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物理模拟研究碎屑岩储层物性演化特征:以胜利油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友亮 吴浩 +4 位作者 王永诗 周勇 王伟 侯高峰 张艺楼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69,共13页
为定量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碎屑岩储层物性参数的演化特征,以胜利油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对纯压实作用下不同的粒度、分选、沉积相类型及不同地层流体性质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源相同... 为定量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碎屑岩储层物性参数的演化特征,以胜利油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对纯压实作用下不同的粒度、分选、沉积相类型及不同地层流体性质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源相同时,分选、磨圆类似的岩石,随着粒度的增大,孔隙度减小、渗透率则增大;而对于粒径范围相同、分选不同的岩石,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同分选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即分选越好物性也越好。在不同地层流体条件下,储层抗压能力不同,酸性水介质条件下岩石抗压能力最小,且随着埋深增加孔隙度减少的速率相对较快;而在碱性水介质下,其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速率则相对较慢;当地层流体介质发生改变时,即酸碱度降低至中性水介质条件时,抗压实能力则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总体上,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度同埋深基本呈现对数关系,渗透率与埋深均呈指数关系。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埋深相对较浅的碎屑岩储层(小于2500 m)孔隙度演化特征吻合度较高,表明在浅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为压实作用;而中深层的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较多,其定量化研究还需综合考虑其它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碎屑岩储层 孔隙度 渗透率 压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氮气泡沫逐级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文静 林吉生 +1 位作者 徐国瑞 王善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7-181,共5页
多层砂岩油藏非均质严重,大段多小层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利用氮气泡沫驱可有效改善注入剖面。在前人双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应用三管并联驱替注泡沫逐级调驱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相同渗透率级差不... 多层砂岩油藏非均质严重,大段多小层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利用氮气泡沫驱可有效改善注入剖面。在前人双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应用三管并联驱替注泡沫逐级调驱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相同渗透率级差不同渗透率级别和气液比对氮气泡沫调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氮气泡沫调驱后,泡沫有效发挥了调整分流作用,使高渗管、中渗管和低渗管的产液量趋于均匀,体现了"分级堵调、逐级启动"的特性,有效改善了非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对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氮气泡沫 三管实验 逐级调驱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调驱性能
3
作者 徐辉 高源 +4 位作者 董雯 王业飞 宋倩 巩锦程 丁名臣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5,共7页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实验,对不同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进行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850 mg/L的微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初始黏度(0.7 mPa·s)较低,高温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壳,破壳20 h后黏度显著升至32.0 mPa·s。将微胶囊聚合物以破壳前和破壳后两种状态注入岩心驱油,开始注聚合物时(0~0.5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大于破壳前体系的;注聚合物后期(0.5~1.0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小于破壳前体系的。这说明以破壳前状态注入的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确实能够发生动态破壳,引起注入压力的显著升高。破壳前体系驱油能力强于破壳后体系,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采收率分别为43.5%、50.5%和39.0%、44.5%。破壳前体系初始黏度低,能够更好地进入岩心深部释放驱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低;而破壳后体系受运移能力以及剪切降解的影响主要驱替岩心前部原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高,这也是破壳前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破壳后体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调驱性能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CT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为例 被引量:36
4
作者 张顺 刘惠民 +4 位作者 陈世悦 王永诗 蒲秀刚 张奎华 韩文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8-1119,共12页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芯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等技术,研究细粒沉积岩基本特征。陆相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可以按照(1)宏观岩芯精细观察描述,归纳垂向岩石类型组合;(2)分析沉积微环境;(3)对不同岩石类型组合进行X射线全岩矿物衍射和TOC测试,划分岩石类型和岩相大类;(4)微观镜下剖析纹层叠置关系;(5)分析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岩亚类细分等5步进行。岩相大类划分要简洁,是为满足油田勘探工作易于操作、建立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关系等要求;亚类细分是便于研究微观源储关系、分析沉积微环境和储层微观结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 纹层 渤海湾盆地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五区浊积水道砂体储层构型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志鹏 杨勇 +1 位作者 侯加根 郭迎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2,共7页
根据岩心、露头和测井等资料,结合密井网条件下的连井剖面,在浊积水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建立浊积水道砂体内部构型模式,研究渤南5区沙三段9砂组浊积水道构型。结果表明:浊积水道主要发育6种岩相,纵向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 根据岩心、露头和测井等资料,结合密井网条件下的连井剖面,在浊积水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建立浊积水道砂体内部构型模式,研究渤南5区沙三段9砂组浊积水道构型。结果表明:浊积水道主要发育6种岩相,纵向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单砂体受古地形控制平面上分东、西两个水系,垂向叠加样式主要为相隔式和浅切式,平面上展布样式主要为交切连片式、交切条带式和孤立条带式;单一水道砂体一般厚度为5~lOm,宽度为400~800m,平均为570m;主要发育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隔夹层,单砂体间隔层较稳定,连续性好;单一水道砂体内部夹层发育少,稳定性差,倾角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体 浊积水道 储层构型 隔夹层 渤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溶解实验的砂岩次生孔隙定量计算模型及应用
6
作者 张鹏飞 王成军 +3 位作者 邱贻博 倪蕊 赵汇珍 陈勇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是深层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储层的现今温压条件以及对应地层水特征,利用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系统对储层地层水中矿物的溶解-沉淀行为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是深层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储层的现今温压条件以及对应地层水特征,利用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系统对储层地层水中矿物的溶解-沉淀行为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现今地层水和温压条件下,石英、斜长石可以发生溶蚀作用,且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方解石发生胶结作用,其沉淀量随着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总体集中在70×10^(-3)g/L左右。基于实验模拟结果,在充分考虑地层的渗流速率、沉淀速度、埋藏时间、孔隙度等因素下,建立了砂岩储层溶蚀次生孔隙数学模型。依据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丰8井中CaCl2水型在171℃矿物溶蚀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值最大,为2.5235%,是模拟深度范围内最有利于次生孔隙带发育带。模型计算表明,渗流速率是影响次生溶蚀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实际储层的成岩现象与实验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石英和长石溶解,碳酸盐矿物以胶结物、交代物形式发育。本文建立的砂岩次生孔隙定量计算模型可以基于矿物溶解度、矿物含量、储层温压条件和地层水化学特征,对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进行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矿物溶解度 沉淀速度 水岩作用 溶蚀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的生物降解与水洗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常象春 赵万春 +2 位作者 徐佑德 王涛 崔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7-625,共9页
注水开发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常用方法。为了探索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遭受的次生蚀变作用和组分变化规律,对典型注水开发的济阳坳陷曲堤油田曲9油藏进行了动态跟踪和地球化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水开发过程的推进,原油族组成中... 注水开发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常用方法。为了探索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遭受的次生蚀变作用和组分变化规律,对典型注水开发的济阳坳陷曲堤油田曲9油藏进行了动态跟踪和地球化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水开发过程的推进,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相对含量呈升高趋势,而芳烃相对含量呈降低趋势,体现出典型的水洗作用效应。Pr/nC_(17)和Ph/nC_(18)比值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或先升高后降低的复杂变化,推测不仅受到水洗作用或生物降解的影响,还有类似地质色层效应的加入。C158β(H)-补身烷/C168β(H)-升补身烷逐渐升高,指向生物降解抑或水洗作用的蚀变,尚无法区分。三环萜烷/17α(H)-藿烷、C_(27)重排/C_(27)规则甾烷和甾烷/17α(H)-藿烷均呈现明显增高趋势,C_(31)藿烷22R/C_(30)藿烷(C_(31)R/C_(30)H)则呈现幅度较小的降低趋势,均指示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甲基菲指数(MPI1)、二苯并噻吩/菲(DBT/P)、C_(26)三芳甾烷20S/(20S+20R)与C_(26)/C_(28)三芳甾烷(20S)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水驱过程中三芳甾烷并不受影响,菲系列和二苯并噻吩系列未表现出显著的水溶性或抗生物降解能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水洗作用 生物降解 次生变化 原油 油藏地球化学 曲堤油田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欣 朱筱敏 +6 位作者 吴冬 李志 鲜本忠 刘爱香 陈青云 高日胜 南征兵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9-529,共11页
基于地震、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将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整体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内部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E,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上特征明显,且对应良好。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识别不同... 基于地震、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将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整体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内部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E,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上特征明显,且对应良好。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识别不同地震反射单元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和频率,在AG组内部五个三级层序内识别出席状平行—亚平行相、楔状相、前积相、丘状相、杂乱相等地震相类型,地震相类型在各个层序中的发育分布具有继承性及连续性,以此建立地震相演化模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结合岩心相和测井相分析与标定,认为AG组主要发育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及湖泊五种沉积相类型,同时讨论了地震-沉积相演化规律及受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AG组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夹层对蒸汽辅助重力驱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光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5,共7页
结合哈浅1块蒸汽辅助重力驱油(SAGD)先导试验区油藏参数,提出了17种泥岩夹层分布模型。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泥岩夹层分布模型对SAGD蒸汽腔扩展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夹层对上部油层具有阻碍作用;但其只阻碍物质交换... 结合哈浅1块蒸汽辅助重力驱油(SAGD)先导试验区油藏参数,提出了17种泥岩夹层分布模型。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泥岩夹层分布模型对SAGD蒸汽腔扩展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夹层对上部油层具有阻碍作用;但其只阻碍物质交换、不阻碍热量传递。不同的泥岩夹层分布模型对蒸汽腔扩展影响不同,夹层渗透率、夹层面积和夹层位置对蒸汽腔扩展影响显著,夹层厚度影响效果不明显。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SAGD采出程度与夹层物性的定量表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辅助重力驱油 数值模拟 泥岩夹层 蒸汽腔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03-206,共4页
依据毛管数理论,传统观点认为界面张力越低,采收率越高,因此超低界面张力一直是评价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的重要指标。基于并联岩心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界面张力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发现非均质油藏条件下低界面张力体系采收率高于超低界面... 依据毛管数理论,传统观点认为界面张力越低,采收率越高,因此超低界面张力一直是评价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的重要指标。基于并联岩心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界面张力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发现非均质油藏条件下低界面张力体系采收率高于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驱油体系形成乳液状态及粒径分布规律,揭示采收率与乳液粒径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低界面张力体系形成的乳液液滴粒径与高渗透层喉道尺寸匹配,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层,迫使更多注入液转向进入低渗透层,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提高洗油效率,因此低界面张力体系比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具有更好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界面张力 超低界面张力 波及体积 乳状液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油藏径向水射流矿场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绍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8,共6页
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油藏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层多、层薄、非均质性强,"注不进、采不出"的矛盾突出。径向水射流作为一项低成本技术在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过程中得到较多应用。基于油水井所在区域的物性、... 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油藏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层多、层薄、非均质性强,"注不进、采不出"的矛盾突出。径向水射流作为一项低成本技术在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过程中得到较多应用。基于油水井所在区域的物性、动态、径向水射流等数据,研究了径向水射流在薄互层低渗油藏的适应性及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薄互层低渗油藏径向水射流适应性标准。实践表明:径向水射流和井网井距、层系相适配,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单井注入能力大幅度改善,但增油效果差异较大;径向水射流油水井存在明显的增产、增注有效期及均衡驱替有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化油田 薄互层 低渗透油藏 径向水射流 非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群地面与地下协同注采优化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翟亮 蔡文杰 +4 位作者 卢俞辰 张凯 薛小明 杨永飞 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3,共8页
海上油田采用多油藏联合开发模式,原油输运共用一套生产-集输系统。由于不同油藏生产潜力不同,常存在高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少、低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多的矛盾,因此提出基于经验曲线的两阶段一体化优化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生产设施及平... 海上油田采用多油藏联合开发模式,原油输运共用一套生产-集输系统。由于不同油藏生产潜力不同,常存在高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少、低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多的矛盾,因此提出基于经验曲线的两阶段一体化优化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生产设施及平台液量处理能力,建立优化模型,通过构建经验曲线代理油藏数值模拟器加速优化速度,将油田群总液量优化分配给各区块;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优化得到的最优区块液量作为附加约束,建立优化模型,指导实现地下生产制度优化。两阶段均结合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终形成集地面集输液量优化分配与地下生产制度优化于一体的优化方法,指导海上油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群 注采优化 经验曲线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郝鑫 吴智平 +4 位作者 颜世永 谢飞 胡阳 刘丽华 何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21,共9页
珠一坳陷是珠江口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其浅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利用地震、测井以及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分析珠一坳陷浅层成藏影响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距生烃中心15~20 km的范围... 珠一坳陷是珠江口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其浅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利用地震、测井以及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分析珠一坳陷浅层成藏影响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距生烃中心15~20 km的范围为浅层成藏有利区域,断层产状与油气运移方向配置影响油气垂向输导路径,构造脊为油气横向远距离运移提供保障;依据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源一输"匹配关系,可将珠一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分为"向源型"、"背源型"、"顺源型"以及"远源型"共四种类型。在"向源型"与"背源型"模式中油气分别沿油源断裂上盘与下盘运移;"顺源型"模式中油源断裂两盘均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远源型"距离生烃中心较远,构造脊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到关键作用。油气成藏模式在各个凹陷间以及凹陷内差异明显,"顺源型"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成藏 “源-输”配置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佳如 牛永斌 +3 位作者 王敏 徐资璐 崔胜利 王培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2-492,共11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在岩芯观测的基础上,通过薄片显微镜观测与柱塞孔隙度、渗透率分析,对研究区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宏、微观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在岩芯观测的基础上,通过薄片显微镜观测与柱塞孔隙度、渗透率分析,对研究区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宏、微观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在岩芯上多呈不规则状或绸带状分布的含油斑块,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为主,储集空间主要是晶间孔。随着生物扰动指数的增加,平均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平均渗透率则一直增大;2)在早—中奥陶世的沉积过程中,(古)生物在碳酸盐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建造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潜穴,生物扰动使得潜穴充填物和围岩基质在成分、结构上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伴随着其后的成岩过程逐步增大,这对储集层的储、渗能力具有重要影响;3)在总结前人测井孔隙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生物扰动指数引入密度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的孔隙度计算样本检测检验模型,并用岩芯柱塞测试结果验证了该孔隙度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模型弥补了现有常规孔隙度模型的不足,其计算产生的拟岩芯数据可为下一步建立的通用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模型提供可靠的样本训练数据,也对这类储层的储量估算与油藏描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型储集层 孔隙度计算模型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孔板提高井筒气体携液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其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83,共6页
气井生产时,井底积液会影响气井产量,甚至导致气井停产。加入泡沫剂、更换小直径油管或氮气举升等措施排出井底积液是保证气井生产的重要手段,但造成液体回流的井筒结构并没有变化。改变适合于单相流体的均一井筒结构,降低气液两相流中... 气井生产时,井底积液会影响气井产量,甚至导致气井停产。加入泡沫剂、更换小直径油管或氮气举升等措施排出井底积液是保证气井生产的重要手段,但造成液体回流的井筒结构并没有变化。改变适合于单相流体的均一井筒结构,降低气液两相流中液体在井筒的回流,提高气体携液能力,形成适用于气液两相流的井筒结构,可以改善气井生产。实验设计了安装于管筒内的类似于倒置漏斗形的多级孔板装置,以井底气体为动能,借助"爬楼梯"原理,利用孔板减少或阻止液体回流,使液体通过多级孔板逐级上升;实验利用气体压缩机提供气源,测试了不同气体流速下,加入孔板对于气体和泡沫携液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管筒内加入液体回流限制装置,大幅度地提高了管筒的气体携液能力和排液效果,减少了管筒液体回流量,降低了气体排液和泡沫排液的气体流速临界值。多级孔板可用于气井增产,能够提高气体携液能力,提高泡沫携液效果,降低泡沫剂的使用量和井底残液,但在实际生产中气体流量和装置的匹配性,还有待于在现场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采气 孔板式气液雾化装置 携液量 排液速度 泡沫排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地热花岗岩体地震波数值模拟及传播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建平 刘英辉 +3 位作者 李伟 张盟勃 王扬州 杨永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深层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蕴藏巨大能量的清洁能源,但其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不明确,中深层地热探测成功率较低。为了研究地震波在深层地热岩体中的传播规律与波场特征,建立两种深层地热花岗岩模型,并使用等效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声... 深层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蕴藏巨大能量的清洁能源,但其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不明确,中深层地热探测成功率较低。为了研究地震波在深层地热岩体中的传播规律与波场特征,建立两种深层地热花岗岩模型,并使用等效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声波与弹性波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热花岗岩体速度在温度的影响下要高于围岩的,会产生高速屏蔽现象,使得透射波能量变弱,限制了地热岩体下部地震波传播能量;相比于声波,弹性波具有更丰富的波场信息,波型与能量转换使得弹性波地震记录也比声波地震记录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岩 地震波传播机制 数值模拟 有限差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咸化湖盆证据及页岩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最为富集的坳陷之一,也是页岩油获得全面战略性勘探突破的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2套主力烃源岩,其沉积环境颇受争议。利用页岩系统取芯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包裹体等...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最为富集的坳陷之一,也是页岩油获得全面战略性勘探突破的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2套主力烃源岩,其沉积环境颇受争议。利用页岩系统取芯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包裹体等资料对页岩沉积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为气候控制下的咸化湖盆的产物,主要发育富碳酸盐纹层状岩相,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高,多呈纹层状、透镜状产出,平均质量分数为43%,背散射扫描电镜下部分页岩样品发现NaCl、BaSO_(4)和SrSO_(4)典型的咸化湖盆标志性矿物,页岩沉积期水体盐度相对较高;水体环境的w(Sr)/w(Ba)大于1,S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500μg/g,B元素质量分数大于75×10^(-6),相当硼质量分数主要分布在300×10^(-6)~700×10^(-6),均显示为咸化环境;页岩w(^(87)Sr)/w(^(86)Sr)为0.710 7~0.712 4,明显高于同期海水的w(^(87)Sr)/w(^(86)Sr),结合对应稀土元素Ce正异常特征,认为沉积期水体条件受控于盆地自身环境,与海侵没有必然联系;碳酸盐矿物δ^(18)O主要分布在-11‰~-3‰,δ^(13)C主要分布在0~6‰,δ^(18)O、δ^(13)C均偏大,与沉积期湖盆气候相对干旱、湖水蒸发作用增强有关;页岩中检测到气液两相原生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范围在32.5~45.3℃,对应盐度范围为19.21%~27.78%,成岩早期地层流体盐度较高;气候控制下的咸水环境为富碳酸盐页岩形成提供条件,奠定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常规油气 页岩油 咸化湖盆 富碳酸盐纹层状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泥页岩岩相与页岩油富集关系 被引量:84
18
作者 王勇 王学军 +8 位作者 宋国奇 刘惠民 朱德顺 朱德燕 丁桔红 杨万芹 银燕 张顺 王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6-704,共9页
利用显微镜、氩离子抛光、核磁共振、电子扫描显微镜及生排烃模拟等技术手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泥页岩为例,剖析不同泥页岩岩相储集性、含油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特征。分析了岩相类型与页岩油富集的相关关系。依据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 利用显微镜、氩离子抛光、核磁共振、电子扫描显微镜及生排烃模拟等技术手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泥页岩为例,剖析不同泥页岩岩相储集性、含油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特征。分析了岩相类型与页岩油富集的相关关系。依据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有机质丰度,建立了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岩相划分标准。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发育6类泥页岩岩相,其中机械搬运沉积和化学作用沉积交替形成的富有机质纹层状岩相TOC、S1、含油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低碳轻质组分含量及生排油率最高,其储集空间类型多、孔隙发育,还发育有机质网络体系和层间微裂缝体系,其为油气输导的高速通道,因此最有利于页岩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页岩油 岩相 含油性 储集性 有机质网络 微裂缝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77
19
作者 陈世悦 张顺 +1 位作者 王永诗 谭明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建立了东营凹陷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明确了主要岩相类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并对主要岩相的孔隙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富有机质纹层状灰... 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建立了东营凹陷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明确了主要岩相类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并对主要岩相的孔隙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富有机质纹层状灰岩相孔隙结构极为复杂,孔径具有多尺度性,微裂缝的存在沟通了孔隙,增大了储集层的孔渗性能;2中有机质纹层状灰质细粒混合沉积岩相孔隙多尺度性特征不显著,介孔开放性较好,大孔开放性较差,孔缝连通性一般;3富有机质夹层状灰岩相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径的多尺度性较强,孔隙的连通性较好,孔缝沟通明显,方解石重结晶晶间孔缝成为大孔的最主要部分;4贫有机质块状灰质细粒混合沉积岩储集空间类型较单一,裂缝欠发育,孔隙连通性较差。综合油气生成潜力、油气可流动性、油气储集性能、可压裂性等因素,预测富有机质纹层状灰岩、富有机质灰质纹层状细粒混合沉积岩为有利岩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划分 有利岩相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东营凹陷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碳酸盐岩储集层改造定量评价——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部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继岩 王永诗 +2 位作者 刘传虎 董大伟 高志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9-366,共8页
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微量元素分析、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常规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部下古生界热液流体活动证据,定量评价热液流体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改造程度,并对储集... 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微量元素分析、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常规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部下古生界热液流体活动证据,定量评价热液流体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改造程度,并对储集层有效裂缝纵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溶蚀的判识标志为发育的典型热液矿物组合,如萤石-硬石膏-自生石英组合等,与热液相关的裂缝充填物中包裹体均一温度高达150~210℃,另外热液溶蚀区域碳酸盐岩表现出高Fe O、高Si O2、高Mn O、低Na_2O含量的特征。热液流体溶蚀作用不仅可产生新的萤石矿物,而且溶蚀形成了大量的孔、微孔、小缝及微缝,改善了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热液流体溶蚀围岩的同时会携带碳酸盐物质在构造裂缝中淀积成方解石等裂缝充填物,由于热液沿断裂上升过程中流速和温度逐渐降低,导致下古生界不同层段中发生的溶蚀强度和充填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凤山组和冶里组—亮甲山组构造裂缝充填程度低、溶蚀孔缝发育,马家沟组构造裂缝充填程度高、溶蚀孔缝相对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集层 热液流体 溶蚀改造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下古生界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