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被引量:27
1
作者 顾永强 解保双 +3 位作者 魏志高 沈华 苏莉 季东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92,共4页
在1994年开展的工业性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孤东油田于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对聚合物驱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井一制”等聚合物注入新方法,对注入工艺等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 在1994年开展的工业性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孤东油田于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对聚合物驱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井一制”等聚合物注入新方法,对注入工艺等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随着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扩大,年增油量和累积增油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累积增油量为234.7×108t,为孤东油田的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工业化应用 效果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六区西北部聚合物驱转二元复合驱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为贞 范文平 崔文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67,共3页
针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西北部的特点,在前期孤东油田七区先导试验基础上,进行了驱油体系配方优化设计和方案优化研究,并编制了矿场实施方案。通过对该方案进行跟踪研究,系统总结了二元复合驱矿场动态见效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针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西北部的特点,在前期孤东油田七区先导试验基础上,进行了驱油体系配方优化设计和方案优化研究,并编制了矿场实施方案。通过对该方案进行跟踪研究,系统总结了二元复合驱矿场动态见效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二元复合驱后,注入压力呈先升后略降再升的趋势,吸聚剖面得到持续改善,单元阻力系数明显上升,增油幅度大、速度快,原油物性趋势表现为先降后增再降的特点,二元复合驱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优于聚合物驱。单井之间见效效果主要受注入状况和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聚合物驱转二元复合驱是有效的,可为其他地区方案实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见效特征 影响因素 提高采收率 孤东油田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化学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广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0,83,共4页
稠油油藏在经历了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后,随着注蒸汽井吞吐次数和开采时间的增加,产量递减快、汽窜严重等现象成为开发中后期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该类油藏采收率的大幅提高。化学蒸汽驱在注入蒸汽或热水的同时,加入泡... 稠油油藏在经历了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后,随着注蒸汽井吞吐次数和开采时间的增加,产量递减快、汽窜严重等现象成为开发中后期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该类油藏采收率的大幅提高。化学蒸汽驱在注入蒸汽或热水的同时,加入泡沫体系,利用泡沫体系“堵水不堵油”和“堵低更堵高”的特点,改变注入介质的流动方向,抑制蒸汽超覆和汽窜,补充地层能量,可达到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数值模拟研究和开发实际,设计了孤东油田九区化学蒸汽驱注采参数:泡沫驱后平均注汽速度为3.9t/h,采注比为1.3,泡沫剂质量分数为0.5%,段塞长度为氮气与泡沫剂段塞注30d停60d,在整个过程中蒸汽连续注入。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调整的老井相比,调整后泡沫辅助蒸汽驱可生产11a,新增产能为1.15×10^4t,提高采收率为1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蒸汽驱 稠油油藏 蒸汽驱 采收率 泡沫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小油砂体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林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7-70,73,共5页
孤东油田小油砂体为曲流河沉积,具有面积小、储层物性差、分布零散等特点,开发上具有注采对应率、地层压力、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均较低的特点。为改善开发效果,应用了相变对比模式、河道砂体追踪描述、正演模型等技术精细刻画了小油... 孤东油田小油砂体为曲流河沉积,具有面积小、储层物性差、分布零散等特点,开发上具有注采对应率、地层压力、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均较低的特点。为改善开发效果,应用了相变对比模式、河道砂体追踪描述、正演模型等技术精细刻画了小油砂体储层内部结构及展布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2类小油砂体6种开采方式的不同厚度储层进行了累积产油量经济界限评价,优化其开采方式,制定了与地质特点相适应的活性水吞吐、注采井网完善和不稳定注水等开发调整技术;研究了小油砂体、小钻机、小井眼和新工艺的"三小一新"配套钻采技术。通过相应技术实施,孤东油田小油砂体储量动用率提高59.1%,采收率提高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油砂体 储层刻画技术 开发技术政策 钻采技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层组流动单元类型划分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冯佃亮 傅强 +3 位作者 李林祥 黄少雄 楚志刚 刘诗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3-605,619,共4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5^(2+3)砂层组经过长期开发,油层表现出高含水特征。为了研究高含水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文中应用聚类分析,优选有效厚度、流动带指标、含油饱和度等动、静态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精细描述油藏储...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5^(2+3)砂层组经过长期开发,油层表现出高含水特征。为了研究高含水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文中应用聚类分析,优选有效厚度、流动带指标、含油饱和度等动、静态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精细描述油藏储层特征分布。采用动、静态地质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该砂层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以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含油饱和度在流动单元划分中起主要作用。对经过长期开发后含水率普遍较高的油藏来说,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有利于确定下一步挖潜区域,对进一步开发剩余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剩余油 Ng5^2+3砂层组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低阻油层研究与挖潜 被引量:5
6
作者 郑维才 陈为贞 +1 位作者 高聚同 杨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7,共3页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馆下段和东营组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电阻率低、感应电导率高,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测井解释时,低阻油层往往被解释为水层或含油水层而被漏掉。通过对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取心、试油试采及生...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馆下段和东营组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电阻率低、感应电导率高,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测井解释时,低阻油层往往被解释为水层或含油水层而被漏掉。通过对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取心、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等数据,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动静态相结合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确立了低阻油层的电性界限,有效地提高了对低阻油层的识别能力,在老井挖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测井二次解释 含油界限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四区馆陶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对剩余油的控制 被引量:5
7
作者 罗贺元 罗水亮 +4 位作者 李林祥 田振磊 胡光明 刘乾乾 冯建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1,共8页
为了进行孤东油田开发中后期有利储集体的预测和开发,以孤东油田四区主力小层Ng3^(1)为例,通过地震沉积学、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储层中划分不同次级单元,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组合体,对曲流河储层构型进行细致解剖。在正演的指导下建... 为了进行孤东油田开发中后期有利储集体的预测和开发,以孤东油田四区主力小层Ng3^(1)为例,通过地震沉积学、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储层中划分不同次级单元,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组合体,对曲流河储层构型进行细致解剖。在正演的指导下建立复杂曲流河带及其内部单元的特征模型;应用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震构型解剖,结合动态资料和测井曲线进行验证,地层的吸水情况反映了砂体连通情况,解释结果反映了废弃泥岩的存在,验证结果与构型解释结果吻合,证明了河流相地震构型解释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为下一步高效开发剩余油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并对类似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曲流河带 砂体形态 剩余油分布 地震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二区Ng^5细分变流线井网调整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聚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针对孤东二区开发单元2011年转入后续水驱后存在的套损事故井多造成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大;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矛盾突出;一套井网开发,井网形式相对固定,平面层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单元目前采收率低(35.5%)等问题,开展了孤东二... 针对孤东二区开发单元2011年转入后续水驱后存在的套损事故井多造成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大;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矛盾突出;一套井网开发,井网形式相对固定,平面层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单元目前采收率低(35.5%)等问题,开展了孤东二区Ng^5细分变流线井网调整技术研究,通过层系细分、老井改层以及新井调整井网、转变流线,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表明目前排间分流线、油井之间剩余油仍较富集,具备进一步提高粟收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矛盾 剩余油 变流线 井网调整 建模数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分层防砂分层采油技术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海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04,共6页
胜利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存在油层多、井段长、夹层厚、层间非均质性强和易出砂等问题,采用笼统防砂电动潜油泵合采,层间矛盾突出,不能充分发挥各产层的作用,制约了其有效开发。为此,进行了适用于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的分层防砂分层采油技术... 胜利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存在油层多、井段长、夹层厚、层间非均质性强和易出砂等问题,采用笼统防砂电动潜油泵合采,层间矛盾突出,不能充分发挥各产层的作用,制约了其有效开发。为此,进行了适用于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的分层防砂分层采油技术研究。针对笼统防砂充填不密实、防砂后通径小的问题,研发了大通径分层充填防砂技术,实现了分层防砂,并增大了防砂后的通径,方便了后期实施分层采油;研制了遇油遇水膨胀封隔器和在线电动调节阀,形成了分层采油技术,实现了分层开采和各层流量的在线调节。在海上的埕北20C-A井进行了分层防砂试验,各油层实现了差异充填防砂,使各油层潜能得到了释放;在与胜利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物性相近、油井的完井工具尺寸相同的陆上GO2-17-A井和GO4-19-B井,进行了分层采油试验,2口井均实现了分层开采和各油层产液量的精确调控,提高了产油量,降低了含水率。现场试验表明,采用分层防砂分层采油技术解决了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合采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可以充分挖掘各油层的潜能,提高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疏松砂岩油藏 电动潜油泵 分层防砂 分层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改造:来自吉林辉南地区构造热事件的古地磁记录
10
作者 金继浩 任收麦 +4 位作者 王胜建 刘永江 侯啓东 刘一珉 王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铁矿和磁铁矿,张夏组灰岩主要磁性矿物是颗粒较小的磁铁矿和黄铁矿,且均发生了重磁化,并记录了稳定的中温分量,前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10.9°/50.8°,α_(95)=11.7°,对应的极位置为76°N,264.6°E,A_(95)=13°,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后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29.1°/59.0°,α_(95)=6.5°,对应的极位置为68°N,213.7°E,A_(95)=8.4°,与第四纪火山岩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早白垩世—第四纪,吉林辉南及邻区古地磁记录的2次较为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因敦化-密山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北向运移形成的古纬度差,一定程度上对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起到双重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 中寒武世 重磁化 构造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0
11
作者 付兆辉 高喜龙 +2 位作者 陆友明 李敏 侯仔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7,共9页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垦东凸起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凸起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的油气圈闭,就下列问题进行探讨:渤海湾盆地中、南部的区域构造特征,垦东凸起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样式和油气圈闭类型和油气...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垦东凸起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凸起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的油气圈闭,就下列问题进行探讨:渤海湾盆地中、南部的区域构造特征,垦东凸起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样式和油气圈闭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通过对本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区域由于成带状的伸展断陷-断凸和连接它们的横向调节带的存在,构造上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断块构造格局。构造发展史表明,垦东凸起及北部斜坡带经历了裂谷期前、裂谷期和裂谷期后3大发育阶段,纵向上呈3层结构分布。垦东凸起可分为西段高凸起、东段低凸起,分别与北部斜坡带西段和东段相连。其中北部斜坡带的构造样式主要为同向的阶梯状正断层。凸起内部主要为背向正断层组合形成的地垒和面向正断层组合形成的地堑。垦东凸起圈闭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构造圈闭主要有牵引背斜、逆牵引背斜、屋脊断块以及披覆背斜等。油气主要来自古近纪黄河口伸展断陷生油中心,自北向南沿砂体、不整合面和正断层呈阶梯状侧向和垂向运移至北部斜坡带和凸起,在新近纪和古近纪地层组成的有利圈闭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特征 油气圈闭 油气聚集特征 垦东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线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谭河清 傅强 +5 位作者 李林祥 崔文福 黄少雄 官敬涛 李祥同 成士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5,共6页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高含水期油田的难点问题。以济阳拗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6^(3+4)层高含水开发实验区块为例,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小网格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参数模型;通过试验区储量、压力、含水率和单井含水拟合,85%的单井历史拟...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高含水期油田的难点问题。以济阳拗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6^(3+4)层高含水开发实验区块为例,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小网格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参数模型;通过试验区储量、压力、含水率和单井含水拟合,85%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5%。采用流线数值模拟技术显示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流体推进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得出:(1)流线显示目前地下储层形成大孔道高渗带,流体基本沿高渗带运移,驱油效率明显降低。(2)目标油层组剩余油分布明显受到沉积相、沉积韵律、层内非均质、生产井网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微构造高点、层内低渗透区及注采不完善区,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力厚油层的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馆陶组 流线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北油田沉积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付兆辉 陈发景 +2 位作者 李敏 时丕同 闵飞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91-698,共8页
新北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垦东潜山披覆构造带北部,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解新北油田储层特征、认识油田成藏规律,基于垦东地区勘探的实践,对新北油田的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新北油田沉积体系自下而上为:古近... 新北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垦东潜山披覆构造带北部,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解新北油田储层特征、认识油田成藏规律,基于垦东地区勘探的实践,对新北油田的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新北油田沉积体系自下而上为:古近系湖泊相、新近系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和网状河沉积相);辫状河沉积包括心滩(河道砂坝)和河床滞留两种沉积亚相,曲流河沉积包括河道、堤岸、泛滥平原3种沉积亚相,网状河沉积包括泛滥平原和河道两种沉积亚相;曲流河沉积相是新北油田最主要的储集层,边滩、心滩沉积亚相储油物性最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北油田沉积特征对油气成藏有较强控制作用,油藏类型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亚相 油气成藏 影响 新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注聚对不同韵律储层剩余油及开发特征的影响——以锦州Z油田行列井网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欣然 刘宗宾 +3 位作者 杨志成 张伟 刘斌 卢申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8-243,共6页
为了明晰海上油田不同韵律储层早期注聚后剩余油的分布及开发特征,参照锦州Z油田特征参数和实际注采井网,开展了不同韵律条件下水驱油和聚驱油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水驱开发,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通过实施早期注聚... 为了明晰海上油田不同韵律储层早期注聚后剩余油的分布及开发特征,参照锦州Z油田特征参数和实际注采井网,开展了不同韵律条件下水驱油和聚驱油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水驱开发,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通过实施早期注聚,前期采油速度分别提高3.6倍、2.7倍和2.4倍,高含水末期采出程度分别提高1.8倍、1.5倍和1.4倍,采收率分别提高21.5百分点、18.9百分点和18.2百分点。正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富集在储层顶部采油井间非主流线区域,可部署水平井进行挖潜;反韵律和复合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在采油井排驱替介质未波及区域,可部署定向调整井进行挖潜。研究结果可以为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及调整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聚合物驱 韵律储层 室内实验 剩余油分布 开发特征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产甲烷菌系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明山 林军章 +4 位作者 冯云 孙楠 王冠 巴燕 汪卫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2-419,共8页
我国东部老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呈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水驱效益低等开发特征,现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无法实现原油的经济采出,亟需建立接替技术。为此,以胜利油田某聚驱后油藏为试验区,开展了油藏菌群结构分析、新型产... 我国东部老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呈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水驱效益低等开发特征,现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无法实现原油的经济采出,亟需建立接替技术。为此,以胜利油田某聚驱后油藏为试验区,开展了油藏菌群结构分析、新型产甲烷菌系的激活产气、油藏适应性及驱油性能研究,探索新型产甲烷菌系在这类油藏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油藏具有丰富的石油烃降解菌,有利于生物气化技术的实施。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与油藏内源微生物有较好的相容性,90 d每克原油的产气量达到3.12 mmol,是单独激活油藏微生物产气量的4.5倍,且产生的气体中甲烷气占比达到78%。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新型产甲烷菌系占比达到35.9%,是产气速率大幅提升的关键。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油藏温度低于65℃、原油黏度小于1 356 mPa·s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均展示了良好的产气性能。利用实验室设计的物理模型,评价了该菌系产气提高驱油性能,结果显示,注入该菌系后产气作用有效动用了模型顶部的剩余油,极限含水条件下驱油效率提高5.4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气化技术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气 生物气化 新型产甲烷菌系 提高采收率 极限含水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聚驱防砂井挡砂介质物理化学复合堵塞机制试验 被引量:12
16
作者 董长银 高凯歌 +3 位作者 王静 智勤功 高聚同 张清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11,共8页
针对孤东油田注聚驱防砂井液量降低严重并且绕丝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的提液效果普遍低于树脂滤砂管独立筛管防砂的反常现象,首先通过砾石层特性评价试验研究地层砂对砾石层侵入及机械物理堵塞机制,得到砾石层堵塞与砾砂中值比、泥质含量... 针对孤东油田注聚驱防砂井液量降低严重并且绕丝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的提液效果普遍低于树脂滤砂管独立筛管防砂的反常现象,首先通过砾石层特性评价试验研究地层砂对砾石层侵入及机械物理堵塞机制,得到砾石层堵塞与砾砂中值比、泥质含量、流体黏度、产量、生产时间以及聚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关系。针对物理堵塞机制难以解释砾石充填和树脂滤砂管防砂堵塞现象的问题,开展普通石英砂与树脂涂敷砂的润湿性、沥青质吸附、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吸附机制与规律试验对比,提出注聚驱防砂井的物理化学复合堵塞机制。研究表明:物理堵塞主要发生在投产早期,堵塞程度随着流体黏度、泥质含量、产量、聚合物含量、砾砂比(GSR)增加而趋于严重;与树脂涂敷砂相比,石英砂充填层表面强亲水,其对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和胶质沥青质的表面吸附量远高于高渗滤涂敷砂,吸附量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加以及石英砂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在注聚驱条件下,原本高孔高渗的石英砂充填层复合堵塞后的渗透率反而远低于高渗滤砂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砂介质 复合堵塞机制 砾石充填 沥青质吸附 聚合物吸附 聚合物驱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水平井中低温可降解暂堵剂研发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6
17
作者 范华波 薛小佳 +3 位作者 安杰 卢申辉 吴江 吕小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水平井分段多簇体积压裂推动了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技术革命,暂堵压裂通过开启复杂缝网提高改造体积成为致密油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丰富,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点,目前使用的暂堵剂在致密油水平井储... 水平井分段多簇体积压裂推动了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技术革命,暂堵压裂通过开启复杂缝网提高改造体积成为致密油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丰富,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点,目前使用的暂堵剂在致密油水平井储层改造过程中承压差、难降解、储层伤害大,实施效果不理想。根据该盆地致密油储层特征和工艺改造需求,通过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内酯合成与生物小分子降解促进剂优选,开发了一种中低温可降解暂堵剂。室内性能评价表明,暂堵剂相对密度适中,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力学性能、封堵性能、降解性能。现场矿藏试验暂堵转向效果良好,改造体积明显提高,在致密油水平井分段多簇体积压裂中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为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中低温 可降解 暂堵剂 封堵性能 降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井壁稳定钻井液 被引量:27
18
作者 高莉 张弘 +3 位作者 蒋官澄 吴金桥 于小龙 李红梅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508-512,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存在的裸眼井壁失稳问题,对该组地层进行理化性能分析,明确了导致页岩井壁失稳的主要因素,即钻井液滤液沿地层微裂缝进入地层引起伊蒙混层膨胀,岩石强度降低,为此提出了采用油包水乳化钻...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存在的裸眼井壁失稳问题,对该组地层进行理化性能分析,明确了导致页岩井壁失稳的主要因素,即钻井液滤液沿地层微裂缝进入地层引起伊蒙混层膨胀,岩石强度降低,为此提出了采用油包水乳化钻井液的技术对策。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一套页岩水平井油包水乳化钻井液。室内性能评价实验表明:该体系可加重至1.60 g/cm3,破乳电压高于800 V,抗温120℃,封堵突破压力为7.28 MPa,浸泡后对页岩强度影响较小,能够有效抑制页岩膨胀和封堵裂缝性地层,对于解决该区页岩气钻井过程中的井壁失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壁稳定 乳化钻井液 页岩抑制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不稳定注水机理研究及矿场实践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学忠 曾流芳 +2 位作者 谷建伟 姚军 沈国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63,共5页
孤东油田1996年开展了单井单层单向、单井多层单向、多井多层单向三类井组进行了不稳定注水试验,见到初步效果。1999年运用物理模型、数值模拟、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方法开展了不稳定注水机理研究,研究了油层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毛管... 孤东油田1996年开展了单井单层单向、单井多层单向、多井多层单向三类井组进行了不稳定注水试验,见到初步效果。1999年运用物理模型、数值模拟、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方法开展了不稳定注水机理研究,研究了油层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毛管力、原油物性、开发井网、不稳定注水时机、压力保持状况、注水强度、注水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表明孤东油田油藏适合开展不稳定注水,并确定了有关技术界限。在具体不稳定注水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由于考虑的因素很多,采用正交法和模糊决策法优化参数设计。2001年以来在孤东七区西63+4等5个区块进行了整体不稳定注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注水 机理研究 矿场实践 疏松砂岩油藏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分离装置内油水两相流流动分离特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蒋文明 边江 +3 位作者 石念军 刘杨 王文奇 李琦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介绍了油水混合液在电磁场下的分离过程原理,建立了电磁场油水分离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油水分离特性模拟研究,重点研究磁场强度、电流密度、入口流速、油滴粒径等关键因素对油水分离过程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 介绍了油水混合液在电磁场下的分离过程原理,建立了电磁场油水分离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油水分离特性模拟研究,重点研究磁场强度、电流密度、入口流速、油滴粒径等关键因素对油水分离过程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磁场强度或电流密度的增大,分离效果增强,且存在一个临界电磁力值,只有当实际电磁力大于临界电磁力时,才能实现预期的分离效果;随入口流速的增大,油水混合流在电磁场中的分离作用时间减少,分离效果减弱;随油滴粒径的增大,分散油相受到的浮力增大,分离效果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混合流 电磁场 油水分离 数值模型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