料可靠性和精确度的评价分析非常重要。为此,在胜利油田盐家地区开展了井间地震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研究。首先利用井点平均速度分析... 胜利油田有丰富的井间地震资料,但在地震勘探开发中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对资料可靠性和精确度的评价分析非常重要。为此,在胜利油田盐家地区开展了井间地震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研究。首先利用井点平均速度分析、井点层速度分析以及层析速度剖面形态分析等手段对井间层析速度的品质进行了讨论,认为层析速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的岩性;然后利用频谱分析和反射特征分析等手段,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评价,认为井间地震资料品质较高,但在能量和频率均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探讨了井间地震资料的深时转换问题,并利用测井约束反演获得了品质较高的波阻抗剖面;最后利用井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对盐家地区开发调整方案中的井位设计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层析速度 层速度 平均速度 深时转换 频谱分析 反射特征分析 测井约束反演 波阻抗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物探院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建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4-76,共3页
分析了胜利油田物探院网络安全现状和问题,就网络整体防病毒、入侵监测原理及应用、网络运营参数测量、协议分析等方面实施的安全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 胜利油田 网络安全体系 设计 计算机病毒 入侵监测 协议分析 防火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张扭性断裂演化的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3
作者 王衍迪 王毛毛 +2 位作者 闫兵 汤梦静 贾红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5,共14页
惠民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西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南北向伸展,形成了典型的“北断南超”半地堑结构。平面上,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发育了NE至近EW向的张扭断裂体系;垂向上,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从深部到浅部呈现出由雁列式分段到逐渐... 惠民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西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南北向伸展,形成了典型的“北断南超”半地堑结构。平面上,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发育了NE至近EW向的张扭断裂体系;垂向上,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从深部到浅部呈现出由雁列式分段到逐渐连接贯通的特征。目前对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的结构特征有了较好的刻画,但是对于该断裂体系形成的运动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仍然停留在描述阶段。文章设计了一组张扭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以探究惠民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实验再现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在平面上由早期孤立分段、侧向传播、最终贯通的三个阶段;在剖面上也很好对应了中央隆起带沿走向由共轭断裂系向阶梯式断裂的结构转变特征。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的应变分析,文章构建了三阶段的应变—断层距离统计图,揭示了各分段断裂由早期无连接,经历侧向生长,从软连接到硬连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证实在南北向区域伸展作用下,盆地基底NEE向先存断裂的活化是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张扭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文章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发育的机制,可为类似的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张扭构造 断层连接 构造转换带 惠民凹陷 中央隆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研究方法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刚 李丕龙 +4 位作者 李学田 阎汉杰 刘爱永 谭明友 贾红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0-203,共4页
依据合肥盆地研究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趋向,该文综合分析探讨了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基本原则、研究思路及其相应的多学科一体化研究方法,强调合肥盆地研究必须坚持"整体、动态、综合"的基... 依据合肥盆地研究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趋向,该文综合分析探讨了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基本原则、研究思路及其相应的多学科一体化研究方法,强调合肥盆地研究必须坚持"整体、动态、综合"的基本原则,采用盆地今-古构造分析与造山带演化相结合、原始盆地恢复与油气成藏动态预测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多学科一体化综合研究方法,全面揭示合肥盆地的原始地质构造面貌、形成演化及其多旋回复杂改造特点以及合肥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油气成藏要素的形成-改造-赋存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作用的时空配置关系,客观预测合肥盆地有利的油气成藏-保存单元和有利的勘探区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原型恢复 油气评价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桩海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的地质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邹东波 刘刚 +1 位作者 徐梅 冯德永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1期79-82,共4页
胜利油田主要探区已基本实现三维地震资料覆盖,但多为历年积累的小区块三维,不利于探区的整体评价和认识,因此在胜利油田桩海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大连片处理。处理后的三维连片资料不仅消除了区块边界效应,而且提高了资料的品质,资... 胜利油田主要探区已基本实现三维地震资料覆盖,但多为历年积累的小区块三维,不利于探区的整体评价和认识,因此在胜利油田桩海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大连片处理。处理后的三维连片资料不仅消除了区块边界效应,而且提高了资料的品质,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比较高,反映区域构造合理,断裂系统较清晰,超覆与尖灭等地质现象清楚。利用三维连片资料取得了新的地质认识,通过整体评价,部署了新的探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对连片三维资料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新发现落实了一批圈闭,并设计了多口探井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地质效果 连片处理 断裂系统 圈闭 区域构造 区块 探井 胜利油田 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准层序频谱划分方法探讨——以胜坨油田坨76块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剑兵 孙淑艳 李国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3,共3页
地层的沉积旋回特征在地球物理资料中有一定的响应,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能将这些特征有效地显示出来。利用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测井资料的频谱分析手段来识别不同沉积旋回,进而识别准层序旋回。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段上亚... 地层的沉积旋回特征在地球物理资料中有一定的响应,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能将这些特征有效地显示出来。利用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测井资料的频谱分析手段来识别不同沉积旋回,进而识别准层序旋回。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段上亚段的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频谱分析方法划分出Cu—Fu,Cu—Cu和Fu—Fu型3种准层序模式并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频谱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测井资料的频谱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准层序划分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旋回 准层序 测井曲线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含油气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云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2,38,共6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其基本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它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含油气特点,认为:a)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演化阶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其基本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它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含油气特点,认为:a)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演化阶段产生并控制了不同的沉积盆地(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b)郯庐断裂带对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仅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发育、基本的储集层和盖层条件,以及圈闭的形成等等,而且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及聚集成藏、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及分布等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含油气性 研究 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预处理方法研究
8
作者 姚忠瑞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3期208-211,共4页
通过对轨道式可控震源的理论分析和激发原理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资料,开展了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预处理研究;提出采用极化波分解及坐标系统旋转等方法,使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信号记录与常规井间地震资料保持一致。应用... 通过对轨道式可控震源的理论分析和激发原理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资料,开展了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预处理研究;提出采用极化波分解及坐标系统旋转等方法,使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信号记录与常规井间地震资料保持一致。应用该方法对胜利油田垦71实验区轨道式可控震源的井间地震实验资料进行了处理,资料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成像精度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式可控震源 极化波分解 坐标系统旋转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叠前AVO反演预测砂岩储层有效压力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思 韩波 +1 位作者 纪利祥 孙正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5-1173,共9页
求取垂直上覆压力和孔隙压力估计有效压力的方法,由于常规的利用声波时差拟合的正常压实趋势曲线的精度较低,导致地层压力预测精度较低;岩石物理方法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或依赖经验模型,在理论上无法准确预测有效压力;孔隙空间刚度理论为... 求取垂直上覆压力和孔隙压力估计有效压力的方法,由于常规的利用声波时差拟合的正常压实趋势曲线的精度较低,导致地层压力预测精度较低;岩石物理方法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或依赖经验模型,在理论上无法准确预测有效压力;孔隙空间刚度理论为考虑压力因素的岩石物理建模提供了新思路,但有效压力研究仅停留在岩石物理建模阶段,缺少由地震资料直接稳定预测有效压力的手段。为了由地震数据直接预测有效压力,提出了利用叠前AVO反演预测砂岩储层有效压力的方法。首先,假设干岩石骨架的弹性模量比为定值,基于孔隙空间刚度理论构建了剪切模量与有效压力的岩石物理关系;其次,采用泰勒展开得到弹性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线性转换关系;再次,推导有效压力、孔隙度、流体模量、基质剪切模量和密度的反射系数方程,并构建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叠前地震反演流程。模型测试与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即使在低信噪比情况下,所提方法依然能稳定预测地层有效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岩石 孔隙空间刚度理论 弹性参数 物性参数 泰勒展开 贝叶斯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被引量:82
10
作者 李三忠 王金铎 +3 位作者 刘建忠 于建国 吕海青 侯方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7,共11页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相应地可将鲁西地块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分为三个阶段: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平面上变形样式总体表现为三种构造样式,即:1印支期的近东西走向的宽缓—紧闭褶皱及逆冲构造;2燕山中期的北北东或南北走向的厢状褶皱—坡坪式逆冲系统;3燕山晚期的北东走向的冲断—走滑断裂带。但是,鲁西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变形在空间上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鲁西地块及邻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块 燕山期 印支期 构造格局 盆地原型 基底构造格局 鲁西地区 中生代 形成背景 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埕北35井区的应用 被引量:54
11
作者 慎国强 孟宪军 +2 位作者 王玉梅 钮学民 孙振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81,共7页
随机地震反演方法是一项用于油田开发区块 ,提高储层描述精度及油气识别的重要技术。利用地质统计模拟与地震反演紧密结合完成的随机地震反演处理 ,可以得到多种地下目的储层的岩石物性参数分布特征 ,其分辨能力具有同时兼顾薄储层及厚... 随机地震反演方法是一项用于油田开发区块 ,提高储层描述精度及油气识别的重要技术。利用地质统计模拟与地震反演紧密结合完成的随机地震反演处理 ,可以得到多种地下目的储层的岩石物性参数分布特征 ,其分辨能力具有同时兼顾薄储层及厚储层的优点。在埕北 35井北地区的成功应用表明 ,该方法许多处理环节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要求 ,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有效控制和应用 ,取得的反演结果可以在储层描述、储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地震反演方法 变差分析 约束模型 储层综合描述 变差函数 测井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萎缩期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古近系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43
12
作者 赵伟 邱隆伟 +1 位作者 姜在兴 陈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9-1027,共9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地层沉积体系的划分以及沉积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断陷湖盆的萎缩期也可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与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不同的是,它的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砂体展... 通过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地层沉积体系的划分以及沉积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断陷湖盆的萎缩期也可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与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不同的是,它的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砂体展布特征等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变化,并且该变化与湖盆体系域的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在低位和湖退体系域,三角洲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平面上形态与曲流河类似,有水下决口扇,单砂体厚度较大,但横向连续性差;而在湖进和高位体系域,三角洲主要发育分流河口砂坝微相,平面呈朵页状或舌状,单砂体厚度薄,但横向连续性好。浅水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古物源、古地形、古水深和古水动力强度的共同影响,而构造运动引起的体系域和水深变化是造成三角洲阶段性发育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断陷湖盆 牛庄洼陷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位Walk-away VSP处理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姚忠瑞 何惺华 +2 位作者 左建军 孙卫国 乔玉雷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4期380-384,共5页
从观测系统的定义、抽道集、速度分析、波场分离、纵波和转换波深度域成像等方面对多方位Walk-away VSP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首先利用数据分选技术从三维数据体中抽取不同方位的Walk-away VSP数据;然后通过综合三分量定位处理和中... 从观测系统的定义、抽道集、速度分析、波场分离、纵波和转换波深度域成像等方面对多方位Walk-away VSP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首先利用数据分选技术从三维数据体中抽取不同方位的Walk-away VSP数据;然后通过综合三分量定位处理和中值滤波、f-k滤波、τ-P变换、偏振分析等波场分离方法,将上行反射纵波(P-P波)和转换波(P-SV波)分离出来;最后根据速度分析结果建立速度模型,进行深度域偏移成像,得到纵波和转换波的成像剖面。在垦71井区利用多方位Walk-away VSP资料处理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成像效果,偏移剖面与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的品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方位Walk-away VSP 三分量矢量定位 波场分离 速度分析 浓度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形正则化和S变换的Q值估计方法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国昌 陈小宏 +1 位作者 杜婧 刘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2,500+327,共6页
品质因子Q值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物理参数,可用于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和油气藏描述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整形正则化反演和S变换的Q值估计方法。首先通过S变换得到不同旅行时刻的振幅谱,然后引入整形正则化算子稳定求解不同时刻的... 品质因子Q值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物理参数,可用于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和油气藏描述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整形正则化反演和S变换的Q值估计方法。首先通过S变换得到不同旅行时刻的振幅谱,然后引入整形正则化算子稳定求解不同时刻的频谱比值,最后通过线性拟合估计出地震品质因子。该方法通过正则化技术消除了噪声、反射相干以及变换窗口等引起的算法不稳定问题,得到光滑稳定的频谱比值,有利于最终的线性回归求取Q值。与传统的频谱比值法相比,基于整形正则化技术的方法估计的Q值更为准确。模拟算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稳定地估计地震资料品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衰减 S变换 Q值估计 整形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南洼陷砂岩岩性油气藏描述方法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崔世凌 韩宏伟 +4 位作者 魏瑞香 孙淑燕 李培明 曲卫和 刘瑞红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2期186-190,225,共6页
在对临南洼陷的沉积特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砂岩岩性油气藏描述技术———无井钻遇区岩性体的识别技术 ,岩性体的标定技术 ,岩性体的精细描述技术。
关键词 临南洼陷 砂岩岩性 油气藏 描述方法 沉积特点 岩性体 识别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孟宪军 刘福平 +3 位作者 王玉梅 孔庆丰 慎国强 杨长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21-124,共4页
地震反射系数相角是地震反射波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地震资料反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Zoeppritz方程,通过算例绘制了反射系数相角曲线,分析了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特点。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围内P波、转换S波的反射系数都有可能... 地震反射系数相角是地震反射波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地震资料反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Zoeppritz方程,通过算例绘制了反射系数相角曲线,分析了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特点。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围内P波、转换S波的反射系数都有可能存在相角的突变,即有可能存在极性反转,突变位置取决于地层参数;地震波发生广角反射后,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增大逐步减小,变化范围在0°~-18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系数 相角 ZOEPPRITZ方程 广角反射 极性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幕式成藏规律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谭明友 张云银 +1 位作者 宋传春 刘国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1,共4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的形成经历了多幕成藏、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根据主要构造幕、主要生油期、主要输导体系以及主要油气田成藏期,初步划分出5幕主要油气成藏期,即印支Ⅱ幕(T末)、燕山Ⅱ幕(J末)、燕山Ⅳ幕(K末)、喜马拉雅Ⅱ幕(E末...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的形成经历了多幕成藏、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根据主要构造幕、主要生油期、主要输导体系以及主要油气田成藏期,初步划分出5幕主要油气成藏期,即印支Ⅱ幕(T末)、燕山Ⅱ幕(J末)、燕山Ⅳ幕(K末)、喜马拉雅Ⅱ幕(E末)、喜马拉雅Ⅲ幕(N末)。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东道海子北凹陷北斜坡、玛湖凹陷东南部、陆梁油田北部以及昌吉凹陷东北斜坡等将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主要目的层是侏罗系-白垩系,以隐蔽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幕 成藏期 幕式成藏 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库姆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世虎 李政 +3 位作者 周文 郇玉龙 刘庆 徐兴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6-240,248,共6页
库姆盆地是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中下侏罗统舍姆沙克组和渐新统—中新统库姆组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舍姆沙克组烃源岩为一套有效的烃源岩层系,库姆组为一套潜在... 库姆盆地是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中下侏罗统舍姆沙克组和渐新统—中新统库姆组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舍姆沙克组烃源岩为一套有效的烃源岩层系,库姆组为一套潜在的烃源岩层系。舍姆沙克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大约在17Ma时进入湿气和凝析油阶段,上新世早期盆地的快速沉降使侏罗系源岩达到过成熟阶段。经对库姆盆地成藏要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库姆盆地的区域石油地质背景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库姆盆地既存在以舍姆沙克组(及库姆组)为源岩的新近系油气藏,也可存在舍姆沙克组原生油气藏。燕山期和喜山期形成的圈闭是本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姆盆地 烃源岩 舍姆沙克组 库姆组 含油气系统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重磁资料处理及重磁震联合反演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云平 刘金连 +3 位作者 林治模 胡加山 阎红 夏吉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1-266,共6页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勘探现状,利用丰富的重磁电资料,打破以往常规处理的模式,重点进行了重磁资料的目标处理,快速准确地提取了该区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断裂的重磁异常信息和电性特征,并绘制了相关图件,为合肥盆地的油气综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翔实的依据,并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新区勘探的重磁处理新思路;同时,针对合肥盆地物性数据欠缺但物探资料丰富的特点,创立了不依赖物性参数的统计推断反演方法,综合全区31条地震测线资料和全区重磁数据建立起统计关系式,反演计算出其印支面埋藏深度,成功地绘制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印支面构造图,细致刻画了地震测网未涉及区域的构造分布形态;另外,应用LCT软件对HF-700、HF-340进行了重磁电震的联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重磁资料处理 重磁震联合反演 趋势面 重磁异常 物探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的古潜山断裂 被引量:8
20
作者 侯方辉 李三忠 +3 位作者 王金铎 于建国 吕海青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4,共6页
桩海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由于其处于多个潜山的结合带,有些部位研究力度不够。利用大量最新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绘制出该区古生界及中生界沉积残留厚度图,分析了12条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这12条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古潜山... 桩海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由于其处于多个潜山的结合带,有些部位研究力度不够。利用大量最新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绘制出该区古生界及中生界沉积残留厚度图,分析了12条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这12条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古潜山的构造格局,并对潜山储集性能起着良好的改造作用,使储层沿断裂呈带状分布。桩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山期3个阶段,并于喜山期定型。通过分析认为桩海地区断层多为变换断层,NE向断裂下降盘的古潜山没有油气,而上升盘一侧的构造高点有较好的油气藏,内幕构造圈闭和岩性油气藏也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潜山 断裂特征 油气藏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