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WO-SVR模型的水合物试采套管动态可靠性评估
1
作者 王康 吕玮 +2 位作者 畅元江 张全胜 陈国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0,共9页
水合物分解相变导致套管边界条件和载荷具有较强的时间相关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大量套管动态力学响应数据极为困难,无法开展水合物试采井套管的动态可靠性评估。为此,基于灰狼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GWO-SVR)建立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 水合物分解相变导致套管边界条件和载荷具有较强的时间相关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大量套管动态力学响应数据极为困难,无法开展水合物试采井套管的动态可靠性评估。为此,基于灰狼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GWO-SVR)建立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套管动态响应预测模型,提出基于代理模型的套管时变可靠性评估方法,揭示时变不确定条件下的套管可靠性降级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WO-SVR算法的水合物试采井套管动态响应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受水合物分解引起地层沉降的影响,套管强度可靠性不断降低,水合物试采60 d时套管强度可靠性降为99.41%。研究成果可为水合物试采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试采 套管 动态可靠性 GWO-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卫 路智勇 牛栓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界面 储层构型模式 储层构型要素 心滩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流电磁场的三轴信息融合缺陷量化方法
3
作者 王康 李玉宝 +4 位作者 于洁 袁新安 李玉琦 田浩然 李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6期11107-11117,共11页
铁磁性材料在各领域生产设备中广泛应用,然而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受力学负荷及环境介质影响,易产生裂纹、腐蚀等缺陷,威胁工业设备安全运行。基于此,开展了三轴信息融合的缺陷量化方法研究,为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对不同缺陷的分类及... 铁磁性材料在各领域生产设备中广泛应用,然而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受力学负荷及环境介质影响,易产生裂纹、腐蚀等缺陷,威胁工业设备安全运行。基于此,开展了三轴信息融合的缺陷量化方法研究,为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对不同缺陷的分类及反演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alternating current field measurement,ACFM)原理,建立不同缺陷交流电磁场仿真模型,分析裂纹和腐蚀缺陷三轴磁通量信号与对应缺陷尺寸的关系,确定正反演规律,同时设计搭建实验平台,扩充数据量并建立三轴信息融合数据库,借助神经网络开展裂纹和腐蚀缺陷的自动分类与量化研究。结果显示,裂纹和腐蚀缺陷三轴磁通量信号与缺陷尺寸呈显著相关性,成功构建了准确反映该关系的量化模型,神经网络训练中,模型对裂纹和腐蚀缺陷的自动分类准确率达100%,缺陷量化反演精度在94%以上。基于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的三轴信息融合缺陷量化方法可行且有效,能够准确对铁磁性材料中的裂纹和腐蚀缺陷进行自动分类和量化,为工业设备中铁磁性材料缺陷的检测提供了可靠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工业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 三轴信息融合 缺陷分类 缺陷量化 正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馆陶组湖相沉积认识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代流 王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4,共4页
济阳拗陷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河流相的观念由来已久,研究中重点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古生物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认为馆陶... 济阳拗陷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河流相的观念由来已久,研究中重点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古生物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认为馆陶组下段不仅发育砾质辫状河沉积,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充填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馆陶组上段初期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沉积,中晚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以及浅水振荡湖泊沉积体系。湖相沉积模式在与油田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层对比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馆陶组 沉积相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压裂参数优化决策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巍 曹小朋 +2 位作者 胡慧芳 程紫燕 卜亚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4-770,778,共8页
济阳坳陷页岩在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等主要产层获得重大突破,但开发时间短,存在单井产量差异较大,产量主控因素尚不明确的问题,深入分析页岩油水平井高产主控因素、优化确定合理压裂工艺参数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为明确各因素对水平... 济阳坳陷页岩在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等主要产层获得重大突破,但开发时间短,存在单井产量差异较大,产量主控因素尚不明确的问题,深入分析页岩油水平井高产主控因素、优化确定合理压裂工艺参数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为明确各因素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基于矿场实际数据开展因素关联性分析和规律挖掘。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计算页岩油水平井生产90 d、180 d和270 d的平均日产油量与压裂液用量、加砂量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页岩油产能预测模型,结合SHAP算法对压裂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压裂液用量、加砂量和破裂事件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工程参数,灰质含量、总有机碳含量和页岩孔隙性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地质参数;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地质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工程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弱;压裂参数优化分析确定了40~45 m压裂段长,2700 m3单段压裂液用量,180 m3单段加砂量为最佳压裂施工参数,为页岩油水平井的开发决策和压裂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产量 影响因素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SHAP算法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CO_(2)前置蓄能对压裂液返排效率影响规律 被引量:4
6
作者 鲁明晶 钱钦 +4 位作者 钟安海 张潦源 杨峰 李敏 罗明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2962-12970,共9页
CO_(2)前置蓄能压裂具有增能效果好、返排速度快、储层伤害小等优势,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储层改造措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了储层参数(毛细管压力、基质渗透率)和工程参数(焖井压力、焖井时间、返排速度和返排压力)对页岩油储层CO_(2)... CO_(2)前置蓄能压裂具有增能效果好、返排速度快、储层伤害小等优势,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储层改造措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了储层参数(毛细管压力、基质渗透率)和工程参数(焖井压力、焖井时间、返排速度和返排压力)对页岩油储层CO_(2)前置蓄能压裂返排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各参数对压裂液返排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和毛管力越低,压裂液返排阻力越大,返排率越低;渗透率对CO_(2)蓄能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毛管力对压裂液返排速度的影响很小。工程因素主要通过对CO_(2)的有效蓄能和液体压裂液因渗吸、滤失等原因滞留来影响返排效果。优化的返排参数范围内,压裂液返排率提升超过5%,原油采收率提升超过7%。在该制度下CO_(2)前置蓄能不仅可以为储层提供充足的返排和生产动力,还可以提高孔隙动用范围,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前置蓄能压裂 返排效率 数值模拟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为起泡剂的高稳定性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封窜体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伟涛 李宗阳 +2 位作者 张东 张传宝 李友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具有埋藏深(>3000 m)、温度高(>120℃)、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波及效率低、常规泡沫高温调驱性能变差等问题,构建了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HSD)和改性SiO_(2)纳米颗粒为起泡剂的高稳定性超临...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具有埋藏深(>3000 m)、温度高(>120℃)、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波及效率低、常规泡沫高温调驱性能变差等问题,构建了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HSD)和改性SiO_(2)纳米颗粒为起泡剂的高稳定性超临界CO_(2)泡沫体系。研究了该体系在高温下的起泡性能和耐温性能;分别评价了纳米SiO_(2)对超临界CO_(2)泡沫体系流变特性、封堵特性以及调驱性能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纳米颗粒强化超临界CO_(2)泡沫的稳定机理。结果表明,高稳定性超临界CO_(2)泡沫体系表现出良好的起泡性能和耐高温特性,随着体系中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泡沫半衰期先增加后降低。在110℃下,0.5%的纳米颗粒可使泡沫析液半衰期由17 min提高到40 min,稳定性提高了近1.5倍。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体系的表观黏度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稠度系数由0.073增至1.220。在岩心封堵实验中,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态表观黏度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封堵强度逐渐增强;超临界CO_(2)泡沫呈“颗粒状”堆叠排放,泡沫直径为10~20μm。超临界CO_(2)泡沫具有较好的调驱性能,能封堵高渗透通道,迫使后续注入的CO_(2)进入低渗透基质中,从而提高采收率。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纳米SiO_(2)表面使其具有了界面活性,进而纳米SiO_(2)吸附到气液界面上,提高了泡沫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 纳米颗粒 界面吸附 稳定性 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超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琳 王增林 +2 位作者 吴雄军 何牛仔 肖淑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5,116,共4页
针对超低渗透岩心,通过宏观驱替实验研究不同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对单相启动压力、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降压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分析表面活性剂对超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液界面张力... 针对超低渗透岩心,通过宏观驱替实验研究不同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对单相启动压力、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降压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分析表面活性剂对超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液界面张力的降低,单相启动压力明显降低。油水两相启动压力实验中,在油水两相相同流速比下,随界面张力的降低,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逐渐降低,含水饱和度逐渐增大。从束缚水饱和度到残余油饱和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先缓慢下降,后迅速下降。相渗曲线实验中,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油水两相渗流区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残余油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油气采收率升高,水相(端点以内)渗透率基本没有变化。表面活性剂段塞驱替实验中,岩心一次水驱后,注入表面活性剂可明显降低超低渗透岩心的注入压力、提高岩心采收率,且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降压效果越好,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启动压力 相渗曲线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洼陷斜坡带坡移扇沉积特征及展布模式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鑫金 刘惠民 +2 位作者 宋国奇 贾光华 杨怀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在洼陷斜坡带钻遇的牛119、牛100(侧)、丰14等井的岩性圈闭获得较高的工业油流,该类型砂体与浊积岩存在明显不同,推测为与三角洲主体脱离但尚未被完全液化的岩性体,将其称为"坡移扇"。针对目前坡移扇的认识和研究程度... 近年来在洼陷斜坡带钻遇的牛119、牛100(侧)、丰14等井的岩性圈闭获得较高的工业油流,该类型砂体与浊积岩存在明显不同,推测为与三角洲主体脱离但尚未被完全液化的岩性体,将其称为"坡移扇"。针对目前坡移扇的认识和研究程度很低的现状,在系统岩心观察及野外露头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坡移扇的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模式,结合实际解剖,明确了三角洲前缘—坡移扇—浊积岩的展布模式。坡移扇是在断陷湖盆宽缓的斜坡背景下,物源充沛快速进积的三角洲,其前缘朵叶体在压实沉陷、地震、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滑动、滑塌、碎屑流化,在转化为浊流之前在合适的古地形背景下堆积形成的岩性体,具有单层厚度较大、多期叠置、叠合连片等特点。坡移扇砂体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序列模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暗色泥岩段、滑移变形层段、拉伸变形层段、前缘残留层段和块状碎屑流段,受滑移距离的影响,依次发育砂质滑动、砂质滑塌和砂质碎屑流3种类型砂体,表现出横向分带的特征,各类型砂体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序列组合模式。从斜坡带到洼陷带依次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积岩重力流沉积体系;不同期次的重力流砂体在垂向上叠置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浊积岩—碎屑流—滑动/滑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移扇 沉积特征 展布模式 洼陷斜坡带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扇体成岩圈闭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惠民 刘鑫金 贾光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4,共8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扇体发育扇根封堵的成岩圈闭岩性油藏,圈闭的形成受不同沉积相带沉积组构与成岩作用差异的影响,而圈闭有效性评价是预测圈闭含油气性的关键。为了有效预测成岩圈闭的含油气性,从扇根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分...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扇体发育扇根封堵的成岩圈闭岩性油藏,圈闭的形成受不同沉积相带沉积组构与成岩作用差异的影响,而圈闭有效性评价是预测圈闭含油气性的关键。为了有效预测成岩圈闭的含油气性,从扇根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分析入手,剖析研究区扇根封闭机制和圈闭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勘探阶段的相关资料,建立适用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扇根亚相泥质杂基含量高、压实与杂基重结晶作用强烈,纵向上叠置的扇根可作为侧向封堵层和局部盖层;成岩圈闭的主要封闭机制是物性封闭,扇根与扇中之间的突破压力差决定了封堵油气的高度;利用全直径取心油驱水实验数据对压汞实验测定的汞驱气突破压力进行校正,并分别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和常规物性资料建立油驱水突破半径的计算方法,进而求得油藏条件下油驱水的突破压力差,对圈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应用结果表明,建立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合理、可行,可有效指导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扇体 成岩圈闭 圈闭有效性 评价方法 北部陡坡带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鑫金 刘惠民 +2 位作者 宋国奇 刘卫东 王小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5,共10页
运用最新的深水重力流理论开展系统研究,细分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类型,并建立各类型砂体的判识标准,探讨砂体展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砂体,砂体并非由单一流体形成,包含了塑性体... 运用最新的深水重力流理论开展系统研究,细分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类型,并建立各类型砂体的判识标准,探讨砂体展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砂体,砂体并非由单一流体形成,包含了塑性体、砂质碎屑流及浊流等多种流体的有序转化和多个岩相组合;根据纵向上序列组合的差异,可把重力流砂体类型划分为滑动成因砂体、滑塌成因砂体、碎屑流成因砂体和浊流;利用岩心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多角度对比可识别砂体类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的形成与展布受控于古物源、古沉积坡角、同沉积断层和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等因素,其中充足的物源是重力流砂体发育的物质基础、适宜的古坡角是重力流砂体有序展布的必要条件、同沉积断层下降盘是砂体发育的有利区,而基准面旋回变化决定了重力流砂体的纵向分布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斜坡 重力流成因砂体 砂质碎屑流 识别标志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强化缝网改造生产制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增林 鲁明晶 +3 位作者 张潦源 李爱山 孟勇 郑彬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77,共7页
为最大限度提高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水平井全生命周期累计采油量,开展了强化缝网改造合理生产制度研究。针对页岩油藏复杂的赋存和渗流机理,建立了页岩油藏双重介质两相流压–闷–采全周期流动表征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生产制度下(即不同... 为最大限度提高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水平井全生命周期累计采油量,开展了强化缝网改造合理生产制度研究。针对页岩油藏复杂的赋存和渗流机理,建立了页岩油藏双重介质两相流压–闷–采全周期流动表征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生产制度下(即不同闷井时间、自喷期和机采期的压降速度)的产量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生产制度的优化方法。根据模拟结果,得到了目标井的合理生产制度:闷井时间为60 d;自喷初期压降速度控制在0.06~0.10 MPa/d,自喷中期压降速度控制在0.02~0.04 MPa/d,自喷末期放液生产,快速将油压降至0;机采期控制压降速度保证油井持续生产,防止压力快速下降,地层基质供液不足。研究结果为优化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开发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地区优化页岩油水平井生产制度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强化缝网改造 生产制度 数学模型 累计产量 东营凹陷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井生产数据分析与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巍 曹小朋 +6 位作者 徐耀东 吕琦 程紫燕 宋阳 刘艳 曹增辉 陈建勋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2-578,共7页
页岩储层具有微纳米尺度的孔隙特征和较强的应力敏感效应,通常以控压生产、变换工作制度的模式来抑制支撑剂回流,使得页岩油的流动特征变得异常复杂,给油井的动态分析和产能的预测带来了新的挑战。文中结合国内外页岩油气藏产能预测方法... 页岩储层具有微纳米尺度的孔隙特征和较强的应力敏感效应,通常以控压生产、变换工作制度的模式来抑制支撑剂回流,使得页岩油的流动特征变得异常复杂,给油井的动态分析和产能的预测带来了新的挑战。文中结合国内外页岩油气藏产能预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方法、现代产量递减方法和解析方法的页岩油井产能综合评价新方法和流程。首先,对页岩油井的生产数据进行规整化处理来耦合变产量和变压力的影响,基于规整化产量数据分析页岩油井的流动特征,降低变工作制度下生产数据的波动对产能评价的影响;然后,结合经验方法、现代产量递减方法和解析方法综合评价页岩油井的产能,降低页岩油井产能评价的不确定性。实例分析表明,提出的产能评价方法与数值模拟方法的预测结果较为相近,能有效提高页岩油水平井产能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页岩油井产能的快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产能预测 经验方法 现代产量递减方法 解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约束法的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建模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卫 丁亚军 +1 位作者 彭光艳 孟立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5,40,共4页
基于Petrel软件和界面约束法,提出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建模方法,该方法以点坝内部构型模式和构型解剖研究成果为基础,生成以曲面分布的侧积层顶、底界面,再通过多级界面联合约束方法在点坝内部建立起储层结构模型,实现点坝内部构型的... 基于Petrel软件和界面约束法,提出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建模方法,该方法以点坝内部构型模式和构型解剖研究成果为基础,生成以曲面分布的侧积层顶、底界面,再通过多级界面联合约束方法在点坝内部建立起储层结构模型,实现点坝内部构型的精细表征。为便于后期的数值模拟,建立了模型网格非均匀粗化的方法,解决了模型网格数与侧积层精度之间的矛盾。通过大港油区某曲流河点坝对建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体现河道、点坝及侧积层等不同级别构型单元的空间分布,同时模型网格数大幅降低,由粗化前1776500个网格数减少至672 896个,减少了62.1%。模型计算储量与实际储量误差为1.84%,计算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与实际值的误差分别为0.3%和0.03%,能反映油藏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点坝 构型建模 精细表征 非均匀网格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衰竭开发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建勋 杨胜来 +3 位作者 吕琦 徐耀东 程紫燕 宋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针对深层碳酸盐岩气藏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的问题,通过地层条件下单岩心衰竭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衰竭开发规律;开展两岩心串联衰竭实验模拟研究了层内非均质性对气藏衰竭开发的影响;结合孔隙尺度流动模拟揭示了微观孔... 针对深层碳酸盐岩气藏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的问题,通过地层条件下单岩心衰竭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衰竭开发规律;开展两岩心串联衰竭实验模拟研究了层内非均质性对气藏衰竭开发的影响;结合孔隙尺度流动模拟揭示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衰竭开发供气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深层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与渗透率接近对数关系,产气量主要受孔隙度的控制,15 MPa废弃压力下的束缚水岩心采收率为51.50%~64.97%。孔洞和裂缝的非均匀分布是造成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产能差异大的主要原因,近井地带和远井地带的孔隙结构分别影响气藏产气速度和供气能力。提高近井地带渗透率、控压生产有利于促进气藏同步开发并延长稳产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开发 供气能力 非均质性 采收率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并联管路条件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综合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麟 王增林 +2 位作者 张全胜 古光明 孟永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油水两相混合流动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常见的流动形式。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恒径管道内,缺乏对并联或串联管路等复杂管路内流体流动的研究。基于管路串并联理论、流型转变准则、双流体模型和均相流模型,建立了复杂管路油水两相... 油水两相混合流动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常见的流动形式。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恒径管道内,缺乏对并联或串联管路等复杂管路内流体流动的研究。基于管路串并联理论、流型转变准则、双流体模型和均相流模型,建立了复杂管路油水两相流动的综合模型,结合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油水两相在复杂管路中的分流情况和压降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性,在两相体积含水率分别为0%~100%条件下,模型预测的绝对平均百分误差最高为14. 4%,总体平均误差为9.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管路 油水两相 流型转变 机理模型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CO_(2)增能压裂裂缝形态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钱钦 鲁明晶 钟安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48,共7页
CO_(2)增能压裂改造效果与生产效果评价受压裂裂缝分布的影响。为明确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CO_(2)压裂造缝机理,通过试验确定了CO_(2)浸泡下岩体破裂压力、天然裂缝剪切/张开应力和地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考虑CO_(2)浸泡下的岩石... CO_(2)增能压裂改造效果与生产效果评价受压裂裂缝分布的影响。为明确东营凹陷陆相页岩油CO_(2)压裂造缝机理,通过试验确定了CO_(2)浸泡下岩体破裂压力、天然裂缝剪切/张开应力和地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考虑CO_(2)浸泡下的岩石应力参数,采用Pen-Robinson方程刻画CO_(2)物性参数变化,结合试验和数模方法,形成了基于节点连接方法的CO_(2)增能压裂裂缝扩展模拟方法,并对东营凹陷某油井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O_(2)比例对分支缝密度的影响较大,当CO_(2)比例由0.1增加至0.3时,分支缝密度增加117%;应力差主要影响缝长及分支缝密度,水平应力差由5 MPa增至30 MPa时,缝长度增加了52%,分支缝密度下降了13.85%。裂缝形态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陆相页岩油压裂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超临界CO_(2) 增能压裂 应力变化 裂缝形态 数值模拟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复杂裂缝扩展模型 被引量:10
18
作者 蔡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0,123,共5页
超临界CO_(2)压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常规储层开采技术,由于其具有黏度低、流动能力强的特征,使得压裂时产生多分支的复杂裂缝。目前大多数水力裂缝扩展模型需要指定裂缝扩展路径和方向,无法得到实际的复杂裂缝扩展结果,因此文中在考虑... 超临界CO_(2)压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常规储层开采技术,由于其具有黏度低、流动能力强的特征,使得压裂时产生多分支的复杂裂缝。目前大多数水力裂缝扩展模型需要指定裂缝扩展路径和方向,无法得到实际的复杂裂缝扩展结果,因此文中在考虑超临界CO_(2)低黏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常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流-固耦合复杂裂缝扩展模型。该模型通过建立弱形式有限元公式和有限差分公式,实现了岩石变形和流体运移的耦合计算;同时,在裂缝分支处引入Kirchhoff定律,实现了复杂裂缝分支处的流量守恒。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研究发现,超临界CO_(2)压裂时,裂尖区域有更高的流体压力用来造缝,裂缝分叉处产生大量剪切破坏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储层 超临界CO_(2) 复杂裂缝扩展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