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机制转换及其石油地质学意义——以牛庄洼陷及其南缘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建伟 宋国奇 +3 位作者 宋书君 王新征 韩忠义 赵密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23-1431,共9页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油气二次运移 驱动机制转化 石油地质意义 牛庄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建伟 宋国奇 +2 位作者 宋书君 王新征 高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55,共6页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主要驱动机制类型;在浮力驱动下,中、浅部输导层正向构造'脊'控制着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及其周缘,活动性断裂带诱发超压流体沿优势通道侧向运移、集中泄流泄压;在深部输导层正常压实环境下,油气受水动力和浮力联合驱动发生运移,优势运移路径主要受正向构造'脊'的控制,但输导层渗流能力非均质性也对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层 驱动机制 侧向运移 控制因素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油气的运移流向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建伟 王新征 +1 位作者 蔡宏兴 高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共6页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断层活动的诱发下,超压驱动"沙三下源型"油主要发生纵向运移;但在超压带盖下"沙四上源型"油主要发生侧向运移,而纵向运移在超压系统发育区相对不活跃.超压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油气运移流向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沙三下源型"和"沙四上源型"油气运移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通过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的油气运移流向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进而"分源"挖掘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超压生烃系统 油源对比 运移流向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