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井均匀注汽工艺在滨南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新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6-107,110,共3页
针对滨南油田水平井开采单油层注汽井段吸汽不均匀的问题,建立了水平井注汽参数优化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水平井注汽管柱气液两相流热力学模型;根据注汽量和井底注汽压差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湿蒸汽流经泄流孔前... 针对滨南油田水平井开采单油层注汽井段吸汽不均匀的问题,建立了水平井注汽参数优化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水平井注汽管柱气液两相流热力学模型;根据注汽量和井底注汽压差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湿蒸汽流经泄流孔前后压降和流量的关系,建立了注汽量模型。在理论研究与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开发了水平井注汽参数优化软件,以水平井段注汽量均匀分布为目标函数,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注汽管柱的配注器个数和泄流面积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截至2008年12月,水平井均匀注汽工艺已在滨南油田单2块推广应用11口井,其中8口井已投入生产,同以前采用常规注汽工艺的6口井相比,平均产液量由18.8t/d上升到55t/d,平均产油量由6.3t/d上升到20.2t/d,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水平井 注汽管柱 均匀注汽 配注器 泄流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南油田污油泥整体回注综合利用工艺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桂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2-94,共3页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油泥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金。通过污油泥组分分析、添加剂筛选和注入能力试验,筛选出了具有较好分散性和悬浮性的污油泥调剖体系。在滨五站和滨30块的4个井组上配套完善了整体回注流程,于2004年3月首次...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油泥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金。通过污油泥组分分析、添加剂筛选和注入能力试验,筛选出了具有较好分散性和悬浮性的污油泥调剖体系。在滨五站和滨30块的4个井组上配套完善了整体回注流程,于2004年3月首次在滨南油田开展污油泥回注现场试验并取得成功,累积施工48井次,回注污油泥4635t,注入井油压年平均上升0.1MPa,对应井组增产原油1430t,起到了消化利用污油泥和调剖的双重作用,对提高企业的HSE管理水平和污油泥无害化处理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油泥 整体回注 工艺 应用 滨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菌群在油田废弃钻井泥浆处理中的应用
3
作者 赵金刚 刘晓 +4 位作者 靳凯 顾真齐 梁家琦 翁俊杰 刘芳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9,共12页
废弃钻井泥浆是油田作业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若处理不当可能威胁周围环境。用改性生物炭作为载体,负载复配后的高效降解微生物菌群。改性生物炭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多孔特性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微生物负载。在为期63... 废弃钻井泥浆是油田作业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若处理不当可能威胁周围环境。用改性生物炭作为载体,负载复配后的高效降解微生物菌群。改性生物炭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多孔特性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微生物负载。在为期63天的修复过程中,NaOH-EP@Bacteria对废弃泥浆中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及氨氮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1.09%,65.86%,83.27%。酶活性测定与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组相比,NaOH-EP@Bacteria在修复土壤中表现出更高的微生物种类丰度和活性,这对增强微生物耐受力及提高有机质降解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本研究遵循以废治废原则,为利用废弃小麦秸秆制备固定化微生物材料用以修复废弃钻井泥浆提供了一种成本低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为解决油田废弃钻井泥浆污染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固定化微生物 油田废弃泥浆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油田四区沙三段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4
作者 范瑞峰 董春梅 +3 位作者 吴鹏 祝鹏 曲丽丽 邢新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8,共5页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南油田四区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具有沉积作用宏观主...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南油田四区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具有沉积作用宏观主控,成岩作用微观改造的特点。压实作用是导致其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次之;溶蚀作用较为发育,改善了其储集性能。在成岩作用研究及成岩相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区沙三段储层划分为压实残余剩余粒间孔—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高岭石晶间孔—石英自生加大、充填/半充填微裂缝—碳酸盐胶结交代和强压实—杂基充填4种成岩相组合类型。据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压实残余剩余粒间孔—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成岩相 优质储层 沙三段 渤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家寺油田单12块内源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鲁玉 马振生 +3 位作者 李金发 门海英 牛淑芳 李宏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4,共3页
针对单家寺油田单12块的开发和地质现状,对单12-16井组油水样进行了内源菌群落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内源微生物激活试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合单12块的ST-12系列激活剂。利用该系列激活剂进行了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试验,模拟结果... 针对单家寺油田单12块的开发和地质现状,对单12-16井组油水样进行了内源菌群落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内源微生物激活试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合单12块的ST-12系列激活剂。利用该系列激活剂进行了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7%以上,说明内源微生物在激活后具有较好的驱油能力。在现场试验区,共注入激活剂17轮,累积增产原油270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激活剂 采收率 水驱效率 单12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标综合筛选方法在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埕东油田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姜瑞忠 刘小波 +1 位作者 王海江 郑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1,107,共4页
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涉及指标很多,为了能用较少的指标映射原来许多个指标才能包含的信息,依据逻辑分析、系统聚类和复相关分析等现代统计理论,借助SPSS统计软件和MATLAB数学软件等工具,通过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了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 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涉及指标很多,为了能用较少的指标映射原来许多个指标才能包含的信息,依据逻辑分析、系统聚类和复相关分析等现代统计理论,借助SPSS统计软件和MATLAB数学软件等工具,通过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了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聚类,并以复相关分析求得的复相关系数为依据,确定了以剩余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综合递减率和含水率作为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的典型指标。实践表明,评价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筛选 逻辑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复相关系数 多指标评价 埕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开发的河流相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技术——以林樊家油田LZ9块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孟高 杨兆刚 +4 位作者 陈雷 吕维刚 钱水华 焦海燕 冷彦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8,共10页
利用测井相定量识别技术,在快速、高效识别单井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林樊家油田LZ9块馆陶组进行覆盖全区的连井沉积微相对比,结合古地貌、地震属性以及油水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多参数耦合分析,精细刻画馆陶组4砂组6(Ng4^(6))小层沉积微相... 利用测井相定量识别技术,在快速、高效识别单井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林樊家油田LZ9块馆陶组进行覆盖全区的连井沉积微相对比,结合古地貌、地震属性以及油水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多参数耦合分析,精细刻画馆陶组4砂组6(Ng4^(6))小层沉积微相砂体边界。结果表明:LZ9块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Ng4^(6)小层发育NW—SE向河道,河道砂体全区广泛发育,呈条带状展布,延伸远(3~5 km),宽度大(>600 m);天然堤呈窄条带状或豆荚状发育于河道两侧,呈断续分布,宽度一般小于100 m;河道砂体连通性较好,注采收效大;天然堤储层横向连通性差,注采收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开发 高密度井网 河流相 测井相定量识别技术 平面相识别技术 林樊家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平方王—平南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描述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风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4,共3页
以地震资料为主识别裂缝性储层并描述裂缝的空间分布,是目前石油工业界积极研发的技术之一。针对平方王—平南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特点,利用断裂增强的构造倾角滤波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提取了反映储层微裂缝的最优几何属性:曲率... 以地震资料为主识别裂缝性储层并描述裂缝的空间分布,是目前石油工业界积极研发的技术之一。针对平方王—平南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特点,利用断裂增强的构造倾角滤波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提取了反映储层微裂缝的最优几何属性:曲率属性描述了微断裂体系的线状特征,最大曲率与裂缝的密度有内在的联系,而该曲率的方位角则代表了裂缝的方向。岩心资料和成像测井与地震资料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裂缝空间展布规律。平方王—平南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突变性。研究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裂缝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曲率属性 微断裂体系 裂缝密度 平方王-平南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探区低渗透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原因及改造对策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守鹏 滕建彬 +1 位作者 尹玉梅 韩义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8-524,共7页
近年来,在胜利探区深层相继发现了累计数亿吨的低渗透控制和预测储量,这些储量多来源于致密砂岩和强胶结碳酸盐岩储集层。由于单井产液量低,一直未能有效实现探明储量的升级。为分析原因,提高产能,利用了部分低渗低产井的含油岩心资料... 近年来,在胜利探区深层相继发现了累计数亿吨的低渗透控制和预测储量,这些储量多来源于致密砂岩和强胶结碳酸盐岩储集层。由于单井产液量低,一直未能有效实现探明储量的升级。为分析原因,提高产能,利用了部分低渗低产井的含油岩心资料和实验检测数据,将产液量不足的原因与油层复杂的岩性特征、原油性质和工艺配套措施相联系加以分析,确定了低渗透储层产液量不足的内、外因素,即岩石致密结构导致的低溢出量、岩石非均质性导致的油水关系不落实、黏土多样性导致的多敏性并存、含油饱和度不足导致的不饱和间溢以及油藏内油质偏稠导致的流动性偏差等,是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内因";压裂实施过程中液相冲击力造成的储集空间内黏土微粒堆挤和酸化过程中酸液与储层性质不配伍形成的副产物(多为沉淀物),使储层渗透性进一步降低,是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外因"。针对不同的问题和诱发原理,对部分单井层分别制定了增产改造措施,实施后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油层 产液量不足 原因 改造对策 胜利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兴洼陷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中亚段二砂组异重流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雁雁 林承焰 +4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梁书义 王会丽 卞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42,共10页
针对博兴洼陷大芦湖油田樊162和樊3区块沙三段中亚段二砂组沉积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模式、沉积充填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流水成因的波状层理和爬升波... 针对博兴洼陷大芦湖油田樊162和樊3区块沙三段中亚段二砂组沉积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模式、沉积充填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流水成因的波状层理和爬升波纹层理,黑色碳质植物碎屑、红褐色泥砾和层状泥岩等陆源物质常见,逆-正粒序单元成对出现,并发育层内冲刷面,为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异重流沉积。异重流的发育主要受鲁西隆起北部三角洲影响,是洪水沿三角洲前缘水道继续向前推进形成的。随洪水能量的变化,经历2期弱-强-弱的沉积演化过程,形成上、下2期扇体,发育顶平底凸透镜状的沉积充填样式,且扇体顶部具有一套向物源减薄的无根细粒沉积。在综合分析气候、地形、构造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内扇-中扇-外扇的异重流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沉积模式 大芦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津油田注水结垢分析及防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洪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4,共3页
针对利津油田欠注井和欠注层多的问题,对注入水水质和油层伤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应用饱和系数法对注入水的结垢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津油田目前注水地层伤害严重。通过注水站内化学处理和对注水工艺流程的改造,使注入水水质得到... 针对利津油田欠注井和欠注层多的问题,对注入水水质和油层伤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应用饱和系数法对注入水的结垢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津油田目前注水地层伤害严重。通过注水站内化学处理和对注水工艺流程的改造,使注入水水质得到明显的提高,沿程至井口水质稳定,大大改善了该油田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油层伤害 结垢 防治 利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观界面力学效应的低矿化度水驱渗流特征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德旭 宋云鹏 吴飞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9,共9页
为更好地描述低矿化度水驱的渗流特征,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验证了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离子类型与矿物间微观界面作用的毛管束数学模型来模拟低矿化度水驱过程,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进行模型验证,在相渗曲... 为更好地描述低矿化度水驱的渗流特征,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验证了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离子类型与矿物间微观界面作用的毛管束数学模型来模拟低矿化度水驱过程,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进行模型验证,在相渗曲线拟合成功后,使用模型分析特征管径、离子价态与浓度对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特征管径的减小,界面作用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增加,当特征管径从20μm减小到5μm时,采出程度从2.9%扩大到30.5%,当毛管阻力较大时,常规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有限,孔隙中存在大量残余油;低矿化度水驱可有效提高采收率,且离子价态是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效果的主控因素,使用Na+的低矿化度水驱采出程度提高7.85百分点,而Ca2+则为4.83百分点。建立的毛管束模型可模拟不同离子类型与矿物间的低矿化度水驱效果,为油田现场的低矿化度水驱开发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界面作用 驱替实验 毛管束模型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压裂管汇由壬接头预紧特性分析
13
作者 华剑 马忠杰 +3 位作者 袁志强 黄天成 胡家浩 王林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针对超高压压裂管汇由壬接头安装预紧力不当导致结构破坏或密封泄漏的问题,以某公司研制的175 MPa超高压由壬接头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由壬接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接头进行应力分析与强度评定以及密封性能判定。结果表明:预... 针对超高压压裂管汇由壬接头安装预紧力不当导致结构破坏或密封泄漏的问题,以某公司研制的175 MPa超高压由壬接头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由壬接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接头进行应力分析与强度评定以及密封性能判定。结果表明:预紧力大小对母由壬应力几乎没有影响,对公由壬、翼型螺母和三瓣挡圈应力有显著影响,且都呈现正相关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公由壬、翼型螺母、三瓣挡圈和母由壬;额定工况下预紧力超过250 kN时,公由壬轴肩圆角处应力超过其材料许用应力,结构静强度不满足要求可能会发生结构破坏;预紧力小于150 kN时,不足以抵抗内压作用,公由壬和母由壬球头锥面密封结构分离;在能够确保球头锥面密封性和结构安全性的150~250 kN预紧力范围内,氢化丁腈橡胶(HNBR)密封圈表面接触应力始终大于实时流体工作压力,密封圈密封性能良好。推荐安装预紧力范围为150~250 kN,在该范围内密封圈结构的静强度以及密封性均能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由壬接头 预紧力 结构强度 密封性能 接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测井评价
14
作者 贺东旭 陈志湘 +1 位作者 张城浩 朱孟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采资料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有效储层的物性和电性下限。结合试采资料,建立了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分级解释图版与评价标准。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模型,为利津北带复杂砂砾岩体储层提供定量评价方法。该研究成果在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投产井中得到了应用验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交会图 雷达图 有效储层 孔隙度 渗透率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SC7区块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滩坝储集体构型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邵长印 宋璠 +1 位作者 张世奇 王秋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501,共16页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SC7区块滩坝是滨浅湖区的重要储集体,厘清其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对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现代沉积和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研究,对SC7区块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二下亚段)砂体进行构型解剖,将厚泥-薄砂式...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SC7区块滩坝是滨浅湖区的重要储集体,厘清其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对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现代沉积和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研究,对SC7区块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二下亚段)砂体进行构型解剖,将厚泥-薄砂式滩坝划分为坝中心、坝侧缘、内缘滩、外缘滩和湖相泥5种沉积微相类型。基于厚泥-薄砂式滩坝成因和内部结构特征分析,研究了滩坝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生长过程。将滩坝构型分为复合砂坝、单一坝和增生体3个级别,探讨各滩坝砂体构型单元空间展布特征。提出了单一坝坝间泥岩、测井曲线特征、相对高程差和单一坝侧向相变4种识别标志。用识别标志对密井网区单一坝进行划分,分析了单一坝规模、演化过程及连通性。在单一坝内部划分出4期增生体,最终确定了4级构型界面、单一坝侧向相变和单一坝内部增生体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坝分布规律 构型解剖 沉积微相 滩坝 东营组 黄河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栲胶高温堵剂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晓军 齐宁 +1 位作者 张琪 牛淑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134,126,共5页
研发了适用于高温低渗油田调剖堵水的改性落叶松栲胶堵剂。基础配方(以质量计)为:6.0%磺化落叶松栲胶+2.5%~3.0%甲醛+1.0%~1.5%促进剂+水.pH值8~10。基础配方堵剂溶液25℃、35001/s黏度为1.5mPa·s;温度由12... 研发了适用于高温低渗油田调剖堵水的改性落叶松栲胶堵剂。基础配方(以质量计)为:6.0%磺化落叶松栲胶+2.5%~3.0%甲醛+1.0%~1.5%促进剂+水.pH值8~10。基础配方堵剂溶液25℃、35001/s黏度为1.5mPa·s;温度由120℃升至180℃时,成胶时间由7.5h缩短至约4h;从成胶时间和代表凝胶强度的突破真空度确定其适用的pH值范围为4~10;外加NaCI特别是CaCl2使其成胶时间缩短,突破真空度在NaCI加量≤50g/L时下降幅度很小。NaCl加量为100g/L时仍不低于66kPa。减少任一组分用量而保持其他组分用量不变,均使堵剂溶液成胶时间缩短,通过改变各组分用量和加盐量可在很大范围内调节堵剂溶液的成胶时间。堵剂在120℃放置48h后质量变化小于5%,在180℃放置120h后质量变化小于8%。堵剂凝胶在250℃的5%盐酸、5%苛性钠、10%NaCl溶液中至少可稳定存在6h。加入原油量超过10%的堵剂溶液不能成胶,因而该堵剂有一定选择性。在2支填砂管封堵实验中,封堵率为98.5%和97.6%,突破压力梯度为25.3和36,4MPa/m。讨论了栲胶与甲醛的交联反应。图7表1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栲胶 水基凝胶 词剖堵水剂 配方研究 应用性能 选择性 高温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庄洼陷第三系古沉积环境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素梅 李雪 +2 位作者 张庆红 句礼荣 马晓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9-273,共5页
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及其邻区的两套主力烃源岩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具有不同的原始沉积环境。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可溶物及其相关原油具有Pr/Ph小于 1、高含量伽马蜡烷、升藿... 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及其邻区的两套主力烃源岩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具有不同的原始沉积环境。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可溶物及其相关原油具有Pr/Ph小于 1、高含量伽马蜡烷、升藿烷“翘尾”及硫芴含量相对较高的还原相、咸化湖相成因特征 ;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及相关原油具有Pr/Ph大于 1、藿烷和氧芴系列含量相对较高的淡水湖相成因特征。研究区甲基甾烷、甲藻甾烷分布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与生物属种标定意义 ,沉积环境及相关生源指标显示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型”油气与南斜坡原地富藻类未熟 -低熟页岩没有直接联系。该区油气分布及其成因类型明显受控于烃源岩的性质及其展布。沙河街组三段“淡水型”原油主要分布于牛庄洼陷 ,属自生自储的“淡水型”透镜体油藏 ;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型”原油主要分布于偏离生油洼陷的南斜坡等周边地区 ,具有相对较远的油气运移距离。沉积环境指标反映广利洼陷是广利油田及八面河油田北部“咸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古环境 烃源岩 原油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效果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8
作者 祝仰文 孟红丽 +4 位作者 马宝东 施雷庭 刘丽娟 叶仲斌 罗平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78,共5页
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乳化作用实现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通过宏观和微观方法研究界面张力和乳化速率对降压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界面张力和乳化速率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当界面张力小于5.25 m N/m时,能够实现降压作用,且随着... 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乳化作用实现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通过宏观和微观方法研究界面张力和乳化速率对降压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界面张力和乳化速率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当界面张力小于5.25 m N/m时,能够实现降压作用,且随着界面张力的降低,其降压效果越显著;界面张力下降,采收率上升,但当其降低到10^(-1)m N/m时,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的增幅有限;界面张力达到10^(-2)m N/m时,表面活性剂仍无法完全解除水流通道中残余油的附加阻力。当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率大于0.11 m L/min时,有降压作用,进一步提高乳化速率,从而提高降压率,但当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率大于0.42 m L/min时,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减弱;对采收率增幅的影响为乳化速率加快,采收率增幅加大,当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率大于0.21 m L/min时,继续增加乳化速率对采收率增幅的影响不大。因此,表面活性剂用于降压增注的表面活性剂形成乳状液的时间短,能够使油水充分乳化,迅速扩大波及面积后再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驱替压力,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降压增注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乳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络合铬冻胶成冻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琳波 戴彩丽 +3 位作者 赵娟 赵光 吕心瑞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络合铬冻胶在深部堵水、深部调驱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络合铬(醋酸铬与乳酸铬复配形成铬的多核羟桥络离子)交联而成的络合铬冻胶,采用黏度法和突破真空度法研究了HPAM质量分数(0.1%~0.4%)、交... 络合铬冻胶在深部堵水、深部调驱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络合铬(醋酸铬与乳酸铬复配形成铬的多核羟桥络离子)交联而成的络合铬冻胶,采用黏度法和突破真空度法研究了HPAM质量分数(0.1%~0.4%)、交联剂质量分数(0.1%~0.4%)、pH值(5~8)、温度(40~80℃)等因素对络合铬冻胶的成冻时间和冻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冻胶的成冻时间(包括初冻时间和终冻时间)缩短,冻胶强度增加,当高于60℃时,成冻时间缩短更为明显。HPAM和交联剂的质量分数越大,成冻时间越短。当体系pH=7.0时成冻时间最短,体系呈弱酸性或弱碱性时成冻时间均会延长,且弱酸性时比弱碱性时成冻快,pH值对冻胶强度影响不大。络合铬冻胶的成冻时间与冻胶强度的关系符合常规冻胶所遵循的规律,即成冻时间越短,冻胶的强度则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铬 乳酸铬 聚丙烯酰胺/铬冻胶 络合铬冻胶 冻胶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剪切耐盐无机铝凝胶深部调剖剂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苹 戴彩丽 +3 位作者 由庆 赵光 孟凡宾 袁小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103,118,共4页
针对有机凝胶抗剪切性和耐盐性差的问题,采用无水氯化铝与活化剂尿素制备了一种抗剪切、耐盐的无机铝凝胶深部调剖剂.室内实验考察了质量浓度、温度、矿化度对铝凝胶胶凝时间的影响,并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从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 针对有机凝胶抗剪切性和耐盐性差的问题,采用无水氯化铝与活化剂尿素制备了一种抗剪切、耐盐的无机铝凝胶深部调剖剂.室内实验考察了质量浓度、温度、矿化度对铝凝胶胶凝时间的影响,并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从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3个方面对无机铝凝胶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无机铝凝胶的胶凝时间为16~824 h,且可调,温度对无机铝凝胶的胶凝时间的影响较大,当温度小于80℃时,无机铝凝胶的热稳定性较好;矿化度(包括Na+,Mg2+和Ca2+)及剪切时间对无机铝凝胶的胶凝时间的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耐盐、抗剪切能力;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无机铝凝胶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封堵率在98%以上,能够满足80℃以下油藏深部调堵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铝凝胶 耐盐 抗剪切 无水氯化铝 尿素 深部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