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井、氮气及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以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层超稠油为例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学忠 王金铸 乔明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2,共6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埋藏浅(400~570 m)、地层温度低(22~28℃)、储集层薄(2~6 m,平均3.5 m)、地下原油黏度高(50 000~90 000 mPa.s)但热敏性好、适合热采的特点,提出了综合水平井、降黏剂、氮气、蒸汽的复合开发稠油方式(HDNS),...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埋藏浅(400~570 m)、地层温度低(22~28℃)、储集层薄(2~6 m,平均3.5 m)、地下原油黏度高(50 000~90 000 mPa.s)但热敏性好、适合热采的特点,提出了综合水平井、降黏剂、氮气、蒸汽的复合开发稠油方式(HDNS),并在排601砂体北部实施了HDNS开发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油套环空注氮气,可起到隔热作用;利用氮气膨胀性高的特点,补充地层能量;地层内氮气向上超覆,对地层有保温作用。HDNS各要素的综合作用显著提高了蒸汽波及体积、驱油效率和原油流动能力,降低了原油黏度。春风油田应用HDNS技术已经建成产能40×104t,采油速度3.0%,实现了低品位浅薄层超稠油的高速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层 超稠油 强化热采 水平井 蒸汽吞吐 氮气 油溶性降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水平井复合采油及配套技术开发薄浅层超稠油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学忠 毕义泉 +2 位作者 谷建伟 曹坤 席伟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
针对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举升热损失大的难题,研究了水平井复合采油技术,配套完善了薄浅层储层预测技术、注人参数优化技术、水平井大斜度泵、流化床燃煤锅炉高干度注汽技术。根据热化学相结合原理,在蒸汽中添加油溶性降黏剂及氮气... 针对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举升热损失大的难题,研究了水平井复合采油技术,配套完善了薄浅层储层预测技术、注人参数优化技术、水平井大斜度泵、流化床燃煤锅炉高干度注汽技术。根据热化学相结合原理,在蒸汽中添加油溶性降黏剂及氮气,氮气与蒸汽在水平井段上部形成蒸汽腔室,能隔热保温驱油;氮气导热系数是上覆岩石导热系数的1%,注入的氮气可阻隔岩石吸收蒸汽中的热量;氮气与蒸汽对降黏剂产生了多重介质混合搅拌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原油流动性能,解决了井筒举升问题。在春风油田已建成产能65×10^4t/a,采油速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复合采油技术 薄浅层超稠油 蒸汽吞吐 氮气 油溶性降黏剂 大斜度泵 春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席伟军 张枝焕 +1 位作者 徐新宇 史翠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0-358,共9页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分布层位多、原油密度高、粘度大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油源对比及成藏研究成为难点。针对春风油田稠油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主成分生标...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分布层位多、原油密度高、粘度大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油源对比及成藏研究成为难点。针对春风油田稠油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主成分生标特征、包裹体光学特性、产状特征、均一化温度及盐度等实验分析,同时进行了稠油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及成藏演化分析,研究认为:(1)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油气在该区聚集成藏前就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又继续遭受降解,部分井区还存在后期充注现象;(2)三叠纪末期,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生成的油气在车拐断裂带聚集成藏;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的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的油气藏遭受改造和破坏,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并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聚集成藏,但由于研究区地层埋深小,保存条件差,油气普遍遭受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稠油;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油气藏进一步调整改造,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在春风油田的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后期又遭受生物降解形成现今的稠油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油源对比 成藏演化 特超稠油 春风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西春风油田勘探成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金铸 王学忠 +1 位作者 席伟军 董维武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1期29-32,66,共5页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斜坡带,油藏隐蔽性强、油层薄、油稠。车排子凸起多期升降和超剥作用控制了残余地层展布,正序沉积叠加控制了储盖组合样式,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耦合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及展布。油气输导格架为"油源...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斜坡带,油藏隐蔽性强、油层薄、油稠。车排子凸起多期升降和超剥作用控制了残余地层展布,正序沉积叠加控制了储盖组合样式,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耦合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及展布。油气输导格架为"油源断层垂向沟通、毯状砂体横向输导、调节断层纵向调整";沙湾组富集成藏模式为"远源供烃、断毯输导、地层岩性圈闭控藏"。在对生储盖运藏认识的基础上,成功应用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HDNS(水平井+油溶性降黏剂+氮气+蒸汽)开发技术,使得春风油田实现了高速高效勘探开发,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 208×104t,建成产油能力40×104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特征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 HDNS 准噶尔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油田浅层超稠油注采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学忠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58,74,共3页
针对春风油田沙湾组储层埋藏浅、出砂严重、原油黏度高的特点,集成应用了绕丝充填、水平井、氮气、降黏剂、蒸汽、注采一体化技术,注采一体化技术就是稠油热采井蒸汽吞吐转周时不动管柱,上提光杆注汽,下放光杆采油。配套研发了双级热采... 针对春风油田沙湾组储层埋藏浅、出砂严重、原油黏度高的特点,集成应用了绕丝充填、水平井、氮气、降黏剂、蒸汽、注采一体化技术,注采一体化技术就是稠油热采井蒸汽吞吐转周时不动管柱,上提光杆注汽,下放光杆采油。配套研发了双级热采光杆、大斜度抽油泵、抽油泵纠偏装置、热采井口保护装置。以往稠油转周注汽时需要上作业重新防砂、检换泵。春风油田防砂质量较高,转周时一般不需要重复防砂。另一方面,通过以井筒隔热、均匀注汽管柱、大斜度注采一体化泵为特色的注采一体化技术,提高了热效率,有效避免了转周作业时的冷伤害,充分利用热能,最大程度避免热损失,同时减少作业800井次,降低作业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一体化技术 大斜度泵 薄浅层超稠油 水平井蒸汽吞吐 春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钙镁稠油油藏化学复合驱油体系的研发——以春风油田排601区块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孟霖 张锁兵 +4 位作者 齐义彬 曹丽丽 宋勇 夏海容 郑孝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0,共5页
国内稠油油藏类型多样,储层物性复杂,其中高钙镁质量浓度等因素会显著降低化学药剂降黏、调堵等功能。文中以春风油田排601浅层高钙镁特稠油区块为例,针对该油藏地层水钙镁质量浓度高、原油黏度大、高渗通道发育等问题,研发了耐钙镁的... 国内稠油油藏类型多样,储层物性复杂,其中高钙镁质量浓度等因素会显著降低化学药剂降黏、调堵等功能。文中以春风油田排601浅层高钙镁特稠油区块为例,针对该油藏地层水钙镁质量浓度高、原油黏度大、高渗通道发育等问题,研发了耐钙镁的化学复合驱油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稳定性、配伍性及驱油效果等动静态指标开展了综合评价。复合驱油体系在高钙镁质量浓度下,调堵、降黏效果良好,室内驱油实验表明,采收率得到有效提高。该体系为春风油田排601区块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高钙镁 化学体系 降黏 调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低阻气藏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 被引量:23
7
作者 罗水亮 许辉群 +2 位作者 刘洪 张江华 严焕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1-45,共5页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第四系下更新统涩北组气层普遍具有低电阻率特征,在高矿化度地层水环境下,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低阻气层与中、高阻气层的识别难度加大。为此,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录井、测井、构造及试气等资料,结合低阻气层的测井响应...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第四系下更新统涩北组气层普遍具有低电阻率特征,在高矿化度地层水环境下,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低阻气层与中、高阻气层的识别难度加大。为此,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录井、测井、构造及试气等资料,结合低阻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从地质及工程因素入手,对该区低阻气层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结果表明:涩北组低阻气层的主要地质成因是由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浅湖沉积环境下发育的岩性粒度细、黏土矿物含量高以及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高束缚水饱和度,而地层水矿化度高、复杂的孔隙结构、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发育进一步降低了气层电阻率;钻井液侵入与地层浸泡时间对电阻率测井造成的影响是外部工程因素。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变孔隙结构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精度,"侵入因子"与"镜像反映"的交会图以及电阻率—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交会图能够有效地识别气水层。该方法为气田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台南气田 低电阻率气层 成因 黏土矿物 束缚水饱和度 矿化度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演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江华 刘传虎 +2 位作者 朱桂林 董臣强 周晋科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5期590-593,共4页
综合运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少量岩屑长石砂岩、亚长石砂岩及亚岩屑砂岩。储层整体上以中低孔、低渗特低渗为... 综合运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少量岩屑长石砂岩、亚长石砂岩及亚岩屑砂岩。储层整体上以中低孔、低渗特低渗为主,孔渗相关性较好;储集空间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及少量微裂缝。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压实作用—压实作用/绿泥石薄膜/菱铁矿胶结—压实作用/长石溶蚀/石英加大/自生高岭石胶结—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压实作用/方解石胶结/铁方解石胶结/铁白云石胶结—压实作用/黄铁矿胶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 被引量:54
9
作者 葸克来 操应长 +4 位作者 王艳忠 Haile Beyene Girma 张响响 张江华 金杰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443,共10页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并分析孔渗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的匹配关系。该区低渗透储集层成岩环境经历了早期碱性、中期酸性和晚期碱性的演化过程,主要的胶结溶解序列为:绿泥石膜沉淀,早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充填,硬石膏胶结,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少量黄铁矿胶结,其中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埋藏演化过程。孔渗演化史与成藏史匹配关系表明,三工河组存在3种成因类型的低渗透储集层:"先成藏后致密"型,勘探潜力最大;"边成藏边致密"型,勘探潜力中等;"先致密后成藏"型,勘探潜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渗演化史 油气成藏史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砂润湿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瑞玉 王通 +4 位作者 张超 杨永军 刘宝洪 杨朝和 刘晨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0-625,632,共7页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其性质及分离方法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油砂润湿性在油砂分离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油砂润湿性的测定方法及其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风化对油砂润湿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润...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其性质及分离方法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油砂润湿性在油砂分离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油砂润湿性的测定方法及其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风化对油砂润湿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润湿性对油砂可处理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润湿性 油砂分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分布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6
11
作者 史翠娥 杨慧臣 +2 位作者 尚刚 王传忠 席伟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709-712,共4页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对潍北凹陷孔店组原油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可将潍北凹陷原油分为4类,Ⅰ类为成熟腐殖型原油,Ⅱ类为低熟腐殖型原油,Ⅲ类为成熟腐泥型原油,Ⅳ类为低成熟腐泥型原油;Ⅰ类和Ⅲ...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对潍北凹陷孔店组原油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可将潍北凹陷原油分为4类,Ⅰ类为成熟腐殖型原油,Ⅱ类为低熟腐殖型原油,Ⅲ类为成熟腐泥型原油,Ⅳ类为低成熟腐泥型原油;Ⅰ类和Ⅲ类原油在工区分布广泛,Ⅱ类和Ⅳ类原油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通过油源对比研究,认为Ⅰ类、Ⅱ类原油主要来源于临近区域的孔二段上亚段湖沼相的泥岩或碳质泥岩,Ⅲ类、Ⅳ类原油主要来源于临近区域的孔二段中亚段的湖相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因 油源对比 孔店组 潍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西车排子地区浅薄层超稠油开发的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金铸 王学忠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S1期1-4,共4页
针对春风油田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储层发育薄、地下原油黏度高、热敏性好等适合热采的特点,自主研发了水平井、降黏剂、氮气、注蒸汽技术(HDNS),在排601块北部实施了HDNS开发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井降低了注汽压力,增加了吸汽能力,... 针对春风油田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储层发育薄、地下原油黏度高、热敏性好等适合热采的特点,自主研发了水平井、降黏剂、氮气、注蒸汽技术(HDNS),在排601块北部实施了HDNS开发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井降低了注汽压力,增加了吸汽能力,油溶性降黏剂降低了近井地带原油黏度,蒸汽加热达到了降黏目的,氮气可降低井筒热损失,在水平井段超覆减少蒸汽用量和热损失,扩大了蒸汽波及体积。该技术已在春风油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低品位浅薄层超稠油的高速、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层超稠油 水平井 蒸汽吞吐 氮气 油溶性降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三工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江华 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认清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透油藏的成因机制,通过对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综合利用图像分析、压汞、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恢复了准中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岩环境,建立了其成岩演化序列,以"储层成岩演化序... 为了认清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透油藏的成因机制,通过对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综合利用图像分析、压汞、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恢复了准中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岩环境,建立了其成岩演化序列,以"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为约束,开展了低渗储层地质历史时期的物性定量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成岩环境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演化过程,其成岩演化序列依次为:绿泥石薄膜沉淀-酸性不稳定矿物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充填-硬石膏胶结-晚期碳酸盐胶结-黄铁矿胶结,压实作用贯穿埋藏成岩作用阶段始终;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压实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损失分别在50%和95%以上;低渗透储层根本成因是强胶结作用,其最终致使储层渗透率低于低渗透储层上限值50×10^(-3)μm^2;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十分有限,也是储层低渗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物性反演 低渗透储层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排子地区火成岩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关键技术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董臣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50,共6页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勘探存在较多难题。其石炭系火成岩储层地震反射杂乱,预测火成岩有利储层分布及裂缝有利发育区的难度较大。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利用重磁电预测技术和地震预测技术等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的烃...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勘探存在较多难题。其石炭系火成岩储层地震反射杂乱,预测火成岩有利储层分布及裂缝有利发育区的难度较大。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利用重磁电预测技术和地震预测技术等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的烃源岩条件、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关键技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海西期形成以来长期继承性隆起,是油气的有利运移指向区;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的油气通过断层和裂缝运移至石炭系火成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中聚集成藏;研究区石炭系火成岩具有生烃条件,可以提供油源形成自生自储型油气藏。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发育巨厚火成岩,并已获得工业油气流;其火成岩储层的含油气性主要与裂缝发育程度成正相关。根据研究区石炭系火成岩储层、断裂破碎带及裂缝分布的预测结果,已成功钻探32口井,其中11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已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6 101×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关键技术 石炭系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化度对AM/AMPS类就地聚合堵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洋 蒲万芬 +1 位作者 杨再广 丁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1,共4页
就地聚合堵剂由于具备良好的注入性、成胶时间可控及成胶强度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而针对高温高盐油藏的就地聚合堵剂的成胶时间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优化。实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了Na+,Ca2+,Mg2+这3种阳离... 就地聚合堵剂由于具备良好的注入性、成胶时间可控及成胶强度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而针对高温高盐油藏的就地聚合堵剂的成胶时间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优化。实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了Na+,Ca2+,Mg2+这3种阳离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种阳离子对胶体稳定性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Ca2+,Mg2+,Na+;Na+对成胶时间影响最大,对胶体稳定性影响最小,可使凝胶堵剂保持较长时间不脱水;随着各离子质量浓度的不断增加,胶体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聚合 凝胶 堵剂 高温高盐油藏 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