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南油田采油污水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尹先清 伍家忠 +2 位作者 高新华 孙灵念 陈景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渤南油田结垢性含油污水的方法。在 45~ 5 0℃下在渤南首站污水中依次加入以活性Ca(OH) 2 为主要成分的助凝剂CH 2和等量PAC、PAM组成的复合絮凝剂JPM 1,短时间搅拌后静置沉降 5 0~ 6 0min ,上清水...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渤南油田结垢性含油污水的方法。在 45~ 5 0℃下在渤南首站污水中依次加入以活性Ca(OH) 2 为主要成分的助凝剂CH 2和等量PAC、PAM组成的复合絮凝剂JPM 1,短时间搅拌后静置沉降 5 0~ 6 0min ,上清水经砂滤后清澈透明 ,浊度 <0 .5NTU ,pH值上升至 8.0~ 8.5 ,各项水质测定值 (含油量 ,悬浮物 ,腐蚀速率 ,粒度中值 ,SRB和TGB菌数 )均符合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的A3级指标。CH 2加量为 2 80~ 40 0mg/L ,JPM 1加量为 15 0~ 2 0 0mg/L ,随污水含油量 (39~ 112mg/L)增加而增加。未处理污水失钙镁率为 17.7% ,有结垢性 ,处理后水及其与未处理水的 2∶3和 3∶2混合水失钙镁率 <1% ,无结垢性。此方法工艺简单 ,可利用原有设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油田 采油污水处理方法 研究 油田采出水 净水剂 化学混凝 结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低渗油田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技术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勇 杨海波 何苏荣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22,共5页
为了延缓水平井筛管完井后期的含水上升速率、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胜利油田提出并推广应用了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技术。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的技术原理为:首先,要根据油井的油藏地质特征,利用管外封隔器将水平油层段合理分段,实... 为了延缓水平井筛管完井后期的含水上升速率、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胜利油田提出并推广应用了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技术。水平井筛管分段控流完井的技术原理为:首先,要根据油井的油藏地质特征,利用管外封隔器将水平油层段合理分段,实现各个不同层系间的有效隔离;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油井合理的日产液量,根据油藏的物性参数制订产能分配方案、计算各段需要的渗流面积;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在各段下入不同孔密或缝密的控流筛管,调节各段生产压差,使产层均衡供液,并控制底水均匀地向水平井筒推进。介绍了分段管外封隔器、变密度控流筛管、变密度割缝管等分段控流完井工具,及分段控流完井工艺。从推广应用至今,该完井技术已经在胜利油田及其所属外地区块的30余口水平井中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稳油控水效果明显,油井含水率可比邻井同期下降10%,能实现各不同层系间的有效隔离、延长油井无水或低含水开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完井 筛管 分段完井 含水率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有利储层发育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新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断陷湖盆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预测难度大。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的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砂... 断陷湖盆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预测难度大。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的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砂砾岩储层的“三元控储”模式。研究表明: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有利储层的形成与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碳酸盐胶结和有机酸溶蚀作用三者联合控制,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宏观分布,成岩胶结加剧储层非均质性,晚期酸性流体溶蚀改善储层质量。构造活动和湖平面的升降控制沉积环境的转变,自下而上由低角度退积样式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向高角度进积样式的扇三角洲转变,扇三角洲储层粒度适中,分选好,泥质含量低,中厚层水下分流河道原始物性较好;成岩早期方解石差异性胶结增强了储层内幕的非均质性,造成部分河道砂体底部储层致密化;晚期油气充注对早期弱胶结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强,造成单期河道砂体储层中部物性好。综上认为,油气运移路径上多期分流河道叠置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类型 有利储层 砂砾岩体 沙三段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类稠油降黏剂的合成及降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培智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解决传统降黏剂在辅助稠油举升过程中因搅拌速度低无法与采出液充分混合,导致现场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聚醚类稠油降黏剂MSN,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其降黏性能,并分析了降黏机... 为解决传统降黏剂在辅助稠油举升过程中因搅拌速度低无法与采出液充分混合,导致现场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聚醚类稠油降黏剂MSN,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其降黏性能,并分析了降黏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50r/min、搅拌1min条件下,MSN对稠油的降黏率达到95.6%,24h后降黏率仍保持在87.2%,表现出低搅拌速度下降黏能力和降黏稳定性较强的特点;观察MSN加入稠油前后胶质和沥青质形貌的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胶质和沥青质的聚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分散。分析认为,MSN通过分散作用,减弱了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不能形成结构稳定的胶体,从而实现稠油降黏的目的。研制的降黏剂MSN为稠油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降黏剂 降黏性能 降黏机理 分散降黏 稠油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特征对比研究
5
作者 陶磊 丁雨辰 +8 位作者 张霞 徐正晓 胡子伟 史文洋 白佳佳 张娜 朱庆杰 姜龙宇 班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实验,分别探究了温度场的发育情况以及结焦带的形成、扩展规律,并通过火驱后的生产效果分析以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揭示了2种储层条件下的火驱开发特征。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燃烧前缘的推进,尤其是在物性遮挡处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并产生局部高温,添加助燃剂后进行中继点火可协同火驱前缘突破遮挡,此时温度腔持续扩展,最高温度可达583.2℃;与均质油藏不同,其形成的结焦带呈不连续状分布,中继点火后物性遮挡产生应力断裂,燃烧前缘穿过断裂条带继续向生产井推进,燃烧腔迅速扩展;均质油藏火驱过程中,燃烧稳定阶段保持高速产油,最终采收率为53.27%,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后开始稳定产油,进入产油主力期,大量原油被驱替,仅少量原油存在非流场波及范围内,最终采收率为51.46%;2种储层的剩余油分布在高温区都趋近于0,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前物性遮挡影响的区域含油饱和度较高,中继点火后整个区域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2种储层下部由于燃烧较剧烈,含油饱和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三维物理模型 物性遮挡 助燃剂 结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家油田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优化及现场试验 被引量:25
6
作者 郭辽原 张玉真 +3 位作者 杨年文 巴燕 王红 汪卫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1,106,共4页
内源微生物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微生物,实现微生物驱油。因此激活剂选择和优化对内源微生物驱来说至关重要。在对胜利油区沾3块油藏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淀粉水解液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磷酸... 内源微生物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微生物,实现微生物驱油。因此激活剂选择和优化对内源微生物驱来说至关重要。在对胜利油区沾3块油藏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淀粉水解液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以沾3-斜24井产出水作为激活对象,首先利用静态激活实验从微生物活性角度初步确定出2组激活剂配方;然后利用动态物理模拟对2组配方进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及增油效果评价实验,最终优化出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最佳激活剂配方为0.3%淀粉水解液+0.2%(NH4)2HPO4+0.2%NaNO3,该配方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平均大于6.7%。在胜利油区沾3块3口油井进行了单井吞吐现场试验,试验后单井平均日增油量为1.2t,含水率平均下降3.5%,见效周期超过3个月,截至2011年3月底累积增油量超过400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油 浓度优化 静态激活 动态激活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对策——以渤南油田义11井区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宝国 滑辉 +2 位作者 丁文阁 陈军 李华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99,103,共4页
渤南油田义11井区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注采矛盾突出,自然递减率达到14.8%,产量快速下降。为减缓递减,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针对主力油层主体部位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的状况,通过不稳定注... 渤南油田义11井区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注采矛盾突出,自然递减率达到14.8%,产量快速下降。为减缓递减,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针对主力油层主体部位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的状况,通过不稳定注水和优化油井采液强度,实现控水稳油;针对局部注采不完善,储量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状况,通过完善和恢复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水驱动用程度;对合采合注井,通过分层注水和封堵高含水层,减缓层间矛盾;对采出程度低,含水率低的砂体边部和非主力油层,通过储层改造、分层注水、单层开采等措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年递减率下降至4.1%,基本保持稳定,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由30.7%提高到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流动单元 开发技术对策 提高采收率 注采完善 渤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复合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太勋 李超 +1 位作者 刘畅 孙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共8页
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_1h_2^(7-4)小层为例,遵循河口坝构型模式和增生体发育模式,对河口坝复合体内不同类型夹层进行识别并统计坝体发育规模。根据相似准则设计河口坝复合体试验模型,开展水驱油物理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 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_1h_2^(7-4)小层为例,遵循河口坝构型模式和增生体发育模式,对河口坝复合体内不同类型夹层进行识别并统计坝体发育规模。根据相似准则设计河口坝复合体试验模型,开展水驱油物理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水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在河口坝复合体内部四级界面对应的稳定隔层以及单一河口坝内部三级界面对应的不稳定夹层附近富集;顶部或底部具封隔能力的夹层比中部夹层更有利于剩余油富集;夹层发育规模越大,倾角越大,阻碍流体运动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剩余油富集;隔、夹层相交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剩余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河口坝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陆梁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的脱硫保粘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袁长忠 潘永强 +2 位作者 陈景军 王金亮 杜春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53-356,362,共4页
针对因油田污水中H2S的存在而导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严重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空气氧化法,通过优化水力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实现了对污水中H2S的彻底去除,并使处理后污水所配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为1700 mg/L)粘度由处理前的5 mPa... 针对因油田污水中H2S的存在而导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严重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空气氧化法,通过优化水力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实现了对污水中H2S的彻底去除,并使处理后污水所配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为1700 mg/L)粘度由处理前的5 mPa·s提高到30mPa·s以上,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达到了该二元复合驱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设计要求。同时,全部采用脱硫处理后污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污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粘度也可以达到30mPa·s以上,因此可以采用污水配制聚合物母液,节约大量清水资源和生产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脱硫 空气氧化 二元复合驱 聚合物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去白云石化作用及其与储集性的关系——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四段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砥石 姜秀芳 王全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9,共4页
湖相碳酸盐岩以层薄、分布面积广、局部富集高产为显著特点。对其成岩作用,特别是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对认识该类储层、指导下步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方解石脉与白云石化的关系、锶同位素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 湖相碳酸盐岩以层薄、分布面积广、局部富集高产为显著特点。对其成岩作用,特别是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对认识该类储层、指导下步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方解石脉与白云石化的关系、锶同位素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研究,认为在有机质成熟、烃类开始形成时产生大量的有机酸,满足了去白云石化所需要的酸性环境,在该环境中去白云石化流体与砂屑颗粒进行水一岩作用后,Ca^2+取代Mg^2+形成方解石。由于去白云石化作用,在砂屑间的残余粒间孔内沉淀形成微晶或巨晶状方解石,从而使储层内原生粒间孔堵塞、面孔率降低、孔隙类型由原生粒间孔转为以晶间微孔为主。通过多口井大量薄片观察和统计,去自云石化作用可使原生粒间孔隙降低15%~36%,对储层的形成起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云石化作用 锶同位素特征 流体包裹体特征 储集性 孔隙丢失 湖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采井水平筛管段防套损工艺参数界限研究
11
作者 邵现振 任兰庆 +4 位作者 陈军 赵会议 刘均荣 赵源 隋义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202,共13页
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一直是困扰稠油高效、持续开发的重要问题,明确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主控因素,建立防套损工艺参数界限,可指导稠油热采井安全开发。基于热-力耦合理论,建立包含注汽温度、干度、水平筛管壁厚、相位角等参数的有限... 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一直是困扰稠油高效、持续开发的重要问题,明确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主控因素,建立防套损工艺参数界限,可指导稠油热采井安全开发。基于热-力耦合理论,建立包含注汽温度、干度、水平筛管壁厚、相位角等参数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轴向热伸长完全补偿以及在水平筛管上覆岩层压力和地层膨胀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不同注汽参数(温度、干度)与水平筛管结构参数(壁厚、相位角、孔径、孔密)对套损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的主控因素为水平筛管壁厚、注汽温度和干度、相位角。增大水平筛管壁厚可以显著降低应力,减小套损风险。提高热采井水平筛管段的注汽温度和干度有利于稠油开采,但同时也使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应力大幅增加,增大套损风险。相位角为30°时筛管抗挤毁能力最强,相位角为60°、90°和150°时筛管所受应力比30°时分别增加13.2%、25.6%和2.8%,相位角安全性顺序依次为30°、150°、60°、90°。筛管孔密、孔径对套损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建立了4套套损技术界限图版,利用该图版可以快速确定热采井水平筛管段预防套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井 套损 主控因素 参数界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H_(2)S成因机理及富集规律
12
作者 韩带 董春梅 +3 位作者 马鹏杰 林承焰 包长甲 李晓庆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3,共7页
硫化氢(H2S)是一种与油气伴生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着油气安全生产和有效开采,因此有效评估H2S的成因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Es4)湖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含H2S油气藏。为明确该区H2S的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文中综... 硫化氢(H2S)是一种与油气伴生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着油气安全生产和有效开采,因此有效评估H2S的成因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Es4)湖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含H2S油气藏。为明确该区H2S的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文中综合分析了天然气与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固体沥青元素特征以及膏盐岩、原油、干酪根硫同位素特征,认为大王庄北部深洼带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是该区油气藏中H2S来源的主要成因。馆陶组成藏期及之后的继承性断层活动,导致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中H2S大量富集。该认识将为今后大王庄地区富硫油气藏的开发及规避H2S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 成因机理 富集规律 车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家庄油田南区薄层特稠油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淑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0,103,共4页
陈家庄油田南区为薄层特稠油油藏,具有储层薄、油稠、出砂严重、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常规开发单井产量低。针对以上问题,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平井开发及蒸汽驱技术政策界限研究,数值模拟优化结果表明:水平井布井极限厚度在... 陈家庄油田南区为薄层特稠油油藏,具有储层薄、油稠、出砂严重、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常规开发单井产量低。针对以上问题,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平井开发及蒸汽驱技术政策界限研究,数值模拟优化结果表明:水平井布井极限厚度在3 m以上,吞吐阶段注汽强度为15 t/m,初期尽量提高采液量;当地层压力降至5 MPa以下开始转驱,蒸汽驱阶段采用水平井与水平井组合方式,水平井合理井距为150 m左右,合理生产井段长度为200~250 m,合理的转驱时机是吞吐4个周期左右,注汽速度为6~8 t/h,连续蒸汽驱的开发方式为最优方案。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实现了研究区薄层特稠油油藏的有效动用,预计采收率可达到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 稠油 水平井 蒸汽吞吐 优化设计 陈家庄油田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探区核销探井再评价
14
作者 刘魁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通过对河口探区内370口已经核销的老探井进行重新评价,认为受地质认识和采油工艺局限性的影响有21口已经核销的老探井初次试油不彻底。随着地质认识的不断完善和采油工艺的不断改进,对其中的17口井进行了重新试油均获得成功,产油量由8.9... 通过对河口探区内370口已经核销的老探井进行重新评价,认为受地质认识和采油工艺局限性的影响有21口已经核销的老探井初次试油不彻底。随着地质认识的不断完善和采油工艺的不断改进,对其中的17口井进行了重新试油均获得成功,产油量由8.94t/d增加到73.9t/d,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063×104t。实施核销探井再评价,不仅深化了地质认识,盘活了闲置资产,缩短了增储周期,降低了勘探成本,而且通过出油井点的突破,找到了一条高勘探成熟地区油气勘探的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销探井 重新试油 防砂 河口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现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硕 戴俊生 +3 位作者 付晓龙 王燕 陈国强 徐福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2,共7页
渤南油田发育大型低渗透油藏,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部署井网时未考虑现今地应力影响,导致压裂改造后发生严重水淹水窜。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须对研究区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以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为例,利用差应变法、声发射法和... 渤南油田发育大型低渗透油藏,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部署井网时未考虑现今地应力影响,导致压裂改造后发生严重水淹水窜。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须对研究区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以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为例,利用差应变法、声发射法和波速各向异性法等岩心室内实验方法以及测井资料计算,确定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现今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测井资料计算,建立岩石的动、静态力学参数转化关系,求取准确的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地质模型,进而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油田五区现今地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东部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平均为北东61.4°,西部平均为南东58°;水平最大主应力表现为中部低、四周高、环带状分布的特征;水平最小主应力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且在研究区中心的局部区域应力值较大。造成现今地应力方向异常主要是研究区东西两侧呈"V"字形分布的断裂系统在近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派生出对称侧向剪切应力所导致,而剖面应力展布则主要受埋深和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段 现今地应力 有限元数值模拟 岩石力学参数 渤南油田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临界CO_(2)损伤的椭球形三维裂缝计算新模型
16
作者 纪国法 林中天 +1 位作者 聂一林 赵文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0,共10页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新模型;结合前人室内测试结果,回归了岩石弹性力学参数与超临界CO_(2)多浸泡因素关联式,讨论了超临界CO_(2)压力、温度、施工排量、初始弹性模量、初始泊松比、缝内净压力、储层厚度等参数对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上下存在水层的目的层采用超临界CO_(2)压裂时更应采取控缝高的措施;针对低渗储层,可优先考虑超临界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工艺更适用于最小水平主应力大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时,有助于低排量下获得相同的平均缝宽。研究成果对非常规油气水平井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岩石力学 损伤 三维裂缝 模型 平面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10高温屏蔽暂堵剂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任占春 张光焰 +4 位作者 韩文峰 张智勇 田庆堂 李清明 陈景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筛选出水不溶而油溶的两种颗粒材料HP 15和TB 1,根据地层孔隙直径 1/ 2~ 1/ 3两颗粒和三颗粒架桥原理确定其粒径分布 ,借助悬浮剂制成了浓缩悬浮液 (使用时稀释至要求浓度 ) ,供高温油藏井下作业前对地层进行蔽屏暂堵 ,防止伤害。该屏... 筛选出水不溶而油溶的两种颗粒材料HP 15和TB 1,根据地层孔隙直径 1/ 2~ 1/ 3两颗粒和三颗粒架桥原理确定其粒径分布 ,借助悬浮剂制成了浓缩悬浮液 (使用时稀释至要求浓度 ) ,供高温油藏井下作业前对地层进行蔽屏暂堵 ,防止伤害。该屏蔽暂堵剂 (HP 10 )在 140℃对不同渗透率人造岩心的水相暂堵率Dw 为 96 .5 %~ 99.8% ,煤油解堵率 (油相渗透率恢复率 )Ho 为 95 .3%~ 97.2 % ;对天然岩心砂充填模型的水相 (埕岛油田地层水 )暂堵率Dw 为 96 .1%和 97.8% ,原油解堵率Ho 为 93.3%和 94.6 %。在 0 .1~ 2 .0MPa范围内逐步加大HP 10注入压力 ,140℃下人造岩心的水相 (盐水 )暂堵率Dw 逐步增大 (82 .6 %→ 10 0 % ) ,煤油解堵后水相渗透率恢复率Hw 逐步减小 (98.1%→ 93.3% )。该剂在胜利渤南高温油田已成功用于 8口井洗井、压井、检泵等作业前的油层屏蔽暂堵 ,简介了施工工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10高温屏蔽暂堵剂 研制 应用 油溶水不溶颗粒 悬浮液 屏蔽暂堵 井下作业 高温油藏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卢浩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华 张怀吉 刘雅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111,共4页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油藏流体性质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利用生排烃期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法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法,分别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早期开...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油藏流体性质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利用生排烃期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法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法,分别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早期开始生烃,其油藏多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早期成藏;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2期,东营组沉积中期有少量油气在渤南洼陷中心沙四段储层中运聚成藏,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以上新统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不同构造单元中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以烃源岩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自下而上,由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史 饱和压力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因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建伟 宋国奇 +2 位作者 宋书君 王新征 高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55,共6页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主要驱动机制类型;在浮力驱动下,中、浅部输导层正向构造'脊'控制着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及其周缘,活动性断裂带诱发超压流体沿优势通道侧向运移、集中泄流泄压;在深部输导层正常压实环境下,油气受水动力和浮力联合驱动发生运移,优势运移路径主要受正向构造'脊'的控制,但输导层渗流能力非均质性也对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层 驱动机制 侧向运移 控制因素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流场发育阶段定量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辛治国 贾俊山 孙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4,共6页
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物性差异、水油流度差异、注采差异、注入水长期冲刷及剥蚀等因素影响,油层内逐渐形成优势流场。矿场生产证明,优势流场对流体的分布和运移起重要作用,对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有较强影响。但是实践也证明,不... 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物性差异、水油流度差异、注采差异、注入水长期冲刷及剥蚀等因素影响,油层内逐渐形成优势流场。矿场生产证明,优势流场对流体的分布和运移起重要作用,对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有较强影响。但是实践也证明,不同开发区块、不同油藏类型、不同井网类型以及不同工作制度等条件下形成的优势流场有很大差异。依据优势流场中流场强度大这一主要特征,引入流场强度指数作为定量的界定指标,并与PV数指数、采出程度及注水效率等参数结合,定量界定了优势通道的形成及所处阶段。当流场强度指数大于1.5,注水效率高,采出程度低时说明这是优势流场的初期阶段;流场强度指数大于1.5,注水效率低,采出程度低时说明是狭窄的优势通道,为优势流场的中期阶段;流场强度指数大于1.5,注水效率低,采出程度高时说明是优势流场的后期阶段,即已成为优势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通道 表征 改进流线法 流场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