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油田GF84区块CCUS气窜封堵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涛 张星 +3 位作者 马坤玉 韦雪 唐培忠 张代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胜利油田GF84区块为低渗透油藏,采出程度较低,CO_(2)驱是提高该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前期开发中注采井之间已形成明显的气窜通道,现阶段亟需进行气窜封堵,提高CO_(2)驱波及系数,实现均衡驱替。通过分析GF84区块气窜特征与开发矛... 胜利油田GF84区块为低渗透油藏,采出程度较低,CO_(2)驱是提高该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前期开发中注采井之间已形成明显的气窜通道,现阶段亟需进行气窜封堵,提高CO_(2)驱波及系数,实现均衡驱替。通过分析GF84区块气窜特征与开发矛盾,将气窜类型划分为“裂缝型气窜”和“基质型气窜”,并制定了“裂缝封堵”和“基质调剖”的治理策略。在明确气窜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发了硅盐树脂堵剂、CO_(2)气溶性发泡剂和高温冻胶堵剂,并形成了“硅盐树脂裂缝封堵+CO_(2)气溶性发泡剂、高温冻胶基质调剖”化学封堵分级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在GF84区块成功应用4口井,其中硅盐树脂裂缝封堵2口井,CO_(2)气溶性发泡剂基质调剖2口井,措施有效率100%,有效期在0.5 a以上。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油田CO_(2)驱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气窜 裂缝封堵 基质调剖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开发技术进展及新分类标准建立与应用实践——以胜利油田稠油开发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束青林 魏超平 +3 位作者 于田田 计秉玉 张仲平 郑万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40,F0002,共13页
稠油油藏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稠油开发主要有蒸汽吞吐、蒸汽驱、驱泄复合(SAGD)、火烧驱油4项技术,受技术适应性、成本高及对环境不友好的影响,其推广和运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胜利油田根据自... 稠油油藏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稠油开发主要有蒸汽吞吐、蒸汽驱、驱泄复合(SAGD)、火烧驱油4项技术,受技术适应性、成本高及对环境不友好的影响,其推广和运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胜利油田根据自身油藏特点,形成了薄层水平井、热化学复合和化学降黏3项新技术,拓展了开发技术界限,使稠油油藏开发的有效厚度界限低至2m、油藏埋深为2000 m、储层渗透率界限低至100×10^(-3)µm^(2)。根据各项技术特点和矿场应用效果,建立了以技术适应性为基础的稠油新分类标准,把稠油油藏分为5大类,指导矿场稠油开发技术方向的选择。结合目前技术发展方向和新的形势要求,指出“多元热复合”“非热力开发”“纳米材料应用”将是稠油开发技术3个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技术进展 界限拓展 新分类标准 应用实践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林军章 汪卫东 +4 位作者 胡婧 吴晓玲 谭晓明 丁明山 曹功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6,共9页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驱 单井吞吐 采油机理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致密油储层体积压裂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全胜 李明 +3 位作者 张子麟 陈勇 张潦源 李爱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0,共8页
胜利油田致密油储量丰富,储层埋藏深、物性差、岩性复杂,常规压裂后产量低、递减快,开发效益差。通过技术攻关和配套完善,形成了适合于致密油储层的组合缝网压裂等压裂新工艺,在提高改造体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提高压后效果... 胜利油田致密油储量丰富,储层埋藏深、物性差、岩性复杂,常规压裂后产量低、递减快,开发效益差。通过技术攻关和配套完善,形成了适合于致密油储层的组合缝网压裂等压裂新工艺,在提高改造体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提高压后效果,并针对纵向多层系油藏特点,形成了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和直斜井多级分段压裂两类改造模式;研发了可以在线连续混配施工的速溶型低浓度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以及可与地表水、热污水混配、可回收再利用的乳液缔合型压裂液体系,有效解决了大规模连续施工压裂液的配置、水源等问题;同时完善了井工厂实施模式和裂缝监测技术。应用该技术成功开发了Y227、Y22、Y104等致密油区块,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能、延长了有效期,提高了区块开发效益,带动了一批难动用储量投入有效开发,大幅提高了胜利油田致密油藏经济有效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段压裂 体积压裂 组合缝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防砂技术在胜利油田低渗敏感稠油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鹏 赵益忠 +3 位作者 崔明月 武明鸣 蒋卫东 郭黎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9-272,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引进了压裂防砂技术。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压裂防砂技术增产及防砂的内在机理,明确了该技术对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适应性;开展了压裂防砂施工工艺优化,确定最优造缝长度为7... 为进一步提高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引进了压裂防砂技术。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压裂防砂技术增产及防砂的内在机理,明确了该技术对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适应性;开展了压裂防砂施工工艺优化,确定最优造缝长度为70 m,优选0.425-0.850 mm陶粒作为支撑剂,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作为施工用液,前置液用量比为35%-45%。2013年压裂防砂技术在胜利油田草13区块现场试验15井次,油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4 t,与挤压充填防砂井日产油相比,单井增产1.8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场要求。压裂防砂技术对于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为该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防砂 低渗 敏感 稠油 防砂机理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电液联控单管分层注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钱钦 车传睿 +3 位作者 任从坤 张雪梅 李德忠 石琼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针对传统单管细分注聚技术存在因聚合物吸附等造成测调仪投捞不到位、配聚器调配困难及有效期短等问题,研发了一种电液联控单管分层注聚技术。该技术包含电液复合分控装置、液控多级配聚器、非接触式热传导流量计等核心工具。电液复合... 针对传统单管细分注聚技术存在因聚合物吸附等造成测调仪投捞不到位、配聚器调配困难及有效期短等问题,研发了一种电液联控单管分层注聚技术。该技术包含电液复合分控装置、液控多级配聚器、非接触式热传导流量计等核心工具。电液复合分控装置通过1根主控电缆,实现1根液控管路分控多个液控工具,大大简化了井筒管线数量;液控多级配聚器解决了注聚过程中流量调节困难的问题,实现变排量调节和大压差注入;非接触式热传导流量计实现聚合物流量井下长效在线监测。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3井次,分注层数2~3层,最大单层配注量130 m^(3)/d,测调次数达21次,测试准确率达85%以上,在井时间约600 d依然有效。该技术满足了海上油田“保黏、细分、长效”的注聚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单管分层注聚 电液联控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长效扩张式分层注水技术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永康 张紫檀 +3 位作者 张卫卫 王鹏 刘晋伟 郭慧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105,共6页
针对任一级扩张式封隔器损坏或底球漏失导致检修更换扩张式分层注水管柱的问题,根据液压传动原理,研制了液缸扩张式封隔器,使封隔器内、外压力系统相对独立,以避免封隔器失效引起的检修更换分层注水管柱作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研制了组... 针对任一级扩张式封隔器损坏或底球漏失导致检修更换扩张式分层注水管柱的问题,根据液压传动原理,研制了液缸扩张式封隔器,使封隔器内、外压力系统相对独立,以避免封隔器失效引起的检修更换分层注水管柱作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研制了组合式沉砂洗井阀和防漏装置,在保证正向密封的同时,降低底球漏失对分层注水管柱性能的影响。液缸扩张式封隔器与组合式沉砂洗井阀、防漏装置配合设计了受力平衡的扩张式分层注水管柱,形成了长效扩张式分注技术。该技术在胜利油田现场应用100余井次,均持续有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单级及以上扩张式封隔器损坏、底球漏失引起的扩张式分层注水管柱整体失效的问题,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封隔器 单流阀 洗井阀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蒸汽驱生产井高效举升配套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雷 杜玮暄 +3 位作者 肖萍 高综启 孙衍东 周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5,共5页
胜利油田蒸汽驱生产井产液温度高、H2S含量高、出砂、结垢,导致举升系统腐蚀、泵效低、卡泵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蒸汽驱生产井高效举升配套技术研究。通过结构改进和参数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抽油泵及井口密封装置的适应性,通过... 胜利油田蒸汽驱生产井产液温度高、H2S含量高、出砂、结垢,导致举升系统腐蚀、泵效低、卡泵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蒸汽驱生产井高效举升配套技术研究。通过结构改进和参数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抽油泵及井口密封装置的适应性,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优化了抽油泵泵筒及柱塞间的密封间隙,运用高温高压试验优选了抽油泵阀副的材质,以适应高温条件下柱塞泵筒的密封需求。通过优化结构、优选密封盘根材质和耐高温防腐光杆,形成了耐高温防腐光杆密封技术。室内试验证明,研发的有杆泵举升配套工具在泵挂处温度200℃、井口温度170℃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现场应用58井次,最长生产896d且持续有效,检泵周期平均延长207d,减少换盘根82次,泵效平均提高9.2%,单井平均日增油0.7t。研究结果表明,蒸汽驱生产井高效举升配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蒸汽驱油井的腐蚀、卡泵等问题,提效增油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生产井 高效举升 防卡泵 防腐光杆 密封装置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注水井分层酸化管柱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永康 贾贻勇 +2 位作者 张广中 王宏万 崔玉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分层酸化是胜利油田解决分注井纵向差异和堵塞的重要技术措施,分层酸化管柱是实施分层酸化工艺的重要载体。结合胜利油田油藏实际,分析了注水井分层酸化管柱技术需求,总结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已经形成的K344型、Y211/Y221型和... 分层酸化是胜利油田解决分注井纵向差异和堵塞的重要技术措施,分层酸化管柱是实施分层酸化工艺的重要载体。结合胜利油田油藏实际,分析了注水井分层酸化管柱技术需求,总结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已经形成的K344型、Y211/Y221型和Y341型等3种基本分层酸化管柱,可以满足胜利油田整装、断块、低渗透等油藏常规注水井的分层酸化需求;另外,研究的可替酸分层酸化管柱可实现酸洗功能,酸化-返排一体化管柱可实现酸化、高效返排功能,分层酸化分层注水一体化管柱可实现分层酸化、分层注水,重复酸化完井管柱可实现单层的重复酸化,这些分层酸化管柱都已大量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现场效果。但相对于现场实际需求和日益迫切的降本增效要求,现有管柱还存在许多局限与不足,为此提出了不断优化完善分层酸化管柱、进一步研究多功能集成管柱、加强智能注水技术和智能管柱研究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分层酸化 注水管柱 智能注水 发展建议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
10
作者 束青林 胡婧 +5 位作者 汪卫东 林军章 于田田 张仲平 殷方好 郑万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7,共11页
系统调研了中外近10a来在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进展,分别从提高洗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2方面,就采油菌体、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多糖分别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化学采油制剂间的协同作用机理... 系统调研了中外近10a来在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进展,分别从提高洗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2方面,就采油菌体、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多糖分别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化学采油制剂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体系构建及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与化学采油制剂复合后,在界面张力降低、乳化分散、流度比控制和稠油降黏等方面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胜利油田探索了菌体复合聚合物调剖技术及微生物脱硫保黏技术,预测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和10.3%,大庆油田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现场应用,先导区提高采收率达到22%。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老油田难采储量动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下一步需继续深化生物、化学体系间协同增效机理,根据油藏平面及层间、层内的差异,创新生物、化学采油体系复合及实施工艺,细化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油藏空间的实施方案,通过油藏立体均衡开发,最大限度发挥生物与化学复合增效技术优势,满足老油田可持续开发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复合采油 协同增效 洗油效率 波及体积 脱硫保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波 刘涛 +3 位作者 曹功泽 王业超 巴燕 曹嫣镔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2-735,739,共5页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效果,在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试验,现场通过注入高分子多糖类激活剂体系激活油藏深部微生物,从而启动地下残余油,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试验表明,小分子酸是微生...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效果,在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试验,现场通过注入高分子多糖类激活剂体系激活油藏深部微生物,从而启动地下残余油,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试验表明,小分子酸是微生物代谢重要的指示剂,施工后30 d出现峰值,且峰值浓度比试验前提高5~8倍;生物指标检测表明注入激活剂以后微生物得到有效激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现场样品菌浓达到105个/m L以上,而且菌数开始升高的时间滞后于小分子酸,菌数开始升高时小分子酸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油藏深部厌氧微生物开始生长代谢消耗小分子酸的过程。现场生产动态表明试验以后50 d开始见效,中心井组综合含水下降2%以上,日增产原油6 t以上,且效果维持在5个月以上;其中,中心见效井7XNB11日产油量由试验前的1.1 t升高到4.5 t,含水率下降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聚合物驱 小分子酸 现场试验 菌浓 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辛68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涛 赵凤敏 +2 位作者 林军章 巴燕 曹嫣镔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74,共4页
针对胜利油田辛68区块埋藏深、高温高盐,不适合化学驱和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开发矛盾,开展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在对区块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获得了长链碳源类激活剂体系,能够激活不同种类功能菌达到10~8个/m... 针对胜利油田辛68区块埋藏深、高温高盐,不适合化学驱和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开发矛盾,开展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在对区块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获得了长链碳源类激活剂体系,能够激活不同种类功能菌达到10~8个/mL以上,乳化原油粒径小于10μm。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提高驱替效率8.5%。现场激活吞吐试验后收到了明显效果,油藏中微生物被有效激活,产出液表面张力降低,乳化油滴增加,原油黏度降低,油井产油量由试验前的1.0t/d提高到1.8t/d,含水率降低14%,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激活剂 乳化 现场试验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微生物吞吐体系的性能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功泽 李彩风 +4 位作者 陈琼瑶 刘涛 汪卫东 汪庐山 孙刚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3-497,共5页
胜利油田罗9试1区块存在温度高、黏度高、含水高、水驱效率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含水油井的产油量,研制了微生物多糖和微生物发酵液复合吞吐体系,对其耐温性、封堵性、乳化降黏作用及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在罗9试1区块进行了现... 胜利油田罗9试1区块存在温度高、黏度高、含水高、水驱效率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含水油井的产油量,研制了微生物多糖和微生物发酵液复合吞吐体系,对其耐温性、封堵性、乳化降黏作用及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在罗9试1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55~95℃的条件下,新型微生物多糖的黏度始终保持在120~125 mPa·s之间,耐温性较强。将新型微生物多糖注入岩心后,压力升高,渗透率降低53.3%,可以有效封堵岩心。微生物发酵液由主要成分为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液Ⅰ和主要成分为糖-蛋白-脂生物乳化剂的发酵液Ⅱ组成。当Ⅰ和Ⅱ的体积比为1∶2时,发酵液的高温乳化能力最强,对原油的乳化降黏率达81.4%。微生物多糖和微生物发酵液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较好,可提高驱油效率13.9百分点,优于单一体系的驱油效果。现场单井吞吐应用中,4口油井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达2730 t,有效改善了罗9试1区块油井的低效生产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糖 微生物发酵液 乳化降黏 高温 单井吞吐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与聚合物驱油藏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功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为明确驱替介质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聚合物驱油藏、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开展了内源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为后续不同油藏微生物驱激活剂的筛选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驱油藏的微生物群落多... 为明确驱替介质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聚合物驱油藏、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开展了内源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为后续不同油藏微生物驱激活剂的筛选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驱油藏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主要包含了Pseudomonas sp.、Alicycliphilus sp.、Tepidiphilus sp.、Parvibaculum sp.、Marine bacteria sp.和Halomonas sp.等优势菌属,微生物种类多,且均匀分布;聚合物驱油藏主要包含了Pseudomonas sp.、Arcobacter sp.、Deferribacter sp.、Pannonibacter sp.等优势菌属;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包含了Pseudomonas sp.、Alicycliphilus sp.、Thauera sp.等优势菌属;聚合物驱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微生物多样性依次降低,优势菌主要与氮代谢、铬吸附矿化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会随着驱替介质的改变发生不同的变化,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种类丰富,但无明显的优势菌,聚合物驱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其中与聚合物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类群成为优势菌;外界引入的驱替介质会对油藏微生物群落造成选择压力,不同油藏实施微生物驱之前,需依据其特有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制定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激活策略。研究成果可为胜利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实施微生物驱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水驱 聚合物驱 油藏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运行规律研究
15
作者 刘洋 钱钦 +4 位作者 智勤功 朱泽军 颜廷俊 储章森 黄庭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3,共8页
目前针对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井下动力缸运动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以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AMESim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到不同动力液黏度、体积弹性模量下的系统运行压力曲线和井下动力缸活塞位移、... 目前针对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井下动力缸运动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以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AMESim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到不同动力液黏度、体积弹性模量下的系统运行压力曲线和井下动力缸活塞位移、速度曲线,明确井下动力缸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动力缸运行周期中大部分时间用来完成井下动力缸能量积蓄以及填补被压缩的动力液体积,若要提高井下机组冲次需增加输入流量;随着动力液黏度的增加、体积弹性模量的减小,井下动力缸的运行周期增大,系统效率降低,建议选择黏度小、弹性模量大的流体作为该系统的动力液。研究结论可为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为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 AMESim仿真模型 影响因素 井下动力缸 动力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油水平井密切割裂缝均衡扩展数值模拟——以胜利油田YYP1井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朱海燕 徐鑫勤 +1 位作者 钟安海 张钦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9-240,共12页
中国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粘度高和可改造性差,水平井分段多簇射孔体积压裂难以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单缝"缝控储量"低,必须寻求新的工艺突破。通过增加单个压裂段内的射孔簇簇数,使多个射孔簇裂缝在射孔段内均衡扩展,对页... 中国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粘度高和可改造性差,水平井分段多簇射孔体积压裂难以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单缝"缝控储量"低,必须寻求新的工艺突破。通过增加单个压裂段内的射孔簇簇数,使多个射孔簇裂缝在射孔段内均衡扩展,对页岩储层进行密切割,实现页岩油储层的充分改造,是中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关键。考虑数千米长压裂管柱与射孔孔眼的摩阻以及多裂缝之间流体的竞争分配,建立页岩油水平井密切割多裂缝动态扩展的渗流-应力-损伤模型,并通过现场压裂施工数据验证其正确性。根据胜利油田页岩油储层的地质工程特征,开展射孔簇簇数、射孔孔眼数量、压裂施工参数等对多裂缝流体流量分配、应力干扰及裂缝几何形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单簇裂缝扩展时,裂缝诱导应力最优波及距离为10 m左右;簇间距为10 m时,三簇裂缝均衡扩展射孔密度为20孔/m,施工排量为12 m^(3)/min,压裂液粘度为30 mPa·s;4个射孔簇时,压裂液均匀分配和裂缝均衡扩展的簇间距为10 m。此项研究为胜利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切割 多裂缝 均衡扩展 诱导应力 渗流-应力-损伤模型 水平井 页岩油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长效精细分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贾庆升 任从坤 +3 位作者 张福涛 王向东 刘艳霞 张剑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89,共6页
针对目前海上单管测调注水存在封隔器分层可靠性较低、测调遇卡遇阻以及反洗通道较小造成反洗井困难等问题,开发了适合海上油田的长效精细分注技术。该技术采用小直径双活塞液控压缩封隔器,实现了室内动态补压和直观控制;研制了电控智... 针对目前海上单管测调注水存在封隔器分层可靠性较低、测调遇卡遇阻以及反洗通道较小造成反洗井困难等问题,开发了适合海上油田的长效精细分注技术。该技术采用小直径双活塞液控压缩封隔器,实现了室内动态补压和直观控制;研制了电控智能配水器,通过外置电缆实现供电以及水量的准确控制,借助井口流量计实现各层流量调节;配套的清砂解堵反洗装置能够及时彻底清除油管底部油泥和沉砂。该技术不受井斜影响,分注层数不受限制,单层流量测试精度1. 5%以内,现场15井次的应用中,施工一次性成功率100%,层段合格率95%。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长效精细分注技术可较好地满足海上油田大斜度井和大压差分注井的精细分注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精细分注技术 液控分层 封隔器 电控智能配水器 清砂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兆祥 张仲平 +2 位作者 郑万刚 殷方好 佟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000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交替 浅薄层 特超稠油 物理模拟 生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离心机极限分流比及最佳操作参数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强 安申法 +4 位作者 陈家庆 姬宜朋 栾智勇 于海 孙丰旭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在三相分离器前进行预分水是确保老油田采出液含水体积分数持续增加现状下,油气集输系统稳定的最经济措施。围绕快速、多分水的目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入口含水体积分数对预分水用管式离心机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 在三相分离器前进行预分水是确保老油田采出液含水体积分数持续增加现状下,油气集输系统稳定的最经济措施。围绕快速、多分水的目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入口含水体积分数对预分水用管式离心机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其极限水出口分流比;探讨管式离心机在极限水出口分流比工况下,分离性能崩溃点随操作参数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而确定该工况下转速和流量的最佳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入口含水体积分数的增加,管式离心机水出口含油质量浓度缓慢降低,分水率逐渐增加;当入口含水体积分数为80%时,极限水出口分流比为70%(此时分水率为88%);影响水出口分流比增加的关键原因为油水界面随水出口分流比的增加而不断向水出口方向移动,进而导致水出口含油质量浓度持续上升;基于熵权-Topsis算法计算设计处理量下的经济转速为600 r/min。研究结果可为采出液预分水用管式离心机的优化和性能改进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采出液 管式离心机 预分水 极限分流比 熵权-Topsis 操作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分层防砂分层注聚技术工艺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雪梅 张剑 +3 位作者 贺启强 车传睿 任从坤 石琼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2,共6页
针对胜利油田已有的双管分层防砂分层注聚技术无法满足其海上低剪切、防堵塞、长效注聚需求的现状,对注聚筛管、环空安全阀及液控封隔器等核心工具进行了优化改进,形成了双管宽流道分层防砂分层注聚技术。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注聚... 针对胜利油田已有的双管分层防砂分层注聚技术无法满足其海上低剪切、防堵塞、长效注聚需求的现状,对注聚筛管、环空安全阀及液控封隔器等核心工具进行了优化改进,形成了双管宽流道分层防砂分层注聚技术。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注聚筛管采用倒梯形缝状结构,表面双疏涂层,自洁不堵塞,流通量提高25%~40%;优化环空安全阀过流通道使内外管环空过流面积增加3.3倍;优化液控封隔器结构,使胶筒肩部受力减小12.6%,坐封活塞面积增加0.78倍,解封后环空面积增大1.5倍。该技术已在海上油田成功应用35井次,井筒黏度保留率达93%,提高5%,平均注入压力下降1.1 MPa。该技术对油田海上、陆地化学驱区块的长效注采开发具有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工艺 分层防砂 分层注聚 注聚管柱 环空安全阀 液控封隔器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