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油价下桩西油田高效滚动开发的对策与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石世革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367,共4页
低油价下油田开发的经济性遭遇严峻挑战,如何实现油田的高效滚动开发,成为桩西油田开发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桩西油田在滚动开发中遇到的重点含油层系岩性圈闭多、油层埋深大、油藏规模小、开发成本高、钻探风险大等难点,通过深化... 低油价下油田开发的经济性遭遇严峻挑战,如何实现油田的高效滚动开发,成为桩西油田开发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桩西油田在滚动开发中遇到的重点含油层系岩性圈闭多、油层埋深大、油藏规模小、开发成本高、钻探风险大等难点,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反复实践,在桩西油田南部地区探索出"立足浅油层、沿主断找高产、定向井穿层打连串、水平井顺层打连片"的高效滚动开发模式,打破了该区多年停滞不前的滚动开发局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油层 滚动开发 低油价 桩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西地区高温中低渗油藏驱油用廉价复合表面活性剂 被引量:8
2
作者 冷强 尚朝辉 +3 位作者 李军 徐丽霞 张贵才 段志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3,85,共4页
针对桩西地区高温中低渗油藏,特别是经过多轮次调剖后的油藏,研发了一种价格低廉的驱油用复合表面活性剂。该剂的主要成分为:用棉籽油脚制成的混合天然羧酸盐,用褐煤制成的改性腐殖酸钠、偏硅酸钠及聚醚类表面活性剂。实验用表面活... 针对桩西地区高温中低渗油藏,特别是经过多轮次调剖后的油藏,研发了一种价格低廉的驱油用复合表面活性剂。该剂的主要成分为:用棉籽油脚制成的混合天然羧酸盐,用褐煤制成的改性腐殖酸钠、偏硅酸钠及聚醚类表面活性剂。实验用表面活性刺溶液用矿化度8230mg/L的现场注入水配制。90℃下质量分数≥0.3%的该剂水溶液与一脱水稠油间的界面张力达到10~mN/m。溶液质量分数由0.1%增至0.8%时,该剂耐钠盐度由32g/L降至18g/L,耐钙盐度由0.3g/L升至4.0g/L。该剂耐温性为120℃。在渗透率0.53耐的平板砂岩模型上在50℃测得,注入0.1~0.8PV0.5%的该剂水溶液,使黏度15Pa·s的原油水驱后采收率提高8.5%~25.5%,注入0.3PV时提高采收率11.5%。2006-07-02-08-30,在桩50井先注入600m^3高温抗盐堵剂PMN-PFR进行深部调剖,再依次注入1.0%、0.5%、0.3%的该剂溶液共5000m^3进行驱油,截止2007—03,该井组6口油井共增产油1506吨。图2表4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表面活性剂 天然羧酸盐 改性腐殖酸盐 偏硅酸钠 驱油剂 表面活性剂驱 高温油藏 中低渗油藏 胜利桩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海燕 彭仕宓 刘风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在分析流动单元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在分析流动单元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建立了不同含水期动态的流动单元模型。研究表明,不同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受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的变化所控制,其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流动单元能够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水运动规律相似的储集带的动态变化,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关系密切。实践证实了动态流动单元对剩余油预测的准确性,表明应用动态流动单元方法预测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更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流动单元 陆相储层 判别函数 流动层指数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气气浮-超滤-反渗透深度处理油田污水及回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许浩伟 王谦 +2 位作者 李海军 周大君 刘相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7-109,119,共4页
根据油田处理污水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利用"溶气气浮-超滤-反渗透"法处理油田污水进行配制聚合物再利用的工艺,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各工艺处理前后的水质,并进行了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的初始粘度和稳定性的对比。结... 根据油田处理污水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利用"溶气气浮-超滤-反渗透"法处理油田污水进行配制聚合物再利用的工艺,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各工艺处理前后的水质,并进行了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的初始粘度和稳定性的对比。结果表明,油和SS的质量浓度降至1 mg.L-1以下,出水矿化度降至500 mg.L-1以下,对聚合物影响较大的Ca2+和Mg2+的质量浓度降至5 mg.L-1以下;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粘度和粘度稳定性均有较大地提高。处理后的水可以替代清水配制聚合物母液,具有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污水 溶气气浮 超滤 反渗透 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活性溶胶深部调驱剂及其在桩52块的应用
5
作者 于法珍 冷强 +3 位作者 李军 段志刚 刘江涛 张贵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本文报道的调驱剂,是针对高温(120℃)、中低渗(平均0.28μm2)、经多轮次近井地带调剖的五号桩油田研发的,制备方法如下。将一种氧化褐煤(腐殖酸)与甲醛反应得到固态树脂,再与NaOH反应得到水溶性良好的活性树脂,在其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 本文报道的调驱剂,是针对高温(120℃)、中低渗(平均0.28μm2)、经多轮次近井地带调剖的五号桩油田研发的,制备方法如下。将一种氧化褐煤(腐殖酸)与甲醛反应得到固态树脂,再与NaOH反应得到水溶性良好的活性树脂,在其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得到界面活性好的活性树脂溶胶调驱剂,优化配方为5%活性树脂+0.5%OP-10。当pH值减小(12~8)、盐度增大(1~40g/L)时,该剂黏度、水不溶物量增大,可在水流通道中形成堵塞。在150℃加热30天不影响该剂的性能。在65℃用该剂驱替水驱后胶结平板砂岩模型中的原油,随注入段塞量增大(0~0.8PV),采收率由32%增至55%。2007-06-04至2007-10-25,在桩52块中部3个井组进行深部调剖-调驱现场试验,先注入300m3高强度的冻胶型高温堵剂PMN-PFR,使吸水剖面在每一口注水井大幅度改善,再注入600或800m35%的活性树脂溶胶,截止2008年12月,水驱采收率由19.13%提高至2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驱剂 表面活性剂/水基凝胶体系 腐殖酸衍生物 pH值盐度(矿化度) 深部调剖/驱油 高温油藏 五号桩油田桩52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东三段沉积体系类型及差异分布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伟涛 赵瑞星 +5 位作者 邓涛 董艳蕾 滕宝刚 聂银兰 季芬 杨富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东营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沉积类型及其分布制约了油气勘探方向和精细勘探。文中综合孤北洼陷钻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详细研究了东营组东三段沉积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孤北洼陷东三段(Ed3)发育近岸...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东营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沉积类型及其分布制约了油气勘探方向和精细勘探。文中综合孤北洼陷钻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详细研究了东营组东三段沉积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孤北洼陷东三段(Ed3)发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沉积。2)东三段沉积类型时空分布差异性特征明显。西缘陡坡带发育近源砂砾岩与暗色泥岩组合的近岸水下扇;南侧和东侧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洼陷内发育湖相泥岩,断裂带附近多为滑塌浊积扇。3)沉积相带影响了储层质量。距源区越远,结构成熟度越高,则有利储层越发育;滑塌浊积扇相带储层质量优于辫状河三角洲相带,近岸水下扇相带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辫状河三角洲 滑塌浊积扇 东营组东三段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测井评价
7
作者 贺东旭 陈志湘 +1 位作者 张城浩 朱孟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 东营凹陷利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矿物组分复杂,物性参数解释精度低,油、干层界限难以界定。基于测井、录井、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交会图版识别和雷达图形模式识别岩性方法,较好地区分了砂砾岩体岩性。在岩性识别、含油产状分析、试采资料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有效储层的物性和电性下限。结合试采资料,建立了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分级解释图版与评价标准。分别建立了砾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模型,为利津北带复杂砂砾岩体储层提供定量评价方法。该研究成果在利津北带砂砾岩体投产井中得到了应用验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交会图 雷达图 有效储层 孔隙度 渗透率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邱隆伟 王义 +3 位作者 代莉 宋璠 张在鹏 杨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102,6-7,共14页
为明确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确定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利用岩心、粒度、测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沉积体系,研究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滩... 为明确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确定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利用岩心、粒度、测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沉积体系,研究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物源主要来自北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东北部也有较弱物源注入;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桩南鼻状构造带;扇三角洲主要呈窄条带状沿埕东凸起展布,分布范围有限;浪控三角洲分布于南部孤北鼻状构造带;滨浅湖发育于古隆起两侧的东西次洼,半深湖—深湖集中发育在西次洼中,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继承性。同时,沙二段沉积期因湖盆整体处于湖平面下降和上升转折期,主要发育滩坝沉积相。该研究对提高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展布规律识别的准确度、发掘深部地层及新探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北洼陷 沙河街组 沙二段—沙三中亚段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踪剂产出曲线双峰值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晓兰 姜瑞忠 +2 位作者 郑勇 韩明俊 刘湘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8,共3页
在中原油田矿场示踪剂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常规示踪剂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示踪剂运移规律的层间非均质性以及水淹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产出曲线双峰值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注采井网中,若水淹程度相近,渗... 在中原油田矿场示踪剂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常规示踪剂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示踪剂运移规律的层间非均质性以及水淹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产出曲线双峰值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注采井网中,若水淹程度相近,渗透率级差为3.3且低渗透层与高渗透层的厚度比大于4.0时可能出现双峰现象。该研究成果为现场的工艺分析和示踪剂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产出曲线 双峰值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解除储层深部粘土堵塞的氟硅酸/盐酸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宝峰 赵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1-313,共3页
在Bryant的最新砂岩基质酸化模型 (1991)基础上 ,提出了由不与石英反应而选择性地与粘土反应的氟硅酸(H2 SiF6)、可减少硅胶和氟硅酸盐沉淀的盐酸 (HCl)组成的混合酸化液 ,用于解除砂岩储层深部粘土堵塞。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H2 SiF6... 在Bryant的最新砂岩基质酸化模型 (1991)基础上 ,提出了由不与石英反应而选择性地与粘土反应的氟硅酸(H2 SiF6)、可减少硅胶和氟硅酸盐沉淀的盐酸 (HCl)组成的混合酸化液 ,用于解除砂岩储层深部粘土堵塞。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H2 SiF6/HCl混合酸液体系与含粘土 14%的砂岩储层岩心之间的反应 ,实验结果如下 :①该体系适用于解除砂岩油层深部粘土造成的堵塞 ,解堵效果优于常规土酸 (3%HF/ 12 %HCl) ;②温度越高 (30— 12 0℃ ) ,该体系与岩心之间的反应速度越快 ;③对于H2 SiF6/ 12 %HCl体系 ,H2 SiF6浓度 (3%— 10 % )控制体系与岩心间的反应速度 ,对于解除深部粘土堵塞 ,H2 SiF6的最佳浓度为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酸/盐酸混合酸化液 氟硅酸 基质酸化 砂岩储藏 粘土堵塞 深部解堵 酸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复合增产技术 被引量:8
11
作者 杜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2,共6页
针对桩西油田强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单井产液量高、含水率高、开发效果差、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底水稠油油藏复合增产技术研究。利用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可视化试验,分析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同时针... 针对桩西油田强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单井产液量高、含水率高、开发效果差、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底水稠油油藏复合增产技术研究。利用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可视化试验,分析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同时针对单一二氧化碳驱易指进的问题,优选发泡剂和稳泡剂,研制了增黏型泡沫体系,并配制了乳化沥青堵水剂以封堵高渗透通道,形成了包括二氧化碳吞吐、增黏型泡沫体系和乳化沥青堵水剂的水平井复合增产技术。复合增产技术在桩1块底水稠油油藏应用7井次,平均含水率降低27.5百分点,累计增油量3 205t,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现场应用表明,复合增产技术可以解决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含水率高、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平井 二氧化碳 发泡剂 乳化剂 乳化沥青 桩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致密油藏重复压裂用渗吸液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贺东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03,109,共6页
目的桩西低渗致密油藏压裂投产后单井产能下降快,重复压裂效果差。为改善桩西低渗致密储层开发效果,提出并研究形成了渗吸液作为辅助液的压裂技术。方法室内实验评价了渗吸液对含油致密岩心的渗吸作用,以及对岩心驱替效率的影响,测定了... 目的桩西低渗致密油藏压裂投产后单井产能下降快,重复压裂效果差。为改善桩西低渗致密储层开发效果,提出并研究形成了渗吸液作为辅助液的压裂技术。方法室内实验评价了渗吸液对含油致密岩心的渗吸作用,以及对岩心驱替效率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含量下渗吸液的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角。结果渗吸液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6×10^(-2)mN/m,并将水对岩石润湿角118.3°的弱亲油储层润湿性转化为水对岩石润湿角63°的弱亲水性储层。结论通过添加渗吸液可大幅提高渗吸液驱替效率、渗吸速率和采收率,这是渗吸液辅助重复压裂技术日产油量增加和延缓产量递减的主要机理。渗吸液质量分数升高至0.5%后,提升效果变缓。2021年渗吸液辅助重复压裂技术现场实施5井次,与同区块5口常规重复压裂井相比,累计年增油5451 t。该研究对低渗致密储层压裂改造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渗吸 驱替 界面张力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低分子量配体改性纳米粒子强化乳液研究
13
作者 贺东旭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133,共6页
乳状液由于其优异的界面性质,可以通过贾敏效应控制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阻力,而基于纳米二氧化硅稳定的乳状液可以获得比单纯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状液更加优异的稳定性和界面弹性,但是油田使用的配液水中存在较高的盐含量,由于电荷屏蔽... 乳状液由于其优异的界面性质,可以通过贾敏效应控制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阻力,而基于纳米二氧化硅稳定的乳状液可以获得比单纯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状液更加优异的稳定性和界面弹性,但是油田使用的配液水中存在较高的盐含量,由于电荷屏蔽等作用纳米二氧化硅在高矿化度盐水中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其在油田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为了提高纳米二氧化硅在盐水中的稳定性,制备可用于油田现场调驱的纳米二氧化硅稳定的乳状液,因此研究中利用低分子量配体[3-(2,3-二羟基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纳米材料二氧化硅表面进行改性,并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以及TEM对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了结构表征。动态光散射实验表明改性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流体动力学直径在室温和高达70℃的温度下超过30 d基本保持恒定,说明该改性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纳米材料在含有二价阳离子的浓盐水中的空间稳定性,利用该纳米材料制备了水包油乳状液体系,并进行了矿场应用,措施井组综合含水率由调驱前的96.2%降至91.9%,降低4.3%;井组日产油量由4.6 t增加至8.3 t,日增油量达3.7 t,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研究对于提高纳米材料在油田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接枝改性 耐盐性 乳状液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断湖盆构造控砂与沉积充填过程——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始新统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董道涛 邱隆伟 +5 位作者 马永达 杨勇强 邹毓 代莉 滕宝刚 张在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3-663,共11页
构造控砂一直为断陷盆地分析调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综合井-震、岩心和镜下鉴定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段(SQ1—SQ3)为例,探讨构造主导下的控砂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取得认识如下:1)Ⅰ级构造转换... 构造控砂一直为断陷盆地分析调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综合井-震、岩心和镜下鉴定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段(SQ1—SQ3)为例,探讨构造主导下的控砂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取得认识如下:1)Ⅰ级构造转换带奠定盆地宏观构造-沉积格局,多阶构造坡折叠合湖平面升降控制三级层序内部体系域之间的砂体加积与沉积体系旋回性变化,Ⅱ级构造坡折和次级断层控制体系域内局部输砂系统和砂体展布,陡坡带往往不利于碎屑物质注入湖盆;2)SQ1—SQ2存在孤北和孤南两个独立输砂系统,SQ3两个输砂系统合二为一,SQ1主要发育进退积不明显的、小而多的扇三角洲,SQ2开始发育三角洲、(半)深湖和滑塌砂体,SQ3主要发育大型三角洲,(半)深湖区广泛发育滑塌砂体;3)构造活动通过构造转换带、坡折带、次级断层和陡坡带等主导多断湖盆控砂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气候仅可强化或弱化前者的控制作用,但不会改变盆地充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构造坡折带 控砂机制 沉积充填 断陷盆地 沙河街组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北洼陷沙三段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邱隆伟 杜双虎 +3 位作者 代莉 张在鹏 孙超 辛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孤北洼陷作为典型的双断湖盆,受周缘边界断层交替活动的影响,内部结构独特,物源体系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因此,准确恢复沉积体系演化规律是指导该类湖盆油气勘探工作的关键。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孤北洼陷沙三... 孤北洼陷作为典型的双断湖盆,受周缘边界断层交替活动的影响,内部结构独特,物源体系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因此,准确恢复沉积体系演化规律是指导该类湖盆油气勘探工作的关键。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孤北洼陷沙三段物源及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孤北洼陷东西两侧的长堤断层和埕东断层的交替活动,造成湖盆整体具有"两洼夹一突"的地貌特征,北部桩南断层的强烈活动造成东次洼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湖盆内部整体受长堤、孤东、埕东和孤岛4个方向的物源控制。埕南陡坡断裂带分布进积型扇三角洲和退积型近岸水下扇,垂向上交替堆积,长堤陡坡断裂带分布进积型扇三角洲,孤北东缓坡带和孤北西缓坡带分布三角洲,来自孤东凸起的扇三角洲由洼陷东南部向北部延伸。总之,缓坡带受断层影响较小,地势平缓,以发育三角洲沉积为主,受到湖平面、古地貌的控制;陡坡带以断层活动和湖平面联合控制为主,地势陡,以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平面分布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北洼陷 沙河街组 沙三段 断陷湖盆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CO_2控水实验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晓强 曲占庆 杜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0-353,共4页
文中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分别研究了CO_2驱替水相和油相的效果、CO_2压水锥后油相和水相渗流能力以及CO_2控水稳油效果;分析了底水油藏注入CO_2控水的主要机理,并对控水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注入压力下,注入的CO_2气体... 文中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分别研究了CO_2驱替水相和油相的效果、CO_2压水锥后油相和水相渗流能力以及CO_2控水稳油效果;分析了底水油藏注入CO_2控水的主要机理,并对控水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注入压力下,注入的CO_2气体驱替水相的能力较强,对油相的驱替能力较弱;通过注入CO_2气体压水锥后,地层水被推至地层深处,油相的渗流能力增加,而气体的贾敏效应会导致水相的渗流能力降低;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底水油藏,CO_2控水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CO2驱替 实验研究 控水机理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